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读后感1000字左右

合集下载

《诗经》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诗经》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诗经》读后感1000字《诗经》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诗经》读后感1000字1《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

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

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5篇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5篇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5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对我国两三千年以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也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诗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读后感1有一种情感依托于时间的酝酿,是晨露未晞的江堤漫游,是春光姣姣的曲水流觞,是月出皓兮的闲数河星......就像愈磨愈碎的香料才会辛香交融,时间发酵的不仅是文人墨客的雅情志趣,还有平头百姓的生活劳作,达官贵人的赞颂讴歌。

风情逸志雅而颂,赋叙铺陈比起兴。

在诗经里赏花赏月赏秋风,快意恩仇任平生。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云游四海志八方。

随风而停,以地为席,不知何处是家。

一日,蔓草妖野,少年随着北斗星的指引驰骋原野。

夜色融融,零露漙兮,有一倩影,翩若惊鸿,有一美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便是缘,有些人只一眼便知逃不开也躲不掉。

从此过客般的停留也变为了温柔乡的永驻。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善良勤劳的女子自是男子的好配偶,一旦情思燃起,便是星火燎原。

幸未将深情错付,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娇滴滴的女子以果相送,事之所从,皆予君。

而君子如玉,贴身之佩回赠之,意为交心。

愿永以为好也。

小窗幽阁,从日出淡然到日落雄浑,凭栏远眺,玉阶久伫而温润。

女子看似若有所思,眼神却平静到空洞,唯有握紧那手心的眷恋,才有一丝相思哀怨在眼眸中流转。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思之如狂,哪顾得什么封建伦常。

情之一字,总叫人乱了方寸,失了礼节。

终究,抑制不住内心的悸动,夜幕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男子喜出望外,一袭白衣,两袖清风。

无奈佳人调皮,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看着玉冠少年,尽染凡尘,为爱而羞,不知所措之举。

佳人忍俊不禁,几日无处排解的相思苦闷亦尽得宣泄。

回首初遇,一见君子误终生,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戏谑中却见情深,这便是情中的你情我愿,爱中的宠溺包容。

诗经读后感1000字

诗经读后感1000字

诗经读后感1000字诗经读后感1000字范文【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

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

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

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归,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

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

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如在情人节,你收到的不是玫瑰花,而是一捧草,那草是城市里的人很难看到的芦苇。

芦花轻扬,随风摇曳。

啊,亲爱的,先别忙着皱眉疑惑,你耐心找找,在那捧柔韧的草茎处,应该会有一张写了字的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蒹葭,是的,你收到的芦花就是那最著名的爱情草。

《诗经》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诗经》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诗经》的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的读后感1诗经,就如古朴的石阶:虽陈旧,却已屹立千年;虽古朴,却载满了人情冷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我读到的关于《诗经》的第一句句子。

那时候的我学习《关雎》,什么都不懂,就只能听老师给我们讲它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和它所表达的意义。

而如今,老师讲的我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唯一记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载的满满的浓情与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无奈。

我也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只能“听老师讲”了,我已经可以独立地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

诗经,可以在我彷徨躁动时给我清风般的抚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诗经·桃夭》是我在整部《诗经》中最喜欢的一首。

《桃夭》虽是一首婚嫁赞歌,但写的却是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愿。

《桃夭》中虽无对女子的妆容进行描述,但是却通过对桃树的描写,从侧面展现了女子的美丽。

虽无直接表达对女子的祝愿,但是却通过满树的果实和茂密的枝叶,表达了他对女子的祝福。

诗经,可以在你孤独无助时给你阳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战事不断,戍地不稳,战士背井离乡,妻儿孤苦,老母年迈。

但倭寇猖獗,又岂可弃国家于不顾?无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战场为国家而厮杀。

或许家人会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对国家无愧,这就够了。

而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人生的挫折。

诗经,可以在人迷茫时如灯塔般为人指引方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灭的热情,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故事,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一场又一场的戏,聚集,然后淡然的离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轮回,出生,然后孤独的死去。

我们不停地记录一张张面容,与别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过。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1、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诗经的美妙神秘的意境。

这首诗歌曲调优美,朗诵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他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效果,突出了主人公坚持不懈,不断进取的精神。

诗中描绘的“伊人”也给予了我一种高深莫测,琢磨不透,高贵优雅的气息。

通过诗经中的这两首诗歌比较,我发现了诗经的特点——以抒情诗为主,表现出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涵义深刻的人生哲理。

