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习题及答案
第3章CPU构成习题参考解答

6.按照图 3.3 所示的双总线数据通路,写出 SUB R2,R3 指令取指阶段和执行阶段的 微操作序列。 答:SUB R2,R3。这是一条减法指令,属于寄存器寻址方式,操作数和结果都存在寄 存器中。其功能是用寄存器 R2 的内容减去 R3 的内容,结果存入寄存器 R2 中。其指令流程 如表 3.26: 表 3.26 SUB R2,R3 指令双总线流程分析表 步骤 ( 1) ( 2) ( 3) ( 4) ( 5) 微 操 作 (PC)→MAR; (PC)+1→C (C ) →PC; M[MAR] →MDR (MDR)→IR (R2)-(R3)→C (C)→R2 控 制 信 号 解 释 PCOUT1、 CPMAR、 EMAR、 指令地址送到 MAR , PC RD、+1、CPC 内容和 1 相加后送 C。 COUT、CP2PC、SMDR MDROUT1、CP1IR 完成 PC 的修改, 将读出的 指令送 MDR。 将读出的指令送 IR,取指 阶段完成。
表 3.27 SUB R2,R3 指令三总线流程分析表 步骤 ( 1) ( 2) ( 3) ( 4) 微 操 作 (PC)→MAR; (PC)+1→PC M[MAR] →MDR (MDR)→IR (R2)-(R3)→R2 控 制 信 号 解 释 PCOUT3、 CPMAR、 EMAR、 指令地址送到 MAR , PC RD、+1、CP1PC 内容和 1 相加后送 PC。 SMDR MDROUT3、CP1IR R2OUT2 、 R3OUT3 、 ADD、PC1R1 将读出的指令送 MDR。 将读出的指令送 IR,取指 阶段完成。 R2 减去 R3 的内容后送 R2。
8.根据表 3.7 分析,参考表 3.8,说明此模型机有几种指令格式。 答:模型机有如下 9 种指令格式: ⑴ 31 27 26 22 21 17 16 0 OP ra rb C2 指令:LOAD、STORE、LOADA、ADDI、ANDI 和 ORI 使用此格式。 ⑵ 31 27 26 22 21 0 OP ra C1 指令:LOADR、STORER 和 LOADR 使用此格式。 ⑶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0 OP ra rc 未用 指令:NEG、NOT 使用此格式。 ⑷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OP 未用 rb rc 未用 指令:BRxx 使用此格式。 ⑸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OP ra rb rc 未用 指令:BRLxx 使用此格式。 ⑹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OP ra rb rc 未用 0 指令:ADD、SUB、AND 和 OR 使用此格式。 ⑺ 31 27 26 22 21 17 16 5 4 未用 3 2 C4 3 2 C4 0 0 0
第3章习题答案

思考题:题3.1.1 组合逻辑电路在结构上不存在输出到输入的 ,因此 状态不影响 状态。
答:反馈回路、输出、输入。
题3.1.2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是根据给定的逻辑电路图,而确定 。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是根据给定组合电路的文字描述,设计最简单或者最合理的 。
答:逻辑功能、逻辑电路。
题3.2.1 一组合电路输入信号的变化顺序有以下三种情况,当 时,将可能出现竞争冒险。
(A )00→01→11→10 (B )00→01→10→11 (C )00→10→11→01 答:B题3.2.2 清除竞争冒险的常用方法有(1)电路输出端加 ;(2)输入加 ;(3)增加 。
答:电容,选通脉冲,冗余项。
题3.2.3 门电路的延时时间是产生组合逻辑电路竞争与冒险的唯一原因。
( ) 答:×题3.2.4 根据毛刺产生的方向,组合逻辑的冒险可分为 冒险和 冒险。
答:1型、0型。
题3.2.5 传统的判别方法可采用 和 法来判断组合电路是否存在冒险。
答:代数法、卡诺图。
题3.3.1 进程行为之间执行顺序为 ,进程行为内部执行顺序为 。
答:同时、依次。
题3.3.2 行为描述的基本单元是 ,结构描述的基本单元是 。
答:进程、调用元件语句。
题3.3.3 结构体中的每条VHDL 语句的执行顺序与排列顺序 。
答:无关题3.4.1串行加法器进位信号采用 传递,而并行加法器的进位信号采用 传递。
(A )超前,逐位 (B )逐位,超前 (C )逐位,逐位 (D )超前,超前 答:B题3.4.2 一个有使能端的译码器作数据分配器时,将数据输入端信号连接在 。
答:使能端题 3.4.3 优先编码器输入为70I I -(0I 优先级别最高),输出为2F 、1F 、0F (2F 为高位)。
当使能输入00,651====I I I S 时,输出012F F F 应为 。
答:110题3.4.4 用4位二进制比较器7485实现20位二进制数并行比较,需要 片。
第三章习题解答

