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凉血药
中药“清热凉血药”——紫草

中药“清热凉血药”——紫草本品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主产于新疆、内蒙古。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本品气特异,味微苦、涩。
以质松软、色紫者为佳。
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甘、咸,寒。
归心、肝经。
具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熬或用植物油浸泡。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有轻泻作用,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紫草咸寒,能通九窍,利水消膨,痘疹最要。
三、临床应用1.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本品咸寒,入肝经血分,既能凉血活血,又善解毒透疹。
治温毒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黑者,常配伍赤芍、蝉蜕、甘草等药,如紫草快斑汤(《张氏医通》);若配伍牛蒡子、薄荷、山豆根等药,可治麻疹不透,疹色紫暗,兼咽喉肿痛者。
2.疮疡,湿疹,水火烫伤本品甘寒能清热解毒,咸寒能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消肿。
治痈肿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药同用;若配伍当归、白芷、血竭等药,可治疮疡久溃不敛,如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治湿疹,可配伍黄连、黄柏、苦参等药。
若治烧烫伤,可将本品用植物油浸泡,滤取油液,外涂患处,或配黄柏、大黄等药,麻油熬膏外搽。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紫草素(紫草醌)、乙酰紫草素、去氧紫草素、异丁酰紫草素、二甲基戊烯酰早素甲基内烯酰紫草素、B,B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及阿卡宁、甲基阿卡宁、乙酰阿卡宁基烯酰阿卡宁等萘醌类化合物及软脂酸、油酸及亚油酸等脂肪酸。
2.药理作用紫草水煎液、醇、油溶液及紫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具有抑制作用;其萘醌衍生物具有显著的抗真菌作用;紫草素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亦有抑制作用;紫草提取物对特异性过敏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紫草素对烧烫伤、创伤有愈合作用。
此外,本品还具有抗肿瘤、保肝、止血、抗生育等作用。
五、紫草茸本品为紫胶虫科昆虫紫胶虫在树枝上所分泌的胶质物。
02清热D-凉血药

附中药:紫草茸_ 概述:为紫胶虫科昆虫紫胶虫LacciferLaccakerr. 在树枝上所分秘的胶质物。主产于云南、四川、 台湾等地,西藏及广东也产。7~8有间采收,置 干燥、阴凉通风处直至干燥。 性味苦寒,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治麻疹、斑 疹透发不畅、疮疡肿毒、湿疹。作用与紫草相似, 但无滑肠通便之弊。用量为1.5~6g,或研末服。 外用适量,研末撒。
主治: _1.气清质润,略带苦味,凉而不滞,清营血之邪 热,并具生津作用,治温病热邪入营之舌绛口渴, 身发斑疹。 _.如地黄煎《证治准绳》:生地黄汁、生门冬汁、 白沙蜜酥。治小儿壮热心烦、卧不安。
D
_2.阴虚火旺所致咽喉焮肿。
_3.血热妄行所致吐血、衄血。
D
[用法与用量] _1.水煎服,10~15克。
D
_4.黄角颗粒 组成:生大黄、水牛角两味中药组成,有通腑泄 热、凉血解毒之功的中药制剂———黄角颗粒。 通过通腑使腑气通畅,浊气下降,清气得升,恢 复脾胃升降之职,气机升降运行有序,病情向愈。 来自:单萍.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黄角颗粒抗脑 梗死作用机理.总2811期2007.10.12 D
D
D
[用法与用量] _1.水煎服,3~9g。
D
[临床运用] _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丹皮30g,生地 15g,当归12g,赤白芍、丹参、阿胶、鹿角胶各 10g。水煎服。
_2.过敏性鼻炎:牡丹皮1500g,清水浸泡约1天, 蒸馏成2000ml,使呈乳白液。制剂时药物不能超 过容器的2/3。滴鼻,每日3次。 D
D
[临床运用] _1.便秘:玄参、麦冬各50g,生地50~100g。水 煎25~30分钟,1剂分2次服,连服3日为1疗程。 _3.功能性子宫出血:生地黄60g,黄酒500ml, 为1天剂量。生地黄60g放入砂锅或铝锅中,先加 黄酒375ml,再加冷水125ml,用文火煮开,水 开后掀开锅盖任其挥发,煎至药液剩100ml左右, 倒在杯里,然后将剩下的125ml黄酒加冷水 250ml,倒入锅内,用上述同样方法,进行第二 次煎煮,亦煎至药液100ml;两次药液混合,放 红糖少许调味,分早晚2次口服。
常用的清热药可分为哪几类

