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调查报告
论抗日神剧作文

论抗日神剧作文抗日神剧,是指以展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形象、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反对侵略主义的强烈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戏剧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详细探讨抗日神剧的内涵、表现手段以及其独特的历史意义。
一、抗日神剧的内涵抗日神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编年史和纪念碑。
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生动有力的剧情、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以及反映中华民族勇敢抗击敌人的历史场景,昭示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表现民族气概和命运情感的描绘,这些都成为了它们得以穿梭于时间,留存于人们心中的重要原因。
二、抗日神剧的表现手段1、情节紧凑,以英勇战斗为主要内容既有绝境,也有豪情,既有战争,也有爱情。
在情节上,抗日神剧更多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生活在战争灾难中的种种艰辛,以及中华民族面对强敌决心奋战到底的精神面貌。
2、人物形象鲜明,反映中华民族勇毅精神抗日神剧虽然讲述的是战争的惨烈场面,但是在人物刻画上,大都填充了涵盖壮志凌云、豪侠之气、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多种精神气质。
这些深刻而立体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在欣赏剧作的同时,对于中华民族的纯粹精神感到由衷地敬佩。
3、语言生动有力,引人入胜抗日神剧的语言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华民族的聚集情感,表现出凌厉动人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决不浮夸,不骄傲,不卑微,唯有坚定如钢,视死如归的信念,让每个观众感受到了抗战年代中的荣耀和灿烂。
三、抗日神剧的历史意义在国家危机时刻,抗日神剧给予了人民以精神鼓舞,提供了务实应对以及在困境中抵抗外来侵略的模版。
它让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战争祸难,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所换来的结果。
如果没有这些人民英勇抗敌的丰功伟业,中国今日所享受的繁荣和安宁也会大相径庭。
同时,抗日神剧也吸引着现代人们的目光。
我们相信,在这个背景之下,它们将有助于更多人民思考中国国家兴衰之道。
人民日报评“抗日神剧”:历史不容娱乐详解

抗日“神剧”背后的生存逻辑 [摘要]抗日“神剧”屡见不鲜,根子在于整个电视剧的制播生态。 在中国的文艺语境中,影视剧的创作、制作和播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众所周知,我们 的所有播出平台与渠道都是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和规章制度所引导和限制的,尤其是电视台。所以, 当我们发现电视中赫然播出着在常识范畴内难以忍受或无法理解的诸多“雷剧”时,显而易见, 批评的板子不能只拍在创作者和制作单位上,尤其不少“雷剧”还隶属于抗日历史这个理应严肃 的题材类型下——制作单位和播出单位,到底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中国电视剧的主流运营模式中,影视文化公司必须仰仗电视台,如果没有电视台购买,拍 出来的电视剧几乎等同于废品,不管多大的投资都将付之东流。所以,任何一家有经验的影视剧 制作发行公司,都会将揣摩电视台的好恶和品位视为头等大事。譬如业内会有不成文的默契,东 方卫视对都市时尚题材相对青睐,湖南卫视则重视青春偶像和家庭伦理,安徽卫视经常收时代传 奇剧,北京卫视对有文化底蕴的京味剧和接地气的百姓剧往往容易多看一眼——当然,这种默契 并不见得准确,只是一个大概方向,但这种方向往往对一个影视剧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能直接影响到在影视剧创作的最初筹备阶段。比较有实力的影视公司,往往会在立项阶段,就会 想尽办法邀请目标电视台的关键人物来帮自己的项目把关和指导。 一个成熟的电视剧制作人,对合作电视台的收片要求基本上是烂熟于心的,甚至不少制作人 原本就是电视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熟悉了整个播出体系和拥有足够人脉关系后自己出来单 干。在筹备一部电视剧之前,他们心中已经把整个制播程序和关键节点都梳理得七七八八,不然 他们不会轻易开启一个项目。所以,我们的电视剧市场经常容易出现跟风的现象,刑侦剧火了, 一堆的刑侦剧就出来了;宫廷剧火了,很快就会出现大量宫廷剧;年代谍战戏吃香,不用想,马 上到处都是谍战戏——直到这些跟风剧集出现问题而“连累”到整个剧种被禁播或限制播出。说 到底,我们的影视剧制作单位在筹备和考量一个电视剧项目时,最重要的出发点根本不是创作本 身,而是最后的收片环节——这种生存逻辑放在抗日雷剧中也完全适用。 抗日雷剧在中国为什么会频频出现,而且还能愈演愈烈,不断刷新观众的忍受底线?简而言 之,因为电视台能播。甭管是“手撕鬼子”,还是“裤裆藏雷”,至少观众都是在电视里看到这 些桥段,对于制作单位而言,只要能上到目标电视台,这部电视剧在投资环节上就是成功的。至 于观众喜不喜欢、同不同意,那是另外一件事;至于这些桥段是不是符合历史、有没有尊重历史 与常识,那简直都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马原课题-抗日神剧

如此抗日剧,不仅会让我们中国民众愤慨,还会让 其他国家的人笑掉大牙。我们的抗日战争史应该是一 部充满人民的血泪却又体现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勇敢 精神的写照!
