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斯特十二首《超级练习曲》S

合集下载

漫谈李斯特超技钢琴练习曲

漫谈李斯特超技钢琴练习曲

漫谈李斯特超技钢琴练习曲李斯特(Franz Liszt)是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之一。

他的创作涵盖了各种乐曲类型,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钢琴练习曲。

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是以其技巧和难度而闻名于世,被认为是钢琴演奏的顶峰之一。

在他的练习曲中,其中一部分被认为具有“超技”水平。

本文将探讨李斯特超技钢琴练习曲的特点和演奏难度。

李斯特的超技钢琴练习曲是钢琴技术的极限挑战。

他将练习曲分为不同的技术主题,如音阶、琶音、奏鸣曲技法、半音阶、重音、和弦、手指独立性等。

每一首练习曲都专注于某一技巧,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李斯特的练习曲以其复杂的指法和快速的音乐表现力而著名,展示了钢琴演奏的最高水平。

李斯特的练习曲中,有几首被誉为超技级别的名曲。

其中最著名的是《波尔卡·迪·布拉夫拉门特》(La Campanella)和《惡魔六星奏鳴曲》(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ente)。

《波尔卡·迪·布拉夫拉门特》是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第2乐章改编而成,是一首充满挑战性的练习曲。

它要求演奏者迅速且准确地演奏出连续的快速音符,以模拟小提琴琶音的效果。

这首曲子是李斯特在钢琴演奏中展示超高速技术的经典之作。

与此《惡魔六星奏鳴曲》也是李斯特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练习曲集包含了多个曲目,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技巧要求。

《称霸者》(Preludio)要求演奏者在全曲中保持短小快速的音符,展示卓越的手指独立性。

《伯爵的旋律》(Feux Follets)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保持连贯的音乐流动性,并准确演奏复杂的技巧。

《鬥篷》(La Cloche Sonne)则是一首充满节奏感的练习曲,强调演奏者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和准确的节奏控制。

在这些超技钢琴练习曲中,技巧要求非常高,其中包括快速的轻音符、连续的音阶、大跨度的和声和复杂的手指独立性。

演奏者需要具备非常灵活的手指和卓越的手指独立能力,以及对节奏和音乐表现的准确感知。

深度剖析李斯特《12首超技练习曲》三个版本

深度剖析李斯特《12首超技练习曲》三个版本

撷英篇浪漫主义时期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钢琴作品,其中最能反映李斯特钢琴炫技特点的是他的一系列练习曲,包括《12首超技练习曲》(下称《超技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和《3首音乐会练习曲》。

这些练习曲不仅集中体现了李斯特高超的钢琴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为这类技巧性的乐曲注入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本文之所以选择《12首超技练习曲》作为探讨的对象,是因为该套练习曲共有三个版本,即李斯特非常罕见地将初版修改了两次,这首先说明了作曲家本人对该套作品的重视;其次,从时间上看,这套作品从1826年初版到1852年第三版出版,即从李斯特音乐生涯的初期跨越到中后期,历时26年,由此可见,这套练习曲从初创到完成的过程,也是作曲家音乐风格走向成熟和创作观念逐步转变的过程。

为此,本文先从《超技练习曲》的版本问题入手,试图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及对三个版本的一般性比较,来寻觅李斯特对《超技练习曲》进行改编的原因。

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从初版到第三版,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做了较大的改变。

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首先,三版练习曲的出版年代和出版名称有所不同。

其次,第一、二版练习曲的实际曲目数量与出版名称所提示的数量不同,其目的何在?最后,为什么李斯特要在1840年创作S.138并于1847年出版,而S.138是带有标题的一部作品?带着种种问题,我试图从李斯特的生平出发,以他第一部出版并三次修改的作品为例,阐述李斯特所处相应阶段的技术和音乐风格的关系,说明这部练习曲作品和它的三次改编反映了李斯特思想的转变和创作技法的不断成熟。

第一版“大练习曲”是李斯特1826年在法国南部旅行的时候所写的,曾在马塞的波亚斯洛出版社以作品6出版,此后再由莱比锡霍夫迈斯特出版社以“年轻的李斯特为了练习大、小调音阶而做的四十八首钢琴练习曲”(Etude pour pianoforte en quarante-huit exercices dans tous les tons majeurs,par le jeune Liszt)的作品1(Op.1)出版了。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狩猎》的演奏探析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狩猎》的演奏探析

