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诊断胃脂肪瘤
30T磁共振诊断优势:腹部篇7页word

3.0T磁共振诊断优势:腹部篇3.0T磁共振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信噪比,多种成像方法(T1、T2、脂肪抑制、弥散、动态增强)相互补充,可以综合判断病灶内的成份和血液供应状态,从而判别病灶的良恶性,可以较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反映更多的信息。
腹部是实质脏器与空腔脏器相互交叉最集中的部位,也是影像学检查中最易受到伪影干扰、检查技术最复杂的部位,其中呼吸运动、胃肠蠕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最为重要,如何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一些图例具体展示一下3.0T磁共振在腹部检查中的应用。
一、腹部常用序列:1、呼吸触发脂肪抑制T2序列:优点:发现病灶较为敏感;缺点:容易受呼吸运动及胃肠蠕动的影响,对呼吸不规则的患者,图像质量较差。
可以用屏气快速FSE序列来弥补,但图像信噪比较差。
呼吸触发脂肪抑制序列:腹壁2、同相位反相位T1加权序列:依据TE回波时间的不同,水及脂肪信号相加即为同相位,水和脂肪信号分离即为反相位,用于评价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成分,对评价脂肪肝、肾上腺腺瘤、髓样脂肪瘤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3、冠状位快速T2加权序列:主要用于观察肝门部结果,对评价胆总管结石及占位、门静脉血栓、肝门部淋巴结肿大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4、弥散加权(DWI0序列:弥散成像使用了强大的扩散敏感新梯度场,使水分子布朗运动所引起的相位偏移得到累加,从而引起信号强度的下降,实际上是反映组织中水分子运动的成像,在肿瘤组织中,水分子运动受限,从而表现为信号增高,是发现肿瘤性病变最为敏感的序列。
5、LAVA 动态增强扫描:需注射磁共振造影剂,3D 容积内插超快速扰相GRE 序列,无间隔容积扫描,分为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三个时相。
动态增同相位图像:TE 2.5 反相位图像:TE 5.8 冠状位T2序列弥散成像强扫描不但可以增加病变的检出率,对于肝脏及腹部病灶的定性诊断也非常有帮助。
6、胰胆管成像(MRCP):主要分为两种方法:3D容积采集:获得多层连续的薄层图像,利用MIP进行重建,需要呼吸触发,如果患者呼吸运动不均匀,图像质量差。
胰腺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研究

第23卷 第4期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Vol.23, No.4 2014年7月(601-610)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uly, 2014李晓强, 靳二虎, 张斌斌, 等. 胰腺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研究[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4, 23(4): 601-610.Li XQ, Jin EH, Zhang BB, et al. Study of CT and MRI diagnosis for the pancreatic lipomas[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4, 23(4): 601-610.胰腺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研究李晓强1,靳二虎1 ,张斌斌2,郑新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5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10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对胰腺脂肪瘤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胰腺脂肪瘤患者的CT(n=7)和MRI(n=2)表现。
CT扫描设备为美国GE公司的Lightspeed多排CT机,MRI系统为GE Signa Excite HD 3.0T超导磁共振仪。
平扫CT及增强CT描述脂肪瘤的形态、密度和强化表现,平扫MRI不同脉冲序列及增强T1WI描述脂肪瘤的信号变化及强化表现,分析不同影像检查技术对胰腺脂肪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本组病例胰腺脂肪瘤在轴面图像的大小从0.7cm×0.7cm到3.3cm×4.2cm不等,平均大小1.5cm×2.3cm,其中位于胰头5例,胰体3例,胰尾1例,病变形态呈圆形2例、卵圆形5例、不规则形2例。
