6.苏童的小说

合集下载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摘要】苏童的小说《黄雀记》深刻探讨了荒原意识与多重主题的关系。

荒原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反映人性的贪婪与残忍,也体现了生存的极限考验。

在荒原中,人与自然的力量相互交织,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挑战。

荒原也让人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思考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通过对荒原与人性、生存、自然、命运、自我意识的关系描写,苏童在《黄雀记》中呈现出多重主题的复合体。

这些主题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荒原意识在作品中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和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苏童的作品,以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荒原,人性,生存,自然,命运,自我意识,多重主题,意识影响。

1. 引言1.1 苏童作品简介苏童,原名苏湘。

生于1963年,江苏省宿迁市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作品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奖项。

苏童的创作风格独特,常以荒诞幽默的笔调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苏童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命运、自我等深刻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荒原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困境。

苏童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一个个丰满的形象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而生动的文学世界。

1.2 《黄雀记》概述《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荒原”为背景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西北边陲,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王静在丈夫去世后,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在荒凉的草原上生存的艰难经历。

小说以其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荒原上的人与自然的较量,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蜕变。

在《黄雀记》中,荒原被描绘得既美丽又残酷,是一种精神上的荒凉和孤独。

作者通过对荒原的描写,勾勒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表现了荒原对人性的影响。

荒原既是一种具体的自然景观,又是一种抽象的象征,将人们置身于命运的挑战之中。

苏童短篇小说集:夜间故事

苏童短篇小说集:夜间故事
苏童短篇小说集:夜间故事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短篇小说
人性
记忆
独特
夜间故事
复杂
思考
夜间
作品
故事 这些
描绘
故事
生活
视角
人类
甜美
遗忘
苦涩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苏童短篇小说集:夜间故事》是著名作家苏童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苏童的多篇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以及生活的苦涩与甜美。 在《夜间故事》中,苏童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与魔幻的世界。在这个 世界里,人们经历着各种奇遇和冒险,而每一个故事都隐藏着人性的秘密和生活的哲理。 其中,《夜间故事》这篇小说以一个老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忆和遗忘的故事。老人曾经 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记忆逐渐衰退,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过去。然而,在 夜间的梦境中,他却又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这个故事既是对记忆与遗忘的探 讨,也是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另一篇值得一提的作品是《三棵树》。在这篇小说中,苏童通过描绘三棵树的成长过程,展现了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受
在阅读完《苏童短篇小说集:夜间故事》后,我深深地被苏童的文学才华所吸 引。这本书是苏童的自选短篇集,包含了他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每一篇都 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我被苏童的创作风格所吸引。他的文字简洁而富有诗意,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 思熟虑,使得他的故事既具有深度又具有艺术性。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黄雀记》是中国作家苏童的一部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困境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荒谬,还深刻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荒原和人们的荒原意识。

小说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荒谬。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黄雀和他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现了人的贪婪、残忍和冷漠。

黄雀的父亲为了保全自己不被打倒,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将他拿去当兵;黄雀的妻子为了给自己找个好婆家,放弃了对丈夫的爱和关怀。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凸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揭示了人性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丑恶本质。

这种丑恶和荒谬的人性在整个小说中贯穿始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说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荒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贫穷和无序。

农村因为政治运动和战乱而四分五裂,田地空荡,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小说中还描写了农村的封建陋习和迷信观念,以及人们为了生活而做出的无法理解的举动。

这种社会的荒凉和无序,给人一种荒原般的感觉。

作者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和呈现,进而引发人们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思。

小说展示了人们的荒原意识。

荒原意识是指在荒凉和无序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产生的一种无助、无望和彷徨的心理状态。

在小说中,人们不断地遭受打击和伤害,生活陷入困境,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黄雀被拿去当兵,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黄雀的妻子为了好婆家放弃了对丈夫的关爱,陷入了孤独和绝望之中。

这种荒原意识在整个小说中始终贯穿,表达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苏童的《黄雀记》通过展示人性的丑恶和荒谬、描绘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荒原以及展现人们的荒原意识,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相联系。

这部小说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挖掘和精心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荒凉和无助的世界,引发了读者对当时时代的思考和思索。

