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合理用药

合集下载

妊娠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药

妊娠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药

妊娠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药来源:《临床用药须知》一、妊娠期用药(1)妊娠期用药可能引起的危害妊娠期用药要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

1)药物透过血胎屏障:药物可透过血胎屏障进入羊水和胎儿循环,对胎儿产生作用。

有些药物进入胎膜甚少或对胚胎危害较轻。

但也有一些药物却有较强的危害胚胎的作用,属致畸药物。

下面一些是较公认的致畸药物:沙立度胺(Thalidomide)、细胞毒类、维生素D(高剂量)、华法林、异维生素A(Isotretinoin)、多数抗癫祎药、雄激素、孕酮类、己烯雌酚、放射性药物、活疫苗、四环素类等。

2)药物影响妊娠过程:药物可引起子宫收缩而导致流产,如峻泻药和奎宁等。

不过本节讨论的内容主要是药物对胚胎的影响。

(2)药物对不同时期胚胎(胎儿)的影响根据妊娠的不同时期,药物可能对其产生以下一些影响。

1)受精和着床期:时间从受精起到怀孕第17天。

在这时期内,药物有何作用知之尚少,通过动物试验可了解到某些药物的作用。

在药物的作用下,受损的胚胎往往引起流产。

有些药物在体内潴留时间较长,故想要怀孕的妇女也应注意,要求在受精前15~30天停药,以保证安全。

精子的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在受精期间,男方服用药物可能影响胚胎的质量。

2)器官形成期:时间为怀孕第18~55天。

在此期内服用一些药物可能造成畸胎,但只有明显的畸形在出生时才可观察到。

有一些微小的畸形往往不被发觉,但会影响机体的功能。

有些致畸作用是迟发的,如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己烯雌酚,所生下的女孩到青春发育期时可出现阴道上皮癌。

3)生长发育期:时间为怀孕56天后至出生前。

在此期间,许多药物可影响胎儿的器官功能,如抗甲状腺药可致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四环素影响骨和牙的发育;氨基糖苷类可致第!对神经损害;一些可致依赖性的药物引起新生儿药物依赖性(戒断综合征);强烈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如吲哚美辛等)在妊娠后期可致胎儿动脉导管早闭等。

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颁布的《妊娠期使用药物危险性等级》表(表5)可供处方时参考。

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课件

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课件

2024/6/11
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
第二十三页,共五十页。
三、药物(yàowù)对胎儿的损害
(一)药物致胎儿生长发育迟缓:
苯妥英钠、乙醇、抗癌药、香豆素类:致畸+生长发育迟
缓 氯丙嗪:无致畸作用,但可致发育迟缓 恩氟醚:胎儿发育迟缓
降压药、麻醉药、血管活性药、有可能造成血液浓缩 (nónɡ suō)和血粘度增高的药物(利尿药):减少胎盘血 流量,影响胎儿血氧交换
妊娠期常用 药物 (chánɡ yònɡ)
❖ 抗感染药物(yàowù)
❖ 强心和抗心律失常药
❖ 抗高血压药 ❖ 抗惊厥药 ❖ 平喘药
❖ 降血糖药
❖ 止吐药
❖ 肾上腺皮质激素
❖ 性激素类药
2024/6/11
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
27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页。
2024/6/11
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
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
第十页,共五十页。
妊娠期药物(yàowù)的排泄
➢ 孕妇心搏出量和肾血流量的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约50%, 主要从尿中排出的药物(yàowù),从肾排出的过程加快:硫酸镁、 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地高辛、碳酸锂等。
➢ 晚期和妊高症患者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受影响,使由肾 排出的药物作用延缓,药物排泄减慢减少,反使药物容易 在体内蓄积。
➢ 肝脏代谢 肝药酶缺乏,药物胎儿血药浓度高于母体(乙醚、
巴比妥、镁盐、VB、VC) ➢ 肝外代谢 与成年人相比,胎儿肝外代谢所起的作用较
大,主要(zhǔyào)发生在胎盘和肾上腺。 ➢ 致畸作用:苯妥英钠经Ⅰ相代谢成对羟苯妥英钠,干扰叶酸
代谢,呈现致畸作用。
2024/6/11

