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防洪预案
武汉防汛应急预案

武汉防汛应急预案一、预案目的为确保武汉市在汛期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损失,根据国家、湖北省防汛应急预案和武汉市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武汉市行政区域内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三、预案原则1. 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2.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防控;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同配合;4. 快速反应,科学应对,确保安全度汛。
四、组织体系1. 市级防汛指挥部:负责全市防汛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2. 区级防汛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汛工作的领导、指挥和协调。
3. 防汛抢险救援队伍:负责防汛抢险救援工作的实施。
五、预警分级根据气象、水文等信息,预警分为四级:一级预警(特别严重)、二级预警(严重)、三级预警(较重)和四级预警(一般)。
六、应急响应措施1. 一级预警(特别严重):(1)市级防汛指挥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2)各级防汛指挥部和相关单位迅速组织转移危险区域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3)全面启动防洪工程设施,加强巡查防守,确保防洪工程安全;(4)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救援车辆和物资畅通;(5)组织抢险救援队伍全力投入抢险救援工作;(6)及时发布洪水、暴雨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范措施。
2. 二级预警(严重):(1)市级防汛指挥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2)各级防汛指挥部和相关单位加强巡查防守,做好转移危险区域群众的准备;(3)启动防洪工程设施,确保防洪工程安全;(4)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救援车辆和物资畅通;(5)组织抢险救援队伍待命,随时投入抢险救援工作;(6)及时发布洪水、暴雨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范措施。
3. 三级预警(较重):(1)市级防汛指挥部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2)各级防汛指挥部和相关单位加强巡查防守,做好应急准备;(3)启动防洪工程设施,确保防洪工程安全;(4)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救援车辆和物资畅通;(5)组织抢险救援队伍待命,随时投入抢险救援工作;(6)及时发布洪水、暴雨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范措施。
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

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
是指为了保护城市和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制定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规定。
该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定义和分类:明确洪水的定义和分类,以及相应等级和预警标准。
2. 防洪设施建设:规定了城市防洪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标准,包括建设河道、堤坝、泄洪口等防洪设施,确保其功能完好有效。
3. 预警机制:规定了洪水预警机制和相关监测、预报的要求,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通知和引导居民做好防洪准备。
4. 疏散和救援措施:明确了居民疏散和救援的组织和实施方式,确保居民安全撤离和救援工作的进行。
5. 居民防洪责任:规定了居民应承担的防洪责任和义务,包括清理河道、堤坝和水沟、及时关好排水口等。
6. 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明确了市政府、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等相关部门在防洪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强化协同配合。
7. 防洪演练和应急预案:规定了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组织定期进行防洪演练,并制定和完善紧急救援预案。
8. 处罚和责任追究:规定了违反防洪管理规定的行为将受到处罚和责任追究,以保障规定的有效执行。
以上是对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的一些基本内容的概述,具体规定和细则可能需要参考相关的法规和文件。
湖北防汛抗灾应急预案

湖北防汛抗灾应急预案一、预案目的本预案旨在明确防汛抗灾的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应急措施和保障机制,确保在遭遇洪水灾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财产。
二、组织机构成立省级防汛抗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监测预警组、应急救援组、物资保障组、交通疏导组、医疗救护组等专项工作组,各工作组根据职责分工,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三、监测预警加强气象、水文监测,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
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对于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实行24小时巡查制度,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四、应急响应根据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每个级别的响应都有明确的启动条件和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救援行动一旦启动应急响应,立即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抢险救灾。
包括但不限于:- 人员疏散:对低洼易涝区域的居民进行紧急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 堤坝巡查:加强对重要堤坝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险情。
- 抢险队伍:组织专业抢险队伍,对出现的险情进行快速处置。
- 物资调配:根据需要调配沙袋、机械设备等抗洪抢险物资。