《妻妾成群》主要内容_妻妾成群读后感经典语录

《妻妾成群》主要内容_妻妾成群读后感经典语录

《妻妾成群》主要内容_妻妾成群读后感经典语录(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妻妾成群》主要内容_妻妾成群读后感经典语录【导语】:《妻妾成群》主要内容简介是什么呢?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相关内容,本店铺来给大家推荐分享。

解读《河岸》这本书,这是苏童写得最好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

解读《河岸》这本书,这是苏童写得最好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

解读《河岸》这本书,这是苏童写得最好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今天我们讲苏童的《河岸》。

《河岸》是苏童写得最好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写作的一个转折点。

《河岸》是苏童的第八部长篇小说,2009年发表在《收获》杂志上,几乎同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在这之前,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苏童的前七部长篇。

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1991年写的《米》,写一个农民五龙逃荒来到城里的米店,黑社会和米店的老板一家都把他当成狗而报复的故事。

这个报复的结果是,他成了米店老板,老板的两个女儿都成了他的性奴,他又杀死了黑社会的走狗和老大,自己控制了黑社会。

这个小说通过因果报应来写人性的溃烂。

五龙后来得了梅毒,生殖器烂掉了。

日本人来了以后,他的仇人和米店大女儿生的一个私生子,借日本人的手在他身上实施残酷的报复。

最后是,垂死的他,带着遍体鳞伤,买了一车皮的米,悲惨地回乡。

第二部长篇就是1992年发表的《我的帝王生涯》。

这部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开头父王驾崩,“我”由祖母扶植成了假燮王。

过去有一个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叫张燮林,就用了这个燮字。

“我”在帝王生涯中学会了专政,学会了残暴,然后真燮王打回来了,把“我”赶出城去,“我”就成了杂耍班子里的流浪艺人。

结尾是,这个“我”进了少年时代老师觉空的苦竹山,白天练杂技中的平衡走索,晚上读《论语》。

张艺谋当时就是看了《我的帝王生涯》这部小说,希望苏童能够写出一个顶天立地的武则天。

因为他意识到苏童有可能达不到要求,就另外又约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作家一起写。

那时候张艺谋已经很有实力了,这就成了当时的一个事件。

苏童说当时他完全被蒙在鼓里,等到知道了觉得很没有意思,这个小说就草草收场了。

这个《武则天》,就是他写的第三部长篇。

他写的第四部长篇是1993年的《城北地带》,回到了他童年记忆中的故乡,苏州的城北。

我认为,他是以美国作家安德森的著名小说《小城畸人》的方法,夸张了一个少年眼中的小街人事。

他小说里头的故乡的街叫香椿树街,街上那些生命都很卑微,轻薄得就像一张张随时都可以撕毁的纸。

试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叙事风格

试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叙事风格

试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叙事风格苏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叙事风格独特而精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压抑与扭曲的封建家庭内部世界。

在叙事视角上,苏童采用了独特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这种视角使得作者能够自由穿梭于故事中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全方位地展现陈家大院里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所不知的观察者位置,既能洞悉颂莲初入陈府时的天真与憧憬,又能体会到大太太毓如的冷漠与无奈,还能感受到二太太卓云的虚伪与狡诈,以及三太太梅珊的反抗与绝望。

这种全知视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也让读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与腐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苏童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使故事的发展时而紧张急促,时而舒缓悠扬。

例如,颂莲在陈府中与其他妻妾的明争暗斗,以及梅珊与医生的私情被发现等情节,节奏紧凑,充满张力,让读者的心弦紧绷;而在描写陈家大院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妻妾们的闲坐聊天、陈老爷的起居习惯等方面,则节奏较为缓慢,细腻地展现了封建家庭生活的沉闷与琐碎。

这种快慢相间的叙事节奏,如同一首富有变化的乐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在叙事结构上,《妻妾成群》呈现出一种严谨而精巧的布局。

小说以颂莲进入陈府为开端,逐步展开她与其他妻妾之间的争斗以及与陈老爷之间的复杂关系。

各个情节环环相扣,相互呼应。

比如颂莲与卓云之间的表面和睦与暗中较量,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梅珊的命运与颂莲的处境也有着某种隐秘的关联。

这种紧密的结构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的松散之感。

苏童的语言运用也是其叙事风格的一大特色。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却又富有表现力。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刻画,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颂莲梳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椭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短短几句话,就勾勒出了颂莲的外貌特征和气质。

