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有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和所有人一样,爱因斯坦也犯过错误。
和大多数物理学家一样,他有时也会把这些错误写入论文发表出来。
通过这些错误,我们可以看到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以及他关于宇宙的科学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同时,爱因斯坦的错误也给前沿科学发现带来了挑战。
在推进人类知识的极限之时,我们很难知道他写在纸上的理论与真实现象是否相符,也很难知道他那激进的新想法究竟是给后人带来对科学更为深刻的认识,还是阻碍后人对科学的深入探讨。
爱因斯坦最著名的错误是他为了确保宇宙不膨胀观点的正确性而修改了自己的广义相对论。
这个错误广为人知,是因为他自己都称其为一个“大错”。
1915年当他完成广义相对论时,学术界普遍认为,我们的银河系被一个静态、永恒且无穷大的虚空环绕。
爱因斯坦意识到,在广义相对论中,物质产生的引力无处不在地互相吸引,会导致物质向内塌缩,因而宇宙的静态解是不可能成立的。
在1917年的一篇文章《使用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思考》中,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方程中引入了一个额外的常数项,以保证宇宙是静态的说法是成立的。
他设想这个宇宙学常数项可以在整个空间中提供抵抗引力的排斥作用,避免物质向内塌缩,而这一想法没有任何物理依据。
引入宇宙学常数后的十年间,出现了很多宇宙并非静态的证据。
起先,爱因斯坦是抗拒这些结果的。
1927年比利时物理学家乔治·勒梅特建立了一种类似大爆炸的膨胀宇宙模型,两年后,埃德温·哈勃又发表了关于星系退行的里程碑式的文章。
后来,爱因斯坦拜访了哈勃并且观摩了哈勃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望远镜,最终转过弯来,接受了宇宙非静态的学说。
1933年,爱因斯坦赞扬勒梅特的宇宙学理论:“这是我听过的最优美和令人满意的对自然的解释。
”在一个膨胀宇宙中,不再需要宇宙学常数来保持静态,这对爱因斯坦来说不算损失,他甚至在1919年就指出这个常数“严重损害了这个理论的形式美”。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8:00-10:30)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摘编自施雨岑、王鹏、徐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材料二中轴线上大部分建筑的前身都可以追潮到明代,清代在继承明北京城的基础上虽略有改建,但整体依然承袭历史。
近代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中轴线上的建筑几乎都丧失了原本的功能,坛庙辟为公园不再是祭祀仪礼场所,紫禁城被开放成为博物馆,钟鼓楼也不再进行报时工作……旧的功能被新功能取代,在不断适应着新的时代与社会。
除了文化遗存,元大都的水系规划也一直被明清沿用,并且保存至今,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一环。
一根中轴线记录了三朝的历史,留下了三朝的遗迹。
若干个历史拐点在这条中轴之上发生,自元代开始,各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也都集中于此。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学术界有一个影响较为广泛的看法,认为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适应甚至可能阻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
对于这样的学术性研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思辨:其一,从促发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维度看:其二,从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
从学术逻辑来看,现有的关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不适应甚至会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绝大多数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立场而论的。
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这一因素使欧美更先进而中国相对落后,西方学者针对这一发展事实,将经济与科技总体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认为,中国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工具理性,从根本上还需要引入价值理性。
欧洲文化土壤长出的作物没有在中国文化田地里出现,据此就认为这类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作物也根本没法在中国生长,这显然不是合理有效的逻辑判断。
如果在理论上承认现代市场经济有多元发生诱因,也具有多种形态,那么,上述判断就显得武断而缺乏理论严谨性。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文明稳定有序及其包容壮大的进程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历史具有总体上的正相关性。
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具有有序统一的社会文化发展特征。
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统一有序、社会和平稳定的大王朝时期,往往会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人尽其力物畅其流,经济自然发达。
儒家文化长期作为传统社会主流价值,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推崇“庶富教”(孔子)、“仓廪实”(孟子),在个体意义上鼓励合理的财富创造(“义利相生”)。
在社会动荡时,尤其是传统文化生态受到冲击甚至破坏时,比如近代百年大变局,经济发展也往往明显受到抑制。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
《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
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费孝通对儒家的挑战就在于发现了儒家的一个内在困难,孔子并不能“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此儒家道德体系一直都没有完成普遍性的理论构造。
按照费孝通的社会学解读,儒家道德所以缺乏普遍原则是因为它把道德实践限制在私人道德关系范围内,而这个私人道德体系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是自我主义的,以私解释一切,这样,由私所定义的实践就不可能支持普遍原则了。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冬小麦原产于西亚、北非一带,大约4000年前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到各地。
唐代是冬小麦空间扩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小麦的地位有了全面改变,两税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
