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国,历史]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演进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发展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发展作者:陈浩轩王宇诗王涛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7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专业的大量音乐学院出现,管理体制逐渐完善且师资力量逐渐强大,新中国音乐教育无论从规模或规范来看都逐渐越发壮大。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发展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历史的进程,实际上是以古代的炎黄部落所组成的“华夏集团”为中心,与其四周部落或民族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古早有“四夷之乐”。
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黄翔鹏先生就早已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我认为,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磐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世俗乐阶段……”精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三个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三种不同音乐形态,而对于音乐教育方面,早在西周时期,儒家代表孔子对于音乐的发展以及教育就有了深刻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所推行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使得音乐成为一种教化作用。
其一将音乐的使用分为等级,在规模和排列上都有着严格的划分。
体现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其二在音乐场所也规范了使用,在什么典礼演唱、演奏什么乐曲,甚至每一部分的调性都有着规范性。
此时西周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巩固王室的阶级统治,防止奴隶反抗。
“德音”与“和”是当时雅乐审美标准的重要准则。
西周当时出现大司乐是我国古代史上最早记录具有较为完备的音乐教育机构,其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以教授“雅乐”为主要内容,是为了贯彻“礼乐治国”的思想而设立的音乐教育机构。
而后孔子兴办“私学”,以“六艺”作为传授的主要课程,这是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制度与模式的变革。
并且“有教无类”将范围扩大至平民。
从“学在官府”到孔子兴办“私学”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形态转变中音乐教育领域发生的时代面貌变化。
中国音乐史简述

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一】、古代音乐史一、远古夏商时期:古歌(八阙、弹歌、邪许歌、候人兮猗)古乐舞(皇帝的云门、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霍)古乐器(打击和吹奏)重点是吹奏乐器中的埙二、西周春去战国时期1、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2、音乐机构-春官3、乐舞(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夷乐、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4、歌曲(北方诗经、南方楚辞)5、说唱音乐《成相篇》6、乐器(八音、曾侯乙墓编钟、)7、乐律(十二律、三分损益)8、音乐思想(儒墨道三家)三、秦汉时期1、乐府2、鼓吹乐3、相和歌(相和大曲)4、百戏(击鼓说唱俑)5、古琴(特点、《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6、歌舞戏7、乐律(京房六十律、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晋荀笛律)8、音乐思想(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三、隋唐时期1、宫廷燕乐(多部伎、坐立部伎、歌舞大曲、法曲)2、民间俗乐(曲子、变文、散乐)3、音乐理论(八十四调、二十八调)4、记谱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5、音乐机构(行政:大乐署、鼓吹署宫廷:教坊梨园)6、音乐家(李隆基、李龟年)四、宋元时期1、音乐特点2、市民音乐(瓦子勾栏、书会、社会)3、音乐形式(曲子、唱赚、散曲)4、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5、戏曲(北方杂剧、南方南戏)6、乐律(俗字谱、律吕字谱、十八调)7、音乐论著五、明清时期、1、戏曲(明朝四大声腔和清朝四大声腔)2、说唱(北方鼓词、南方弹词)3、器乐(古琴、琵琶)4、琴谱(神奇秘谱、琵琶谱、弦索备考)5、朱栽育以上就是古代音乐史还可以按几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来背,如说唱音乐、记谱法、戏曲、音乐机构等等【二】近代音乐史一、传统音乐新发展二、戏曲发展-梅艳芳三、说唱音乐1、大鼓2、弹词四、民歌1、内容改变2、歌舞(北方秧歌、南方花鼓花灯)五、器乐1、社团2、地方乐种3、流浪艺人4、华彦钧六、学堂乐歌1、定义2、内容3、创作手法4、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5、历史意义七、音乐教育1、20世纪20年代(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社会教育)2、20世纪30年代(普通、专业、社会)八、代表人物1、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萧友梅、黎锦辉、赵元任、青主、刘天华)2、20世纪30年代(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九、20世纪40年代1、国统区、沦陷区音乐2、马思聪3、江文也4、近代歌剧发展(1)新歌剧探索(西洋歌剧、传统改良、小歌剧)(2)秧歌剧(3)《白毛女》以上就是全部的中国音乐史。
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

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音乐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就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文明中,音乐教育起源于宗教仪式。
古埃及和古希腊等文明都有音乐与宗教紧密相连的传统。
通过音乐的表演和演奏,人们向神明祈祷,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
在古代中国,音乐教育也有着较为丰富的发展历程。
《周礼》中,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是培养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手段之一。
另外,古代的音乐家受到高度崇拜,被视为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逐渐开始走向专业化。
在中世纪欧洲,教堂音乐成为了音乐教育的重要领域。
教堂音乐作为一种宗教的表达方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形成了独特而庄重的音乐风格。
