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分析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一年级数学试卷分析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一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试卷共23道小题,共100分,由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占总分值的20%、填空题总分值的18%,解答题占总分值的62%。
内容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图形的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
1、注重基础,刻意创新。
新课标注重四基的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基是中学生走向社会和进一步深造所必需的基本内容,是人人都必需获得的数学。
全卷重视对“基”的考查,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基础性题目贯穿试卷始终是本套试题的一大特点,其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对每个题都有动手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得,体现出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人都有不同的发展。
另一方面,试题考查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在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寓能力考查于基础之中,从而做到基础和灵活创新能力的和谐统一。
2、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考查学生对《课标》目标的掌握程度如何,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试卷中的许多题目是课本中例题或习题的直接引用或变形引升,如第16题用火柴棍拼三角形,第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改成了用火柴棍拼小鱼。
3、注重背景设置,突出应用性,体现数学价值试卷中很多题目的背景,贴近生活,与所提问题结合自然,展示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的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在本套试题中得到充分展现,如第21题联系生活的费用问题,考查了列代数式,化简求值的知识,使学生思数从数到字母的抽象过程;第20题应用方位角的知识决定点P的位置;第22题巧妙把角度的计算与钟表的时针、分针结合起来,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4、体现人文关怀,落实“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与以往相比,试卷结构正向“简单、合理、题量适中的方向发展,各种题型的配置较为适宜,无论是试题本身的数学内涵,还是试卷的表现形式都有较好的体现。
2012-2013七年级上数学试卷分析

2012-2013上学期七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三乡三中王振波一、命题说明本次数学试卷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的内容为基本素材,力求体现《课标》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努力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
试卷的主要特点如下:本卷满分值120分,考查内容覆盖本册教材所涉及的主要方面的知识点。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命题以本册教材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考点来设计试题,并力求将各知识点放到实际情境中去考查,注重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单纯考查对知识的记忆与识别。
2、重视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对运算的考查强调的是基本的运算能力,对计算量和难度进行控制,避免繁琐的运算;对空间观念则从多角度去考查,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画平面展开图;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则加强了探究能力的考查,重视归纳推理。
3、试题贴近生活、突出运用。
注意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有关问题作为命题的素材,如第1题、第4题、第16题、第20题,最后一道大题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思考、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从学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1、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
如第3、第7、第12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在实际情景中的简单应用,难度低,但得分率不高;又如第4、第9、第13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有理数、代数式、平面图形的基本运算,计算量不大,难度不高,但得分率也不高;再如第六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画图操作能力,要求不高,但得分率更是不乐观。
2、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如,最后一道大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为了降低难度,本题设置了三个连贯的小问题,逐层深入,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做了铺垫,但得分率更低。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对新课程的性质、特点仍然缺乏了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致。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分析 报告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试题难度适宜,能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部分题目可直接运用公式、定理、性质、法则解决,无繁难计算、证明,对教学有导向作用。