常用的清热药可分为哪几类大多树内热外燥的人都要需要药物来清热,所以市场上便出现了很多清热药,清热药还有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不同种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从清热药可分种类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清热药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五类:一、热降火药。
如:决明子、谷精草、蜜蒙花二、清热燥湿药。
如:苦参、白藓皮、秦皮三、清热凉血药。
如:丹皮、赤勺、紫草四、清热解毒药。
如:马齿苋、白头翁、鸦胆子五、清虚热药。
如: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根据清热药的特点和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的用法一、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则相适应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二、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
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三、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四、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中药学——清热药(一)

中药学——清热药(一)1. 定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分类、性能特点及适应证:1)清热泻火药:苦、甘,寒。
入肺、胃、心、肝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
应用: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苦,寒。
入肝、胆、胃、大肠、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湿热诸证、脏腑火热证。
3)清热凉血药:苦、甘、咸,寒。
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兼养阴。
应用:血热证。
4)清热解毒药:苦、辛,寒。
入肾、膀胱以外诸经。
功效:清热解毒。
应用:热毒蕴结诸证。
5)清虚热药:苦、甘、咸,寒。
入肺、胃、肝、肾经。
功效:清虚热兼养阴。
应用: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3.配伍应用1)兼表证,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
3)里热积滞者,~泻热通便药。
4)血热兼出血者,~凉血止血药。
5)热证伤阴者,~滋阴养血药。
6)窍闭柏昏者,~开窍药。
7)热盛惊风抽搐,~平肝息风药。
4.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多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禁用。
4)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5.各类药功效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常用中药主要效能归类歌注-清热药

常用中药主要效能归类歌注-清热药清热药,性偏寒凉,味多苦甘,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能直折实火,有的药还有滋阴降火的作用,主要适用于发热性疾病、疮痈肿毒及内热炽盛之里热证。
由于药性不同,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四类。
1.清热泻火药归类歌诀清热泻火知母膏,芦根寒水石青蒿,目赤肿痛贼苎花,苦丁葙精夏明砂。
注:清热泻火药:多入气分,适用于气分实热证。
常用的药物有:知母、石膏、芦根、寒水石、青蒿等。
适用于目赤肿痛实火证的药物有:木贼草、密苎花、苦丁香、青葙子、谷精草、夏枯草、夜明砂等。
2.清热解毒药归类歌诀清热解毒双花连,公地板青黛齿苋,败酱半边枝莲翁,豆射红藤土苓蔹。
注:清热解毒药:适用于丹毒、毒痢、疔疮、痈肿、喉痹、痄腮等热毒引起的病症。
常用的药物有:双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板兰根、大青叶、青黛、马齿苋、败酱草、半边莲、半枝莲、白头翁、山豆根、射干、红藤、土茯苓、白蔹。
3.清热凉血药归类歌诀清热凉血养阴液,血热妄行热阴虚,药用犀角玄参地,紫草牡丹地骨皮。
注: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的作用。
有的药还兼有养阴滋液的作用,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血热发斑及阴虚发热等证。
常用的药物有:犀角、玄参、生地、紫草、牡丹皮、地骨皮等。
4.清热燥湿药归类歌诀清热燥湿多苦寒,治黄痢淋疮火眼,耳痛流脓芩柏连,栀胆苦秦茵病痊。
注:清热燥湿药:性味多为苦寒、适用于湿热并见的病证,如阳黄、痢疾,淋浊、疮痈、火眼、耳痛流脓等。
常用的药物有: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龙胆草、苦参、秦皮、茵陈等。
清热凉血药和清虚热药

