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名校联盟优质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临沂一中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临沂一中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临沂一中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起于“风吹柳花”,收于“流水”,所写均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无一不照应题目中的“留别”。

B.李诗虚实结合,全诗重在对“留别”场景的描写,但也有对离别后个人境况的想象与追问,意味深长。

C.陆诗全诗以叙述、议论为主,辅以描写,紧扣“别离”这一主题,采用直抒胸臆手法,抒发个人情志。

D.两首诗抒情对象略有区别,李诗为“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陆诗的抒情对象则是“游子”本身。

2.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读了上述两首唐诗,你是否认同《江赋》中对“别离”的理解?请结合上述两首唐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要以高考综合改革助推育人方式变革,以考试内容改革引领素质教育发展,以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落实扩招百万,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B.一项数据显示,大约2%以上的普通人和40%~50%的持续性哮喘儿童对猫过敏,且对猫过敏的人或是狗的两倍。

C.提升改造与对老建筑、文物的保护本来可以并行不悖,恰当的修缮,不但能够提升城区的整体质量,兼顾提升改造的目的,也可以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活力。

2021届临沂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1届临沂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1届临沂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今日(1月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

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认知,新型冠状病毒对于儿童等年纪小的人来说不易感。

而在此之前,网上流传出一张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里名为“大众畜牧野味”店的菜单,显示有活狗狸獾、活猪狸獾、活竹鼠、竹鼠肉、活果子狸、果子狸肉等野生动物,令人不寒而栗。

多少年来,已经有无数的科普,反复强调野味的营养价值无甚特异之处,大多属于“智商税”食物,抑或是展现某种特权的炫耀性消费。

也早有专家指出,野生动物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且野生动物远离人类,人类对其病毒与细菌的研究并不充分,往往难有特效药。

在科学上,“吃野味”已被否定,却并没有内化成全体民众的认知共识,变成全民的基本科学素养。

在文化上,“吃野味”在神秘主义叙事与营销技巧鼓吹的加持下,反而有被美化的倾向,变成了可艳羡之事。

如今,面对不断更新的病例数字,可见“大补”“特效”的顽固信念是何其荒诞与愚昧,今天疫情的出现又令人何其心痛。

痛定思痛,“吃野味”必须有一场深入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思。

这不能只局限在执法层面对非法野味的打击,也不能只是停留在所谓规范市场、确保卫生的整治措施,必须从民众心理彻底瓦解“吃野味”的合理性。

十几年间,从SARS到新型肺炎,两次沉痛教训应该得出一个社会共识:吃野味,就是与健康为敌,与文明为敌。

(摘编自“光明网”《是时候彻底反思“吃野味”了》)材料二: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我国有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98种、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308种,还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591种以及昆虫120属所有种等都纳入保护范围,禁止包括食用在内的上述所有行为。

2024届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

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

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

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

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茨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増加新内容。

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

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

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

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

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

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020-2021学年临沂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临沂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临沂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医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

不能把中医视为单纯的疾病医学,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是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

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

实际上,中医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中医的第一个含义:上、中、下的“中”。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而且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

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医”是治人的,而不是治病的。

换言之,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

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

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中医需要把握遵的根本精神、否则只会为围于成规、定法的“下医”。

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

中医的第二个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

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不是治已病的,是治未病的,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以春秋战国时的名医扁鹊曾说自己的医术比不上两不哥哥,因为他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让人不生病。

所以,中医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

中医的第三个含义: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

清代学者钱大昭在注释《汉书•艺文志》时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

’”可见,中医不是以服药为主的理念可能在清代相当盛行。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就不用,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这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的理念。

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1.2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说泰山文化是一种名山文化,在逻辑上,人们或许不会有什么异议。