由此,使我感觉诗经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所体现的巨大艺术魅力。

读了诗经之后,我仿佛体会到了诸葛亮的心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在诗经中处处都有所体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那一句句流芳百世的名句,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他们仿佛一盏盏黑暗中的明灯,在我彷徨无助时,点亮了我心中的黑暗,照亮了我前方的路途。

《诗经》,大多是情诗。

一直觉得诗是相当沉闷的,拘泥于形式,可却没想到诗也是可以那么美的。

用那些简单的、短小的句子,勾出一幅幅明媚的画,也有活力,甚至也潇洒也浪荡也有那些不羁的情爱。

其实真的很难说自己喜欢诗经,因为即使有解释,有辞典,还是很难读懂《诗经》当中的每一个篇章。

明白《蒹葭》那种经典桥段那是自然,可是其他,真的却是无能为力。

读《诗经》的时候,真的是花费了不少功夫。

去了解一篇篇诗文背后的故事,开始了解中华文化,了解民族风俗,同时也被那些在现在看来属于天方夜谭的痴情男女。

《诗经》终究还是美丽的,可是却被误解。

后人对于它的解释,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偏差的。

甚至因为重男轻女而隐瞒或篡改的名字,也许是出于好意,可是这样的《诗经》,却是变得拘泥。

可是它却还是依旧美丽,无论是身处那些条条框框之中还是于我们闲来无事的翻阅。

《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读后感1早都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面对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时,却感觉好无韵味可言,索性就将它丢在一边,结果让我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

她将《诗经》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

”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

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

”重点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

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

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

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

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证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

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

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5篇)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5篇)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5篇)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篇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

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

”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

”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

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了《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

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

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5篇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5篇

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5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对我国两三千年以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也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诗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读后感1有一种情感依托于时间的酝酿,是晨露未晞的江堤漫游,是春光姣姣的曲水流觞,是月出皓兮的闲数河星......就像愈磨愈碎的香料才会辛香交融,时间发酵的不仅是文人墨客的雅情志趣,还有平头百姓的生活劳作,达官贵人的赞颂讴歌。

风情逸志雅而颂,赋叙铺陈比起兴。

在诗经里赏花赏月赏秋风,快意恩仇任平生。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云游四海志八方。

随风而停,以地为席,不知何处是家。

一日,蔓草妖野,少年随着北斗星的指引驰骋原野。

夜色融融,零露漙兮,有一倩影,翩若惊鸿,有一美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便是缘,有些人只一眼便知逃不开也躲不掉。

从此过客般的停留也变为了温柔乡的永驻。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善良勤劳的女子自是男子的好配偶,一旦情思燃起,便是星火燎原。

幸未将深情错付,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娇滴滴的女子以果相送,事之所从,皆予君。

而君子如玉,贴身之佩回赠之,意为交心。

愿永以为好也。

小窗幽阁,从日出淡然到日落雄浑,凭栏远眺,玉阶久伫而温润。

女子看似若有所思,眼神却平静到空洞,唯有握紧那手心的眷恋,才有一丝相思哀怨在眼眸中流转。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思之如狂,哪顾得什么封建伦常。

情之一字,总叫人乱了方寸,失了礼节。

终究,抑制不住内心的悸动,夜幕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男子喜出望外,一袭白衣,两袖清风。

无奈佳人调皮,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看着玉冠少年,尽染凡尘,为爱而羞,不知所措之举。

佳人忍俊不禁,几日无处排解的相思苦闷亦尽得宣泄。

回首初遇,一见君子误终生,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戏谑中却见情深,这便是情中的你情我愿,爱中的宠溺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诗经》读后感1000字左右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以下是分享的《诗经》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
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

《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

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孩童时咿呀学语,质朴真诚、天真无邪的美好时代。

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

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

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开遍了每一个芳草萋萋的角落。

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

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

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

爱,就一个字。

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

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

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

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

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

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

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

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

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

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

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对内心的呼唤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又有多少人被爱上是因为纯爱情本身的驱使,而不是对物欲的追逐。


爱情可以用物质来衡量,贴上价格标签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么?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寻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我想是因为我们怀念了。

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

我们会怀念诗中那一片月光,那一个人,怀念那一份纯纯因感动而生的思念。

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

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飞鸟游鱼、芦苇野花、潮涨潮落、月盈月亏吟出真切的生活,表达出最本真的感情。

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纯真无邪,生活也可以这样恬静和谐,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的和谐共生。

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

欲望太多的现代人,到头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怀念古人,不知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习古人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

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

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

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

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

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

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

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

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

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

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
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

三家
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
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

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

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

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

《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

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

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
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

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

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
曲子,取其顺心如意。

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

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

《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

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