第3章 力学基本定律与守恒律 习题及答案1.作用在质量为10 kg 的物体上的力为i t F)210(+=N ,式中t 的单位是s ,(1)求4s 后,这物体的动量和速度的变化.(2)为了使这力的冲量为200 N ·s ,该力应在这物体上作用多久,试就一原来静止的物体和一个具有初速度j 6-m ·s -1的物体,回答这两个问题.解: (1)若物体原来静止,则i t i t t F p t 1401s m kg 56d )210(d -⋅⋅=+==∆⎰⎰,沿x 轴正向,ip I imp v111111s m kg 56s m 6.5--⋅⋅=∆=⋅=∆=∆ 若物体原来具有6-1s m -⋅初速,则⎰⎰+-=+-=-=t tt F v m t m F v m p v m p 000000d )d (,于是⎰∆==-=∆t p t F p p p 0102d,同理, 12v v ∆=∆,12I I=这说明,只要力函数不变,作用时间相同,则不管物体有无初动量,也不管初动量有多大,那么物体获得的动量的增量(亦即冲量)就一定相同,这就是动量定理. (2)同上理,两种情况中的作用时间相同,即⎰+=+=tt t t t I 0210d )210(亦即 0200102=-+t t 解得s 10=t ,(s 20='t 舍去)2.一颗子弹由枪口射出时速率为10s m -⋅v ,当子弹在枪筒内被加速时,它所受的合力为 F =(bt a -)N(b a ,为常数),其中t 以秒为单位:(1)假设子弹运行到枪口处合力刚好为零,试计算子弹走完枪筒全长所需时间;(2)求子弹所受的冲量.(3)求子弹的质量. 解: (1)由题意,子弹到枪口时,有0)(=-=bt a F ,得ba t =(2)子弹所受的冲量⎰-=-=tbt at t bt a I 0221d )(将bat =代入,得 ba I 22=(3)由动量定理可求得子弹的质量202bv a v I m == 3.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球,在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1/4圆弧形滑槽中从静止滑下。
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第3章习题答案

习题31.名词解释:栈、队列、循环队列。
解:栈是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允许插入和删除的一端叫栈顶,另一端叫栈底。
最后插入的元素最先删除,故栈也称后进先出表。
队列是允许在一端插入而在另一端删除的线性表,允许插入的一端叫队尾,允许删除的一端叫队头。
最后插入的元素最先删除,故栈也称先进先出表。
最先入队的元素最先删除,故队列也称先进先出表。
用常规意义下顺序存储结构的一维数组表示队列,由于队列的性质(队尾插入,队头删除),容易造成“假溢出”现象,即队尾已达到一维数组的高下标,不能再插入,然而队中元素个数小于队列的长度。
循环队列是解决“假溢出”的一种方法。
通常把一维数组看成首尾相接。
在循环队列下,通常采用“牺牲一个存储空间”的方法解决“队满”和“队空”的判定问题。
2.如果输入序列为1,2,3,4,5,6,试问能否通过栈结构得到以下两个序列:4,3,5,6,1,2和1,3,5,4,2,6;请说明为什么不能或如何才能得到。
解:输入序列为1,2,3,4,5,6,不能得到4,3,5,6,1,2,其理由是:输出序列最后两个元素是1,2,前面四个元素(4,3,5,6)得到后,栈中元素剩下1,2,且2在栈顶,栈底元素1不可能在栈顶元素2出栈之前出栈。
得到序列1,3,5,4,2,6的过程是:1入栈并出栈;然后2和3依次入栈,3出栈,部分输出序列是1,3;紧接着4和5入栈,5,4和2依次出栈,此时输出序列为1,3,5,4,2;最后6入栈并出栈,得到最终结果序列是1,3,5,4,2,6。
3.试证明:若借助栈由输入序列1,2,…,n 得到序列1p ,2p ,…,n p (它是输入序列的一个全排列),则在输出序列中不可能出现下列情形:存在着i <j <k ,使得j p <k p <i p 。
解:如果i <j ,说明i p 在j p 入栈前先出栈。
而对于i p >j p 的情况,则说明要将j p 压到i p 之上,也就是在j p 出栈之后i p 才能出栈。
第三章习题解答及参考答案

