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尺牍书写格式,写书法必须知道的!!
古代信纸书写格式

古代信纸书写格式
古代信纸书写格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定位首步:在信纸的第一行顶头写上收信人的称呼,如“XX先生台鉴”。
2. 分段书写:为了使信的内容更加清晰,可以采用分段书写的方式。
每段开始前空两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3. 正文书写:正文是信的主体,应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个字。
正文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4. 结尾:在正文的下一行空两个字开始写结束语,如“此致”或“敬礼”。
5. 署名:在信的右下方,署上写信人的姓名。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可以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个宇开始书写。
6. 补充内容:如果正文写完后,还有遗漏的内容需要补充,可以写在结尾后面或附言部分,并在前面加上“另”、“又”等字样。
7. 结语:结语须从正文内容引出,要简捷自然,不落俗套。
可以根据信的中心内容自然引出结束语,使结尾显得活泼和谐。
以上就是古代信纸书写格式的大致步骤,供您参考。
如有更多疑问,可以查阅古代书信相关的文献资料或咨询历史学家。
旧体书信写作要领

参考资料:杨文科《尺牍写作指要》一、定义个人、团体或单位之间为接洽公私事务、联络感情、交流信息、传递呈批等所作的文字。
其应用范围,遍及社会各领域。
举凡个人、家人或亲友之间行文的,称私人信件;单位或团体之间行文的,称公函或公文;在政府或驻外使节之间来往行文,称外交公文。
书信之异名:尺牍(简、素、幅)、帖、鱼雁、刀笔等。
二、分类1.就书信使用范围分:家书、社交、政治、军事、财贸五大类。
2.就行文方向分:长辈或上行文;平辈或平行文;晚辈或下行文。
3.行文主旨分:祝贺信、慰问信;邀请函、请柬;感谢信、表扬信;申请书、求职信(含简历);倡议书、建议书;介绍信、证明信等等。
4.就行文载体分:书信、公文及副本、代电及附件、明码电报(传)、密码电报(传)等。
5.就传递方式分:邮寄、航寄、有限电报(传)、无线电报(传)、托人代邮、托转面交、特快专递、信使护送等。
三、尺牍书写格式(一)信笺写法1.信笺(纸)款式横行、竖行、暗行三种2.信笺布局第一行收信人及其称谓敬辞,顶格书写使用竖暗信笺时,须留足天地、且天宽地窄。
旧时谨防五忌:一人不成伍,一字不成行,一行不成页、一页不成册,一名不两断。
3.抬头文中凡遇称谓对方或指谓对方时,均用抬行式书写,以示尊崇。
抬行类型有五:三抬、双抬、单台、平抬、让抬(又称虚抬、空格或挪抬)。
4.墨色最讲究毛笔书写,尚黑墨,以示严肃庄重。
最忌红色,红色书写犯罪姓名。
5.自谦尺牍行文,自谦方式有二:语言自谦如自称:儿、孙、婿、侄、愚、职、卑职、不才、在下、晚生、敝店、小号等。
形式自谦如行文中,将自称谦辞偏出本行,改用小号书写。
竖行偏右小写,横行偏上小写,以示不能并驾齐驱或平起平坐。
6.落款自谦词:儿、孙、婿、侄、棘人、制等签名:亲朋好友,可只签名;对于位尊徒众者,如长官、老师,应签姓和名;对社交关系亦宜签全名,至于世交,则可另当别论。
签发敬辞,如谨叩、谨启等,签署署名后或空一格书写。
签时;位于签发敬辞之下方或左下方或右后或右下方,签时不得超出底边线,最好止于底边线以内两格为宜。
初学尺牍指南

初学尺牍指南尺牍,又称文书,是指用以记录、传达信息的文字材料。
在古代,尺牍的编写和书写是一门重要的技能,被视为一种学问。
尺牍的书写要求严谨准确,文字通顺,符合规范。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尺牍写作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尺牍的格式要求整洁规范。
在写尺牍时,应注意使用规范的纸张和字体,保持文字的工整和美观。
尺牍的抬头应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以便对方能够准确辨认和回复。
正文部分应简洁明了,段落分明,使用恰当的标题和标点符号,使文章结构清晰,易于阅读。
尺牍的语言要求准确清晰。
在写尺牍时,应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以免造成误解。
应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词汇。
同时,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或歧义信息。
尺牍的内容要求丰富详细。
在写尺牍时,要准确地描述事实、情况或问题,并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尺牍的内容应包括发送方的意图、要求或建议,以及对方需要了解的相关信息。
要点应表达清晰,语句通顺,使用词汇丰富,以向对方传达准确的信息。
尺牍的用词要求得体得当。