两税法规定“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其中的六月和十一月正是冬小麦与粟等作物的成熟期。
麦熟为夏税起收的时间标志,粟、稻等成熟为秋税起收的时间标志。
全国各地缴纳的物品并非只有麦、粟二物,而是因地设项。
夏税交纳时间与冬小麦成熟期吻合,但并非夏税征纳地就应是冬小麦种植区,银、钞、钱、绢都是非冬麦区纳税的替代物。
那么历史时期冬小麦分布北界位于什么地方?宋人庄绰有言,“陕西沿边地苦寒,种麦周岁始熟,以故粘齿不可食”。
春小麦春种秋收,周岁始熟;冬小麦秋种夏收,属于越冬作物,跨岁而熟。
生长期与食性二者证明宋代陕西沿边种植的是春小麦,这时陕西边地大致位于无定河流域至横山一线,即北纬38度附近;冬小麦的分布区应在此线之南,从陕西沿边向东进入河东路(今山西)辖境,府州(今陕西府谷)位于黄河岸边,宋太祖乾德“四年四月府州、尉氏县、云阳县并有麦两歧”,“麦两歧”为小麦成长到一定时期才能看到的瑞兆,因此四月在府州看到“有麦两歧”当是冬小麦接近成熟的物候标识。
欧阳修对与府州纬度相近的宁化军(今山西宁武县)却留下这样的记述:“本军地寒,民不种麦。
”府州与宁化军都位于北纬39度附近,由此看来这一纬度位置正值冬小麦北界的边缘地带。
将陕西沿边春小麦种植区所在的北纬38度与河东一带的北纬39度连接起来成一条斜线,这条斜线与中国气温带分布完全吻合,顺应这一趋势向太行山以东的河北路(今河北)延伸。
由于河北路地处华北平原之上,气温高于河东,陕西所在的黄土高原,冬小麦的北界大约在北纬40度燕山一线。
湖南省2025届高三期中(11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2025届高三期中(11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人提倡古文,是在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儒家传统思想指导下,改革文风文体的一种努力。
这种改革几乎贯穿于整个唐代。
中国的散文,一开始是重实用的。
随着文学慢慢地与经、史、子学分离,它的抒情特质、辞采和声韵之美也不断被认识和加以有意识地发展。
建安、正始间,通篇骈体开始出现,此后,骈文和骈赋便都逐步走向成熟。
骈文为中国散文技巧和表现方法创造的新的经验是应该肯定的。
然而骈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内容的社会现实意义,加之它过于追求琐细的技巧,使形式趋向僵化。
文体和文风改革得到顺利发展的,是唐代。
在陈子昂明确提出“以雅易郑”①的主张之后,散体的写作逐渐增加。
文体的转变是由骈而散,文风的转变是返归质朴。
二者实际上都是复秦汉散体文之古,除元结在技巧上有所创新外,大体没有超越汉前散体文的成就。
幸而中唐时期有韩愈、柳宗元出来,开了全新的局面,从单纯的复古走向事实上的创新。
韩愈、柳宗元都是深深介入当时现实政治的杰出人物,他们把对现实政治的态度等思想感情宣泄于文章中,给文章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韩、柳古文的最大成就是从空言明道走向参与政治、参与现实生活。
有了这一点,才使“古文”与六朝骈文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真正区别开来。
韩、柳古文的另一成就,是艺术上的创新。
他们汲取各家之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古文的表现能力。
韩愈的文章往往有儒家谆谆说理之长,又有法家如韩非之善辩,有庄子的想象变幻,又有楚骚之激越抒情。
他甚至使用骈句,使行文更富于变化。
柳宗元也是这样的大师,他的论说文除了以说理严密见长外,往往犀利有力,取譬常直接进入论旨而使思想深化;寓言以形象生动、嘲讽辛辣、思想深刻而又极其简洁著称。
他成就最大的还要数山水游记,创造了一种蕴含着悲愤情怀、明秀中透出清冷、凄神寒骨的意境,这在中国散文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谪仙”李白那“奇之又奇”的《蜀道难》,以其无穷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去索解与寻味。
明人沈周另辟蹊径,以点线、色彩、构图、布局等手段,将自我对《蜀道难》的理解与认识外化为图像,创作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实现该诗由“文字阐释”向“图像呈现”的形态嬗变,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沈周《蜀道难图》,纸本设色,立轴,上方行书李白《蜀道难》,款署“弘治己酉秋七月廿日画并书,长洲沈周”。
图画展现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两岸,左右苍松红枫,高耸挺拔,怪石嶙峋,巉岩欲坠,三人骑驴过栈桥,左下绘依崖横梁立柱木栈,一红衣人骑驴行其上,道旁开阔处设有脚店,数人饮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饲驴;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苍松丹枫虬曲旁逸,右后为一驿馆,掩映于山间,一着红衣者依楼凭栏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栈桥凌驾深溪,二旅人骑驴行其上;上方连绵峰峦高耸入云,夹道松枫倒挂绝壁,山间窄径碥道,蜿蜒直通关隘,关楼踞险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关前,飞瀑砯崖转石,让人似闻万壑雷声。
总体看来,此画构图严谨,布局缜密,用笔沉稳,以“粗沈”之风展示出创作主体对诗意的理解、自然的阐释和自我精神的呈现,几可谓“神品”。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均凝聚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
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却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
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练习用时150分钟。
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注意事项: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国风音乐是指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新音乐类型。
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在歌词中。
即使新创作的歌词,也大都喜欢使用富含古意的典故、意象。
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开来,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
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欣赏,才能获得的审美体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铺陈身临其境与众不同B.铺展身临其境独一无二C.铺陈设身处地与众不同D.铺展设身处地独一无二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B.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C.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D.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阿房宫赋》杜牧唐朝借古讽今B.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奏章体C. 《大学之道》孟子战国散文D. 《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俄国小说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有答案)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康德离开人世前的一个星期,身体已极虚弱。
