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2.孔子资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的旅游名胜。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难点)3.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素养)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修身、为学之道。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联系自身实际,得到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书的节选部分《十二章》。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三)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关讨论。

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3.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4.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重点)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文体知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箪(dān)愠(yùn)罔(wǎng)殆(dài)基础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2)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可译作“却"②温故而知新表顺承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强力推荐】《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2篇

【强力推荐】《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2篇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2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准确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时、说、愠、罔、殆、笃”等。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句式,如“不亦……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论语》的语言节奏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人格魅力和智慧,理解儒家倡导的为学、修身、交友等方面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课文,理解各章的基本含义。

体会《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品德修养的论述,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教学难点深入领悟《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表达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珍惜,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孔子的画像或雕像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包括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问学生:你们对孔子或《论语》有哪些初步的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论语》十二章。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3 分钟)详细介绍《论语》这部著作,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初读课文(10 分钟)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读“yuè”,节奏应舒缓平稳,读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阅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带来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他就是——孔子。

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二、检测预习: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

(在书上标出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论语》十二章(教案)(推荐五篇)

12《论语》十二章(教案)(推荐五篇)

12《论语》十二章(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12 《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 对《论语》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1、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本、笔记本、笔、学习任务单。

一、新课导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最完整地保存了孔子智慧的书是哪一部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讲授新知任务一:知人论世(自主学习)课前搜集整理资料,教师出示PPT资料内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补充“四书”和“五经”
3.朗读课文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
三、补充知识,整体感知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3.背诵前六章的课文。
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积累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抄写、识记字词。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激发阅读兴趣。
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
课题
12《论语》十二章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
副备
学习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6.学生背诵课文。
检查学习情况,方便教学,让教学有的放矢。
好(hào)肱骨(gōng )笃(dǔ)
四、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要求: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
老师小结,并举例(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源自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而:进而,然后时:按时习:温习之:代词,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抄写、识记字词。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成语: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而:就学:做学问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知:懂得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逾:越过、超过矩:规矩或者法度
2.其余三章,同学们自己翻译,需要特别强调的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三、复习知识,疏通文意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3.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运用上节课的方法,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教师讲解难理解的句子: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激发阅读兴趣。
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
课题
12《论语》十二章
课时
第二课时
主备
副备
学习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情况。
教后反思
明确: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
学生继续互助合作,翻译剩下的课文(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4.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5.学生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
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亦:也说:通“悦”愉快乎:语气词,吗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乐:快乐知:了解而:但是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