33
四、震音 在这首练习曲中震音的演奏虽然只出现了八个小节,但它存在 的意义却是非同小可的。通过震音,将乐曲推向了fff的更加激烈急 促的情绪。右手的弹奏震音时指尖撑住后,手腕放松左右摆动,借 助惯性把力量推送到指尖。因为这个部分左右手距离较远,分别在 琴键的两端演奏,所以在这里不需要太担心旋律与伴奏的层次会不 清晰,演奏时可以将手臂大大的张开,将身体的力量毫无保留的推 送到两只手上,夸张的弹出节拍重音,这样与猛兽斗争的惊心动魄 的场景就会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五、和弦 柱式和弦是这首练习曲的主要织体,它的持续存在增强了壮 阔的效果。柱式和弦进行的存在便大大地增加了演奏时的难度。第 一,手腕放松指尖发力的抓住琴键是把力量沉下去的极为有效且简 单的方式。只要能找到贯通的感觉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把握作品的风 格。第二,手指对琴键的把位感也是精准弹奏和弦的一个重要练习 方向,在练习盲目的追求速度是不可取的,先把每一个音都弹的清 晰透亮再逐渐提升速度。以202-215小节为例,在作品即将进入尾声 之际,情绪到达了顶峰,fff的音响效果单靠手指的力量是无法完成 的,除了需要通过手腕手臂的放松来将力量充分运用之外,还可以 通过强后突弱,再由弱到强的对比,给人以音响效果轰鸣震撼的错 觉。通过这样强弱上的对比还可以增强旋律的起伏流动性。 在172-177小节对于手指的把位感要求是非常高的,大和弦与左 右手交替的附点八分音符这样复杂少见的节奏相结合,大大提升了 增加了演奏的难度,要先有能力清晰准确的找到和弦才能更好的去 体会手腕抖动把力量贯通一口气带出一串和弦的感觉。222-225小节 也可使用同样的方法,在这里更需要的是把手腕拎起来,突弱后随 即按照小节分为六个音一组,逐渐增加紧张感。总而言之,遇到类 似这种柱式和弦持续出现的乐句时将力量贯通,手腕带动,小指清 晰有力的抓住旋律音,是保证声音整齐旋律流畅的基础。 六、结语 这首练习曲几乎囊括了所有钢琴演奏时较为困难的技巧,包括 八度,托卡塔式的交替击键,快速的琶音,半音阶跑动,滚奏,震 音,大量的柱式和弦。同时还需要在演奏中注重情感的培养,以达 到音乐表现的最佳状态。■

漫谈李斯特超技钢琴练习曲

漫谈李斯特超技钢琴练习曲

漫谈李斯特超技钢琴练习曲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是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之一。

他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其中包括了一系列技术上非常难度的练习曲。

这些练习曲被称为“超技钢琴练习曲”,因为它们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

李斯特的超技钢琴练习曲可以说是钢琴演奏界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是对演奏者技术的考验,更是对音乐表现力和音乐理解力的挑战。

这些练习曲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技巧,如琴键的飞速跳跃、左手的独立演奏、和声的处理等等,它们堪称是钢琴演奏的综合训练。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超技钢琴练习曲》中的《十二大练习曲》和《旋律性练习曲》。

这些练习曲包含了李斯特的音乐理念和对音乐演奏技巧的探索,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

《十二大练习曲》是李斯特最著名的练习曲之一,它包含了12首不同风格的练习曲,每一首都针对了钢琴演奏中的一个具体技巧。

第一首练习曲《狂想曲》要求演奏者在琴键上快速跳跃,展现了弹奏技巧的高超;第五首练习曲《图赫里亚》则要求演奏者对和声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处理,展现了音乐演奏的表现力。

而《旋律性练习曲》则更加突出了李斯特对音乐表达的追求。

这些练习曲并非只是简单的技术训练,而是将技术和表现力融为一体。

第三首练习曲《索纳塔》中展现了李斯特对旋律的巧妙处理,使得旋律在琴键上流畅自然地展开,给人一种奔放亢奋的感觉;而第六首练习曲《块状练习曲》则在琴键的跳跃和和声的处理上展现了李斯特的音乐思想,让音乐更加富有情感。