P A R T 2 社会发展的动力
1、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和根本动力
3、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 用
P A R T 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一八事件,侵占我东北蒙满.华北事件策反华北五省自
制.实则占领我华北,京津地区.但是日本狼子野心,贪
得无厌.于1937年7月7日,蓄谋已久卢沟桥事变爆发.
于是我中华的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勿忘国耻!!!
当前我国抗战电视剧的现状
• 抗战电视剧的播放不断增多,我们了解和回顾那段艰苦岁 月。首先拍摄抗战剧是不犯政治性错误的。
看完了这些离奇的抗日 剧,了解了一段难忘的历 史,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这些优秀的抗日作品吧!
主会 章丹 姜小惠 黄昕 沈杨睿 杨张凤 宁佳丽 刘正放 陶宏 沈磊 何雨田 李文杰
一个女人用一个弓箭,还 近距离把前面一排手拿冲 锋枪的鬼子打得落荒而逃?
武器神马的弱爆啦~看咋 徒手撕开日本鬼子!力拔 山兮神马的,轻轻一撕鬼 子就两半了。。亲,你这是 在撕鱿鱼片吗?
对抗日神剧的看法

对抗日神剧的看法(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对抗战剧的看法讨论报告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班级:金融143题目:你对现今抗日电视剧的看法小组成员:余晓丽(组长)、吴凯玲、沈媛、王智渊、王孙月、叶晓倩、江静、林倩、娄慧芬、邵珊珊、何琴、吴丹丹指导老师:周茂江时间:二〇一五年四月对抗战神剧的讨论报告一、背景近两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建党9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普及历史知识、深化民族记忆的良好契机。
电视作为集公共性、传播性、针对性、亲民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媒介,在众多宣传主流价值的媒介形态中脱颖而出,其中掀起的一股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播出热潮,尤为引人关注。
但是,这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却存在诸多问题二、观点1、游戏历史,丧失文化自尊八年抗战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部沉甸甸的血泪史。
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程度远远超出和平年代的人们的想象,抗日英雄是时代的楷模和民族的脊梁,然而他们又是和我们一样有着血肉之躯的凡人,没有三头六臂,无法刀枪不入。
可在有的电视剧中,真实的英雄却被功夫了得的“超人”所取代,与日寇的残酷搏斗成了不乏魔幻色彩的武侠传奇。
电视剧《抗日奇侠》中的几位抗日奇侠,有的以绣花针为暗器,能不留痕迹在瞬间致人死地;有的拥有铜头铁臂,能一掌断石,几拳便可令日本人粉身碎骨;还有的会缩骨功、易容术、化骨绵掌,能避开子弹……在这接二连三、让人眼花缭乱的功夫炫技中,观众仿佛在观看一部金庸式的武侠传奇剧,全然忘了该剧特殊的时代背景及沉重的历史主题,也更感受不到民族抗战的悲壮和牺牲的惨烈。
还有就是过分强大中国士兵,弱小日本鬼子。
2、戏说史实,混淆民族记忆电视剧创作离不了艺术加工,在不违背历史逻辑、不改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为历史记忆注入血肉,涂抹色彩,使其鲜活起来,是电视剧创作的魅力,也是它的挑战所在。
而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创作者为了收视率,为了吸引眼球而出奇招,不惜篡改历史,把年代、地点、人物、情节肆意地重组,违背史实,编造故事,误导观众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抗战神剧”背后,是价值观在市场利益前被扭曲

“抗战神剧”背后,是价值观在市场利益前
被扭曲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爱调研和民意中国网对20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46.8%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的“抗战神剧”歪曲历史,缺乏基本的历史观。