问题在于,由于人们常常混淆名山文化和一般区域文化,也就往往把泰山名山文化混同于一般区域文化,进而带来一系列理论混乱。

辨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研究的第一步。

因此,我们就不能不细加辨析。

首先应该指出,就像华山文化不同于华阴文化,嵩山文化不同于登封文化一样,泰山文化也不同于泰安文化,虽然二者也有着一定联系。

这是因为前者属于名山文化,后者属于区域文化(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

说起来,把作为名山文化的泰山文化,与作为区域文化的齐文化、鲁文化相提并论,而作为山东三大文化,就不太科学,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与此相联系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否存在一个文化学意义上的,与齐文化、鲁文化并举的泰安区域文化呢?现代文化学告诉我们,区域文化的“区域”划分,不一定与行政区域划分完全重合,也不是每一个行政区都一定存在文化学意义(而不是常识意义)上的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必须出现有异于其他文化的生活样式的独特性。

泰安地处古代齐、鲁之间,文化或鲁或齐,或齐鲁兼融,并无独立的鲜明特色。

所以,根本不存在与鲁文化、齐文化相并列的泰安区域文化。

名山文化的客观载体即名山景观,一般局限于山系及其周边范围,而不像一般区域文化那样地域辽阔。

在古代中国的滨海一带,确曾存在一种区域文化——大汶口文化。

近年来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应该把大汶口文化形态纳入泰山文化,乃至想扩大到环太平洋文化圈。

这给泰山文化研究带来了许多混乱。

考古学界公认,大汶口文化遍及山东中部、东部乃至苏北、皖北和辽东半岛等广大地区。

而泰山名山文化却不过仅限于泰山山体景观以及泰安城有关景观所表征的文化。

泰山文化研究,抛弃这些文化,而去研究那种地域十分辽阔的大汶口文化,醉翁之意不在山,而在滨海平原,这能是为人们所接受的科学的泰山文化研究吗?泰安城不是因大汶口文化而出名,而是因泰山而出名,有一段它的名字就称“岱镇”。

2020届临沂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届临沂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届临沂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江苏省的南京、无锡等,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共26市。

它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6月24日,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等若干文件,启动了一批科创和产业合作平台,并聚焦质量标准、产融结合等六大高新地建设,签署了86项区域一体化合作项目,总投资达2192.19亿元。

今年5月13日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合作,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九城市集聚龙头企业845家,产值2.6万亿元。

同时,九城市之间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交互投资2280亿元,促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

此外,在政务服务领域,九城市率先推进30个事项“一网通办”,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试点区域。

(摘编自韩俊杰、汪瑞华《长三角G60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新华网2019年06月24日)材料三:(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年05月24日)材料四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让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

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

要破解“被虹吸”难题,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优势,确立发展的科学定位。

2021年临沂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临沂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临沂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认牙冯骥才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

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

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

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

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

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教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

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

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

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2020-2021学年临沂第三十三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临沂第三十三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临沂第三十三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印象派的画风,是西洋画坛上的一大革命。

印象派画家张开纯粹明净的眼来吸收自然界的刹那印象,忘却了“意义的世界”,而静观“色的世界”“光的世界”。

色是从光而生的,光是从太阳而来的。

所以他们可说是“光的诗人”。

印象派首领莫奈曾对同一稻草堆连作了十五幅画,把朝、夕、晦、明的稻草堆的受光的各种状态描出。

步他后尘的有许多画家,都热衷于光的追求,憧憬于色彩,凡是有光明的地方,不问何物,都是他们的好画材。

所以他们的画面只见各种色条的并列,近看竟不易辨别其所描为何物。

起初以光的效果(即印象)为第一义,以内容及形骸为第二义;终于脱却形骸而仅描印象,于是画面只是色彩光的音乐,仿佛“太阳”为指挥者而合奏的大曲。

“向日葵”可说是这班画家的象征了。

莫奈的“稻草堆”其实与“稻草堆”无甚关系,只是各种的光与色的配合的效果,不名之为稻草堆亦可。

写实派的米勒也曾画过农村风景中的稻草堆。

然而用意与莫奈大不相同,米勒所见于稻草堆的是其农村的,劳动的意义,莫奈所见于稻草堆的是其受太阳的光而发生的色的效果,所同者只是“二人皆描稻草堆”的一事而已。

莫奈还连作“水”图,有“泰晤士河”“威尼斯”“睡莲”等,有一幅直名之为“水的效果”。

他热衷于水的研究的一时期,曾以船为画室,常住在船中,一天到晚与水为友,许多水的作品便是在那时期中产生的。

(节选自丰子恺《如何着懂印象派》,有删改)1. 请结合第一段内容解释“光的诗人”。

2. 依据材料,概括莫奈绘画创作所运用的方法。

3. 结合材料简析怎样才能读懂印象派画作。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陈芳董瑞丰刘宏宇“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年11月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名校联盟优质校高三大联考试卷语文2021.2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说泰山文化是一种名山文化,在逻辑上,人们或许不会有什么异议。