但医生来看他时,他照例起身相迎,请医生就座——只是这次是颤巍巍的。
医生忙说:“您是大师,是我的前辈,您不必起身,”康德说:“一个人,总得有一生坚持的东西。
我现在年老体衰,但对人的尊重没有离我而去,对给予我帮助的人的感激没有离我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解析:根据原文第④自然段中“理应成为今后政策制定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可知,D项混淆了“已然”和“未然”。
)2.D(解析:D项,“这正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目标”表述不当,属于无中生有。
) 3.C(解析:C项,探讨的是农村家庭结构变化。
根据原文“在城市出现了诸如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等;在农村,隔代家庭比例迅速上升”可知,“丁克家庭”应属于城市家庭结构新变化,张冠李戴。
)4.A。
通“诤”,规劝。
5.A(解析:正确的断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
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 6.B(解析:“汉宣帝初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一句表述有误,依据原文“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一句可知,汉宣帝初见龚遂时并不喜欢他,更谈不上赏识。
另外“加官晋爵”也错)7.(1) 当面指责昌邑王的过错,以至昌邑王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了。
”(得分点:“刺”“至”“愧”)(2) 昌邑王让左右侍从回避(后),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 (得分点:“辟”“所以”“无道”)【参考译文】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
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
侍奉昌邑王刘贺。
刘贺行为举止大多不合正道,龚遂为人忠诚厚道,刚毅有节操,在朝堂内对昌邑王进行规谏,在朝堂外批评昌邑王的太傅、丞相等左右大臣,引经据义,痛陈祸福,(有时甚至)到了落泪的地步,正言直谏没有丝毫懈怠。
当面指责昌邑王的过错,以至昌邑王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了。
”以至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
昌邑王曾经长期与养马驾车、宰杀牲畜的奴仆一起饮酒作乐,随意赏赐,没有节度,龚遂入宫拜谒昌邑王,哭泣着用膝盖爬行,左右侍从见此情景都禁不住流下眼泪。
昌邑王说:“郎中令为什么哭泣?”龚遂说:“我为社稷危亡而痛惜!希望(大王)给我机会诉说我的看法。
”昌邑王让左右侍从回避(后),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昌邑王说:“不知道。
”龚遂说:“我听说胶西王有个谀臣叫侯得。
胶西王的所作所为与桀纣一样,而侯得却认为可以与尧舜相比。
胶西王很喜欢他的谄谀之辞,曾经与他起居一处,只听侯得的话,以致落到亡国的下场。
如今大王亲近众小人,沾染上各种恶习,这是存亡的关键,您不可以不谨慎啊。
请允许我选择一些通经术有品行的侍从郎官与您共处,平时起居多诵读《诗》《书》,熟悉礼仪,应该大有益处。
”昌邑王答应了。
(后来)赶上汉昭帝驾崩,(因为)没有子嗣,昌邑王刘贺承嗣即位,他原先的官属都征召入京。
昌邑王即位二十七天,最终因淫乱而被废黜。
原昌邑群臣因犯”陷大王于恶行不道”之罪,都被处死,(因为这)被杀掉的有二百多人,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多次正言直谏而得以免去死刑,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邻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
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
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自远处看见,认为龚遂与所听说的不符,心中对他有轻视之感,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困,而(当地的)官吏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渤海岸边耍弄耍弄罢了。
现在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
”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
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
”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外加赏赐黄金给龚遂,还为他增派了驿车。
(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到了,(便)派兵来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传达文书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罢去。
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是盗贼。
龚遂单独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都散去了。
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行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渤海郡一带的风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亲自做表率。
追求俭朴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
(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足充实。
诉讼停止了。
过了几年,宣帝因为龚遂年老不能担任公卿,让他担任水衡都尉一职。
宣帝很看重他,龚遂在官任上寿终。
8.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2分)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
(2分)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1分)9.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卜人,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2分)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
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
