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重新审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挑战与机遇在翻译领域中,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具有深远影响。
该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应追求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简单的字面对应。
本文将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以期深入理解其在当今翻译界的角色,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起源于他的《翻译科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他提出:“翻译就是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对应语言。
”这个定义强调了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
因此,成功的翻译应追求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简单的字面对应。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
在语言翻译领域,这一理论为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语言结构差异等问题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同时,该理论也在计算机语言学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然而,在实践中,“功能对等”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
对于“功能对等”的界定,不同译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操作方式,这可能导致译文的多样性。
在某些情况下,“功能对等”可能难以实现,例如,原文中的文化典故、语言风格等信息在译文中可能无法完全还原。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优化:增强文化意识:译者应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充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价值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更准确的功能对等。
提高语言能力:译者应不断加强语言学习和实践,以确保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和风格。
引入新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提高译文的质量。
展望未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机遇与发展尽管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实践中面临挑战,但其仍然是翻译界的重要指导原则。
未来,随着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功能对等”理论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

t e co e tn t e e uiae to hes u c a g a e me s g frt h ls s aur q v ln ft o r el n u g sa e, s i
、
Hale Waihona Puke 功 能对等 论 的发 展历 程
首位 提 出等 效 理论 的是 英 国 文 艺 理 论 家 泰 特 勒 ,70年 19 他 在《 翻译 原 理 简 论 》 一 为 “ 的 翻 译 ” 的定 义 : 好 的 翻 一文 好 下 “ 译 是把 原 作 的优 点 完全 转 移 到 另 一 种 语 言去 , 得 译 文语 言 使 国 家 的人 们 能 够 清 晰 的领 悟 , 烈 的 感受 , 强 正像 使 』 原 作 语 言 } j 的 人们 所 领 悟 , 感 受 的 一样 ” T t r17 :5—1 ) 随后 , 所 ( y e,9 8 1 l 6。 在 19 80年 , 网 翻译 家 考 尔 在 《 译 艺 术 》 一 中称 这 种 现 德 翻 书 象 为 cm a bee et效 果 相 等 ) o pr l f c( a f 。 13 年 , 9 1 中国 的 革命 翻译 家 瞿 秋 白提 出 _到 那 个 时候 最 r 全 面 的概 念 : 翻 译应 该 把 原 文 的 本 意 , 全 正 确 地 介 绍 给 中 “ 完 国 读者 , 中 罔读 者 所 得 到 的概 念 等 于英 俄 德 法 … … 读 者从 使 原 文得 来 的 概 念 。 ( ” 金 ,9 8 1 。这 里 明 确 地 提 出两 种 19 :4) 接 受者 的感 受 应该 相 等 , 是 等 效 概 念 的关 键 。 这 奈 达 首次 提 出 等效 理 论 是在 16 94年 出版 的《 译 科 学初 翻 探》 书中, 并将 其 分 为 两 种 不 同 类 型 的 对 等 : 式 对 等 和 动 形 态对等 。因为动态对 等有严 格 的要 求 , 足那种 自山发挥。 不 然而, 这一 理 论 引起 了 一些 误 解 , 们 把 它理 解 为 仅 指 某些 特 人 殊 效 果 和 感 染 力 的东 西 。 奈 达 本 人 也 意 识 到 “ 态 对 等 ” 动 只 强调 译文 与 原 文在 内容 f的一 致 优 于 形 式 上 的一 致 , 失 偏 : 有 颇 。为 了消 除人 们 的误 解 , 其 含 义 更 清楚 , 来 改 称 “ 能 使 后 功 对 等 ” f coa euvlne 。 (u t nl qi ec ) ni a 到 了9 0年代 , 达进 一 步 完 善 了他 的理 论 , 了 强 调 对 奈 为 等 的灵活性 , I了对等 的两个层次 : 提I { 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一、引言在中国,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对世界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正如克里斯蒂安·巴柳(Christian Balliu)所说:“奈达的著作,开创了翻译理论的新时代”(郭建中,1999)。
本文将通过概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一些翻译实例,力求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运用该理论。
二、奈达的对等理论概述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概念。
根据奈达的观点,各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异,“形式对等”概念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奈达特别强调后者,认为“动态对等”的概念反映了翻译的本质:“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Nida & Taber,1969)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源语的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则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郭建中,1999)。