(
)
①
2 式中 m 为整数。令 u = αr ,显然上式是 u 的周期函数,周期为 2π ,故可展开成傅里 ∞ 1 1 + sgn (cos u ) = ∑ Cn e inu 2 2 n = −∞
叶级数:
其中,
Cn =
1 2π
∫
π 2
−π 2
e −inu du =
sin (nπ 2) nπ
②
遂有:
∞ 1 1 sin (nπ 2 ) inαr 2 e + sgn cos αr 2 = ∑ 2 2 nπ n= −∞
②
σ ( f x ,0 ) 2λd i =1− f x = 1− f x f0 σ0 l
l l ≤ λd i f x ≤ (见附图3 - 4(b)) 4 2
2 1 l l σ ( f x ,0 ) = (l − λd i f x ) l − = − λd i l f x 2 2 2
λd ;两个一级分量与中央亮斑 L
附图 3-2
习题[3-2]图示
附图 3-3
归一化强度分布
[3-3]
将面积为 10 mm × 10 mm 的透射物体置于一傅里叶变换透镜的前焦面上作频谱分析。
用波长 λ = 0.5 µ m 的单色平面波垂直照明,要求在频谱面上测得的强度在频率 140 线/mm 以下能准确代表物体的功率谱。并要求频率为 140 线/mm 与 20 线/mm 在频谱面上的间隔为 30mm,问该透镜的焦距和口径各为多少? 解:取面积为10mm ×10mm 的透射物体的对角线方向为 x 轴。因要求在 140 线/mm 以下的 空间频率成分不受到有限孔径的渐晕效应的影响,故透镜的口径 D 应满足条件:
第3章 数据类型——指针习题(有答案)

23.char *(*pfb)(const char *)=fb;
24.B
25.B
int(*pf1)(int);
pf1=f1;//或合并为:int(*pf1)(int)=f1;
char *(*pf2)(int,char *);
pf2=f2;//或合并为:char *(*pf2)(int,char*)=f2;
(2)函数指针的应用:
#include<iostream.h>
intadd(inta,intb){returna+b;}
20.已知变量a,b定义为:inta=99,&b=a;则cout<<a-1<<’,’<<b+1;的输出是()。
21.已知变量x,y定义为:intx[]={99,98,97},&y=x[1];则cout<<y-1<<’,’<<y*2;的输出是()。
22.已知函数fa的原形是:intfa(int,char*);,pfa是指向fa的指针,则pfa的定义是()
D.*(*(X+I)+j)
16.(单选)要使指针变量p指向2维数组A的第一个元素(0行0列元素),正确的赋值表达式是()。
A.p=A或p=A[0][0]
B.p=A[0]或p=A[0][0]
C.p=A[0]或p=&A[0][0]
D.p=A或p=&A[0][0]
17.下列程序功能是:将字符串中的小写字母都改成对应的大写字母,其他字母不变。请更改程序中的错误。
23.已知函数fb的原形是:char *fb(const char *);,pfb是指向fb的指针,则pfb的定义是()。
第3章 数组(习题答案及解析)