同时,苏童还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苏童小说创作总目(1983——2006)

苏童小说创作总目(1983——2006)

(邹旗辉搜集整理)苏童小说创作总目(1983——2006)长篇小说米《钟山》1991年第3期我的帝王生涯《花城》1992年第2期城北地带《钟山》1993年第4期-1994年第4期(连载)紫檀木球(武则天)《大家》1994年第1期-第2期(连载)菩萨蛮(碎瓦)《收获》1997年第4期蛇为什么会飞《收获》2002年第2期中篇小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收获》1987年第5期你好,养蜂人《北京文学》1988年第4期罂粟之家《花城》1988年第5期平静如水《上海文学》19889年第1期舒农或者南方生活(舒家兄弟)《钟山》1989年3期妻妾成群《收获》1989年第6期已婚男人杨泊(已婚男人)《作家》1990年第4期妇女生活《花城》1990年第5期女孩为什么哭泣《时代文学》1990年第5期红粉《小说家》1991年第1期另一种妇女生活《小说界》1991年第4期南方的堕落《离婚指南《收获》1991年第5期十九间房《钟山》1992年第3期园艺《收获》1992年第6期刺青时代《作家》1993年第1期民丰里《啄木鸟》1994年第4期肉联厂的春天《收获》1994年第5期三盏灯《收获》1995年第5期灼热的天空《大家》1996年第6期群众来信《收获》1998年第5期驯子记《钟山》1999年第4期桂花连锁集团《收获》2000年第2期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青春》1983年第7期我向你走来《百花园》1983年第8期老实人《百花园》1984年第2期江边的女人《青春》1984年第4期空地上的阳光《青年作家》1984年第4期近郊纪事《青年文学》1984年第7期一个白洋湖男人和三个白洋湖女人《青年文学》1985年第1期石码头《雨花》1985年第6期白洋淀红月亮(乡村一夜)《钟山》1986年第1期门《湖海》1986年第1期水闸《小说林》1986年第2期祖母的季节《十月》1986年第4期青石与河流《收获》1986年第5期北墙上那一双眼睛《广州文艺》1986年第7期流浪的金鱼(金鱼之乱)《青春》1986年第7期岔河《作家》1986年第8期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上海文学》1987年第2期桑园留念《北京文学》1987年第2期黑脸家林——一个人短暂的历史《解放军文艺》1987年第2期有三棵椰子树的地方《西湖》1987年第3期后院的紫槐和少女《广州文艺》1987年第3期北方的向日葵(徽州女人)《湖海》1987年第5期算一算屋顶下有几个人(暧昧的关系)《钟山》1987年第5期蓝白染坊《花城》1987年第5期故事:外乡人父子《北京文学》1987年第8期丧失的桂花树之歌《作家》1987年的8期遥望河滩(飞鱼)《奔流》1987年第11期环绕我们的房子《雨花》1988年第2期U形铁《雨花》1988年第2期午后故事《雨花》1988年第2期乘滑轮车远去《上海文学》1988年第3期水神诞生《中外文学》1988年第3期死无葬身之地《中外文学》1988年第3期一无所获《小说界》1988年第5期怪客《作家》1988年第5期祭奠红马《中外文学》1988年第5期伤心的舞蹈《上海文学》1988年第10期杂货店的女人《时代文学》1989年第2期仪式的完成《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逃《青年文学》1989年第3期棉花地,稻草人《青春》1990年第4期狂奔《钟山》1991年第