六、物资保障建立省级物资储备库,包括食品、饮用水、帐篷、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抢险救灾所需的各类物资。
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配使用。
七、交通疏导制定交通疏导方案,确保救援车辆和人员能够快速到达现场。
必要时,实行交通管制,保障救援通道畅通无阻。
八、医疗救护组建医疗救护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救治。
同时,设立临时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九、信息报送与宣传建立信息报送机制,确保各级指挥部及时掌握灾情动态。
同时,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向社会公众发布准确的灾情信息和防汛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十、后期恢复与重建洪水退去后,迅速组织开展灾后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
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的修复,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2023年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

2023年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一、前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武汉市面临着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武汉市制定了《2023年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
本规定旨在加强武汉市的防洪工作,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二、洪涝灾害预警和监测1.武汉市将建立完善的洪涝灾害预警系统,利用现代化的气象、水文等监测手段,及时掌握降雨情况和河水水位变化,提前预警,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
2.对重点区域设立洪涝灾害监测点,配备实时监测设备,并建立数据传输和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洪水情况,做出准确决策。
三、防洪工程建设和维护1.根据武汉市的水系情况,完善城市防洪系统,包括堤防、隔离墙等设施,确保河道和江汉区域的防洪能力。
2.对历史上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的区域,进行治理和整治工程,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
四、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1.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洪涝风险,划定防洪红线,规划低洼区和易涝区的土地利用,避免进行大规模建设,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
2.严格控制河道两侧的建设,确保河道的通畅和防洪安全。
五、应急预案和演练1.建立健全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前准备应对洪涝灾害的物资和人力资源。
2.定期组织防洪演练,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
六、公众教育和宣传1.加强防洪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市民的防洪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建立防洪群众组织,组织市民参与防洪行动,共同保护城市的安全。
七、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1.积极引进先进的防洪技术和设备,提高防洪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2.加强与其他城市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防洪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洪涝灾害。
八、监督和责任追究1.建立防洪工作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确保防洪工作的执行。
2.对于未按照规定履行防洪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责任。
以上是《2023年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
通过加强预警监测、防洪工程建设、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应急预案和演练、公众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武汉市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有效防范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武汉特大暴雨防汛应急预案

武汉特大暴雨防汛应急预案一、背景与目的武汉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是典型的水乡城市,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防洪设施。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武汉市区频繁出现暴雨灾害,给市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特大暴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架构1. 成立防汛指挥部:由市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统一指挥、协调和监督全市防汛工作。
2. 设立防汛办公室:设在市应急管理局,负责日常防汛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
3. 建立防汛专家组:由气象、水利、规划、建设、交通、公安等部门专家组成,为防汛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三、预警与监测1. 气象预警: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作,及时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当预测到特大暴雨来临时,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2. 水文监测:加强对全市河流、湖泊、水库的水位、流量、泥沙等水文数据的监测,及时掌握水文变化情况。
3. 地质监测: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测,及时掌握地质变化情况。
四、应急响应措施1. 信息发布:通过新闻媒体、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防汛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范措施。