【用量用法】 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 满便溏者慎用。 ●干地黄与鲜地黄鉴别 鲜地黄 苦重于甘,其气大寒,清热凉血作用 较为突出,多用于急性热病,热入营血证。 干地黄 甘重于苦,益阴凉血功效较佳。多用 于慢性阴虚内热的病证。
【药理作用】 1.有强心作用,对衰弱的心脏作用更明显,主要 作用于心肌 2.止血作用: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 3.对血糖的影响:对地黄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较多,但 至今还没有肯定的结论。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生地黄、北沙参.女贞子各 20g,山药15g,山萸肉、丹皮、麦冬、白芍各10g。 每日1剂,经前1周开始服,每个周期服4~6剂,服 3个月经周期。加减法:气虚加党参、黄芪各20g; 血热加黄芩、栀子各10g;夹瘀加丹参、赤芍各10g; 出血量多加地榆炭20g。治疗60例,总有效率93%。
【用量用法】 凉血生用,活血酒炒,止血炒炭用。 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 临床报道】 【临床报道】 1、盆腔肿块(卵巢囊肿): ):桂枝、丹皮、青皮、 、盆腔肿块(卵巢囊肿): 小茴香、川楝子、昆布、海藻、桃仁各10克,茯苓、 赤芍各15克,辨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 10 10例均有效。 2、痛风高尿酸血症:土茯苓、银花藤、滑石、薏 、痛风高尿酸血症: 苡仁各30克,泽泻、苍术各15克,半夏、丹皮各10 克。辨证加减,水煎服,30日为1疗程。治疗31例 中29例有效。 3.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丹参,泽泻,萆薢,公英各15g,丹皮,青 慢性前列腺炎 皮,王不留行各9g,黄柏,赤芍,川山甲,泽兰叶各10g,桃 仁,乌药各7g,败酱草30g,每日1剂,水煎服,1月为1个 疗程。治136例中125例有效。
清热凉血药

第三节清热凉血药犀角【别名】独角犀。
【性味归经】苦、微咸,寒。
归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安神定惊。
【主治】热毒炽盛,神昏谵语,惊狂烦躁,斑疹发黄,吐血下血,痈疽肿毒。
【成份】含角蛋白、肽类、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天冬氨酸、甾醇类、三种氨基酸、乙醇胺等。
【药理】有降低末梢血管血细胞数,强心,解热,抑菌等作用。
【配伍注意】恶乌头、雷丸;畏川乌;升麻为使。
伤寒阴证,孕妇忌用。
【配伍应用】1.治中毒性肺炎、高热、大渴、黄疸、吐血、衄血、动风抽搐等症发生休克时,常与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中成药配服,用以抢救。
2.治外感热病、高热神昏、心烦不眠,多与黄连、生地、丹参等药配伍。
3.治小儿疱疹、不恶寒、小便赤涩,宜与防风、黄芩、甘草等药同用。
4.治热盛火炽、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当与羚羊角、磁石、石膏、麝香等药合用。
5.治咽喉肿痛、口内生疮,每与升麻、大黄、牙硝、黄柏、黄芩等药共用。
6.治血热伤络、迫血妄行所致斑疹发黄、吐衄下血,可与生地、丹皮、赤芍等药配伍。
7.治气血两燔、高热神昏、斑疹吐泻,常与石膏、知母、玄参、大青叶、栀子等药合用。
8.治赤眼肿痛,可与秦艽、黄连、滑石、牙硝、杏仁等药共伍,煎汤外洗。
【古籍方例】.方名:犀角地黄汤组方:犀角3克,生地30克,芍药12克,丹皮9克。
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伤血络,吐血便血,蓄血留瘀,善忘如狂,胸中烦痛,昏狂谵语,斑色紫黑。
配伍特点:凉血与活血散瘀药并用,清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不憩血,凉血兼以散滞,使血止而不留瘀,辩证配伍,故奏良效。
水牛角【别名】牛角,牛角腮。
【性味归经】苦、咸,寒。
【功效】凉血解毒。
【主治】热病头痛,壮热神昏,斑疹吐衄,小儿惊风,喉痹咽痛。
近有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获得良好疗效的报道。
【成份】含胆甾醇、氨基酸、肽类、钙、蛋白质等。
【药理】有降低假嗜酸性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升高白细胞,增加血小板数,缩短凝血时间等作用。
中药“清热药”的分类功效及常用中药