哺乳期临床合理用药

哺乳期临床合理用药

哺乳过程中药物治疗及风险概述
主要是被动扩散 母体血浆→毛细血管→泌乳细胞→脂质双分子层 产后前3天: 细胞间隙通过 , 乳汁量 < 30-100ml/d 一周后 :泌乳细胞膨胀 , 间隙减少 , 药物、蛋白质等通过间隙进入减少 其它方式: 主动转运(如碘泵 ,局部使用聚维酮碘) 等
哺乳过程中药物治疗及风险概述
哺乳期用药原则
哺乳期用药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减少药物对子代的不良影响。 几乎能通过胎盘屏障的药物,均能通过乳腺进人乳汁,因此孕期不适宜用的药
物,哺乳期及新生儿期也不宜使用。 哺乳期用药时,为减少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哺乳时间应避免血药浓度高峰期。 由于人乳是持续地产生并且在体内不蓄积,因此,哺乳期可服用较安全的药物
,并等到过了药物一个血浆半衰期后再喂奶,如果母亲所用药物对孩子影响较 大,则应暂停哺乳。
哺乳期用药原则
① 为了婴儿的健康,哺乳期最好不要用药,特别是哺乳期禁忌和慎用的药物。 ② 平衡利弊后,如需要用药,必须确定用药指征并选择疗效好且对婴幼而影响小
的药物中 ③ 用药途径口服或局部最好,半衰期需短,避免持续释放,从而减少婴儿的药物
吸收量。 ④ 要注意掌握服药的时间。血中药物浓度降低时乳汁中药物有可能渗透回血浆,
最好在哺乳后再服药或服药后立即哺乳,并尽可能推迟下次哺乳时间,最好间 隔4h以上,以避免或减少婴儿通过乳汁获取药物。 ⑤ 在应用剂量大或疗效长的药物时,应同时检测婴儿血药浓度。 ⑥ 若乳母有疾病必须用药,又不能证实该药对婴儿是否安全,可暂停哺乳,改用 泵吸奶,使之停药后可继续哺乳。 ⑦ 注意婴幼儿个体差异,不可完全凭经验处理。 ⑧ 若母亲正在接受抗凝血剂治疗,而婴儿因某种原因须接受手术治疗,必须在手 术前测定婴儿凝血酶原时间。 ⑨ 严格掌握适应证,控制用药剂量,限制用药时间。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药物使用指导(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药物使用指导(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药物使用指导(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妊娠期、哺乳期合理药物使用指导介绍本文档旨在为执业药师提供一份关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合理药物使用的指导。

在妊娠和哺乳期间,药物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以保护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本指导旨在帮助药师更好地辅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提供必要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妊娠期合理药物使用指导妊娠期是孕妇和胎儿发育的关键时期,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母婴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妊娠期合理药物使用的指导:1. 尽量避免药物使用:在妊娠初期尤其是前三个月,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

如果非常必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选择经过充分研究并被证明相对安全的药物。

2. 选择合适的药物:在妊娠期间,应选择对母婴风险最小的药物。

药物的选择应基于已有的临床试验数据、药理学性质和药物的使用经验。

3. 谨慎使用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在妊娠期间的使用应格外谨慎。

药师应向患者明确指出哪些非处方药在孕妇中使用是安全的,并提供合理的替代选择。

4. 个体化指导:每个孕妇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药师应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药物使用指导。

注意妊娠期的生理和代谢变化,以及任何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5. 注意特殊病症:一些特殊病症可能需要特定的药物治疗,药师应在综合考虑疾病的严重性和药物的风险后,为孕妇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哺乳期合理药物使用指导哺乳期是婴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母乳喂养的过程中,药物可能经由乳汁传递给婴儿。

以下是一些关于哺乳期合理药物使用的指导:1. 选择低风险药物:哺乳期间,药物的选择应尽量避免对婴儿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应优先选择已经研究证明对婴儿安全的药物,并避免使用潜在有害的药物。