2. 人员转移:对低洼地区、险工险段、危房等危险区域的人员进行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3. 抢险救援:组织抢险队伍,备足抢险救援物资,及时应对突发险情,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4. 调度水库:根据水文监测数据,合理调度水库,确保水库安全,同时满足下游用水需求。
5. 疏浚河道:加强对河道的疏浚清障,确保河道畅通,提高排水能力。
6. 城市排水:加强对城市排水设施的维护管理,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现象。
7. 交通管制:根据降雨情况,及时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8. 消毒防疫:对受灾区域进行消毒防疫,预防疫情发生。
五、后期处置1. 灾后重建:对受灾地区进行重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2. 工作总结:对防汛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完善防汛应急预案。
武汉防汛应急响应预案

武汉防汛应急响应预案一、总则为确保武汉市在防洪度汛期间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应对洪水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洪水灾害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武汉市防洪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4. 《武汉市防洪规定》;5. 国家和湖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6. 武汉市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7. 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防洪工程现状。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武汉市行政区域内防洪度汛应急响应工作。
四、工作原则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2. 以防为主、防救结合;3. 快速反应、科学应对;4. 社会参与、协同配合。
五、组织指挥体系1. 成立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全市防汛抗旱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指挥部由市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 设立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作为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市防汛抗旱工作。
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
3. 各区和有关部门应设立相应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本区域和本部门的防汛抗旱工作。
六、预防预警1. 预报预警(1)气象部门负责监测天气变化,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2)水文部门负责监测水文情况,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3)防汛部门负责综合预报预警信息,发布防汛预警。
2. 预防措施(1)开展防洪工程检查,及时消除隐患;(2)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巡查防守;(3)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群众;(4)备齐防汛物资,做好应急抢险准备。
七、应急响应1. 响应等级根据洪水灾害程度,应急响应分为四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2. 响应措施(1)Ⅰ级响应:全面启动应急预案,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进入紧急状态,全力以赴应对洪水灾害;(2)Ⅱ级响应:启动应急预案,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加强应急值守,做好防汛抢险准备;(3)Ⅲ级响应: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做好应急准备,适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4)Ⅳ级响应: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做好信息上报和舆论引导工作。
防洪涝应急预案文件

一、编制目的为了做好防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4. 《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 《中国XX集团公司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6. 《中国XX集团公司防汛应急预案》7. 本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三、防汛的分级根据洪水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防汛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一般洪水:洪水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 较大洪水:洪水可能造成较大范围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 特大洪水:洪水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 特大以上洪水:洪水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的防洪涝灾害预防和应对工作。
五、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同时,加强防汛抗旱工作,降低灾害损失。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确保防洪涝灾害应对工作有序进行。
3. 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4. 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六、组织体系1. 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协调本地区的防洪涝灾害应对工作。
2. 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各项应急措施。
3.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各自领域的防洪涝灾害应对工作。
七、职责1. 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制定防洪涝灾害应对方案,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防洪涝灾害应对工作。