在写尺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词汇,避免使用生僻或难懂的词语。
要注意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避免使用冒犯或不恰当的词汇。
同时,要注意尺牍的风格和语气,使其符合礼貌和商务交流的要求。
尺牍的撰写要求细致耐心。
在写尺牍时,要仔细核对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要注意审查语法、拼写和标点等方面的错误,以提高尺牍的质量和可读性。
此外,要注意尺牍的排版和格式,使其整体呈现出整洁、工整、规范的形象。
作为初学者,掌握尺牍的基本写作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规范整洁的格式、准确清晰的语言、丰富详细的内容以及得体得当的用词,我们可以写出一份优秀的尺牍。
希望本文所述的初学尺牍指南对初学者有所帮助,能够在写作尺牍时更加得心应手。
尺牍书写的唯一标准

尺牍书写并没有唯一的固定标准,其形式和尺寸因时代、地域、用途和写信人的身份等因素而异。
在古代,尺牍是人们进行书信往来的一种重要形式。
当时的尺牍主要是用竹简或木牍等材料制成,每片长约一尺到三尺之间,因此习惯称之为尺牍。
在汉代,由于诏书需要书写在一尺一寸长的书版上,所以称为“尺牍”。
在形式上,尺牍的书写格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标准。
一般来说,尺牍的开头会写上收信人的称呼和自己的姓名,然后写上正文内容,最后写上祝福语和署名。
在尺牍中,文字的排列也是比较自由的,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调整。
在尺寸上,尺牍的尺寸也是不固定的。
一般来说,尺牍的尺寸是根据其内容和用途来决定的。
古代的尺牍尺寸比较短小,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书写材料比较轻便易携。
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纸张的普及和交通的便利,尺牍的尺寸也逐渐变大,甚至有些尺牍的长度超过了三尺。
总之,尺牍书写并没有唯一的固定标准,其形式和尺寸因时代、地域、用途和写信人的身份等因素而异。
古代尺牍有时为啥要另起一行空格、书写?这里面有规矩有规律

古代尺牍有时为啥要另起一行空格、书写?这里面有规矩有规律古代尺牍隔行的问答来源于“兰山笔麈”作者甪里看花翁一月三日,大连周鸿雁问:古代信札、尺牍隔行问题一直不明白,是否有规律,望典师解答一下。
答:古人尺牍信札隔行问题,我也没有认真研究过,虽然读帖时常会关注,但终未深究,从我的理解来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宋蔡襄《扈从帖》释文:襄拜:今日扈从迳归,风寒侵人,偃卧至晡。
蒙惠新萌,珍感珍感!带胯数日前见数条,殊不佳。
候有好者,即驰去也。
襄上公谨太尉阁下。
1、文章自然分段,这是要隔行的。
2、信札尺牍对象如果是上级、长辈、同年、同僚、同辈,提到对方的时候,要隔行。
宋苏轼《新岁展庆帖》释文: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
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
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
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
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
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
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
季常先生文阁下。
正月二日。
另纸行书: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
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
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
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
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3、行文中遇到省略对方主语时,要隔行。
比如句中可以省略的:您、兄台、先生等,虽然没有直书而省略了,也要隔行。
4、涉及到皇帝、皇后的话,要隔行,并上提到纸张的顶端,高出其他所有行。
宋米友仁《动止持福帖》释文:友仁皇恐顿首再拜,宗丞学士至性坐右。
即日伏惟节抑顺变序之迁,动止持福,不胜驰情之深。
自承庐同封茔次,既未经百日,义不敢遣人上问。
忽承来过张罗之苍,复奉手况,具审即。
远在郊外。
友仁例不讲人事,无由诣见,伏纸弟深思跂而已。
手把手教你写旧体书信

手把手教你写旧体书信周作人致俞平伯手剳發現大家對舊體書信感興趣,但似乎很少有人瞭解它的格式,在這裏爲大家簡要介紹一點尺牘格式。