2. 谨慎使用潜在有害药物:某些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对其产生有害影响。

药师应对患者提供关于这些药物的信息,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替代选择。

3. 个体化建议:每位母亲的哺乳情况各不相同,药师应根据哺乳时间、婴儿健康状况和药物的特性,为母亲提供个体化的药物使用建议。

妊娠期和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答案

妊娠期和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答案

妊娠期和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1.【单选题】根据FDA妊娠期药物危害分级系统,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属于()∙ A. A级∙ B. B级∙ C. C级∙ D. D级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2.【单选题】妊娠期妇女用药时致畸高度敏感期是()∙ A. 胚胎早期(0-2周)∙ B. 胚胎期(3-8周)∙ C. 胎儿期(9周-直至分娩)∙ D. 排卵期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3.【单选题】FDA分级可分为几级()∙ A. ABCDX五个级别∙ B. ABCDE五个级别∙ C. ABCD四个级别∙ D. ABC三个级别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4.【单选题】下列哪个药物妊娠期女性使用后可导致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全()∙ A. 氯霉素∙ B. 华法林∙ C. 四环素∙ D. 扑尔敏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5.【单选题】妊娠期对药物吸收有明显影响的给药途径是()∙ A. 静脉注射∙ B. 肌肉注射∙ C. 舌下含服∙ D. 口服药物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6.【单选题】下列药物为哺乳期女性使用后对乳儿较为安全的是()∙ A. 红霉素∙ B. 口服避孕药∙ C. 卡托普利∙ D. 阿莫西林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7.【单选题】关于异维A酸治疗痤疮时用药指导说法正确的是()∙ A. 育龄妇女或其配偶使用异维A酸期间及使用前后3个月内应严格避孕,且用药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不献血。

∙ B. 育龄女性及其性伴侣应该在使用这个药的6个月内避免怀孕,怀孕中的医务人员也应避免为患者操作雾化吸入。

∙ C. 妊娠期女性使用比较安全无致畸性∙ D. 用药期间及停药后不需要避免献血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8.【多选题】影响药物通过胎盘因素的是()∙ A. 脂溶性∙ B. 药物分子大小和药物离子化程度∙ C. 与蛋白结合能力∙ D. 胎盘血流量正确答案:ABCD我的答案:ABC9.【多选题】下列关于哺乳期用药原则正确的是()∙ A. 平衡利弊后,如需要用药,必须确定用药指征并选择疗效好且对婴幼而影响小的药物∙ B. 注意婴幼儿个体差异,不可完全凭经验处理。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
妊娠期和哺乳期是女性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妊娠期是指从受
孕到分娩的这段时间,哺乳期是指分娩后母乳喂养期间。

在这两个阶段,
母亲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她们的身体会直接影响到胎儿和婴儿
的健康。

因此,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时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1.最好避免用药:妊娠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胎儿的发育非常重要。

尽量避免用药可以减少胎儿受到药物的影响。

如果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避免用药是最安全的选择。

3.选择安全的药物:如果妇女确实需要用药,应选择安全的药物。


般来说,一些常见的感冒药、止痛药和抗生素在妊娠期也是相对安全的,
但是也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说明书。

4.避免自用药物:妊娠期的药物使用应遵循医嘱,在专业人员指导下
使用。

不要随意自用药物,特别是一些未经医生推荐的药品和中药。

2.选择安全的药物:在哺乳期间,尽量选择安全的药物。

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是否对婴儿产生负面影响,尽量选择对婴儿的影响较小的药物。

3.避免影响乳汁分泌: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乳汁分泌,影响哺乳的效果。

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避免对乳汁分泌产生不良影响。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已日益受到重视。

妊娠期、哺乳期如何选择药物,已成为临床药师关注的问题。

妊娠期用药要特别注意的是,药物能够通过胎盘,因此,妊娠期用药等同于母婴同时治疗。

由于胎儿处于生长发肓期,其生理特点有异于成人,如果用药不当,对胎儿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包括致死、致畸、胎儿脏器损伤或功能障碍。

哺乳期妇女服用的药物通过乳腺转运到乳汁中,乳母服药剂量大小及疗程的长短都直接关系到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一、妊娠期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在整个妊娠过程中,母体、胎盘、胎儿组成一个生物学和药动学整体。

因此,妊娠期妇女用药后,药物不仅存在于母体,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对胎儿产生影响。

(一)妊娠母体的药物代谢动力学1. 药物的吸收药物口服时,生物利用度与其吸收相关。

妊娠期间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退,肠蠕动减慢、减弱,使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吸收峰值后推且峰值常偏低。