问题在于,由于人们常常混淆名山文化和一般区域文化,也就往往把泰山名山文化混同于一般区域文化,进而带来一系列理论混乱。

辨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研究的第一步。

因此,我们就不能不细加辨析。

首先应该指出,就像华山文化不同于华阴文化,嵩山文化不同于登封文化一样,泰山文化也不同于泰安文化,虽然二者也有着一定联系。

这是因为前者属于名山文化,后者属于区域文化(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

说起来,把作为名山文化的泰山文化,与作为区域文化的齐文化、鲁文化相提并论,而作为山东三大文化,就不太科学,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与此相联系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否存在一个文化学意义上的,与齐文化、鲁文化并举的泰安区域文化呢?现代文化学告诉我们,区域文化的“区域”划分,不一定与行政区域划分完全重合,也不是每一个行政区都一定存在文化学意义(而不是常识意义)上的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必须出现有异于其他文化的生活样式的独特性。

泰安地处古代齐、鲁之间,文化或鲁或齐,或齐鲁兼融,并无独立的鲜明特色。

所以,根本不存在与鲁文化、齐文化相并列的泰安区域文化。

名山文化的客观载体即名山景观,一般局限于山系及其周边范围,而不像一般区域文化那样地域辽阔。

在古代中国的滨海一带,确曾存在一种区域文化——大汶口文化。

近年来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应该把大汶口文化形态纳入泰山文化,乃至想扩大到环太平洋文化圈。

这给泰山文化研究带来了许多混乱。

考古学界公认,大汶口文化遍及山东中部、东部乃至苏北、皖北和辽东半岛等广大地区。

而泰山名山文化却不过仅限于泰山山体景观以及泰安城有关景观所表征的文化。

泰山文化研究,抛弃这些文化,而去研究那种地域十分辽阔的大汶口文化,醉翁之意不在山,而在滨海平原,这能是为人们所接受的科学的泰山文化研究吗?泰安城不是因大汶口文化而出名,而是因泰山而出名,有一段它的名字就称“岱镇”。

泰山的文化活动历史悠久,迄无中断,并留下丰富的遗迹。

所以,不管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与否,都无损泰安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随意扩大泰山文化的外延,可能出于高抬泰山的善良愿望,但实际上却模糊了泰山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山的本来面目,与其本来愿望相反。

这也不利于泰山自身景观的开发与建设。

泰山文化作为一种名山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可不必拉大汶口文化壮门面。

研究泰山文化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科学,可以称之为“泰山文化学”。

近年来,有人为促进泰山研究,提高泰山知名度,倡导建立“泰山学”,并把它作为与“泰山文化学”相互替代的概念。

这恐怕还要认真研讨。

国内外确曾流行诸如“红学”“敦煌学”一类称呼,“泰山学”也属此类表述。

但实际上,这种表述,只能指示某种研究范围,并表示这种研究达到相当发达的地步,而并非一种严格的学科,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并不很明确。

所以,它们不过是“《红楼梦》研究”“敦煌研究”的代名词。

周一良先生就曾指出:“‘敦煌学’,不是有内在规律、成体系、有系统的一门科学”,“如果概括地称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学的说法更确切,更具科学性”。

以此类推,所谓“泰山学”,也就是“泰山研究”的别称,它包括多学科的泰山研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因为不存在一种明确的泰山学研究对象,也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泰山规律。

“泰山学”与“泰山文化学”也不能相互代替,它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

显然,以泰山自然现象为对象的泰山自然科学研究,就不能列入泰山文化学范围。

泰山文化学不管何等重要,最多也只能是泰山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带头学科,而不能等同于包括全部泰山研究的“泰山学”。