二、得分情况分析考试成绩并不太理想。
主要原因是:学生粗心大意,做题不够细心,特别是计算题出错最多。
后进生的基础太差,优生的成绩不够理想。
七(4)班参考人数51人,平均分47.43,及格人数7人,及格率13.73﹪,最高分91,最低分1分,40-49分的人数较多。
七(10)班参考人数55人,平均分15.15,及格人数0人,最高分56,最低分1分。
三、原因分析1.基础题和中档题的落实还应加强。
比如,学生必会,应该拿分的一些中档题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2.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待加强。
(1)审题和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较弱。
如第23题,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题;(2)计算能力较弱。
从所阅卷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
比如15、16题,这是送分题,但学生因为粗心而出错;(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需加强。
比如:第21题等;从阅卷和最后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到学生的得分率都不高,学生所学知识较死,应变能力也不好。
(4)应用题得分率较低,还有新题型的理解不到位,对数学的转换思想掌握不精准。
四、教学改进措施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究。
比如从试卷中体现出来的:立足基础性、注重能力性、强调应用性、渗透探究性、关注创新性、重视综合性、体验过程性。
2.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后面的教学中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光要传授知识,更应传授学习和考试的方法(包括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如何使学生复习的效率更高,在考试时如何审题,如何在考试中减少无谓的失分,尽可能获取分数,如何保持考场上平和的心态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的教学要作为一个重点内容,使一部分优秀的学生真正能灵活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优秀率。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一、基本情况1、题型与题量全卷共有三种题型,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其中选择题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填空题有8个小题,每题3分,共24分;解答题有5个大题,共66分,全卷合计25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 2、内容与范围从考查内容看,几乎覆盖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册数学教材中所有主要的知识点,而且试题偏重于考查教材中的主要章节,如有理数、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
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隶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纵观全卷,所有试题所涉知识点均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试卷特点等方面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
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有利于良好习惯和正确价值观形成。
二、学生答题分析1、基本功比较扎实。
纵观整套试题,可以说体现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测试。
尤其是本套试题提升了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学习的全方面情况进行了测查。
我班学生在测试中,也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学习状况,中上水平的学生成绩比较理想。
如计算中,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正确率也是比较高的,体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准确进行计算的能力.2、应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强。
2013初一数学期末统考试卷分析

2012学年第一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罗成祥本次数学期末考试重点考察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整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图形中线段的作图、计算和角度的计算。
本试卷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考查,突出了对数学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察,着力体现概念性、思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紧扣考纲,注重双基本次期末考试范围比较大,但有很多题目源于课本与课后练习,紧扣考纲,注重双基。
2.概念思辨性强,突出重点试题对本部分各节知识考察较为全面,一方面突出了重点知识重点考察,另一方面突出数学知识本身的数学思想的考察,如:1、2、3、4、9、11、14、19等题目,均是在基本概念和易混知识上进行了考察,有效的检测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3.突出运算能力,书写能力,考察知识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其中6、7、8、10、12、13,,16,17,18体现出既要运算,又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察,19、20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深度的考查。