另外,早孕时有些呕吐频繁的孕妇其口服药物的效果更受影响。

妊娠期心输出量和潮气量增加,导致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增加,这些变化可促进肺吸收,因此吸入给药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2. 药物的分布妊娠期孕妇血容量约增加35%~50%,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血液稀释,心排出量增加,体液总量平均增加8000m1,故妊娠期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血药浓度要低于非妊娠期。

妊娠期白蛋白减少。

妊娠期很多蛋白结合部位被内源性皮质激素和胎盘激素所占据,导致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下降,游离型药物比例增加,使孕妇用药效力增高。

体外试验表明妊娠期药物游离型增加的常用药物有:地西泮,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多卡因,哌替啶,地塞米松,普萘洛尔,水杨酸等。

3. 药物的代谢妊娠期肝微粒体酶活性有较大的变化。

妊娠期高雌激素水平的影响,使胆汁郁积,药物从肝清除速度减慢;妊娠期苯妥英钠等药物羟化过程加快,可能与妊娠期间胎盘分泌的孕酮的影响有关。

妊娠哺乳期用药

妊娠哺乳期用药
母体的药动、药效学特点 胎盘屏障 胎儿体内的药动、药效学特点
妊娠期临床合理用药
妊娠期影响药动学的母体生理性改变
生理性指标 心输出量 心率 子宫血流量 肾血流量 肝血流量 血浆容量 血浆蛋白浓度 胃肠张力/运动 肾小球滤过率
改变程度 增加30~50% 增加20% 增加95% 增加60~80% 增加75% 增加50% 下降30% 下降30% 增加50%
50年代
➢ 链霉素——导致新生儿听神经损害 ➢ 抗甲状腺药物——导致新生儿甲状腺肿大
60年代 反应停事件(Thaladomide,沙利度 胺)
60年代,西德研制,治疗妊娠反应。效 果很好,在全世界17个国家使用。但不久有
15000名有海豹畸形(Phecomelia)的新生
儿或肢体畸形儿出生。
◆ 4、排泄——经肾排除的药物消除加快 心搏出量和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约 50%。如:注射用硫酸镁、地高辛、碳酸锂等 妊娠高血压症:肾功能受影响,药物排泄减慢减少 ,反使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
(二)药物在胎盘的转运
➢ 在妊娠的整个过程中,母体-胎盘-胎儿 形成一 个生物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单位。 ➢ 胎盘——是将母体血和胎儿血隔开的屏障
(二)妊娠期用药的临床评价
◆ 2.妊娠期用药原则: ◆ 单药有效则不联合用药 ◆ 有疗效肯定的老药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不良影响的新药 ◆ 小剂量有效则避免大剂量 ◆ 早孕期间避免使用C、D类药物 ◆ 如病情急需用对胎儿有危害大的药物, 先终止妊娠再用药
(二)妊娠期用药的临床评价
3.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1)畸形 妊娠早期 ➢ 沙立度胺(反应停)——肢体、耳、内脏畸形 ➢ 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性发育异常 ➢ 叶酸拮抗剂如氨基蝶呤,可致颅骨和面部畸形、腭裂 ➢ 烷化剂(氮芥类)——泌尿生殖系异常,指趾畸形 ➢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三甲双酮等)、抗凝药(华法林 )、酒精等均能引起畸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哺乳期合理用药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哺乳期合理选用抗微生物药哺乳期妇女作为特殊人群,当其罹患感染使用抗微生物药时,对乳儿有无不良影响,服药期间是否需要停止哺乳,是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

而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通过血浆乳汁屏障转运至乳汁。

为了确保母婴健康,本文就哺乳期妇女应用抗微生物药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1哺乳期较常用且安全的抗微生物药
青霉素类
B-内酰胺类,常用的有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青霉素V钾等。

其抗菌作用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人和哺乳动物无细胞壁,所以青霉素对人细胞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对人体基本无影响。

但其可通过乳汁排出,有导致乳儿产生过敏的危险,用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头孢菌素类
B-内酰胺类,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头孢唑啉钠、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钠、头孢哌酮钠等,抗菌谱广,对厌氧菌有高效,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对B-内酰胺酶、胃酸较青霉素稳定,在乳汁中排泄量又少,故临床应用较多。

但应注意乳母使用此类药物偶可使乳儿致敏。

2 哺乳期可按需选用的抗微生物药
大环内酯类
包括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及罗红霉素等,均为弱碱性。