1期我的棉花,我的家园《作家》1991年第1期吹手向西《上海文学》1991年第2期像天使一样美丽《小说林》1991年第6期木壳收音机《人民文学》1991年第7-8合期西窗《漓江》(春季号)1992年第2期回力牌球鞋《作家》1992年第4期沿铁路行走一公里《时代文学》1992年第5期来自草原《芳草》1992年第5期烧伤《花城》1993年第1期一个朋友在路上《上海文学》1993年第1期游泳池《小说家》1993年第2期狐狸《小说家》1993年第2期灰呢绒鸭舌帽《小说家》1993年第2期纸《收获》1993年第6期与哑巴结婚《花城》1994年第2期美人失踪《作家》1994年第3 期什么是爱情《江南》1994年第3期樱桃《江南》1994年第3期小莫《大家》1994年第3期桥边茶馆《青年文学》1994年第7期一个叫板墟的地方《青年文学》1994年第7期一朵云《山花》1994年第10期饲养公鸡的人《钟山》1995年第1期那种人(二篇)《花城》1995年第3期种了一盆仙人掌《特区文学》1995年第3期十八相送《芙蓉》1995年第3期把你的脚捆起来《上海文学》1995年第5期蝴蝶与棋《大家》1995年第5期亲戚们谈论的事情《大家》1995年第6期玉米爆炸记《长江文艺》1995年第7-8合期花生牛轧糖《湖南文学》1995年第7-8合期流行歌曲《广州文艺》1995年第8期棚车《东海》1995年第9期小猫《东海》1995年第9期犯罪现场《花城》1996年第1期公园《作家》1996年第1期表姐来到马桥镇《萌芽》1996年第1期声音研究《收获》1996年第2期红桃Q 《收获》1996年第3期新天仙配《收获》1996年第3期食指是有用的《钟山》1996年的5期饮酒歌《钟山》1996年的5期世界上最凄凉的动物园《山花》1996年第6期两个厨子《收获》1996年第6期天使的粮食《北京文学》1996年第11期白沙《东海》1997年第1期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收获》1997年第1期海滩上的一群羊《上海文学》1997年第3期神女峰《小说家》1997年第4期星期六《钟山》1997年第5期八月日记《雨花》1997年第9期儿子《雨花》1997年第9期小偷《收获》1998年第2期过渡《人民文学》1998年第3期人造风景《十月》1998年第5期开往瓷厂的班车《西北军事文学》1998年第6期向日葵《大家》1999年第1期拱猪《上海文学》1999年第1期古巴刀《作家》1999年第1期水鬼《收获》1999年第1期巨婴《大家》1999年第2期你丈夫是干什么的《大家》1999年第3期新时代的白雪公主《大家》1999年第4期独立纵队《大家》1999年第5期奸细《大家》1999年第6期天赐的亲人《青年文学》1999年第8期大气压力《人民文学》1999年第10期女声《花城》2000年第3期遇见司马先生《钟山》2000年第5期七三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天涯》2000年第7期白杨和白杨《作家》2000年第7期伞《收获》2001年第1期女同学们二三事《花城》2001年第4期白雪猪头《钟山》2002年第1期小舅理生《山花》2002年第7期人民的鱼《北京文学》2002年第9期点心《书城》2002年第10期骑兵《钟山》2003年第1期马蹄莲《大家》2003年第3期五月回家《人民文学》2003年第5期垂杨柳《香港文学》2003年第6期哭泣的耳朵《北京文学》2003年第10期桥上的疯妈妈《香港文学》2004年第2期手《花城》2004年第2期私宴《上海文学》2004年第7期堂兄弟《上海文学》2004年第7期二重唱《香港文学》2005年第1期西瓜船《收获》2005年第1期冬露《莽原》2005年第1期拾婴记《收获》2006年第1期。