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开始建立,专业音乐教育逐渐完善起来。
音乐理论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各种音乐教材得到广泛应用。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教育逐渐普及到大众之中。
公立学校开始设立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素养的培养。
同时,音乐教育也逐渐注重培养个人音乐能力,包括演奏技巧、音乐理论和创作能力等方面。
20世纪后半叶,随着音乐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音乐教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等新型音乐的出现,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
同时,跨文化的交流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当前,音乐教育正继续发展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音乐教育逐渐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转向线上和远程教学。
音乐教育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鼓励学生从孩提时期就接触和参与音乐活动。
总之,音乐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断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教育,人们可以获得良好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浅谈我国古代音乐教育

浅谈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作者:李瑞娟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第03期摘要: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其历史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无论是菁华,还是糟粕,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能成为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古代音乐教育中图分类号:J609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3-103-001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不仅属于人类文明史上发达最早的民族文化教育,而且还具有世界文化史上最悠久的教育传统。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年,称得上是悠悠文明古国,那么,对于有大约8000年可证的音乐历史而言,其音乐教育的历史传统,相对于文字的教育,则更为久远。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名而著称于世。
所谓“礼乐之邦”,就是重视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文化教育,并以此为安邦立国必要举措的文明之邦。
其音乐教育传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笔值得在批判继承中给予总结、并发扬其优良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历史之所以能经常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就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各种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乃至教训。
在文化教育的历史研究中,追溯往古的目的,是为了事今、图今。
自本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文化在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发生了新的文化转型,尤其是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形成了新型的音乐教育体制。
在这种转变中,音乐教育领域产生的利弊得失已引起那些关心中国音乐教育,探索、选择新的发展方向,确立自身文化价值的音乐教育界志士的高度重视。
应当承认,近代以来,在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已形成了新型的音乐教育体制,但对传统音乐的重视是不够的。
而且在接受西方音乐教育体制的同时,对其中含有的弊端也缺乏必要的认识。
因此,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传统呼声日高,它的确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根据现存的有限文物材料,我们已经能够判断,新石器时期早期就可能产生有最初的音乐教育行为。
中国古代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的代表作品
著名的古代乐曲与乐舞
《高山流水》: 古琴曲,描绘自 然美景,表达友 情深厚
《十面埋伏》: 琵琶曲,描绘战 争场面,表现英 勇无畏
《霓裳羽衣舞》 :唐代宫廷舞蹈 ,表现女性柔美 和华丽
《踏歌》:宋代 民间舞蹈,表现 农民丰收的喜悦 和团结协作的精 神
著名的古代舞蹈作品与表演者
音乐与舞蹈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与舞蹈的艺术价值 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和表现力,能够传达人
们的情感和思想。
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与舞蹈的艺术价值还 在于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 示和借鉴意义,可以为现 代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素
中国古代舞蹈的种类与特色
古典舞的起源与形成
起源:源于古代祭祀、庆 典等活动
形成:经过长期发展,逐 渐形成独特的舞蹈风格
特点:强调身体动作的协 调性和韵律感
代表作品:《霓裳羽衣 舞》、《踏歌》等
民间舞的多样性与地域特色
民间舞的种 类:秧歌、 龙舞、狮子 舞、腰鼓舞
等
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 民间舞有不 同的风格和
音乐与舞蹈的美学特征及文化内涵
音乐与舞蹈的美学 特征:和谐、节奏、 韵律、意境等
音乐与舞蹈的文化 内涵:反映社会生 活、表达情感、传 承文化等
音乐与舞蹈的艺术 价值:审美价值、 历史价值、社会价 值等
音乐与舞蹈的发展 历程:从古代到现 代的演变过程,以 及各个时期的代表 作品和艺术家
音乐与舞蹈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
术作品
音乐与舞蹈的艺术风格及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音乐风格:以五声调式为主,注重旋律和 节奏
中国音乐史

钟
以钟等人用筑种器的钟 祈都。群于的军。一* 求刻宫、报附事通种是 天有廷发时设或常金中 神铭所布或器宗作属国 保文用消召具教为撞古 佑*的息集*建一击代 。
Page 17
返
第二章 中国传统音乐的萌发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Page 18
五 四 教三 、 、 育、 夏 夏 音 商 商 乐 时 乐 文 期 器 化 交 的 流 音 乐