舊體書信一般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一、起首1. 稱謂比如「父母親大人」、「某先生」、「某女士」、「某仁兄」、「某教授」等,可以是親屬、職務之類的話。
2. 提稱語•表示推崇、愛慕之類的敬辭,如:•膝下——父母、祖輩••尊前、侍右——嫡親長輩••足下、閣下、左右——平輩••如晤、如面——晚輩••泰斗、道席——學者••禮次、苫席——弔唁沈尹默信剳,參見提稱語•表示邀請對方過目之類的敬辭,如:•鈞鑑、尊鑑、賜鑑——長輩、尊者••慈鑑——母親••愛鑑——夫妻之間••芳鑑——女子••惠鑑、雅鑑、台鑑——平輩••青鑑、收覽(閱、知、悉)——晚輩••禮鑑、矜鑑——弔唁••公鑑、共鑑——面向大衆【注意】起首是書信的第一行,必須頂格寫,稱爲「擡頭」。
二、正文1. 啓辭(開場白)•表示來信收悉之類,如:某月某日某函敬悉。
•表示自己誠懇的態度之類,如:•敬稟者——長輩••敬呈者——上級••敬(謹)啓者、拜啓者——平輩••懇啓者——暗示下文有請求••哀啓者——報喪••覆稟者——回稟尊長••再啓者——回覆平輩••徑啓者、茲啓者——平和無色彩•客套寒暄之類的話,如:••忽奉手教,如睹故人。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
••台函拜讀多日,未即回覆,萬望海涵。
••接獲手書,知君抱恙,甚爲罣念。
••睽違數月,拳念殊殷。
••一別經年,彌添懷思。
••久仰山斗,時深企念。
••敬聞國攷成功,欣慰無限。
••遽聞變故,悲慟不已。
2. 正文【注意】正文中提到尊長的時候有時要採用「擡格」的方法表示尊敬,一種叫「平擡」(平),就是寫到尊長時另起一行,另一種叫「挪擡」(闕),就是空一格再書寫。
3. 結語•意猶未盡型:••書短意長,恕不一一。
••不宣。
••不贅。
••書不盡意。
••餘容後敘。
••容後更譚。
周作人信剳,參看結語•有事相託型:••倘蒙玉成,不勝感激。
【书信知识】书信的书写规范

【书信知识】书信的书写规范曾几何时,书信是人们相互间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然而,现在写传统书信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作为传统书信,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礼仪,应该被弘扬。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下书写书信的礼仪和规范《《《1布局与文字古人写信,在准确表情达意的前提下,力求美观大方。
书体以正楷为最当。
然正楷往往太费时间,所以用行书者较多。
但行书也不可过于草率。
至于草书,动辄舛误,尤其不是妥善之道。
字写得“龙飞凤舞”,使收信人难以辨认,显得不够尊重,甚或耽误事情。
铺纸写信讲究行文布局。
具体要求:一是适当留白,以防从头到脚黑压压一片;二是自称、他称不可坏了规矩;三是讲究礼仪,称谓语、专用语,乃至语气词等等,必须区分尊卑长幼,慎重选择。
旧体书信,一般竖式八行,以红线区分,故书信又称“八行书”。
给不太熟悉的人写信,通常一封信只写八行,称作“一纸”。
按规矩,八行的信笺,必须写满八行(指一页或多页信的页);每行不能只写一个字,每笺不能无一行到底;到底之次行,不能写自己之称谓如晚生、愚弟等。
这些,写信时都要细加斟酌,或增删字句,或调整字号及疏密摆布之。
书信文字还有“小写”。
一般来说,信中自称或提到自己的姓名时,字体要写小些,以示谦逊。
因是竖写,小字要写在本行的右侧,称“偏位”。
竖写的书信,标点符号不单独占格,信首的称谓语顶格写,正文则低一格。
信中提及对方、对方亲属及有关对方的事务,为表尊敬,都要另起一行顶格写,叫做“抬头”,俗称“提行”。
2提行书信提行,古时有较严格的规定,有双提(高出两格)、单提(高出一格)、平提(与前行相平),还有暗提(不提行而只空一格,唐代称“缺字”)。
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三提(高出三格)。
按规定,一封信,提行多则三处五处(称作“三提五提”),少亦须两处(两提)。
若一处没有,只可以用在给卑幼及往来最密切之友。
否则,会被指轻漫,不礼貌。
给朋友写信,提到其名讳、称呼时用单提;对子侄辈用平提;若对祖父母,则非双提不足以示辈分之区别。
一招教会你写尺牍

一招教会你写尺牍评论点赞数若一样,以最早达到最高数者为准。
每周如有多篇文章,可以累计(吴老师高兴或许多写几幅也不一定)。
尺牍,又称手札。
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信札,书信;文辞或者墨迹,字迹。
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多长一尺左右,故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蔡伦制造了纸以后,“札”渐渐被纸所替代,而“札”字还是沿用至今。
于中国,迄今为止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即是陆机的《平复帖》。
就是现在的书信。
在日本,书札称“消息”。
如平安时期“三迹”之一的藤原行成的许多“消息”都很出名,中国历代书家的尺牍就更不用说了,以二王为主的尺牍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范本。