很明显,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非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奈达在“动态对等”中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但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
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避免有些人对“动态对等”的误解,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代替了“动态对等”。
“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科普文本的翻译

2、语法对等:学术英语通常具有特定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 中,译者应尽量保持源语的语法结构,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源语的 独特之处。
3、语用对等:在学术英语翻译中,语用对等强调的是翻译中上下文和语境 的考虑。译者需要理解源语中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并在目标语中寻找相应的表达 方式,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最后,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策略,还需要语言问题。目标语言 要符合语法规范,避免出现语言漏洞或逻辑缺陷;目标语言要与原广告的语言特 点、文化内涵、受众需求相符合。此外,目标语言要有利于推动广告效果的转化, 增强受众的阅读兴趣和度。例如,可以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力,同时也可以使用具有感染力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来增强广告的吸引力。
Translation:
The Andromeda Galaxy is the closest spiral galaxy to our own, with a distance of only 2.5 million light-years. Its name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it appears as a blurry blob to the naked eye, resembling an island in the sky. In fact, the Andromeda Galaxy is so large that it can be seen with the naked eye as a blurry blob in the c
参考内容
在翻译领域,尤其是诗歌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这一理论强调,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词汇或句法的对应, 而更应是功能的对应。在诗歌翻译中,这意味着不仅要传达原文的表面含义,还 需传达出原文的情感、意象、风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范文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口译在跨国交流和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众多的口译理论中,功能对等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信息对等和功能对等,即译文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字面意义,更要传达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功能。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翻译应追求的是两种语言间的功能对等,即源语和目标语在信息传递、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达到一种近似或等效的状态。
在口译中,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原文信息,同时将信息以目标语言文化中最为贴切、自然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实现信息传递的功能对等。
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1. 预译策略预译策略是口译中常用的策略之一。
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预译策略要求译员在听清原文后,迅速理解其含义,并尝试用目标语言进行预翻译。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译员的记忆负担,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预译过程中,译员需关注原文的信息点、逻辑关系及文化背景,以确保预译内容与原文保持一致。
2. 简化策略由于口译的即时性和现场性特点,译员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
因此,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简化策略成为一种有效的口译策略。
简化策略要求译员在保证信息准确传递的前提下,适当简化语言,以降低翻译难度,提高翻译效率。
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从句结构,译员可以将其简化为并列结构或主谓结构,使译文更加清晰明了。
3. 增补策略增补策略是口译中常用于弥补信息缺失或模糊的重要策略。
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增补策略要求译员根据上下文和背景知识,适时地补充原文中未明确表达的信息,以确保译文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功能。
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或短语时,译员可以适当地增补解释性信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电影字幕翻译实践分析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电影字幕翻译实践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电影字幕翻译作为电影传播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实际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严格对应。
本文将首先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然后结合具体电影字幕翻译案例,分析译者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最后评估这种翻译方法在提高字幕翻译质量和观众接受度方面的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电影字幕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又被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理论,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动态关系,而非静态的字面对应。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它要求翻译者不仅传达原文的字面意义,还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情感和语境,使目标语观众能够理解和欣赏电影。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者关注原文的语义和语境。