习题3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3.1 C 分析:本题考查程序和数组的基本概念。
3.2 A 分析:字符串比较大小是以第1个不相同字符的大小为标准的,跟长度没有关系,B选项不正确;字符串比较大小除了使用库函数strcn3()以外,就只能靠自己写代码来实现了,而不能通过关系运算符来比较大小。
因为字符串在表达式中相当于const char*,即常字符指针,代表的是字符串的首地址,关系运算符会将两个字符串的首地址值比较大小,这是毫无意义的。
C选项不正确。
C语言中只有字符串常量而没有字符串变量,D选项描述不正确;空串的长度为0,而以空格打头的字符串的长度至少为1,因此A选项是正确。
3.3 A 分析:如果第一维的长度没有指定,则定义的同时需要完成初始化,否则不知道分配多大的内存空间给它,所以选项B、C错误;二维数组a[2][3]中只有两个元素,都是一维数组,一维下标最大只能是a[1],所以选项D错误;若完成初始化的二维数组,第一维的长度没有指定,则第一维的大小按如下规则确定:若初值个数能被第二维大小整除,所得的商就是第一维的大小,若不能整除,则所得的商加1作为第一维的大小,所以选项A相当于:double a[1][3] = {6};其中a[0][0]=6,其他元素赋值0,选项A正确,答案为A。
3.4 D 分析: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字符串常量。
在C语言中,字符串常量是以双引号括起来的字符序列。
因此B选项和C选项不正确。
字符序列中可包含一些转义字符,转义字符都是以"\"开头的。
A选项中包含了三个"\",前两个(\\)代表了一个"\"字符,后面一个和"""一起(\")被看作一个""",所以该字符串缺少一个结束的""",因此不正确。
D选项的两个"""之间没有任何字符,代表的是一个空串,是合法的字符串常量,因此D选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习题及解答
3-3 处理应用程序分为哪几个步骤?这些步骤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处理应用程序分为四个步骤: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
这些步骤是相互关联、顺序执行的。
具体表现为:
(1) 每个步骤处理的结果产生下一个步骤所需要的文件;
(2) 每一个步骤能否正确地执行,依赖于前一个步骤是否成功地完成。
3-5 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是什么?一个分时系统提供什么接口?一个批处理
系统又提供什么接口?
答: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是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与计算机打交道的外部机制。
一个分时系统提供的接口有系统功能调用和键盘操作命令。
一个批处理系统提供的接口有系统功能调用和作业控制语言。
3-8 什么是系统调用?对操作系统的服务请求与一般的子程序调用有什么区
别?
答:系统调用是用户在程序一级请求操作系统服务的一种手段。
编程人员利用系统调用,在源程序一级动态请求和释放系统资源,调用系统中已有的系统功能来完成那些与机器硬件部分相关的工作以及控制程序的执行等。
因此,系统调用像一个黑箱子那样,对用户屏蔽了操作系统的具体动作而只提供有关的功能。
系统调用与一般过程调用的主要区别如下.
(1) 程序的性质不同。
系统调用服务例程是操作系统程序的一部分,它在核态下执行。
而用户子程序是用户程序的一部分,它在用户态下执行。
(2) 调用方式不同。
系统调用是通过陷入到操作系统内核来实现的,调用它们需要中断处理机制来提供系统服务。
而子程序调用是在用户程序中直接调用。
3-10 简述系统调用的执行过程。
答:系统调用命令的具体格式因系统而异,但由用户程序进入系统调用的步骤及执行过程大体相同。
其执行过程如下。
(1)保护用户程序的现场信息,同时把系统调用命令的编号等参数放入指定的存储单元;
(2) 根据系统调用命令的编号查找系统调用入口表,找到相应系统功能调用子程序的入口地址;
(3) 转到该子程序执行,当系统调用命令执行完毕,相应的结果通常返回给参数,这些参数放在指定的存储单元里;
(4) 系统调用命令执行完毕后恢复用户程序执行的现场信息,同时把系统调用命令的返回参数或参数区首址放入指定的寄存器中,供用户程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