尺牍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
因此,我们把它名之“消息”是很妥切的。
《平复帖》学习尺牍用于创作,往往是件痛苦的事。
我们就避开古代通俗礼仪的书信格式来纯粹谈谈尺牍形式上的书写吧!(有了电话、微信,谁还会用笔写信呢?那只有我们这些个书家们偶尔装装逼弄弄雅了,老祖宗的东西千万不能断啊!)《快雪时晴帖》教大家一招尺牍写法(纯行楷、纯草书尺牍除外),首先正、行、草都要熟练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尺牍味。
一般先楷后行再草(按节奏和书写者情绪发展的规律),而后重复(如音乐节奏旋律)但又要避免雷同。
写楷书时少牵丝挑勾,笔画多的字可写细,笔画少的字可写粗(此种情况也可相反哦)。
写行书时字内可稍有牵丝映带,笔画可粗可细(要跟据上面楷书的粗细来生发),一般字字独立,但也有上下牵连,笔画要省减,这样就会与楷书茂密形成疏密对比。
接下来草书部分可跟据上面情况可简可繁可细可粗可连可断,这样一个完整的小节奏小章法即可形成,行气自然产生。
但一件完整作品是有多重节奏组成,有时在一组节奏中行书、草书会倒置,也许是书写时作书人情绪变化反复无常导致吧,情绪上来会失控,你懂得,哈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札尺牍书写格式,写书法必须知道的!!尺牍书写格式信文,通常由抬头、启辞、正文、祝辞、署名、年月日等部分构成。
现将信文常见书写格式和常用辞语介绍如下:抬头抬头,就是对收信人的称呼,应顶格书写,单独成行,以示对收信人的尊重。
抬头的后面,加上“:”,表示领起下文。
抬头一般有这么几种书写方式:称谓前置修饰词,用于现代口语化书信,如,尊敬的某某先生、敬爱的某某同志、亲爱的某某、可爱的某某。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解释如下: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
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
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
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
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
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
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
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
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
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
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
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
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
不宣。
不悉。
不具。
不备。
不赘。
书不尽意。
不尽欲言。
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
余容续陈。
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盼即赐复。
翘企示复。
伫候明教。
时候教言。
盼祷拔冗见告。
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
敢请便示一二。
尚祈便中见告。
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谨此奉闻,勿烦惠答。
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
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
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
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
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所请之事,务祈垂许。
以上请托,恳盼慨允。
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伏惟珍摄。
不胜祷企。
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
善自保重,至所盼祷。
节劳为盼。
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诸荷优通,再表谢忱。