李斯特的超技钢琴练习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训练,更是一种音乐上的享受。

它们融合了李斯特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表现的追求,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才华和创新精神。

演奏这些练习曲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更需要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展现出这些练习曲的魅力,让人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音乐情感和表现力。

李斯特12首超级练习曲

李斯特12首超级练习曲

第一首:Prelude.presto 前奏曲此曲非常的短,一分钟左右,引子主题。

第二首:Molto vivace 甚快板这是比较平缓、沉闷的一首,两分多钟,显然已经有切入正题的迹象。

第三首:Paysage.Poco adagio 风景旋律比较优美的一首。

虽标为风景,可节奏还是比较压抑。

象策马慢行于田园乡下。

结尾处略有小高潮。

音乐充满了作者无数的"扪心自问"的感觉。

第四首:Mazeppa.Presto 马捷帕开始有标准的李斯特风格,演奏者也必须开始炫技,因为难度加大。

有大量的装饰音。

一共有七分多钟中段旋律有些高雅的伤感,平静而又忧伤。

最后复转入激烈。

第五首:Feux follets.Allegretto 鬼火果然非常诡异神秘的一曲!单一主题,用长调。

有大量重复的音。

比较短,只有4分多钟。

曲子蕴涵嘲讽和一种不知名的鄙视第六首:Vision.Lento 幻影比较单调,节奏激荡但不快。

这一曲是为整个练习曲进入高潮的铺垫。

中段音乐比较灵活,如果看现场,可以看到演奏者翻飞的手指,像幽灵在跳舞。

后段越来越快,音调也越来越高。

最后在最高处嘎然而止。

第七首:Eroica,Allegro 英雄这是悲剧的英雄,但依然让人无限崇拜。

近5分钟长。

琴声如歌如泣。

低沉的音乐永远也掩盖不了英雄眼神中的希望和怒火。

最后给人以光明,音域一下子开阔。

这一曲旋律非常优美。

第八首:Wilde jagd.Presto furioso 狩猎高潮之一。

演奏难度非常大的一首。

一直非常快,非常激烈。

但快速却依然优美,让人如醉如痴。

音乐中似乎不光有狩猎,还有风景如画的描写。

真正的让人身心放松。

这也是旋律非常优美的一曲。

第九首:Ricordanza.Andamtino 回忆两首最有名的超级练习曲之一。

柔情绵绵,平静得近乎沉默的回忆。

有11分钟之长。

有一段极浪漫的旋律被人称为"古典音乐中最美的一小节"。

这是对过去美好的留恋和回忆,丝毫不带任何不愉快的幻想。

世界钢琴曲难度排名一首首征服他们!

世界钢琴曲难度排名一首首征服他们!

世界钢琴曲难度排名一首首征服他们!今天为大家盘点的是公认难度最高的十首曲子,来挑战一下吧!NO.1 《第三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

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

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NO.2《EnglishCountry-Tunes》这首曲子琴谱上有时一个小节里就挤进三百个音符,弹奏的时候手指头和手肘都要用……俄罗斯女钢琴家丝罗克兰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这首曲目。

NO.3 李斯特《唐璜的回忆》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

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

NO.4 李斯特《鬼火》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

其中,第5首《鬼火》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是12超技当中最难的一首,拉赫说它是最难的练习曲,技术刁钻不说,还必须弹得轻灵有趣方能服人。

NO.5巴拉基耶夫《伊斯拉美》这首作品为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然后是中段,奏出充满感情的小行板;然后结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题,尾奏是十分狂热性的激烈的急板。

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NO.6李斯特《马捷帕》被誉为“辉煌的双音练习曲”,演奏者必须炫技,因为难度非常大。

有大量的装饰音。

一共有七分多钟中段旋律有些高雅的伤感,平静而又忧伤。

最后复转入激烈。

NO.7李斯特《f小调热情》钢琴的音色之美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这是夹在两首最高潮音乐之间的一首,因此在主题上可以说是什么都有,有一种无言的上进心支配着作曲者。