2. 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收集、分析、报告防洪涝灾害信息,组织实施各项应急措施。
梁子湖区防洪工程调度预案

梁子湖区防洪工程调度预案为了使防汛工作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确保全区内湖圩堤、涵闸、排涝泵站和水库安全度汛,使防汛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临危不乱,有备无患,特制定梁子湖区防洪工程调度预案。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树立防大汛,排大涝,抗大灾的思想,确保内湖圩堤、涵闸、泵站、水库,重要城镇和主要交通干线的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减少经济损失,做到抗洪保平安,抗灾夺丰收,防汛保发展。
二、基本情况1、梁子湖承雨面积2085平方公里,跨咸宁、鄂州、大冶、江夏等市县,1953年湖泊水面406.3平方公里,湖容12.58亿立方米。
1980年围垦后湖泊水面304.3平方公里,湖容10.83亿立方米。
湖底高程最低处在江夏区南北咀之间为11.7米,一般13.5米左右。
梁子湖有高桥河、金牛港、谢埠河等大小支流入汇,地表径流汇入湖泊经调蓄后,于磨刀矶节制闸流入长港,经樊口大闸泄入长江。
梁子湖多年平均降雨量1297.7毫米。
据1961~1985年梁子岛水位站实测,梁子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7.87米,历史最高水位(1954年后)为21.52米(1991年8月9日),最低水位为16.05米(1979年3月8日)。
高桥河为梁子湖最大入湖支流,该河发源于咸宁与通山两县交界的大幕山北麓,流经咸宁、大冶、鄂州等市县,至我区太和镇南洼入梁子湖,承雨面积990平方公里,其中港口桥以上840平方公里。
高桥河现全长71.04公里,其中咸宁市39.4公里,大冶市14.6公里,梁子湖区17.04公里,河宽一般为50米,过水流量为250立方米/秒,其中港口桥以下为520立方米/秒。
长港是梁子湖流域唯一通江排水港,全长46.54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265平方公里,其中鄂州市1144.6平方公里,平均面宽92米,平均底宽18.2米,多年平均流量52.3立方米/秒,最大泄量395立方米/秒(1969年10月14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汉阳区防洪预案一、总则1.1编制依据1.1.1为了切实做好防汛抗洪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全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和省、市防汛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1.1.2凡在汉阳境内进行抗洪救灾和汛期排涝工作,均适用本方案。
1.2编制目标为了减轻洪水灾害、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洪水,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而预先制定防御方案、对策、措施,给各级防汛部门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提供依据。
1.3编制原则1.3.1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必须遵循“行政首长负责制;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服从大局,团结抗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1.3.2汉阳地区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有按照本方案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区内驻军、武警部队和民兵是防汛抗洪的重要力量。
二、基本情况2.1社会经济状况汉阳地处武汉西南部,与汉口、武昌隔江鼎立构成武汉三镇。
独居一镇的汉阳区,东濒长江,北依汉水,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的中心,全区辖11个行政街道,2个管委会,常住人口59万,总面积111.5平方公里。
汉阳两江绕城,山多水阔,城内有龟山、梅子山等10座奇山秀峰,有月湖、莲花湖等4个清丽如画的湖泊,特别是南岸咀两江交汇,地貌独特,是大武汉城市的视角焦点。
区内人文景观甚多,有佛教丛林归元寺、楚天名楼晴川阁、高山流水古琴台和汉阳兵工厂遗址、汉阳古树、石榴花塔等。
汉阳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全区沿江岸线32公里。
现在月湖、莲花湖、晴川阁等8大风景区已初具雏形。
正在开发建设的龟山风景区、龙阳湖旅游度假区将使汉阳大放异彩,成为中外游客旅游、观光、休闲的理想乐园。
2.2自然特征在大地构造上,本地区在上古生代属杨子海,地槽凹陷,为第四纪湖冲积平原。
汉阳地貌形态,属于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
两列残丘孤山,横跨市区。
由汤家山、赫山、龟山至武昌紫金山方向,为北线山丘。
以米粮山、仙女山、扁担山、凤栖山向武昌蛇山等走向为南线山丘。
其余为江汉平原。
湖塘密布,地势底洼。
长江、汉江沿岸属大河漫滩一级阶地,土质由近代冲积粘土、亚粘土、淤泥质土及沙层构成。
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地质沉降盆地。
地下松散岩石层含有丰富的地下水,且水位很高。
洪水季节地下水随江水上涨而升高,传递江水压力,威协大堤安全。
2.3地理位置辖区长江河段上起武汉经济开发区,下迄南岸咀,流程11.343公里,水面宽1000-2000米,属微弯型河流。
汉江河段由蔡甸谢八家流入辖区,于汉阳南岸咀汇入长江,水面宽100-400米,流程20.570公里,大弯道2处,属蜿蜒性河段。
有凸凹岸迎流顶冲段黄金口、琴南、罗家埠、艾家咀、东菜园和南岸嘴6处。
辖区一线堤防由汉阳沿江堤(桩号为汉阳沿江堤0+000-11+343)全长11.343公里和汉阳沿河堤(桩号为汉阳沿河堤0+000-20+575)全长20.570公里组成,总长31.913公里。
二线堤防由宝丰堤、恒太横堤等组成,总长21.3公里,随着城市发展和一线堤防的整险加固的实施,二线堤防防洪功能减弱,需要时可备料抢筑恢复其防洪功能。
辖区自然高地上起庙西湾(桩号为汉阳沿河堤9+100),下迄盲人村(桩号为汉阳沿河堤8+139),全长961米,上下游均与汉阳沿河堤相接,自然高地高程均超过吴淞32米。
辖区内堤外有民垸4处,其中汉江民垸(桩号为汉阳沿河堤8+300-10+000)位于恒太横堤至原一砖通道闸,全长2.29公里,面积0.72平方公里,堤顶高程为28.50m,垸底高程为26.50至28.00m,迎水面全部护坡,坡比1:2.5;彭家墩民垸(桩号为汉阳沿河堤13+765-14+500)位于沿河堤彭家墩段,全长1.6公里,面积0.11平方公里,堤顶高程为27.70m,垸底平均高程为26.00m;四台村民垸(桩号为汉阳沿河堤19+050-20+516)位于四台村与蔡甸区交界处,全长1.85公里,面积0.226平方公里,堤顶高程27.60-28.00m,垸底平均高程为26.00m,为当地菜农做耕种菜地使用,无厂矿企业,无人居住;老关民垸(桩号汉阳沿江堤8+600~10+500)民垸面积584亩,垸内耕地面积350亩,垸底平均高程25.00m,蓄水容积117万m3,垸堤长1700m,顶宽3m,堤顶高程28.50m(吴淞高程),坡比1:2.5,地面高程25.00m,原住人口31户,移民建镇26户,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垸堤局部被冲毁,当时长江汉口水位29.36m,口门桩号8+770,口门堤顶高程28.50m,设计流量80m3/s,口门顶宽3m,口门底宽16m,原地面高程26.00m,口门底部高程25.50m,当长江水位达到28.00m时扒口行洪。