中药清热药的分类功效及常用中药根据清热药的药性、功效及其主治证的差异,清热药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五类一、清热泻火药1.功效作用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要作用,主治温热病邪入气分,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部分清热泻火药能清脏腑火热,故也可用治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脏腑火热证。
2.注意事项使用清热泻火药时,若里热炽盛而正气已虚,则宜选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
3.常用中药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等。
二、清热燥湿药1.功效作用本类药物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主要用治湿热证。
湿热内蕴,多见发热、苔腻、尿少等症状,但因湿热所侵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各有所异。
如湿温或暑温夹湿所致的身热不扬、胸膈痞闷、小便短赤;湿热蕴结脾胃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湿热壅滞大肠所致的泄泻、痢疾、痔疮肿痛;湿热蕴蒸肝胆所致的胁肋疼痛、黄疸、耳肿流脓;下焦湿热之小便淋沥涩痛、带下黄臭;湿热流注关节所致的关节红肿热痛;湿热浸淫肌肤之湿疹、湿疮等。
此外,本类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亦可用治脏腑火热证及热毒疮痈。
2.注意事项本类药物苦寒性大,燥湿力强,过服易伐胃伤阴,故用量不宜过大。
凡脾胃虚寒、阴虚津亏者当慎用,必要时可与健胃药或养阴药同用。
用本类药物治疗脏腑火热证及痈肿疮疡时,可分别配伍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
3.常用中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白鲜皮、苦参等。
三、清热解毒药1.功效作用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
主治各种热毒证,如拥行、丹毒、温斑、咽喉肿痛、痄腮、热毒下痢及虫蛇咬伤、癌肿、烧烫伤等在临床应用本类药物时,应根据各种证候的不同表现及兼证,结合具体约物的用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做相应的配伍。
如火热炽盛者,可配伍清热泻火药;热毒在血分者,可配伍清热凉血药;疮痈肿毒、咽喉肿痛者,可配伍活血消肿药;热毒血痢、里急后重者,可配伍活血行气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
1、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 “清 、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 凉血,止血的要药” 热,凉血,止血的要药” 2、阴虚内热,骨蒸劳热。 、阴虚内热,骨蒸劳热。 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生地
用法用量: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加倍,或 。鲜品加倍, 捣汁入药。 捣汁入药。 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用。 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用。
水牛角
应用: 应用:
1、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癫狂。 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癫狂。 2、血热妄行斑疹、吐衄。 血热妄行斑疹、吐衄。 3、痈肿疮疡,咽喉肿痛。 痈肿疮疡,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宜先煎。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宜先煎。或锉 末冲服,1.5-3g,bid。外用适量。 末冲服,1.5-3g,bid。外用适量。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用法用量: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熬膏 。外用适量, 或油浸外涂。 或油浸外涂。 注意:脾虚便溏者忌服。 注意:脾虚便溏者忌服。
水牛角
为牛科动物水牛的角。 为牛科动物水牛的角。 药性:苦,寒。归心、肝经。 药性: 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玄参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玄参的干燥根。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玄参的干燥根。 药性: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 药性: 微寒。归肺、 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玄参
应用: 应用:
1、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 、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 2、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 、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 3、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 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赤芍
应用: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2、目赤肿痛,痈肿疮疡。 、目赤肿痛,痈肿疮疡。 3、肝郁胁痛,闭经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 、肝郁胁痛,闭经痛经,癥瘕腹痛, 伤。
用法用量: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血寒经闭不宜。反藜芦。 注意:血寒经闭不宜。反藜芦。
牡丹皮
为毛茛科落叶小灌木牡丹的干燥根皮。 为毛茛科落叶小灌木牡丹的干燥根皮。 药性: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药性: 微寒。归心、 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牡丹皮
应用: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 、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 3、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4、痈肿疮毒。 、痈肿疮毒。
紫草
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紫草的干燥根。 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紫草的干燥根。 药性:甘、咸,寒。归心、肝经。 药性: 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紫草
应用: 应用:
1、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 、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 2、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清热凉血药
要 求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的功效、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的功效、 应用。 应用。 熟悉紫草、水牛角的功效。 熟悉紫草、水牛角的功效。
含义:凡能清热凉血, 含义:凡能清热凉血,以治疗营血分热为 主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主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性味: 苦 咸 寒 性味:甘,苦,咸,寒。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活血化 瘀。 适应症: 适应症:
热入营血、血热出血、疮疡肿毒; 热入营血、血热出血、疮疡肿毒; 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虚内热、午后潮热; 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虚内热、午后潮热; 阴虚消渴。 阴虚消渴。 瘀阻闭经、痛经、跌打损伤。 瘀阻闭经、痛经、跌打损伤。
生地黄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 根。 药性: 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归心、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6-12g。活血祛瘀酒炙。 。活血祛瘀酒炙。 注意: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不宜用。 注意: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不宜用。
赤芍
为芍药科多年生草本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 根。 药性: 药性:苦、微寒。归肝经。 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 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反藜芦。 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反藜芦。
生地、玄参异同点
同:甘苦性寒质润,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甘苦性寒质润,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热入营血及阴伤津亏,阴虚内热之证。 用于热入营血及阴伤津亏,阴虚内热之证。 异: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力胜,用于血热出血,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力胜,用于血热出血,虚热 及消渴等; 及消渴等; 玄参:功偏降火滋阴,解毒散结, 玄参:功偏降火滋阴,解毒散结,为治疗咽喉肿 痛的要药,还用于脱疽、瘰疬痰核等。 痛的要药,还用于脱疽、瘰疬痰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