4、阅卷过程中反应的问题及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书写混乱,答题不够规范。
比如:,19、22,25答题不规范,书写混乱,在平时教学中注意答题规范的示范性。
(2)基础知识点掌握不牢靠,考虑问题不全面,,23题未考虑对整式化为最简,10题没有结合具体的数字得到错误的答案。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比如25,绝大多数同学是空白,不知道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分析不来,做答差。
希望平时多注重学生对知识点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整个试卷来看,答题中反映出学生:①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依赖老师,跟着老师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盲目的听课,盲目的记笔记,没有自己的思考,对概念、公式、定理等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当遇到自己没做过的题时就不知如何下笔做了;②个别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到正规考试时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思维卡壳。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doc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3的相反数是( )A . 2013B .20131C .20131-D .02. 16的平方根是( ) A .4B .-4C .256D. ±43. 从宁波到武汉有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四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这四种交通工具行驶的路程最短的是( ) A .火车B .飞机C .轮船D.汽车4. 某天宁波的最低温度为2℃,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比宁波低15℃,则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 ) A .17 ℃B .13 ℃C .-13 ℃D.-17 ℃5. 2012年,我国初步估算国内生产总值达519300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居世界第二位,519300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下面哪个数?( ) A.5.193×1013B .5193×1010C .5.193×1014D .51.93×10126.在2π,3.14,0,5,0.4 五个数中分数..有( )个 A .1B .2C .3D. 47. 某车间有26名工人,每人每天能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
若要使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按1:2配套,则分配几人生产螺栓?设分配x 名工人生产螺栓,其他工人生产螺母,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x x -=261812 B. ()x x -=261218 C. ()x x -=⨯2612182 D. ()x x -=⨯2618122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MB MA AB +=,NB NA AB +<,则点M 在线段AB 上,点N 在线段AB 外 B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的长度C .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这条射线是这个角的平分线D .若MN=2MC ,则点C 是线段MN 的中点9.如图,已知A ,O ,B 在一条直线上,∠1是锐角,b2 c4d1c1b1c3c2b3 a2a1Ad2d3d4 d5第10题图则∠1的余角是( ) A .1221∠-∠ B .123221∠-∠C .()1221∠-∠ D .∠2-∠1 10.一条信息可以通过如图的网络线由上(A 点)往下向各 站点传送,例如:信息到b2 点可由经a1的站点送达,也 可由经a2的站点送达,共有两条途径传送,则信息由A点到达d3 的不同途径共有( )A .3条B .5条C .6条 D. 12条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11. -3,2,1三个数中离原点最近的数是 12. 单项式35ab -是 次单项式13. a x x +=-273的解与方程734=+x 的解相同,则a 的值为14. 把33.28°化成度、分、秒得 度 分 秒。
2012-2013七年级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分析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试卷分析蒋淑勤一、试题简析本次数学试题覆盖面全,难易程度适中,突出重点,灵活性较强。
多数试题都属于平时训练的重点内容。
试题主要特点如下: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的考查。
如一题的1——12题,二题的1、2、3、6题,四题都注重对基本概念的应用的考查,三题是对最基本的运算技能的考查。
2、注重对基本数学能力的考查。
一题的3、11题,二题的13.14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16.17.18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观察猜想和说理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的识图能力的考查。
3、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如一题12、13题,二题5、6、8题,三题21题,23题注重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考查;一题12题,二题3题。
4、注重对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如一题12,二题5题,三题中的22.23题都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5、题目设计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放。