夏商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和奴隶主贵族对音乐的更高要求,宫廷里出现 了专职的乐奴和从事音乐教育的乐师,并出现了早期的音乐教育场所—— 瞽宗,以及进行演唱、演奏和音乐教育的盲乐师——瞽矒。 四、音乐文化交流 夏商时期,汉这个民族还不存在;那时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从早期开始,华夏族就和其他少数民族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接 触,并越来越频繁。 约在2015年,有一个‚方夷‚部族曾经向夏王献出乐舞。后来就有许 多民族到夏王朝表演舞蹈。 五、夏商乐器 夏商时期的乐器在原始乐器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巫乐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人。人们不舍昼夜地跳舞,酣畅淋漓地歌唱, 也是出于娱乐的需要。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商代巫乐的风格是华丽 动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在我国古代音乐中,商代的巫乐应该是一种非常 富有特色的歌舞音乐。 2)淫乐 商代统治者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纵情享受声色之娱。帝王 常命令乐师创作华丽放荡的音调,观赏不堪入目的歌舞,做通宵达旦的狂 欢。商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不仅限于生前,他们幻想在死后也能寻欢作乐。 在河南安阳武官村一座阴墟前期贵族奴隶主大墓中,我们看到了惨绝人寰 的情景:被迫为奴隶主殉葬的奴隶和姬妾共80多人,墓南的殉葬坑里还有 150多人被夺取生命。在墓室的四侧,还有24具女性骨架和一些表演乐舞时 所用的道具,可以推想,这24人生前便是乐舞奴隶。奴隶主生前要她们作 乐享受,死后还要残酷地用她们为自己殉葬,可见商王的残暴之极。 所有一些表明,商代的‚淫乐‛内容是荒诞污秽的,形式是华丽奢侈 的,是一种供奴隶主贵族尽情享乐的没落阶级的音乐。
史学论文: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

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众所周知,在学科领域建设中总是离不开前人的经验导论,正是因为前人的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才推动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研究,进一步构建音乐教育史的知识理论体系。
在中国的音乐历史道路上,音乐教育史研究的知识体系是在诸多的成果和文献基础上进行多次系统的梳理,掌握真实的历史信息,继而创造、更新、编制而成的。
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发展研究中国音乐教育史的研究对我们国家音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国家在古代就已经埋下了音乐的种子,这属于音乐的萌芽阶段。
(一)夏、商、西周。
我们国家音乐的发展起源于这个阶段,并且音乐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夏代是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教育在这个时代开始兴起。
到了商代、西周,教育制度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音乐开始萌发,人们意识到了音乐为他们带来的乐趣。
西周时期,已经有专业的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并且学习音乐的学生也有很多。
如“成均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之东序为学干戈羽禽舞之所,由乐师主之警宗为演礼习乐之所,由礼官主之”。
这段记载了人们在音乐的学习上还是较为重视且正式的。
经过研究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在当时音乐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不作为当时入仕考试的标准。
音乐运用在官宴、娱乐以及祭典礼仪等,音乐在当时是达官权贵才能享受的东西,这种教育在当时不是学习知识而存在的,学习歌舞技艺为的是满足统治阶级的娱乐,而不是满足国家对于人才的需要。
(二)秦、汉。
秦朝在当时已经统一了中国,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等。
由于政治上的稳定,经济在当时得到了快速发展,音乐在当时更是以娱乐形式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
由于秦朝在当时较为奢靡,音乐教育在当时并没有明显的进步。
但是在汉代时期,乐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音乐教学活动,这是西汉当时最为重要的音乐研究机构,汉乐府主要负责音乐表演、创作、搜集民歌和训练乐工。
音乐教育思想方面,董仲舒承袭了儒家观点,重视礼乐教育,他认为“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音乐的征程

音乐的征程一、引言音乐是人类文明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人们就通过创作和演奏音乐来表达情感、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
音乐的征程见证了人类的进步和变迁,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音乐的征程,探讨音乐在不同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以及音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古代音乐的起源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发展到语言出现之前,通过发出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沟通。
这些原始的声音逐渐演化成为简单的音调,成为原始的音乐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制作乐器,用乐器和人声结合来创造更复杂的音乐。
古代文明中的音乐以婚礼、宗教仪式和战争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三、古代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古代音乐在不同地区和文明中有着各种形式和风格。
例如,古希腊音乐以其丰富的调式和复杂的和声而闻名;古埃及音乐中的豪华演奏和舞蹈是社交活动和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中国音乐以其独特的乐器和音乐体系,如古琴和五声音阶,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
古代音乐的发展与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四、中世纪的音乐复兴中世纪是音乐的黄金时代,也是对古代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音乐成为教堂仪式和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堂音乐师和修道院的僧侣们致力于音乐的研究和创作,形成了许多精美的圣歌和宗教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宗教仪式,也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中世纪的音乐复兴将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古典音乐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革新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类表达能力的重新认识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作曲家们开始创作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并探索新的音乐形式和技术。