漫谈李斯特超技钢琴练习曲

漫谈李斯特超技钢琴练习曲

漫谈李斯特超技钢琴练习曲李斯特(Franz Liszt)被誉为钢琴音乐界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音乐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超技钢琴练习曲》(Transcendental Études),这是一部由12首练习曲组成的作品。

这些练习曲以其技巧要求的高度和音乐性的丰富性而闻名于世。

李斯特的超技钢琴练习曲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每一首练习曲都展示了李斯特的卓越技巧和想象力。

这些练习曲中的每一首都以其独特的主题和音乐特点而著名,同时也给钢琴演奏者带来了无尽的挑战。

这些练习曲中最知名的包括《摇篮曲》(No.3),这是一首优雅而富有情感的曲子,以其柔和的旋律和流畅的音乐性而著称。

另外还有《想象曲》(No.5),这是一首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曲子,以其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备受钢琴演奏者和听众的喜爱。

这些练习曲中最具挑战性的要数《凡尔赛宫》(No.10),这是一首技巧性极高的曲子,需要演奏者具备非凡的手指灵活性和准确的音乐记忆力。

不同的手指练习和速度的变化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音乐理解力,这是对钢琴演奏技术的极大考验。

除了技巧要求的高度,超技钢琴练习曲还以其音乐性的丰富性而受到赞誉。

每一首练习曲都展现了李斯特多样的作曲风格和音乐表达能力。

他巧妙地融合了各种音乐元素,如华丽的乐句、丰富的和声和情感上的层次变化,使得这些练习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训练,同时也是一种音乐上的享受。

超技钢琴练习曲的演奏要求金手指的技巧和敏感度,同时要求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的深度。

只有真正理解并融入到作曲家的意图中,才能完美地演绎这些练习曲。

其中的每一首曲子都需要演奏者通过提高自己的技巧和理解音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

李斯特的超技钢琴练习曲是经典傑作,它展示了作曲家的技巧和对音乐的热爱。

演奏这些练习曲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音乐理解力,同时也要求演奏者能够真正理解并表达其中蕴含的音乐意境。

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完整研究指南

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完整研究指南

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完整研究指南导读: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以其大胆狂放的激情和异乎寻常的表现技法而闻名于世,他那读谱时就足以使人望而却步的困难技巧成为后世钢琴演奏者们探索的目标,然而李斯特并未将这些“神技”看作创作的目的,而是看作表现思想的手段,其将大多数作品加入标题,通过丰富的技巧来刻画特定的音乐形象,实现了艺术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这是音乐描写技巧长足发展的结果,对于一个钢琴演奏者来说,对于李斯特这《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音乐研究无疑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笔者结合自己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学习和理解来进行初步的研究。

李斯特是19世纪音乐界最为激动人心的人物之一,是钢琴独奏家行列中的第一人,可以这么说,在纯技艺表演方面无人能及。

他从小就受系统、严格的训练,又经不断的实践,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形成一套独特的技巧,这些技巧在他创作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这些高级技巧练习曲中,快速的音阶、琶音、双音、八度音、装饰音和长时间的震音、颤音交织成一个绚丽多彩的音响世界,展现出狂放的激情和异乎寻常的表现力,他使钢琴变成一件万能乐器。

但更为可贵的是,他突破了传统练习曲中单调、冗长的技巧性训练,将技巧练习融入一首小诗,一幅风景画中并且附加了标题,如《玛捷帕》、《幻影》、《狩猎》等,通过“神技”来表现各种音乐形象,创造了富有神话般魔幻色彩的练习曲,在他的钢琴高级技巧的练习曲中,成功地实现了技巧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目的也是浪漫主义美学目实现的基础之一。

△别列佐夫斯演奏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S.139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下,以表现人和大自然取代了过去表现神和英雄。

艺术家在这宽泛、自由氛围中,一方面欣喜若狂地将强烈地自我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以获得展现自己的想象和讴歌人民的希望;而另一方面却以悲观不满的情绪,对庸俗的社会宫廷的约束,孤独的心灵、幸福的渴望或进行揭露,或予以渲泄,在这个以人及其命运为主题的时代里,艺术家在提示人和命运的真谛之时,又被人和命运所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斯特十二首《超级练习曲》S.139的创作及技术要点(一)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Etudes D`Execution Transcendante)是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其艰深的技巧、辉煌的音乐会演奏效果、诗情画意般的描绘使这部作品成为19世纪钢琴音乐的里程碑。