2021茅盾文学奖书籍苏童《黄雀记》

2021茅盾文学奖书籍苏童《黄雀记》

20xx年8月16日,被誉为“史上竞争最激烈”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经过第六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

其中,江苏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苏童以长篇小说《黄雀记》获奖在列。

《黄雀记》作者简介:
苏童,生于1963年,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编辑,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

从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代表作为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三盏灯》,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碧奴》《河岸》。

苏童《黄雀记》
《黄雀记》推荐: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

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xx案。

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

“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说这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

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苏童的小说
一、苏童的恒与变
(一)流动的的创作轨迹: 常变常新的题材、摇曳多姿的笔法
1、以童年视角回述童年生活的“香椿树街系列” (《南方的堕落》、《舒农》等) 2.追忆父辈祖辈的“枫杨树系列”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1934年的逃亡》《罂粟 之家》《米》等) 3.“妇女生活系列”(《妻妾成群》《红粉》《妇女 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等) 4.“城市男人系列” (《已婚男人杨泊》《离婚指南》等) 5.虚构历史 (《我的帝王生涯》《后宫》《武则天》) 6、走入当下现实(《蛇为什么会飞》)
逃亡(在路上)
逃离 生存的逼迫 (物质层次)
城市注
(物质层面) 繁华、丰富
(精神层面) 精神故乡 灵魂净土
返乡 灵魂的救赎 (精神层次)
(精神层面) 欲望的渊薮 罪恶的源泉
(二)永远在路上
逃亡无去路,回归无来路 “我写了一个人具有轮回意义的一生。”(苏童)
(三)人性的样本
火车、水灾 《米》“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 故事”。(苏童) 某种程度上说,《米》讲述的又是一个关于存 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的故事。
(二)不变的创作旨向: 南方的堕落,颓靡的旧事
南方、旧事、人性 南方没有历史,因为历史上该发生的一切都归 向了北方。偏安在时间的逻辑之外,南方却兀自发 展了自己的传奇。 “南朝自古伤心地”。 “南方是一种腐败而充满魅力的存在。”
二、《米》—— “连锁城与乡想象的最佳范例”
情节
乡村
(物质层面) 天灾、饥饿
(四)艺术:意象的运用 米注: 万物之本,衣食之源, ★生命之根,生存基础 ★财富的象征、权势的源泉 ★对女人的占有欲和性的刺激 ★征服、报复的工具 ,欲望、罪恶的渊源(信 心的源泉,力量的保证)

古塔上的风铃:精神生活的孤苦无依
三、苏童与新历史小说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选用历史题材(涉及到80年代初伤痕 小说中的反右、文革题材,也包括49年后 的历史题材,以至于整个二十世纪历史题 材),但不是通常意义上历史上的重大事 件,而是关心人而且个人,在正史的背景 下抒写个人的家族的命运。
《妻妾成群》
个人与历史开始分道扬镳,对经典的启蒙 主义历史叙事悖反 在一定的历史趋势中,个人的独特性与 自在性有着充分的力量。 在这场潜在的历史 力量与个人生命特性之间的角逐与较量中, 个人的源自生命欲求的力量,最终掩盖了历 史的锋芒。
《红粉》
个人对历史的评价、对历史的参与程度,取决 于个人生命的承受程度,而不是历史自身的价值 《红粉》的故事……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具有社会 标签时代特性的小说。 但是在写作时,“我试图摆 脱一种写作惯性,小心地把“人”的面貌从时代和 社会标签的覆盖下剥离出来。我更多地是讲人的故 事。……以前的小说文本通常是将人物潜藏在政治 (历史、社会)变革的线索的后面,表现人的处境, 我努力地倒过来将历史(政治)的线索潜藏在人物的 背后注
《后宫》自序
这里有两座宫廷,两种历史。 一个是假的?一个是真的? 《我的帝王生涯》是我随意搭建的宫廷,是我按 其实也不尽然,姑且不论小说,人与历史的距离 自己喜欢的配方勾兑的历史故事,年代总是处于不详 亦近亦远,我看历史是墙外笙歌雨夜惊梦,历史看我 状态,人物似真似幻,一个不该做皇帝的人做了皇 或许就是井底之蛙了。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呢? 帝,一个做了皇帝的人最终又成了杂耍艺人,我迷恋 于人物峰回路转的命运,只是因为我常常为人生无常 历史无情所惊慑。 《武则天》在我自己看来是个中规中矩的历史小 说,尽管我绞尽脑计让这篇小说具有现代小说的功 能,但它最终还是人们所熟悉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 事,不出人们之想像,不出史料典籍半步,我没有虚 构一个则天大圣皇帝的欲望,因此这部小说这个著名 的女人也只能落入窠臼之中。
《我的帝王生涯》:
我希望读者朋友不要把《我的帝王生涯》当历 史小说来读。我在写作中模糊具体年代的用意也在 于此。考证典故和真实性会是我们双方的负担。小 说里的红粉鬓影和宫廷阴谋都只是雨夜惊梦,小说 里的灾难和杀戮也只是我对每一个世界每一堆人群 的忧虑和恐慌,如此而已。
我的小说当中,人物不是当下的,而在历史 中。但是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在顺着人性的线索, 拼命地从历史中逃逸。我在这个层面上,会更多 的关注人性问题,而历史在这里只是一个符号。 当小说中的历史成为符号时,历史和人其实就分 不开了,但是!在人的叙事中,我们还是可以窥见 历史的影子。当人性无比柔韧地展开时,历史的 面貌就呈现在人们的目前。因为人的痕迹铺就历 史。从这个意义上倒过来讲,表达人就是表达历 史。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