7例胰腺脂肪瘤平扫CT均表现为胰腺实质内边界清晰的低密度肿块,CT值介于-74~-108Hu,平均-91Hu±3.01Hu,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增强扫描时无明显强化改变,CT值介于-66~-98Hu,平均-87Hu±2.15Hu,平扫和增强CT上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骨内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骨内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张明贵;孔江明;夏秀梅;厉位明;李蔚君;胡斯礼【摘要】目的探讨骨内脂肪瘤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或影像学结合临床诊断的7例患者8个骨内脂肪瘤病灶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X线表现为边界清晰透亮区,形态不规则,1个病灶内可见钙化,2个病灶显示骨间隔,6个病灶边缘硬化.CT表现为单一脂肪密度2个病灶,以脂肪为主混杂密度5个病灶,4个病灶有轻度膨胀感,4个病灶显示骨嵴或分隔,5个病灶内见钙化或骨化,6个病灶边缘有硬化.MRI表现出脂肪组织特征性的短T1长T2信号,同时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合并钙化、纤维化、黏液样变及坏死则信号混杂.均未见骨皮质破坏、骨膜反应或软组织肿块.结论骨内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但均含有特征性的脂肪成分,病灶内钙化和病灶边缘硬化是其重要征象,X 线诊断价值有限,CT和MRI依据含有特征性的脂肪成分,能正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或手术.【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4(017)001【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脂肪瘤;骨髓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张明贵;孔江明;夏秀梅;厉位明;李蔚君;胡斯礼【作者单位】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R816.8骨内脂肪瘤是原发性良性骨肿瘤,文献报道较少。
笔者收集2005年1月~2012年6月经病理证实或影像结合临床综合诊断的7例骨内脂肪瘤患者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探讨骨内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7例(8个病灶),男5例,女2例,年龄35~57岁。
高场强30T磁共振在腹部的临床应用优势

1.观察胃肠道恶性肿瘤局部侵犯和转移情况。
2.以颈段和上胸段食管、直肠诊断准确性高,直 肠更适应行MRI检查。
3.评估恶性肿瘤病人的化疗、放疗疗效;精确估 算放射治疗的放疗野。
4.MRI不能显示粘膜病变,故胃肠道疾病应首选 内窥镜检查或螺旋CT和钡剂造影。
+ 先天发育异常 +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 子宫内膜癌 + 宫颈肿瘤 + 附件区肿瘤及炎性病变
T2W-SPAIR
T1W TSE
T1W SPIR +C
E-THRIVE dyn+c
T2W SPAIR SAG
T2W SPAIR SAG
T1W SPIR+C
+ 前列腺增生 + 前列腺癌 + 前列腺炎
结构改变(软组织分辨力) + 脂肪变性、出血(化学位移成像) + 细胞密度(DWI) 血供改变(三维动态增强THRIVE) 代谢改变(MRS) 细胞功能改变(特异性对比剂)
1.根据特征性信息变化,能明确病变的性质、 程度和范围。
2.对肝脏、脾脏囊肿和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确 诊作用 。
3.可敏感地检出早期肝转移瘤。
3.磁共振尿路造影(MRU)可确定病变的部位、性质或先天 性发育异常。
4.对肾结核的诊断优于螺旋CT: (1)可确诊炎症性病变和肿瘤 性病变; (2)可确定病变的范围,有助于临床分期。
5.能较好地鉴别肾周脓肿、含尿囊肿、淋巴囊肿等。
6.可判定肾脏损伤的部位、范围、肾周血肿或尿液外渗以及 术后并发症。
6.MR诊断腹主动脉瘤准确性高,不同对比剂能敏感地检 出腹主动脉夹层,诊断准确率与螺旋CT血管造影相近。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我国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是指磁共振成像中,脂肪组织与总体组织之间的比例。
通过对这一比例的测量,医生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脂肪分布的情况,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例如,在肥胖症、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中,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发挥着重要作用。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评估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在肿瘤诊断中,可以区分脂肪肿瘤与其他类型肿瘤,提高诊断准确性;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可以评估心肌脂肪浸润程度,为心脏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在获取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图像后,医生需要对结果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般来说,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越高,代表体内脂肪含量越多。
通过对不同部位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进行对比,可以了解患者的脂肪分布特点,从而为个性化减肥和健身方案提供指导。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成像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它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其次,分辨率高,可以清晰地显示体内脂肪分布情况。