抗战剧审查标准理应高于一般影视剧,虽然没有法律规定,但在宣传纪律上却曾有过明确的规定。
199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曾下发《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拍摄和审查问题的规定》,其第六条规定: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故事影片、电视剧或纪录影片、电视专题片都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历史,不得随意虚构,不得随意拔高或贬损。
“神剧”背后,是价值观在市场利益前被扭曲。
踩着歪曲历史事实和客观真实的步子前行,制作方在追求产量,演员在谋求名气,播出方在赢取收视率,节操却碎了一地。
如果审查底线被拉低,靠行政化的“运动式”治理,不可能终结“抗战神剧”。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严格抗战影视剧的审查底线:实事求是。
用审查底线终结“抗战神剧”,既是对抗战胜利70周年很好的纪念,也是让抗战历史得以真实传承的需要,更是正确的价值导向的需要。
对此,抗战影视剧制作方、审查方、播出方应达成一致的认知。
“抗日神剧”的传播伦理研究

电视剧 作 为文 艺传播 的一种 表现 形态 , 在 广 大受众 的 影 响等 研 究 尚待展 开 。本 论文 将 采 用传 播 伦 理 分 析 的方 抗 日奇侠 》《 孤 岛飞鹰 》《 向着炮 火前 进 》 生活 中扮 演着 极其重 要 的角色 。 它 为 电视剧 受众提 供娱 乐 法 , 以抗 战剧 《 享受 和精 神 思考 , 同 时承担着 向海 内外 传播 社会 主流 价值 《 永 不磨 灭 的番号 》为研 究对象 ,解 析“ 抗 日神 剧” 传 播主
观和 中华 文化 的重任 ,是典 型 的文化 产 品。近 年来 ,一股 体 的伦理 、法规 、政 策等 ,总结 “ 抗 日神剧 ” 与 国家话 语 的
“ 抗 日神 剧” 潮 悄然 兴起 ,但 是受 到广泛 诟病 。究其 原 因 , 关 系 ,指 明“ 抗 日神 剧” 对 跨 文化传 播 的负面 影 响 。 是 因为“ 抗 日神 剧” 的传播 主体 未 能 承担 起 应 承 担 的社 会 道 德责 任 ,“ 抗 日神 剧” 未 能有 效地传 播 中国 国家意 志 ,严
过 电视剧传播主体 的道德伦理 而表现 出来 的。 本论文将分析“ 抗 日神剧” 所关涉的传 播主体 的道德伦 理或 法规政 策, 梳理“ 抗 日神剧”
与 国家话语的关系,指明“ 抗 日神剧” 对跨文化传播 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抗 日神剧” ;传 播伦理;国家话语 ;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 2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1 2 2( 2 0 1 5 )0 6 . 0 0 2 2 - 0 3
对跨文 化传 播有 何影 响 ?本 文将 探讨 以上 问题 。
一
影响 , 任 何一 方 的行 为和 活动 都反 映着特 定的社会 伦 理道
浅谈抗日神剧作文

浅谈抗日神剧作文抗日神剧是一类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剧种,它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抵御日本侵略者过程中的困难和艰苦,以及人民群众勇敢不屈、顽强不息的精神。
中心思想抗日神剧的中心思想是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的,这是一场唤醒中华民族价值觉醒和民族自信心的战争。
抗日神剧就是通过剧中人物的抗争和奋斗,告诉观众一个强大的民族是如何从屈辱中站起来的。
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展示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的实证。
适当引用的例证或事实抗日神剧能够在国内广泛传播,是因为人们通过观看这类剧目了解了抗日战争、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进而激起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无论是《铁血勇士》中林子清、毛威等人的英勇战斗,还是《巧手神医》中李素芳舍己救人的情节,都深深地感动着观众的心灵。
这些例证一次次向人们证明,抗日神剧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流畅的语言表达在抗日神剧中,语言是煮熟的饭,流畅的语言不仅仅是表现出了作者的修辞功底,更是对时代的声音的体现。