能够起到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引导和考查。
如一题7、12题,三题中的20.21等题目灵活,方法多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试卷分析1、基本情况(1)由于基础不过关,概念不清而导致失分。
(2)不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最后一个大题。
(4)做题(作图)步骤不完善或不规范而导致失分。
如21题的说理步骤不条理,逻辑性不强,条件不完整,考虑不全就盲目得出结论。
23(4)考查学生扇形统计图的知识点,学生在(3)中画图象时不能正确、简练、完整的说出图象的画法,得出的结论误差较大。
(5)观察和动手能力不强,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1.狠抓学生的基本功,做到精讲精练,落到实处,基本概念教学。
2.练习的题型尽可能一式(题)多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注意培养学生的细节问题(如应用题中的解,设,检验,答,审题不清,画图随意,证明题步骤规范性,选择题,填空题思考不严密,丢分较多等。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一、试卷特点本次数学期末检测试卷主要以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材为依据,着重考查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比较突出地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探究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淡化与减少机械记忆性的内容,情景力求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实际。
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和基本运算能力的考查,同时渗透了数学思想的考查和应用。
按照新课标的总体要求,试卷整体难度属于中等程度,体现了“双基”考查的基本要求。
二、试卷内容分析本次试卷覆盖了七年级上册的全册内容。
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解应用题为主,全卷以120分制命题。
其中选择题占25%(占30分),填空题也占25%(占30分),解答题约占26.7%(占32分),解应用题占23.3%(占28分)。
从六章内容所占比例上来看(如图),侧重安排不太合理:第1章有理数的内容所占比例太高,第3章图形欣赏与操作所占比例偏低,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很重要,却没有相应的题型,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没有考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知识点。
可以把有理数的题量适当减少,增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或图形的欣赏与操作有关的题型。
三、失分原因分析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本次试题基础题所占比例大,容易题占75分左右,从答题情况看,填空题和解答题失分较多,导致成绩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基础不扎实,对课本知识生疏,或不能熟练运用,相当一部分学困生表现尤为突出。
例如,有部分同学对题“5的相反数是”都不知道,可见基础薄弱到了什么程度。
本届初一的基础是近几届数学基础最差的一届(这是小学原六年级任课教师和学校的一致看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是最紧迫的一项任务,然后再是思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审题不仔细是造成失分的又一主要原因。
如在填空题12题中“从右向左的第2项是”,很多学生按习惯从左向右看,结果出现了错误。
有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不能正确选出答案,纯粹属于答题不细心所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分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3分)﹣2013的绝对值是()A.﹣2013 B.C.D.2013﹣考点:绝对值.分析:根据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即可求解.解答:解:|﹣2013|=2013.故选D.点评:考查了绝对值,计算绝对值要根据绝对值的定义求解.第一步列出绝对值的表达式;第二步根据绝对值定义去掉这个绝对值的符号.2.(3分)16的平方根是()A.4B.±4 C.256 D.±256考点:平方根.分析:看看哪些数的平方等于16,就是16的平方根.解答:解:∵(±4)2=16,∴16的平方根是±4.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平方根的概念,要熟记这些概念.3.(3分)从宁波到武汉有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四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这四种交通工具行驶的路程最短的是()A.火车B.飞机C.轮船D.汽车考点: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分析:从宁波到武汉,肯定要尽量缩短两地之间的里程,就用到两点间线段最短定理,而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四种交通,只有飞机按直线飞行的.解答:解: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定理,四种交通工具中,飞机的航线是按直线飞行的,所以路程最短.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线段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4.(3分)某天宁波的最低温度为2℃,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比宁波低15℃,则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A.17℃B.13℃C.﹣13℃D.﹣17℃考点:有理数的减法.分析:用宁波最低气温﹣15°C=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再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解:2﹣15=2+(﹣15)=﹣13(°C).