然而,磁共振成像设备成本较高,检查时间较长,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的普及。
在未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成像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例如,通过优化成像序列和参数,提高图像质量;开发更加便捷、快速的检查方法,缩短检查时间;将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应用于更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水平。
总之,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参数,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脂肪肉瘤的影像诊断

一、病历资料
主诉:发现右大腿包块4年余。 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大腿包块,当时约黄豆大 小,未予特殊重视。后患者感包块逐渐增大,3年前患者至外院 就诊后行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不详)。2年前患者发现右 大腿包块复发并逐渐增大,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 诊,门诊拟“右大腿包块”收住入院。 专科情况:右大腿内侧见一大小约20cm*10cm大小肿块,边界 尚清,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血管无怒张,右膝关节活动可, 右足背动脉搏动可,末梢血运及感觉可。 门诊资料:我院门诊X线提示右大腿中下段软组织肿块。 诊断:右大腿包块
五、鉴别诊断
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征性,影像 学检查以MRI为最佳。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脂肪瘤:多发生于皮下软组织内,边界 清楚,平片、CT、MRI上与人体脂肪组织等 密度、等信号。
(2)其他类型软组织肿瘤:如纤维肉瘤、神 经源性肿瘤等,与脂肪含量少的脂肪肉瘤鉴别 困难,薄层CT及MRI上发现有脂肪密度或信 号灶时,有助于脂肪肉瘤的诊断。
影像学表现:
MRI:肿瘤呈大小不一、形态不整、边界不清、信
号强度不均的软组织肿块。根据肿瘤成分不同,其 MRI信号有所不同。圆细胞型含脂肪量少,多为等 T1等T2信号;黏液性以含液体囊性成分为主,多表 现为长T1长T2信号,此型最常见;分化良好、含脂 肪成分较多的脂肪肉瘤,则表现为不均匀的短T1中 长T2信号。瘤内纤维间隔呈低信号。
四、讨论
影像学表现:
CT: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以脂肪成分为主,表现 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与良性脂肪瘤表现类似; 而恶性程度较高的脂肪肉瘤,所含脂肪成分较少, 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呈侵润性 生长,边界多不清楚。肿瘤内通常无钙化。增强扫 描肿瘤非脂肪性的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
脂肪肉瘤的影像表现

1.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与影像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对肿瘤病例的筛查、定位诊断有帮助,但超声检查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翻阅以往文献仍以个案报道为主且常有误诊或难于定性诊断[3-4]。
普通平片检查有时可见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的压迫推移或肿瘤对临近骨组织的侵蚀破坏,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且普通平片检查难以观察肿瘤内的细微结构。
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曾经是一个独立的亚型,但由于该型脂肪肉瘤与粘液型脂肪肉瘤都可见特征性的两个染色体异位,即t(12:16)(q13:p11),形成重组的CHOP基因[13]。目前通常认为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是分化较差的粘液型脂肪肉瘤。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内可见粘液基质与圆形细胞区并存并逐渐移行[14],但圆形细胞含量更多。圆形细胞区的血供相对丰富[15],故肿瘤强化程度较一般粘液型脂肪肉瘤明显,而富含“液性”成分的影像特征则不一定显现。
脂肪肉瘤的影像表现
脂肪肉瘤(Liposarcoma)在软组织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前三[1-2],好发于40~60岁,发病部位以下肢深部软组织与腹膜后最常见。发生于四肢,尤其是肢体浅表者,更容易被患者自行早期发现而通常体积相对较小。发生于腹膜后者起病初期难有临床症状,患者就诊时肿瘤体积常已十分巨大。肿瘤较大者可压迫、侵犯周围组织结构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如:压迫或侵犯输尿管引起肾积水,压迫神经引起疼痛,压迫静脉引起组织水肿。但上述症状缺乏特异性,脂肪肉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现对其影像表现综述如下。