该时期的音乐家包括伟大的作曲家如蒙台威尔第和巴赫,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演奏和欣赏。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革新不仅在音乐创作和演奏技术上有所突破,也对音乐理论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夏商周时期: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和贵族化
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在古代出现直接从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
原始音乐广泛出现于宗教祭祀活动。
夏商周时期出现学校的组织机构,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
《孟子》中: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商朝的音乐歌舞是进行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
统治阶级学习音乐教育,是为达到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
周朝推崇礼乐执教,从对天神的祭祀转移到强调等级制度的社会道德规范。
《周礼春官大司乐》提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成均即为古代学校,大司乐即为中国古代的乐官。
有学者将成均解释为以音乐教育为重要内容的学校[1],这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不涉及建立机构。
并且成均之法解释为乐律学理论明显过于狭窄,具体参见刘勇的《成均之法辩》。
[2]
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一枝独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史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璀璨时代。
音乐教育突破周朝礼乐制度的刚性制约,私学逐渐在各地兴盛。
在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中,最为重视音乐教化功能的是儒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音乐教育的倡导者。
孔子花费多年的心血整理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对于《诗经》的整理和教授,对于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的弘扬和践行,为中国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能够培育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提升人的精神生存世界。
他将音乐作为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必备环节,列入教育课程,并视为君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
孔子强调礼乐治国,将礼乐并重,并通过礼乐教育贯彻儒家学说仁的道德实质,实现教化民众,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
在《论语阳货》中,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要求从礼仪的玉器、钟鼓等外在形式中发掘所承载的教化内涵。
在这里,孔子对音乐实现了祛魅化和人文化的双重进程,消解音乐与巫术相联系、与鬼神相沟通的形而上的神秘功能,建构了音乐人文化的教化功能。
孔子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为儒家经典的审美教育思想。
三、从汉代到明清时期:音乐教育专业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短暂而强大的秦朝推行刚性的法家治国理念,焚书坑儒,禁止私学。
作为《六经》之一的《乐经》也随之亡于秦火,成为中国音乐史的一大损失。
汉代统治者采纳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官学与私学并举,推动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开始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中国民族心理的深层次价值结构。
统治者高度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沿用秦代的乐府名称,设立了汉代的乐府,专门从事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以了解人心向背、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工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争,客观上促使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交流,导致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合流,异域音乐和中原音乐交融,从而形成丰富和多元的音乐文化。
魏晋时期,清商乐兴盛。
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起设立专门管理清商乐的音乐机构,称为清商署。
到盛唐时期,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统治者崇尚儒学,重视音乐教育功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音乐教育机构(太乐署、鼓吹署、清商署、教坊、梨园等)。
太乐署机构庞大,
主要成员包括乐官、乐正、博士以及助教,研究和演奏范围包括雅乐和燕乐。
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的教坊专门负责管理在宫庭中演出歌舞、散乐等的男女艺人,并负责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其演奏内容以民间娱乐音乐为主。
梨园是唐朝宫廷音乐水平最高的专业音乐机构。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李隆基将宫廷中的歌舞伎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以供宫廷宴乐。
这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训练戏曲歌舞演员的培训场所。
宋元时期的音乐教育模式主要继承于唐代,设有太乐局、鼓吹局、大晟府、教坊、教乐所等音乐教育机构。
在朝廷大宴、重大节日、皇帝游幸、赐大臣筵席等政府重要场合,由教坊演奏乐曲、剧目、歌舞之类。
宋代宫廷音乐保持了唐代宫廷音乐的基本格局,雅乐是主导观念。
在正殿进行典礼时,多用雅乐,在别殿设宴祝寿时,多用教坊乐。
雅乐承载意识形态的社会教化功能,同样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明清时期,文化教育总体倾向于保守和僵硬。
音乐教育成为技艺的传授,内在的音乐教化功能相对淡化。
明朝朝廷的音乐、礼仪之事归于太掌寺管理。
宫中的歌舞音乐之事归于教坊司管理。
清代制度主要继承明朝,朝廷中主要是隶属于太常寺和礼部的乐部。
宫廷的礼乐机构为升平署。
统治者较为重视华夷之辨的正统问题,雅乐作为正统的一种表现载体,自然受到重视和扶持,因此雅乐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
朝廷的典礼音乐为正式场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讲究政治形式和程序规范,逐渐失去活力。
民间的娱乐音乐逐渐兴盛,出现了变雅为俗的要求,以戏曲为代表的娱乐形式逐渐普及,众多政府机构和富贵商人都蓄养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