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关键是熟练掌握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5.(3分)2012年,我国初步估算国内生产总值达519300亿元,比上年增长7.8%,居世界第二位.519300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下面哪个数?()A.5.193×1013B.5193×1010C.5.193×1014D.51.93×1012考点: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是易错点,由于519300亿有14位,所以可以确定n=14﹣1=13.解答:解:519300亿=51 930 000 000 000=5.193×1013.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的方法,准确确定a与n值是关键.6.(3分)在,3.14,0,,0.4五个数中分数有()个.A.1B.2C.3D.4考点:有理数.分析:根据有理数包括整数与分数,分数包括正分数与负分数即可求解.解答:解:在,3.14,0,,0.4五个数中,分数有3.14,0.4,一共2个.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有关定义,注意所有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的形式,因而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是分数.7.(3分)某车间有26名工人,每人每天能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若要使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按1:2配套,则分配几人生产螺栓?设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栓,其他工人生产螺母,所列方程正确的是()A.12x=18(26﹣x)B.18x=12(26﹣x)C.2×18x=12(26﹣x)D.2×12x=18(26﹣x)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分析:设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栓,则(26﹣x)名生产螺母,根据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按1:2配套,可得出方程.解答:解:设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栓,则(26﹣x)名生产螺母,∵要使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按1:2配套,每人每天能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可得2×12x=18(26﹣x).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实际问题抽象一元一次方程,要保证配套,则生产的螺母的数量是生产的螺栓数量的2倍,所以列方程的时候,应是螺栓数量的2倍=螺母数量.8.(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AB=MA+MB,AB<NA+NB,则点M在线段AB上,点N在线段AB外B.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的长度C.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这条射线是这个角的平分线D.若MN=2MC,则点C是线段MN的中点考点:两点间的距离;角平分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分析:根据两点间的距离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即可判断A;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即可判断B;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即可判断C;根据线段中点定义即可判断D.解答:解:A、如图:符合AB=AM+BM,AB<AN+NB,即正确,故本选项正确;B、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故本选项错误;C、从顶点出发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这条射线叫角的平分线,故本选项错误;D、如图:MN=2MC,但C不是线段MN的中点,故本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角平分线定义,线段中点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9.(3分)如图,点A、O、B在一条直线上,∠1是锐角,则∠1的余角是()A.∠2﹣∠1 B.∠2﹣∠1C.(∠2﹣∠1)D.(∠1+∠2)考点:余角和补角.专题:计算题.分析:由图知:∠1和∠2互补,可得∠1+∠2=180°,即(∠1+∠2)=90°;而∠1的余角为90°﹣∠1,可将上式代入90°﹣∠1中,即可求得结果.解答:解:由图知:∠1+∠2=180°;∴(∠1+∠2)=90°;∴90°﹣∠1=(∠1+∠2)﹣∠1=(∠2﹣∠1).故选C.点评:此题综合考查余角与补角,难点在于将∠1+∠2=180°进行适当的变形,从而与∠1的余角产生联系.10.(3分)一条信息可通过如图的网络线由上(A点)往下向各站点传送.例如信息到b2点可由经a1的站点送达,也可由经a2的站点送达,共有两条途径传送.则信息由A点到达d3的不同途径共有()A.3条B.4条C.6条D.12条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专题:压轴题.分析:根据由A点到达d3的各点分别为2个(a1、a2),3个(b1、b2、b3),2个(c2、c3),由此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画树状图得:所以有6种;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事件的可能情况,关键是得到到达目的地应走的路口,列齐所有的可能情况.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1.(3分)﹣3,,1三个数中离原点最近的数是1.考点:实数与数轴.分析:根据到原点距离最近的点,即绝对值最小的点,首先求出各个数的绝对值,即可作出判断.解答:解:到原点距离最最近的点,即绝对值最小的点,|﹣3|=3,||=,|1|=1,∵3>>1,∴离原点最近的点为1.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的定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12.