磁共振检查禁忌症与适应症

磁共振检查的禁忌症与适应症绝对禁忌症1、带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者、人工金属心脏瓣膜等的患者;2、带有动脉瘤夹者(非顺磁性如钛合金除外);3、有眼内金属异物、内耳植入、金属假体者、金属假肢、金属关节、体内铁磁性异物者;4、妊娠三个月内的早期妊娠者;5、重度高热患者。
相对禁忌症1、体内有金属异物(金属植入物、假牙、避孕环)、胰岛素泵等患者如必须进行MR检查,应慎重或取出后行检查。
2、危重病人需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者;3、癫痫患者(应在充分控制症状的前提下进行磁共振检查);4、幽闭恐怖症患者,如必须进行MF检查,应在给于适量镇静剂后进行;5、不合作患者,如:小儿,应在给于适量镇静剂后进行。
6、孕妇和婴儿应征得医生、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再行检查。
适应症颅脑MRI检查1、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
2、脑积水。
3、脑萎缩。
4、脑卒中及脑缺氧:脑梗塞和脑出血等。
5、脑血管疾病。
6、颅内肿瘤和囊肿。
7、颅脑外伤。
8、颅内感染和其他炎性病变。
9、脑白质病。
眼及眶区MRI检查1、眼眶前病变。
2、肌圆锥外病变。
3、肌圆锥内病变。
4、眼外肌病变。
5、视神经及其鞘病变。
6、眼球病变。
鼻咽部MRI检查1、鼻咽部恶性病变。
2、鼻咽部良性病变。
3、喉部良、恶性肿瘤。
垂体薄层MRI检查1、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明显增加。
2、垂体腺瘤肝脏、胆系、胰腺、脾脏MRI检查1、肝脏、胆系、胰腺、脾脏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以及肝海绵状血管瘤。
2、肝寄生虫病:如肝包虫病。
3、弥漫性肝病:如肝硬变、脂肪肝、色素;冗着症。
4、肝、胆、胰、脾先天性发育异常。
5 、胆道梗阻:明确梗阻的部位与性质。
6、肝脓肿。
7、肝局限性结节增生和肝炎性假瘤。
8、手术、放疗、化疗及其它治疗效果的随访和观察。
9、胰腺炎及其并发症。
胃肠道MRI检查1、食管病变。
2、胃病变。
3、小肠病变。
4、结肠病变。
盆腔MRI检查1、膀胱、输尿管、前列腺、精囊腺、子宫、卵巢及其附件的病变。
2、骨盆及盆腔脏器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男,47岁,既往体健,上腹部疼痛1月余,疑为胆囊炎行
超声检查,超声结果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遂来我科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轴位平扫:胃窦部后壁黏膜下可见新月形异常信号影,T1WI、T2WI不压脂序列均呈高信号(图1、2),脂肪抑制序列病灶呈低信号(图3、4),证明瘤体为脂肪成分,冠状位T2WI不压脂序列更明确显示病灶位于黏膜下(图5)。
图1 T1WI轴位不压脂像:胃窦部后壁见一新月形高信号影,病灶边界清楚,大小约为2.3 cm×3.9 cm;图2 T2WI轴位不压脂像:胃窦
部病灶位置、信号、形态同图1;
图3 T1WI轴位压脂像:胃窦部后壁病灶呈低信号;图4 T2WI轴位压
脂像:胃窦部后壁病灶呈低信号;
图5 T2WI冠状位不压脂像:胃窦部后壁黏膜下见一新月形高信号影,
边界清楚(腔内型)
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图6),大小约为2.3 cm×3.9 cm。
为了更充分展示病灶,次日,患者肌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30min 后,患者上床饮水500ml,行胃MR水成像扫描,结果显示胃窦可见一椭圆形的“充盈缺损”影,边界清楚(图7)。
根据病灶信号特点诊断为胃窦部黏膜下脂肪瘤。
图6 T1WI轴位压脂增强像:胃窦部病灶未见明显强化
图7 胃部MR水成像:胃窦部见一椭圆形、边界清楚的充盈缺损影
讨论
胃脂肪瘤是胃良性间质性肿瘤,发病率低,进展缓慢,恶变极少,预后良好,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
胃脂肪瘤可发生于胃体和胃窦,以胃窦部多见,90~95%位于黏膜下层(腔内型),5~10%位于浆膜下层(腔外型),通常为单发。
本例从胃的MR水成像证明属于腔内型。
胃脂肪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与瘤体形态、大小及部位有关。
胃窦部脂肪瘤越靠近幽门,越易影响胃排空,患者可出现上腹不适、疼痛、间歇性呕吐等症状。
由于胃脂肪瘤多位于黏膜下,所以胃镜很难发现病变。
MRI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信号、边界、大小及比邻关系,并能通过T1WI、T2WI像均显示病灶为高信号,压脂像为低信号,证明其瘤体性质。
从而做出脂肪瘤的定性诊断。
本例患者饮水后充分充盈胃腔,胃MR水成像可清楚显示胃窦部后壁处有一椭圆形“充盈缺损”影,更好地显示病灶全貌。
MRI因为有脂肪抑制技术有助于定性诊断。
胃单纯脂肪瘤为成熟脂肪组织,内缺乏血管,所以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本病例也符合这一特点。
综上所述,MRI诊断胃脂肪瘤可以为临床提供直观、准确的资料,并能明确诊断。
来源:宋瑞娟, 关长旭, 张芳,等. 磁共振成像诊断胃脂肪瘤一例[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7, 18(3):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