比如在《旱地英雄》这部剧中,该剧制作方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风范,这些英雄们如此的坚定,让人感到他们的坚强与英勇无可替代。
言语和表情的流畅不仅显示出了剧中人物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让观众觉得身临其境,体验剧中情感。
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在抗日神剧的制作中,人们的思维、创意和创造性的表现尤为关键。
一部成功的抗日神剧,不仅要表现出抗战中人民群众的英勇和抗争,还要具有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
比如,在《小兵张嘎》中,该剧制作方巧妙地将战争中的残酷、悲剧延展至家庭,通过张嘎一家人的生动表现,展现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所面临的无奈与痛苦,从而构建了和平和美好社会的蓝图。
合理的篇章结构由于抗日神剧涵盖面很广,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如何在剧中展示它的完整性和深度是最为需要策划者思考的问题。
信息的摆放、段落的组织以及故事的铺陈都是需要考虑的要素。
在这个意义上,合理的篇章结构非常重要。
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抗日神剧的创作过程中,情感的把握和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抗日神剧的影响分析

抗日神剧的影响分析据媒体公布的资料显示,2010年至今,中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横店影视城群众演员共计30万,其中60%演过鬼子。
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发展自不必说,但现在遇到一个瓶颈问题,市场化后中国电视剧商业气息太浓,传递的正能量太少。
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应该是让人对战争有警惕,但是如果任由这样的抗日剧误导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真正的残酷的抗日战争历史就会被人淡化、遗忘。
抗日神剧这个名字的起源有些莫名其妙,讲的是一些本来是以抗日为题材的电视剧,却拥有武侠剧的开山裂石和科幻剧的匪夷所思,更兼有各种脱离人类认知的不科学因素,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堪称抗日神剧。
在抗日神剧里,观众看不到当年的战争氛围,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看不到战争造成的苦难。
看到了什么呢?小孩子戏耍日本兵,用弹弓打仗更像做游戏,还穿插各种奇怪狗血情节。
前辈们拿自己的生命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了八年,而导演把残酷的抗日战争拍成了农村娃娃打弹弓抗日,真是无语。
千万别让抗日神剧毁了真正的历史啊!现在举例如下。
1.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2.《抗日奇侠》了,其中各种匪夷所思,包括大鹏的大力可以生撕鬼子,宋无娇打的鬼子七窍流血的化骨绵掌,廖天生比子弹更犀利的绣花针等,在烘托抗日人士高大形象的同时,却大肆的篡改了历史,让观众大呼伤不起!3.《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孙成海营长竟用一枚手榴弹炸掉了敌人在空中盘旋的飞机,按照常理分析,即使按照飞机最低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来计算,手榴弹炸飞机也属天方夜谭,更何况孙营长在之前已经遭受飞机机枪的贯通伤,能站着已经是奇迹了。
4.《利剑行动》中的男主角单枪匹马赤身肉搏十好几个带着长枪的敌人,从枪林弹雨里毫发无损地穿过,依靠一次掷一把飞刀硬生生把成片的敌人撂倒了,无怪乎网友纷纷惊呼:飞刀功盖过0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神剧调研报告调查人:2015级8班陈相近来,抗日题材影视剧扎堆上映,多以英雄主义为轴心,呈现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然而,部分剧情离奇,夸张,诸如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铁砂掌、鹰爪功等,不仅与历史事实不符,亦被指有违理性,有评论甚至认为是对历史的强拆,因此被称为“抗日神剧”。
其背后存在相应的市场逻辑,所遭遇的批评涉及多种价值考量。