(2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反衬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2分)10.(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醉中赠符载》唐(窦庠)白社会中尝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诗的前两句说诗人与友人有志未遂,经常借酒消愁。
后两句说人们不要小看小小的一池水,即使水浅处也可能有卧龙。
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异曲同工之妙。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11.(1)BD(解析:A项的“人们干脆叫他‘酒酿王”说法错误。
文中是说“听起来总像酒酿王。
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
C项有关拒绝理由概括错误。
黄阿二不肯多做酒酿,主要是怕酒酿的品质得不到保证。
E项,这篇小说通过情节、细节和人物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的是小人物的琐事,这样的写法,真实生动,也不能说就缺少故事情节和故事性。
)(2)①酿造的方式独特。
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
而是用小钵头。
②叫卖的方式特别,别人喊“酒酿——卖酒酿来——”,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
③质量好,黄阿二的酒酿总比别家的甜,比别家的香,比别家的酒酿汤多。
④特别畅销,他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
(答三点即得6分)(3)①酿酒技艺高,他酿的酒酿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还深得大家的喜爱。
②讲诚信,卖的酒酿既质量好,又不会短斤缺两。
③做事有原则,既坚持自己亲手做酒酿,也不为了赚钱而多做酒酿。
④勤劳质朴,自己不动手做酒酿就感觉比死还难受。
⑤易满足,听到吃客对酒酿肯定的评价,感觉比吃人参还补。
(答三点即得6分)(4)【示例一】赞同他不扩大经营规模的做法。
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黄阿二就必须雇佣工人来做酒酿,这样,酒酿制作过程就不再是全由黄阿二亲手操作,酒酿的质量就有可能难以保证;(4分)另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来赚钱既不是黄阿二所要追求的,也与他的性格特点不相符,这样做反而会使黄阿二心中不安,生活过得不踏实。
(4分)【示例二】不赞同他不扩大经营规模的做法。
一方面,他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酒酿,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的要求,对于大部分人,尤其是古庙镇以外的人来讲,就很难吃到他做的酒酿。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仅是他固执保守,不思进取的表现,还不利于弘扬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4分)另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即使自己不能亲手做酒酿,只要指点的方法得当,管理到位,不仅可以保证这酒酿的质量,还可以使这项传统的文化技巧传承下去。
不然,一旦黄阿二有个三长两短,这种传统的美食就会失传。
(4分)12.(1)(5分)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A项强加因果;B 项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
)(2)(6分)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3)(6分)①实用主义。
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
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
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
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8分)①爱国主义。
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
②生活简朴。
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③淡泊名利。
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
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
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
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3.C(解析:余音绕梁: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打转转。
形容歌声、乐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响遏行云:指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
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绕梁三日:(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三天。
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14.C(解析:A项,不合逻辑。
两面对一面,可在“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前加“是否”。
B项,结构混乱。
“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俭办会为原则”与“本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俭办会的原则”句式杂糅。
D项,成分赘余。
可删去“的缘故”。
)15.B(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由来。
解题时,应注意语句在语境中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前文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紧接着说“当时”是非常自然连贯的,据此可以确定接⑥句,②句的“于是”表明这是一个复句中的结果句,从内容上可以判断其应在①③讲“私学兴起”的后面。
这样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16.(解析:本题属补写型语言表达连贯题,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句中的分号,可以看出①处是谈“少读”的,由“多读而不求甚解”,相应地可以想到“少读如果彻底”等;第②处可以从上句的假设关系推出,因为读得彻底而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那么“多读而不求甚解”一定不会有大的收获.而这一结论,又要和“譬如”的内容相关,因为前文是“虽珍奇满目”,比较接近的就是“眼花缭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