这意味着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电影的内容、角色关系和情感表达,以确保翻译的字幕能够准确地传达这些信息。
例如,在翻译某些具有文化特定性的表达或幽默元素时,翻译者可能需要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翻译的方法,以确保目标语观众能够理解和欣赏这些元素。
功能对等理论还强调目标语观众的反应。
这意味着翻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以确保翻译的字幕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
例如,在翻译某些具有情感色彩的对话或场景时,翻译者可能需要采用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或修辞手法,以增强目标语观众的观影体验。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还要求翻译者关注字幕的时空限制。
由于电影字幕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呈现,因此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精简和凝练语言,同时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文通过介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并以Limbo为例,来阐释该理论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起到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实践,Limbo1. 引言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对当时的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奈达的翻译理论中最有贡献的是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中心放在译文的读者身上,要重视读者的反应,强调的是译文对目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2. 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的理论。
形式对等,很明显的,追求的是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尽可能的一致。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形式对等有许多的局限性。
因此,奈达把形式对等理论发展成了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翻译科学探索》,1964,2.1 动态对等翻译的层次性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上的对等、意义上的对等和风格上的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首先是形式上的对等,这是翻译时的最低标准,强调我们在做翻译时要字对字、句对句、概念对概念的对等,从而使得译语和源语之间实现字序、词性和句序上的完全对应意义上的对等是翻译的根本性的要求,是准确地传达信息的保障,在翻译实践中居于中心地位2.2 动态对等理论之于翻译实践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力求译文的读者能够获得和读原文一样的感受。
动态对等要求译文能够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尽可能地完美再现原文的含义,限制翻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奈达主张翻译时以意义为主,形式上做出退步,不仅合理,而且是必要的。
这与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以及“得意忘形”的观点有相似的地方2.3 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动态对等理论和其它理论一样,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也就是说,它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奈达“功能对等”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奈达的翻译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随即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尤其是其“功能对等”理论更是为人们所极力追捧。
总结奈达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其主要将传统意义上翻译,即原文与译文的比较,转移到二者的过程比较。
翻译的目的是不再是追求形式的对等而是转向“功能对等”,即译文接受者与译文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与原文的关系大体一致。
换言之,功能对等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其次功能对等要达到的翻译目标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 & Taber, 1969),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
由此看出奈达主张意译,主张“归化”。
掌握了功能对等的基本定义及要求,那么在指导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上,奈达提出了改变语言形式的6个条件(原书38-38页),当然若直译或形式对等可以达到指称意义与关联意义在功能上的对等,则无须在形式上进行调整。
在此指称意义(designative meaning)指“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
”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是“指附加在指称意义上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
简而言之,指称意义指词的确切和字面意义,而联想意义往往指词的情感与隐含意义。
第一条:当形式对应可能导致指称意义传递错误时,则译文需做出一定调整,或可保留直译,但需加脚注解释可能造成的误解。
例如:
SL:Nevertheless we are at a critical time for this species.(选自China’s Panda Reserves)。
TL1:但是,我们正处在熊猫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TL2:然而大熊猫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这一例中,原文的意义指熊猫这一濒危物种处境不佳的现状,而译文按照形式对应的方式译,表达的意义却是“人类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完全误解了原文的指称意义,因此应在译文中做出调整,应译为“大大熊猫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第二条:当形式对应造成内容无法理解,如指称意义模糊难辨,译文需做出一定调整,除非原文故意造成模糊难辨,则可以保留直译,但需加脚注说明保留模糊难辨的原因。
例如:
SL:I’m the youngest son, and youngest son but two.