这部作品李斯特总共写了三个版本:初稿完成于1826年李斯特在法国南部旅行期间,在马赛的波亚斯洛出版社以作品6出版,采用的是车尔尼式的手指训练技术,但已具备后来的超技练习曲音乐主题的雏型,属于李斯特青年时期的习作。

第二稿修订于1837年,由意大利的黎柯第出版社出版,题献给车尔尼。

在这一稿中,李斯特将青年时代的简单习作作炫技性发展,并改写了其中三首,改动幅度之大,完全像是新作,降E大调练习曲的引子引用了李斯特早期创作的一首歌剧幻想曲的前奏部分。

最后一稿完成于1852年李斯特与卡洛琳公主在魏玛时期,由莱比锡的布莱特科普夫出版社出版,并被冠以《超技练习曲》的标题。

这套练习曲集的调性布局为:由C大调开始,加上关系小调,作五度圈的左迴转6次(与肖邦的24首《前奏曲》Op.28不同,肖邦前奏曲的调性安排是以C大调开始,加上关系小调,作五度圈的右迴转12次并遍及24个大小调),以调式色彩中最温暖(降D大调)与最悲情(降b小调)的一组调性结束。

其中十首被加上了文学性的标题:第四首被取名为《玛捷帕》,此曲完成于第二稿与第三稿之间,上有题献给维克多·雨果的小标题。

其余几首练习曲的标题也与雨果的诗歌标题相关联,如第三首《风景》、第六首《幻影》。

第八首《狩猎》描绘了一个德国古老的神话:在英格兰,一群猎人跟随亚瑟王打猎,他们纵马驰骋,在喊叫声与鞭子抽打声中追逐猎物。

第十一首《黄昏的谐音》与波德莱尔的诗歌并无关联,曲中的钟声、迷人的旋律和忧郁的色彩与诗歌毫不相同。

第一首《前奏曲》,C大调。

作为这部宏大曲集的序奏,从一开始就展示出李斯特强烈的个人风格,如双手强奏八度和弦、全音域的琶音跑动、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

这是一首克拉莫音阶技术类型的手指跑动练习,第13小节右手的二全音符属七和弦是乐曲的最高点,需要坚强的手指、手腕与手掌支撑以及整个身体重量的调动,发出响雷般的轰鸣。

同时,乐曲也展现了李斯特华丽的个人演奏风格以及他对生活的基本态度,那就是热情、胜利、凯旋。

这首练习曲与他的同名交响诗《前奏曲》在情感基调和风格上是一致的。

第二首,a小调,无标题的随想曲。

主要训练课题是左右手交替快速八度技巧与右手的三连音快速跳动,十分华丽。

贯穿乐曲主题动机的断奏标记与重音要鲜明地奏出,将乐曲强烈的节奏感展示出来。

这个主题动机原型是贝多芬的“命运”主题,李斯特借此表达了他对贝多芬的尊重,这也许是这首练习曲没有标题的原因。

李斯特将贝多芬笔下无情的命运人性化了。

第三首《风景》,F大调,稍慢板,是一首如同初夏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的小品。

整首乐曲要演奏得极其柔和、平静、甜美,注意左踏板的使用,各个声部都要歌唱。

手指贴键连奏与旋律的长线条是这首练习曲的主要训练内容。

第四首《玛捷帕》,d小调,快板。

这是这套曲集的第一首大型作品,也是最著名、最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作品之一,主题来自李斯特的同名交响诗《玛捷帕》,作品以雨果的长诗《玛捷帕》为标题。

故事梗概如下:玛捷帕是乌克兰民族英雄,年轻时曾在波兰国王约翰·卡吉米尔的宫廷中担任侍卫,后来由于与一贵族妇人私通而被贵族发现,被剥光衣服绑在马上放逐荒野,垂死之际在乌克兰获救,加入骑兵队,因其英勇善战,最终成为英雄。