多劳费心,至纫公谊。
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
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
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以下为常见祝辞: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专此,致专此,祝专此即请专此布达,即颂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即颂即请顺效顺祝或为:此候此请顺致顺颂即候或为:祝颂请问致候对尊长,可选用:恭叩恭淆恭颂恭候敬叩敬祝故请敬颂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恭颂恭请恭候为强调郑重其事:谨祝谨贺对晚辈:此询顺祝即问祝(你)愿(你)盼望对祖父,颂祝;起居永福对父母辈,颂祝:金安福安对尊长:康安钧安崇安履福颐安对女长辈:慈安懿安坤安玉安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春社暑安秋祺冬馁逢年尾岁首,可贺: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岁祺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常时可颂:近祺日祉时吉时绥起居安吉行止佳胜工作顺利台安大安当日可达之信,颂:晨安早安午安晚安刻安对女性可颂:淑安妆安阃安对未婚女子,颂:闺安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侍安侍祉对晚辈后生,祝愿:学业锐进工作好生活愉快幸福健康进步侍棋课祉祝收信人全家:阔府康泰全家幸福祝收信人夫妇:双安俪安俪祉贺有喜庆事者,道:喜安庆祺贺新婚者:燕安燕喜贺生子者:麟安对家居者,颂:潭安潭祺潭祉对行旅者:客安行祺旅一帆风顺旅居康乐唁丧,请候:礼安孝履问病,祝颂:早日康复痊安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否极泰来对知识界,可泛颂:文安道安研安文祺雅祺对编辑:编祺编安对写作者:著祺撰安笔健对教师:教祺教安诲安对军界:勋祉戎安对政界政安勋安升安公祺钧祺崇祺对工商实业界:筹祉财安吉利赢祺盈祺发祺运祉事业昌隆宏猷大展行止佳顺万事顺遂百事称心诸事如意盛利久发财源茂盛日进斗金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
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视辞一项便可省去。
还有,信一开头就称“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写祝好之类,便显得累赘了,应注意避免。
署名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
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
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
常用启禀词如下:对尊长:叩叩上叩禀敬禀对平辈:上敬上谨启鞠启顿首亲笔手肃对晚辈:字示白谕手白手谕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
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附候或致意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
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附件附件,指附在信函中的相片、入场券、会议通知、请柬等。
信的正文中应写明“随信附寄”、“随函奉上”字样,以及所附物品的名称、件数。
如果是第一次与对方通信,或者邀请对方来家作客,就应在正文中写明自己的通讯地址,或家庭住址。
也可在署名、日期的下方空两行、空两字的地方,先写“如蒙赐复”,请寄:“来信请寄:”、“寒舍地址”等字样,再写上详细、正确的地址。
如写请柬或写信的台头称谓,这是对方的名字,则要顶格书写,表示抬高对方地位之意,在古代书信行文中若是遇到对方的名字或与其有关的词语时,要折行顶格书写,或者在其称谓前空一两个字,落款写自己的名字时则写在一行的末尾,有的还以字的大小表示尊重与谦虚,写对方的称谓名字字体大一些,写自己的名字时字体小一些。
古代的这些礼仪格式,现代已作了改革,但基本的格式台头顶格写、落款末格写还依然保留着。
家书范例郭沫若留学日本时致父母亲(1914年)父、母亲大人膝下:已入年底,学期试验,顷已完事。
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此中滋味,近日饱尝之矣。
男想往年在国,每逢年假暑假,欢然言归,庆亭团圆之乐。
夏日长闲,冬夜无事,茶余饭后,炉畔灯前,持小说善书,在父母前讴吟讽诵,其乐何极!及今回顾,不胜追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