(3分)单项式﹣5ab3是4次单项式.考点:单项式.分析:根据单项式次数的定义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单项式﹣5ab3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1+3=4,∴此单项式的次数是4.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单项式,熟知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3.(3分)若关于x的方程3x﹣7=2x+a的解与方程4x+3=7的解相同,则a的值为﹣6.考点:同解方程.专题:计算题.分析:将方程4x+3=7的解代入方程3x﹣7=2x+a可得出a的值.解答:解:∵4x+3=7解得:x=1将x=1代入:3x﹣7=2x+a得:a=﹣6点评:本题解决的关键是能够求解关于x的方程,根据同解的定义建立方程.14.(3分)把33.28°化成度、分、秒的形式得33度16分48秒.考点:度分秒的换算.分析:根据度、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求解.解答:解:33.28°=33°+60′×0.28=33°+16′+60″×0.8=33°16′48″.故填:33°,16′,48″.点评:本题考查了度、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1°=60′,1′=60″.15.(3分)如图,数轴上A表示5,B表示﹣7,AB中点表示的数是﹣1.考点:数轴;两点间的距离.分析:直接根据中点公式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数轴上A表示5,B表示﹣7,∴AB中点表示的数==﹣1.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熟知中点坐标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6.(3分)如果代数式a2+2a的值为5,那么代数式3﹣4a﹣2a2的值为﹣7.考点:代数式求值.分析:首先由已知求得:a2+2a=5,再把3﹣4a﹣2a2变形为2(a2+2a)﹣3,然后将a2+2a的值整体代入即可求解.解答:解:由已知得:a2+2a=5,所以3﹣4a﹣2a2=﹣(2a2+4a﹣3)=﹣2(a2+2a)+3=﹣2×5+3=﹣7.故答案为:﹣7.点评:本题考查了求代数式的值,运用整体代入求值法,整体代入求值法是将已知条件适当变形,然后作为一个整体,代入到经过变形的待求的代数式中去求值的一种方法.17.(3分)黄老师带学生从A市到B市的结对学校去体验生活,行程需一天,计划上午比下午多走100千米到C市吃午饭.由于中途车子故障进行修理,中午才赶到一个小镇,只行驶了原计划的三分之一路程,过了小镇,汽车又开了300千米(此时已过C),这时候黄老师问司机还有多少路,司机说:“再走从C市到这里路程的二分之一就到目的地了,则A、B两市相距450千米.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专题:应用题.分析:可以设C市到B市相距x千米,根据题目的叙述表示出DC,CE,再由CE=300千米,可得出方程,解出即可.解答:解:设C市到B市相距x千米,则AB两市相距(2x+100)千米,则DC=AC=(x+100)千米,CE=CB=x,依题意得:(x+100)+x=300 ,解得:x=175,2x+100=450千米,即AB两市相距450千米.故答案为:450.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难度较大,设出未知数,表示出DE的长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8.(3分)如图:点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内(不在边上)任意一点,P和正方形各顶点相连后把正方形分成4块,其中①③可以重新拼成一个四边形,重拼后的四边形周长的最小值是2.考点:图形的剪拼.分析:根据题意得出P点在正方形对角线上时,重拼后的四边形周长的最小值进而求出即可.解答:解:∵①③可以重新拼成一个四边形,重拼后的四边形周长为:P点到正方形4个顶点的距离之和,∴重拼后的四边形周长的最小值时,结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则P点在正方形对角线上,∴重拼后的四边形周长的最小值是:2=2.故答案为: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根据已知得出P点位置是解题关键.三、解答题:(本题共46分)19.(4分)计算(1)17﹣(﹣2)3÷(2)36×(3)(﹣2)3﹣(3﹣5)﹣+2×(﹣3)考点:实数的运算.专题:计算题.分析:(1)先算乘方和立方根,再算加减;(2)利用分配律求出36×,再算加减;(3)先算乘方、开方和括号里面的,再算乘法,然后算加减.解答:解:(1)原式=17+8÷2=17+4=21;(2)原式=9﹣4﹣3﹣2=0;(3)原式=﹣8﹣(﹣2)﹣2﹣6=﹣8+2﹣2﹣6=﹣14.点评:本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涉及乘方、平方根、有理数的乘法等运算,考查基础.20.(3分)解下列方程:(1)x﹣1=2x=3(2).考点:解一元一次方程.分析:(1)移项、合并,即可得出方程的解;(2)先去分母,然后移项、合并,即可得出方程的解.解答:解:(1)移项、合并得:x=﹣4;(2)去分母得:2(8x﹣5)﹣2×6=3×5x,去括号得:16x﹣10﹣12=15x,移项、合并得:x=22.点评:本题考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常见的过程有去分母、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等.21.(3分)化简求值:3(x2﹣xy)﹣5(),其中x=﹣2,y=﹣3.考点:整式的加减—化简求值.分析: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最后代入求出即可.解答:解:原式=3x2﹣3xy﹣3x2+5xy=2xy,当x=﹣2,y=﹣3时,原式=2×(﹣2)×(﹣3)=12.点评:本题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和求值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化简和计算能力.22.(6分)如图,A,B,C是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请按下列要求画图(画图工具不限,不需写出结论,只需画出图形、标注字母):(1)连接AC,连接并延长BA至点D,使AD=AB.(2)过点A画直线MN⊥AC(M在A的左边,N在A的右边).(3)若∠BAC=40°,则∠DAN=50°.考点:直线、射线、线段.分析:(1)根据线段、延长线的画法作出即可;(2)作出过点A的直线即可;(3)根据两角互补的性质解答.解答:解:(1)如图所示;(2)直线MN如图所示;(3)∵∠BAC=40°,∴∠DAN=90°﹣40°=50°.