TL: 我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我下面还有两个妹妹。
(董秉山译)
如果采取直译,如“我是最小的儿子,但是此外还有两个。
”则原文完全无法理解,指称意义也难以辨别。
这时就需要通过分析上下文,找出原文所指的意义,即“还有两个妹妹”。
第三条:当形式对应造成语义及句法上均晦涩难懂,导致大部分译文读者无法理解,则译文需做出一定调整,也可以在导言或脚注处说明调整的原因。
这一类问题经常存在于科技类、学术类文本。
例如:
SL:But “intention” is h ere not to be understood in a narrow sense; it is simply a recognition that readers “are dealing with intentional beings”(翻译文体学研究,见原书P33)
TL:但是“意图”在这里不能狭义地去理解;简单讲,就是承认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是在处理一些设定的存在(人物或情节等)”
原文的确不好理解,后半句在翻译时如果直译成“它仅是承认读者在处理一些设定的存在”,则读者就很难理解,是在什么情况下,处理什么设定存在。
因此在翻译时应根据语境添加一些内容,补充抽象概念下的具体内容,如人物、情节,就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第四条:当形式对应可能导致原文联想意义的严重曲解,或失去了原文文体价值,则译文需做出一定调整,以在译文中反应原文的联想意义。
例如:
SL: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TL: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
(刘宓庆译)原句如果直译为“他的想法受他人影响,有了一个想法就像得了感冒一样”,形式对应,则不仅意义很难理解,严重扭曲,而且原文的文体价值,即运用的比喻手法也牵强难懂。
这时翻译时就必须做出调整,要在理解了原文意义以后进行意译,如TL,不仅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还将原文文体价值很好地体现出来。
第五条:对译文调整的程度取决于译文所采取的方式,如供阅读和供舞台表演的戏剧,或如书写体与口语体的转化。
这一点强调的是译文的功能性。
例如麦斯威尔的广告语:Good to the last drop,官方译文是“滴滴浓香,意犹未尽”,原文的直译就是喝到最后一滴味道依然很好,官方译文采用了一种更加朗朗上口的四字对,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对中国消费者能起到更好的宣传功能,为达到这样的功能,译文在形式上的调整程度就比较大。
第六条:对原文翻译时,在解码的过程中不得不在所有层面,如音韵、词法、句法及段落均作出相应调整。
例如诗歌的翻译。
例如:《诗经•采薇》节选、英译文及英译文的回译。
昔我往矣,When I left here, 离家之时,
杨柳依依。
Willows shed tear. 杨柳落下离别之泪。
今我来思,I come back now, 今日归家,
雨雪霏霏。
Snow bends the bough. 大雪压弯了树枝。
行道迟迟,Long, long the way, 道路漫长,
载渴载饥。
Hard, hard the day。
生活艰辛。
我心伤悲,My grief overflows. 满心悲伤。
莫知我哀!Who knows? Who knows? 谁知?谁知?
(许渊冲译) (笔者回译)译文看似在形式上与原文达到对应,但是通过译文的回译,可以看出,译者基本属于改写,如“杨柳依依”意为杨柳落泪,“雪霏霏”译为大雪压枝。
但是若按照直译,则译文会显冗长,缺乏诗歌应有的韵味与美感。
例如: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
we come back in the snow,
we go slowly, 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
our mind is full of sorrow, who will know of our grief? (Ezra•Pound 译)
奈达强调“读者反映”,则许渊冲的译本更具有诗歌的美感,在押韵如here, tear; now, bough,以及对应如long, long与hard, hard等各方面都更像一首诗,达到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能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感受大体一致,可谓非常精彩的译文。
奈达的改变形式的6个条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理论性的概括性的分析,对我们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就笔者的拙见,这6点有一些重叠,如第一点与第二点,都在论述形式对应对指称意义的影响,无论是造成错误或模糊其实在翻译实践中就是一类问题;其次,是否有必要将一个问题复杂化分成6点分析。
虽然笔者翻译实践不够多,但是也能观察出某些特定的翻译套路,很多情况下,我们如果通过直译就可以有非常好的意思,则无需考虑形式的变换等技巧。
但是往往让我们的思维停滞,不知如何翻译之时,也就是直译讲不通,晦涩难懂之时或文体类型受限(如诗歌、喜剧等),则需抛弃文本的形式,译文只要能准确表达出原作作者的意思(或体现相应文体在译入语文化中的文体特征,如诗歌)即可。
那么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法应该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使用直译还是意义,而无需在翻译时出现问题就套进这六点,有点多此一举。
参考书目:
Nida,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Netherland-ds: E. J. Brill,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