本人将针对抗日神剧含义,由来,调查报告分析,整治几方面进行研究报告。
一.含义过去,抗日影视剧中,英雄在战斗中屡屡获胜,所向披靡,即便不幸牺牲,在最后时刻往往也是死而不倒,即使是倒也是掷地有声,且还得透支全部的肺活量,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
如今的“抗日神剧”之所以被冠以神剧,就在于它在运用这种方法论过程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它在政治正确的基础上,夹杂着一丝玩世不恭,舞台上不仅有英雄,还有江湖,抗日+武侠,正是“抗日神剧”中常见的怪异合体。
甚至在武侠中都难得一见的招数与秘诀都被派上用场。
于此而言,“抗日神剧”实质上疏远了抗日主题,它更像是“抗日外传”,抗日只是噱头,只是一种笼络市场的技巧。
近段时间以来“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网友戏称“手撕鬼子”为“横店(某影视拍摄基地)名菜”,戏称此类作品为“抗日神剧”,有的还调侃道,“鬼子坚持了八年真不容易!”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
“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二.由来抗日剧属于主旋律范畴,题材稳妥,而且每年的电视台需求量很大,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总之对投资者来说,性价比和安全性都很高。
部分抗日剧为何扭曲、异化成现在的模样呢?很简单,电视剧的题材就那么多,老百姓爱看的元素也明摆着,古装剧、涉案剧被踢出黄金档,宫斗、穿越被禁止,家斗、谍战数量太多被调控,现实题材更是禁忌多边界不清难以琢磨,剩下的只有抗日剧这个旱涝保收的避风港可以做文章。
可是当所有的创作者都被赶到狭窄局促的池子里,一边不可避免造成创作的同质化,一边也无可挽回地疯狂加料博出位。
于是偶像化抗日、家斗式抗日、谍战加抗日、武侠抗日……牛鬼蛇神全来了。
三.调查报告及分析因此,本人做了一次关于抗日神剧调查报告。
关于抗日神剧,你怎麽看。
A.打发时间,没什麽感觉B.精彩,不容错过C.虽然很无聊,但是可以培养爱国情操D.狗血,没有任何意义,从来不看一共发放一百份问卷,下面是调查结果A34%B14%C45%D7%抗日神剧调查表从上图可以看出,抱有极端好和极端不好看法的人是占少数,认为抗日神剧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占大多数,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认为打发时间。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不难发现,只有7%的人是不看抗日神剧的。
而93%的人无论频率怎样,多多少少都有看,那麽,这是为什么呢?1.每每中日关系紧张,激愤情绪便占据主流,甚至理性者遭到鄙夷,而冷眼旁观的无为者甚至被视为卖国贼。
那些积极的行动者,师从民国时期民间对抗日本的手段,抵制日货,尽管在此期间有身背佳能照相机却打着“抵制日货”口号的滑稽现象,但总体而言,的确不乏真诚抵制日货的民众。
每到这样的节点,就有人从全球化的角度布道,解释抵制日货最终只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于中国的经济、民众的生活利少弊多。
抵制日货这种方式是否能有效抑制日本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组织队伍的绝佳方式。
游行的民众若空喊抗日口号,在这个和平年代难免要沦为政治行为艺术,若在游行过程中主张抵制日货,并通过打砸行为展现爱国者的坚定立场,激愤情绪才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发泄。
2.回到“抗日神剧”,不难发现,剧中英雄叱咤风云的抗日表现,和那些高呼“抵制日货”口号并企图藉此完成对日逆袭的爱国激情颇有几分神似。
无论是“抵制日货”的抗日方法论,还是“抗日神剧”的抗日历史观,其实都是浪漫主义的产物,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独特的“抗日剧目”如今已不再纯粹,它不是依靠其固有的抗日作用来确定正当性,而是因为它附着了历史上的爱国激情,当代青年对它如法炮制,既是在发泄激情,也是在缅怀历史。
3.对英雄的迷念细心的人可能注意到,在“抗日神剧”风行之前,抗日题材的影视剧出现些许变化。
像《我的团长我的团》这种相对原生态的抗战片一度火爆荧屏,作品中充满小人物的嬉笑怒骂,还原了战时的残酷与不幸。
另外如《滇西1944》、《雪豹》等抗日题材作品,则强化了现代战争理念。
主人公或有留洋背景,是十足的“战争精英”,个人魅力有相当的技术成分;或呈现战争中小股部队的作用,尽管未完全脱离过去的英雄崇拜,但他们被赋予鲜活的个性特征,意识形态色彩被淡化。