全曲采用了主题的五次自由变奏。

在强有力的减七和弦与遍及钢琴全音域的音阶跑动序奏后,主题气势磅礴地以双手八度强奏和弦的形式出现,展示了玛捷帕坚毅的性格,中声部快速粗犷的三度双音描写了玛捷帕被绑在马背上放逐的情景。

要注意主题带三角形标记和没有这种标记的以及带ten.标记的和弦应使用明确的不同奏法。

第22至30小节的过渡段是典型的李斯特式炫技段落,需要精湛的八度演奏技巧,奏出排山倒海般的气势。

第31至47小节为主题第一次变奏,中声部变成三度双音的三连音节奏型。

在一段近似华彩的双手半音阶交替段落之后,音乐转入如歌的中段(61小节)。

第62小节开始主题的第二次自由变奏,音乐转为降B大调。

在如竖琴般双手优美的轻声拨奏陪衬下,左手大指奏出绵延的歌唱性主题,展现了英雄内心深处的柔情。

音乐要充满感情地表达出来,不能破坏长线条。

这段音乐经过多次转调,要注意大小调转换时调性色彩的改变带来的音色细腻变化,表达英雄内心从希望到叹惜的情感波澜,这也是作曲家本人的心路历程。

第76小节左手的大七度和弦是浪漫派作曲家最爱使用的表达浪漫情怀的和声手法,也是音乐最真情的流露,常被看作是浪漫主义音乐本质特征的体现之一。

这段音乐是李斯特主题变形手法又一次成功运用的范例。

第80小节开始主题的第三次自由变奏。

在这段变奏中,左手大指的旋律被移至右手高音声部,音乐变得更加流动、热情,更富有表现力。

左手加入了半音上行的和弦化织体,刻画了在放逐途中玛捷帕垂死的状态,音乐美得令人窒息。

半音化的和声处理手法是浪漫派作曲家钟爱的钢琴音乐创作手法之一,肖邦在其钢琴作品中也大量使用过,如他著名的练习曲《冬风》的右手半音化织体。

这种手法最能体现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标签之一。

第97小节开始的右手k6/4强奏快速半音化下行和弦是李斯特首创的炫技技术之一,需要快速准确的手指跑动以及坚强的三关节、手掌支撑力。

在他的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结束部分也有一段著名的类似段落,钢琴发出令人眩晕的轰鸣声。

在经过一段双手快速的八度炫技过渡段之后,音乐又回到快板,d小调。

第114小节开始主题的第4次自由变奏,乐曲以轻快的6/8拍三拍子舞蹈节奏表现玛捷帕在历经磨难之后奇迹般的活下来和胜利的喜悦。

第136小节开始主题的最后一次自由变奏,坚定的快板。

李斯特用双手大跳加三度装饰音的高难度技巧来表现玛捷帕从苦恼中解脱,获得再生的狂喜。

主题在这里变成了一支英勇的进行曲,推向全曲最高潮。

这段音乐是李斯特钢琴作品中技术最难的段落之一,要展示准确的远距离大跳。

练习时要勇敢,眼睛直视前方,不要看琴键,形成一种下意识的距离感,才能克服这段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段落。

第159小节开始全曲的尾声。

右手在三个八度范围内的分解八度和弦再次将乐曲的炫技性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仿佛胜利的英雄经历暴风雨的洗礼一般,音乐逐渐转向光明的D大调。

第177小节开始一段短暂的宣叙调,李斯特引用了雨果的原诗:“它终于倒下……而国王站了起来!”音乐最后在狂欢中结束,以展示和弦力度为主。

第五首《鬼火》,降B大调,小快板。

如同舒伯特《冬之旅》里面的,鬼火在德国有“状如人形的火,引诱路上的行人迷路”的传说。

在万圣节漆黑的夜里,一个人赶夜路,途经一片坟地,阴风吹过,四周发出簌簌声,令人不寒而栗。

就在这时,他忽然发现远处有一点亮光若隐若现。

他战战兢兢地捡起一块石头,朝亮光扔去,只见那火光飘飘忽忽地,飞到了另一个坟头的后面。

他更加害怕了,又拣起一块石头朝火光扔了过去,只见那亮光又向另一个坟头飞去。

他几乎崩溃了,欲拣起石头再朝那亮光扔去,这时,只听见坟头后面传来了声音……这是一首著名的双音练习,前苏联钢琴家里赫特1958年索菲亚独奏会的现场录音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极限速度。