(摘编自刘凌《名山文化与泰山文化——论泰山文化性质》) 材料二:中国山岳不仅仅是旅游胜地,而且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中国山岳不仅仅有海拔高度,而且有民族精神的高度,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步的资源宝库。

以泰山文化为例,泰山文化历经几千年变化和发展,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

只有深入研究和发现山岳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发挥文化的资源与教育作用,才能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真正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使中华文明得到传承和发展。

深化山岳文化研究,必须有正确的研究方法。

从山岳文化的载体着手,分门别类,通过实地考察、民间调查与文献资料加工整理等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利用好中国山岳文化遗产。

近年来,泰山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泰山大全》《泰山文献集成》《泰山石刻》等大批文献搜集整理与考证著作出版。

文化研究是中国山岳文化造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是对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最合理的开发利用。

(摘编自刘方华《中国山岳文化的载体与文化遗产保护》)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泰山地处齐、鲁之间,其文化没有独立鲜明的地域特色,故不能和齐文化、鲁文化并列。

B.泰山文化研究已相当发达,但是研究对象比较模糊笼统,称其为“泰山学”不算很严格。

C.泰山文化是依托于泰山和泰安城,由泰山山体景观以及泰安城有关景观表现出来的文化。

D.材料一主要以泰山文化为例研究了名山文化,材料二则从山岳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泰山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名山文化、区域文化从现代文化学角度进行辨析,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更好地认识泰山文化。

B.如果把大汶口文化形态纳入泰山文化的研究范围,既无益于泰山文化研究,也不利于泰山景观建设。

C.郭沫若说:“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这与材料二对泰山文化的认识相似。

D.对于泰山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最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泰山文献集成》等文献著作的出版。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泰山文化学”范畴的一项是(3分)A.泰山奇石地质特征分析B.历代泰山封禅仪式考论C.泰山石刻艺术价值研究D.泰山石敢当信仰源流考4.文中画线句子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析。

(4分)5.某校“家乡文化”研究小组要对本地文化进行探究,但不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请分析材料中体现的研究方法,为该小组提供帮助。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粮食要到肚子里陈军儿时在农村,家乡人一般不说浪费粮食,而是说糟蹋粮食。

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粮食、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农村人最知种粮苦,都跟粮食亲。

记得那时收表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

布谷鸟的叫声催着整个村子,“黄了灰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

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

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

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可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

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我们这些孩子也帮着家里麦收。

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晚上躺在床上,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已的了。

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

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珠。

割完麦子,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拾麦穗。

看着两篓排列整齐的麦穗,爹会表扬我们:“你俩拾的这些麦子,够咱一家人吃上好几天了。

”拾完麦穗后,地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愁,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收表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

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

娘揉面,做馍,上蒸笼。

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

蒸笼开始变得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妹妹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等着开笼。

娘心中有数,她说蒸馍的火候要刚刚好,不够火或者蒸过了,都不好吃。

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

中午,太阳当头照,万物明朗。

爹把一条板凳往太阳底下一放,把一屉热腾腾的馍放在板凳上。

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

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来,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一个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

在那明晃晃的阳光下,在那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农村人对粮食的态度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的历程,仿佛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着某种庄严的仪式。

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

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吸养着人类,一代又一代。

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自然不敢浪费。

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到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上学带的饼,吃不完一定要带回来。

在梅雨季节,被褥、家具都会发霉,但粮食一般不会发霉,都保存得好好的。

粮食,是一家人最可靠的家底。

老家鄂西北都是早田,一年两季主粮,五月收麦,十月收苞谷。

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

家里来了客,娘都是擀面、蒸馍。

苞谷是粗粮,一般不用來招待客人,除了自家人吃,还留一些给牲畜吃。

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就连粮食的那一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

有时接济不上了,或者家里来了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

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上,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就划几笔。

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

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

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

”娘噔我一眼:“你懂啥! ”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我自然知道粮食的金贵,还面的路上,我弓着腰护着瓢,小心翼翼,生怕有风来。

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

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

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 ”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

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