易向母乳中转运,乳汁中浓度与血浆中药物浓度相同,甚至稍高。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速效抑菌剂,毒副反
应较少。

常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因乳汁中药物浓度较高,有引起婴儿腹泻及兴奋不安的危险,且易致肝损害,哺乳期宜按需要选用。

氨基糖苷类
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大观霉素等,均为广谱抗生素,在乳汁中的浓度较低,仅为 ml-1乳儿胃肠粘膜不易吸收此类药物,对哺乳儿无不良影响。

但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仍需慎用,如病情需要,确有使用指征时,也可在血药浓度监测条件下应用。

B-内酰胺酶抑制,包括舒他西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等,除有少量药物代谢产物从乳汁排出,导致过敏反应的危险外,对婴儿没有其他损害作用,可在哺乳期使用。

3 哺乳期慎用或禁用的抗微生物药
林可霉素类
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其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对革兰阳性菌及各种厌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差,在乳汁中浓度较高,新生儿母亲禁用。

氯霉素类
氯霉素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去活性,然后经肾排出。

新生儿和乳幼儿肝脏内缺少葡萄糖醛酸转化酶,影响氯霉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可致哺乳婴儿发生灰婴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骨髓抑制,不宜用于哺乳期妇女。

四环素类
该药脂溶性强,易向乳汁中转运,可引起牙齿黄染及釉质发育不全形成龋齿,并可抑制婴幼儿骨骼生长,故禁用于哺乳期妇女。

磺胺类药物
尽管此类药物向乳汁中转运率较低,但由于乳幼儿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脏解毒功能差,药物可在乳幼儿体内蓄积。

尤其长效制剂更为显着,并且它能在乳幼儿体内与胆红质竞争和白蛋白结合,导致游离胆红质增高。

游离胆红质能通过血脑屏障渗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在新生儿黄疸时,可诱发核黄疸,故应禁用。

硝基咪唑类
包括甲硝唑、替硝唑等,为广谱抗菌药物,常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及厌氧菌感染,在乳汁中的浓度与血浆浓度相似,能使细菌基因突变率增加,可能具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对乳幼儿的安全性尚未肯定,最好不用。

喹诺酮类药物
目前临床常用的为其第三代药物,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

经动物实验证明,此类药物能影响幼龄动物的软骨生长,致婴幼儿软骨病变,并有中枢神经毒性作用。

因此,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以免影响乳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抗结核病药
异烟肼为一线抗结核药物,乳汁中药物浓度高于血中浓度,其代谢产物干扰维生素的代谢。

如果母体不补充维生素,乳汁中异烟肼浓度足以引起婴幼儿发生维生素缺乏,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婴儿脑
病、癫痫发作或反应迟钝,婴幼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

异烟肼半衰期延长,易引起肝脏毒性。

因此,抗结核治疗长期用药时,应禁止哺乳。

抗真菌药
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等,仅有很小量分泌到乳汁中,可致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哺乳妇女不宜使用,仅在严重感染时采取静脉给药。

用药期间停止哺乳。

抗病毒药
包括阿糖腺苷、阿昔洛韦、金刚烷胺等,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菌DNA 的合成,有少量分泌到乳汁,有致畸、致癌、骨髓抑制等毒性反应。

哺乳妇女服用本品时禁止哺乳。

哺乳期妇女感染多为混合性感染,治疗可选用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啉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中之一与甲硝唑联合应用。

甲硝唑在乳汁中浓度高,在乳儿消化道吸收完全,可致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乳汁中的苦味或异味常使乳儿拒乳。

因此,应用该药时可暂停哺乳。

在B-内酰胺类抗生素中,氨苄西林在组织体液浓度相对较高。

由该药或其同类药物与B-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合剂,如舒他西林、门格司汀等,增强了对肠杆菌科细菌以及脆弱类杆菌的作用。

因此,该类药物亦可作为哺乳期感染时选用药物之一。

当感染危重、致病菌耐药程度高时,仍宜选用青毒素类或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哺乳期尿路感染时可根据细菌药敏试验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总之,哺乳期妇女使用抗微生物药时必须权衡利弊。

为了减少药物对乳儿的影响,乳母可在哺乳后30—60 分种或下次哺乳前 3--4 小
时服药。

这段时间大部分药物能在母体血中被清除,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将相对低些,必要时乳母暂停授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