乐曲一开始在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快速半音阶跑句下,左手奏出歌唱性的主题,似一声声哀叹。

随后第7小节开始,两串快速分解的自上而下减7和弦经过句形象地描绘了闪烁的鬼火。

和声构成是柱式的半分解减7和弦,即减7和弦的四个音被同时分配在左手的和弦与右手的单音跑动中,演奏时要富有想像力,弹得极为轻巧,注意手腕的放松,这是乐曲的引子部分。

乐曲的主题从18小节开始,李斯特指示“柔和、安静,并且始终保持连贯”。

右手半音化的双音织体是这首练习曲技术上最难的部分,也是和声色彩最迷人的段落。

在练习的过程中,应首先通过放手腕的方式练习,即四音一组与二音一组相结合的手腕放松方式,通过手腕来带动双音,这也符合和声功能与音乐的起伏变化。

左手要弹出小连线的语气,句法是2+2+4(以八分音符为单位)。

调性布局上,李斯特采用的是降B大调(18至21小节)与下属的降e小调(22至25小节)之间的切换。

这段反复的时候,左手变成了跳跃的装饰音型,旋律在低声部;在和声色彩上,柔和的降e小调被更为明亮的降E大调所代替(34至37小节),最终发展到“热情且富有表现力的”乐段结尾(40至41小节)。

乐曲的中段以诙谐的引子动机展开,通过不断上行的音高、逐渐增强的音量与材料分裂,音乐的紧张度逐渐提升,在第49小节达到乐曲的第一个高潮。

这里要强调节奏的重拍与三十二分音符跑动的平均。

第53至57小节是左手的半音阶跑动练习,要通过八个音放一次手腕的方式来练习,消除肌肉的紧张。

第57至61小节是双手的分解和弦跑动练习,要突出双手高声部的旋律。

第62至66小节要弹出戏剧性的强烈对比,音乐随后通过一串极为轻巧的跑动进入再现段。

这段要通过四个音一组的方式放手腕(第67小节)。

再现段音乐转向更为明亮的A大调,极其优雅。

从音乐修辞学的角度看,这是拟人化的手法,李斯特将“鬼火”人性化了,跳起优雅的舞蹈。

主题在左手低声部再现,中声部双手奏出带有舞蹈性小连线的三度半音阶上行的浪漫旋律(第73小节),右手高声部则是新加入的引子动机(第74小节)。

这段音乐是两颗心在对话,就像电影《人鬼情未了》里的情节一样,李斯特用浪漫的笔触赋予了“鬼火”以人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移情性的表现特征之一。

在调性布局上,再现段采用的是A大调与下属的d小调之间的切换。

音乐反复时,李斯特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性变奏手法,展现了鬼火的灵巧与轻盈(第84至91小节)。

随着音乐的渐强,乐曲的第二次高潮也是整首乐曲的最高潮到来(第92至101小节)。

演奏这个段落需要精湛的演奏技巧,展现钢琴辉煌的音色。

每四拍一组的八度和弦重音要运用身体的重量与手腕的支撑,放大臂,弹得饱满、有力,左手要做渐强。

附点上的语气重音要给予充分的强调,手腕的支撑力是这个段落的主要训练目标。

随着现代钢琴和演奏技术的发展,手腕需要承受大臂乃至整个身体的重量,好比用十个手指做俯卧撑。

第96小节李斯特更是要求发出震耳欲聋般的轰鸣。

左手的八度大跳就像是骷髅之舞。

音乐在99小节转入热情而有表情的结束段,再次回到降B大调。

尾声从102小节开始,先是一段随兴处理的、柔和的稍慢板,要注意小连线及音色的变化,弹得非常妩媚,塑造出橄榄状的句型。

第106小节回到原速,音量逐渐增强,中声部采用主题首次呈现时的双音织体,上方声部是引子的动机,第111至112小节音量自突强后的迅速衰减就像是火苗的突然熄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