2.4洪(涝)水对本区的影响长江是雨洪河流,暴雨洪水可分为全流域性和局部区域性两种类型。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区域性水灾损失呈攀升趋势。
尽管经历了50多年以控制洪水为目标持续不断的防洪工程建设,形成了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但水灾损失绝对值仍在上升,其中除了因河道洪水导致单位面积损失值增加外,内涝也成为汉阳区水灾损失增长的重要因素。
堤防建设受经济、科技、环境因素的制约。
汉阳两江干堤现在虽然达到国家防洪标准,但堤基、堤身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和隐患。
在堤外水位与堤内地面落差不大时,经过抢险,通常可以渡汛。
若水位继续上涨,且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隐患就会大量暴露,有可能出现抢不胜抢的情况,安全难以保障。
在近期内,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将告一段落,防洪减灾方略将由以工程手段控制洪水,转变为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优化组合的综合洪水管理。
区防涝设施老化程度高,管网密度偏低,系统不完善;主城区防涝管网覆盖率较低,约70%,合流制管道比例大,设施老化。
管网乱接错接现象严重,截流制排水管道截流倍数较小,排水管网设施覆盖率一般都在40%以下,均为雨污合流的管道,设计标准低、设施陈旧。
城区排涝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泵站抽排能力不足,只能抵御P=0.5的大雨。
2.5洪、涝特征和灾害2.5.1洪涝灾害的特点。
2.5.1.1汉阳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降雨多集中在5~10月,占全年73.6%,其中6~8月占全年降雨量40%。
长江最高洪水位及最大流量也多出现在7~8月,汉江或与长江同步,或滞后1~2个月。
2.5.1.2汛期长,长达六个月左右;流量大;水位高,且发生频率愈来愈密。
2.5.1.3出现长江和汉江洪峰同步时,受长江高水位顶托,汉江堤防管涌、散浸频发,防汛形势严峻;而长江水位低,汉江秋汛水位高时,由于水位落差大,流速快,岸坡冲刷严重,崩岸频发。
2.5.2历史大洪水。
据不完整资料统计,清道光年以前,武汉地区平均约二十年有一次成灾洪水。
近代自1865年汉口建立水文站以后,武汉关水位达到27米以上的有19次,其中:29米以上有2次;28米以上有4次;27米以上有13次。
自1865年建立水文记录以来武汉全部被淹两次,即1870年和1931年,汉阳1954年大部份被淹。
1998年的洪水为百年来的第二高水位洪水,但由于政府领导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防汛抗洪抢险,终于战胜了洪水,取得了防汛抗洪的最后胜利。
大水记录按水位顺序排序三、防洪(涝)工程3.1防洪(涝)工程体系现状。
汉阳区堤防分为沿江堤和沿河堤。
经过九八、九九两年大洪水后,国家对堤防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对沿江堤、沿河堤分别进行了整险加固。
现沿江堤、沿河堤均已经达到国家一级堤防标准。
沿江堤全长11.343公里,其中0+000—6+411段为砼防水墙;6+411—11+343段为土堤,堤顶高程为31.8—32米,堤顶宽8米,为砼路面;堤外防浪台高程26米,宽50米;堤内压浸台高程27米,宽30米;堤内、外坡比为1:3,堤外为预制砼六角块护坡,长4932米;护岸1300米。
沿河堤全长20.57公里,其中0+000—6+300段为砼防水墙、6+300—20+570段为土堤,防水墙6300米,堤顶高程为31.8米,土堤顶宽10米,堤顶高程32米,2002年堤防建设对5+200—20+570段进行了整险加固,堤外防浪台高程26米,宽50米;堤内压浸台高程27米,宽30米;堤内、外坡比为1:3,堤外为预制砼六角块护坡,长12970米。
汉阳地区涉及湖泊:汉阳区湖泊控制水位一览表目前,汉阳区共有排水管涵719公里;明渠45.94公里;泵站27座,其中:污水泵站12座、雨水泵站15座。
112个社区共有排水管道466公里,各类窨井67670座,化粪池4314座,明渠18967米。
我区雨污水总抽排能力为86.88立方米/秒。
汉阳区堤防共有自管涵闸9处,分别为莲花湖闸、高公街闸、国棉闸、汉汽闸、四小闸、汉钢西闸、曹家碑闸、琴断口闸、永丰闸。
3.2防洪(涝)工程规划建设汉阳区堤防规划总体战略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备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及堤防管理体系。
已完成的防洪(涝)工程工程起着保护汉阳区108平方公里59万人口及重要城市设施防洪安全的作用。
为进一步完善排渍排涝体系,按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排水设计标准(重现期P=1),完善肖家湾、洲头、曹家碑等地区排水主干管系统建设,配套修建系统下游出口泵站,解决雨污水排泄。
改造现有排渍泵站,提高抽排效率,到2010年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11.5—12.5 m/ km2。
统筹考虑城市防洪、防涝水平,改善汉阳区整体环境。
3.3防洪(涝)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3.3.1堤防老险段未彻底根治,新险情时有发生。
3.3.2穿堤建筑物和小型涵闸及涵管年久失修,隐患较多。
3.3.3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堤段隐蔽构筑物情况不明。
3.3.4老防水墙钢筋混凝土和伸缩缝填料老化,墙体裂缝,高水位时会出现渗水险情。
3.3.5排渍系统也存在泵站设备老化、排水配套工程不完善、排渍标准偏低、湖泊调蓄能力低、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够等问题。
汉阳区历史险工险段一览表四、防汛指挥体系4.1区指挥机构4、1、1防汛抗洪工作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进行,并实行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实行防汛岗位责任制。
4.1.2区人民政府设立区防汛指挥部,负责全区防汛抗洪工作。
区防汛指挥部办事机构为武汉市汉阳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简称“区防汛办”),负责汉阳区防汛日常管理工作。
4.2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组成人员及分工4.2.1汉阳区防汛指挥部由区委书记任政委,区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区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区人武部部长、区政府办主任任副指挥长,区水务局、区建设局、区城管委、区经信局、区商旅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卫计委、区园林局、区监察局、区住房保障和房管局、区公安分局、区交通大队、区供电公司、区电信局等成员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