4.人民群众的猎奇心态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性、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
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
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
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
“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因“手撕鬼子”情节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却在多地成为收视冠军,第二轮播出一集200万,利润翻倍;热门抗战剧利润率普遍达到200%。
热闹的中国抗日剧“代工厂”的背后,是一条成熟而有效的营销生产线和一个正义凛然的爱国生意场。
它是文化导向和资本追逐共同的产物,同时借力于民间特殊的审美志趣和历史观——这远不是一场单纯的娱乐围观。
著名的横店影视城有了个新名号——“横店抗日根据地”。
这里去年接待的剧组有三成都在拍抗战剧。
一名漂在横店的群众演员更是说,他最多的一天扮着“鬼子”在不同剧组“死”了八次。
许多观众也发现,在2012年,“家斗剧”和抗战剧在晚间黄金档霸着屏幕。
四.整治名为“蓝猴子”的网友2013年5月15日发微博称,广电总局将就规范卫视黄金档电视剧播出下发通知,其中特别规定:1.所有抗日剧都需重新审查,抗日传奇剧、戏说剧等将禁止播出,抗日剧黄金档播出将被限制,播出总量将被调控;2.增加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比例;3.之前通知规定过的都要严格执行。
接着,有网友补充了通知内容,“已有的非抗战雷剧的抗日剧只能在非黄金档播出;现实题材的剧目将占卫视播出总量的50%;古装剧、涉案剧的限制仍如2012年规定。
”有卫视在5月中旬左右临时撤换了抗日剧。
原定于昨晚登陆四川卫视的抗日题材剧《尖刀战士》已经被古装剧《大明嫔妃》取代。
该片的编剧前天下午还在微博上为新剧开播摇旗呐喊,几个小时之后便承认了该剧的延播,原因是“通知来了”。
有网友推测,通知有可能是临时下达,让电视台措手不及。
横店影视城官方微博昨天也转发了据传广电总局要调控抗日剧的消息,并透露“5月份,唯有《裂变》一部抗日剧过审”。
据悉,《裂变》将于5月22日登陆山东等四家卫视的黄金时段,但有消息称,《裂变》涉险过关后,悄悄地把自己的类型划为了“年代情感励志剧”,以方便宣传。
“抗日神剧”的涌现并非因为受到政策导向,它一定程度上是市场作用的结果。
为何这种有违理性的抗日题材影视剧,会受到观众追捧,是民众品味出了问题,还是“中国崛起”幻觉下,国民扭曲且虚弱的自信心的自然流露,抑或可归咎于某种抽象且神秘的国民性?上述推测大抵依据文化、社会心理视角,有一定道理,但不能解释当下“抗日神剧”铺天盖地的现状。
要理解“抗日神剧”的发生逻辑,笔者认为,可从近年来中日外交摩擦,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各地游行示威现象获得启示。
每每中日关系紧张,激愤情绪便占据主流,甚至理性者遭到鄙夷,而冷眼旁观的无为者甚至被视为卖国贼。
那些积极的行动者,师从民国时期民间对抗日本的手段,抵制日货,尽管在此期间有身背佳能照相机却打着“抵制日货”口号的滑稽现象,但总体而言,的确不乏真诚抵制日货的民众。
每到这样的节点,就有人从全球化的角度布道,解释抵制日货最终只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于中国的经济、民众的生活利少弊多。
抵制日货这种方式是否能有效抑制日本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组织队伍的绝佳方式。
游行的民众若空喊抗日口号,在这个和平年代难免要沦为政治行为艺术,若在游行过程中主张抵制日货,并通过打砸行为展现爱国者的坚定立场,激愤情绪才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发泄。
为何这种斗风车式的“抗日”行为受到民众欢迎?若只是单纯的民族主义者,他们很可能受到孤立,毕竟民族主义在今天的确逐渐退隐,煽动性有限。
关键在于,正如有媒体在调查中发现,那些参与打砸行为的民众往往也是生活中的loser,他们容易将过去的不如意,通过这种充满爱国光环的行为发泄出来。
不难发现,简单乃至漫画式的对抗姿态,主要局限于底层民众,他们从民族主义余温中寻找合力,结合日常积累的愤懑情绪,将这种五味杂陈的诉求集中展现在游行示威这个大舞台,他们演绎的不只是一种爱国激情,也在尝试扮演一个合法的暴动者角色,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民族主义与民粹的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