点评:本题考查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主要是对同学们几何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的能力的考查,注意垂直要表示垂直符号.23.(5分)探索规律:将连续的偶2,4,6,8,…,排成如表:(1)图中十字框中的五个偶数的和与中间的偶数16有什么关系?(2)移动十字架,设十字架中间的偶数为x,用代数式表示十字框中的五个偶数的和;(3)若将十字框上下左右移动,可框住另外的五个偶数,则能框住五个偶数的和等于2010吗?如能,写出这五个偶数;如不能,说明理由.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列代数式.分析:(1)将十字框中的5个数加起来的和除以中间这个数就可以求出结论;(2)根据上下的数相差10,左右的数相差2就可以求出5个数之和;(3)用2010÷5就可以得出中间的这个数,然后根据这个数确定它的位置就可以得出结论.解答:解:(1)将十字框中的5个数加起来得:6+14+16+18+26=80,80÷16=5,∴80是16的5倍,∴十字框中的五个数的和是中间一个数的5倍;(2)设中间的一个数为x,则其余的四个数分别为:x﹣10,x+10,x﹣2,x+2,∴十字框中的五个数之和为:x+x﹣10+x+10+x﹣2+x+2=5x,(3)不可能∵2010÷5=402,而402在第一列,∴402不能成为十字框中的5个数的中间的数,∴字框中的五个数之和不可能等于2010.点评:本题考查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运用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在解答时求出中间的数与5个数的和的关系式关键.24.(7分)陈老师为学校购买运动会的奖品后,回学校向后勤处王老师交账说:“我买了两种书,共105本,单价分别为8元和12元,买书前我领了1500元,现在还余418元.”王老师算了一下,说:“你肯定搞错了.”(1)王老师为什么说他搞错了?试用方程的知识给予解释;(2)陈老师连忙拿出购物发票,发现的确弄错了,因为他还买了一个笔记本.但笔记本的单价已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应为小于10元的整数,笔记本的单价可能为多少元?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专题:应用题.分析:(1)等量关系为:8元的书的总价钱+12元的书的总价钱=1500﹣418;(2)关键描述语是笔记本的单价是小于10元的整数,关系式为:0<所用钱数﹣书的总价<10.解答:解:(1)设单价为8.0元的课外书为x本,得:8x+12(105﹣x)=1500﹣418,(2分)解得:x=44.5(不符合题意).(3分)因为在此题中x不能是小数,所以王老师说他肯定搞错了;(4分)(2)设单价为8.0元的课外书为y本,设笔记本的单价为b元,依题意得:0<1500﹣[8y+12(105﹣y)+418]<10,(6分)解之得:0<4y﹣178<10,即:44.5<y<47,(7分)∴y应为45本或46本.当y=45本时,b=1500﹣[8×45+12(105﹣45)+418]=2,当y=46本时,b=1500﹣[8×46+12(105﹣46)+418]=6,即:笔记本的单价可能2元或6元.(8分)点评:(1)设单价为8.0元的课外书为x本,根据8元的书的总价钱+12元的书的总价钱=1500﹣418,列出方程便可解答;(2)根据这本笔记本是小于10元的整数,即(1)中所得的关系式,列出不等式组求解即可.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符合题意的不等关系式组,及所求量的等量关系.25.(8分)如图,∠EOD=70°,射线OC、OB是∠EOA、∠DOA的角平分线.(1)若∠AOB=20°,求∠BOC;(2)若∠AOB=α°,求∠BOC的度数;(3)若以OB为钟表上的时针,OC为分针,再过多少时间由B,O,C三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第一次达到最大值?考点:角的计算;钟面角;角平分线的定义.专题:计算题.分析:(1)由OB为∠AOD的平分线,得到∠AOD=2∠AOB,由∠AOD+∠EOD求出∠AOE的度数,再由OC为∠AOE的平分线,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得到∠AOC的度数,即可确定出∠BOC的度数;(2)同理表示出∠BOC的度数即可;(3)当OC⊥OB时面积最大,此时要OC要追上OB,可得:90°+35°=125°,根据题意即可求出三角形OBC面积第一次达到最大的时间.解答:解:(1)∵OB平分∠AOD,∴∠AOB=∠BOD=∠AOD=20°,∴∠AOD=40°,∴∠AOE=∠AOD+∠EOD=110°,∵OC为∠AOE的平分线,∴∠AOC=∠AOE=55°,∴∠BOC=∠AOC﹣∠AOB=35°;(2)∵OB平分∠AOD,∴∠AOB=∠BOD=∠AOD=α,∴∠AOD=2α,∴∠AOE=∠AOD+∠EOD=70°+2α,∵OC为∠AOE的平分线,∴∠AOC=∠AOE=35°+α,∴∠BOC=∠AOC﹣∠AOB=35°;(3)当OC⊥OB时面积最大,此时要OC要追上OB,可得:90°+35°=125°,根据题意得:=(分钟),则经过分钟三角形OBC面积第一次达到最大.点评:此题考查了角的计算,钟面角,以及角平分线定义,熟练掌握角平分线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四、附加题(本题共10分,计入总分,但总分不超过100分)26.(3分)某班有50人,其中35人参加文学社,45人参加书画社,38人参加音乐社,42人参加体育社,则四个社都去参加的学生至少是多少人?()A.10 B.12 C.14 D.16考点:推理与论证.分析:由题意可以设出至少有x人四个小组都去参加,然后根据容斥原理进行求解.解答:解:∵35人参加文学社,45人参加书画社,38人参加音乐社,42人参加体育社,设四个都参加的人为x人,则根据容斥原理,至少有35+45﹣50=30人同时参加文学社和书画社两个小组,至少有30+38﹣50=18人同时参加文学社和书画社和音乐社三个小组,那么x=18+42﹣50=10,∴四个社都去参加的学生至少是10人.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推理论证,分别得出参加两个小组以及三个小组的最少人数进而求出是解题关键.27.(3分)已知a、b、c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化简|a|﹣|a+b|+|c﹣a|+|b+c|.考点:整式的加减;数轴;绝对值.分析:本题涉及数轴、绝对值,解答时根据绝对值定义分别求出绝对值,再根据整式的加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即可化简.解答:解:由图可知,a>0,a+b<0,c﹣a<0,b+c<0,∴原式=a+(a+b)﹣(c﹣a)﹣(b+c)=a+a+b﹣c+a﹣b﹣c=3a﹣2c.点评:解决此类问题,应熟练掌握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注意化简即去括号、合并同类项.28.(4分)如果a,b为定值时,关于x的方程,无论为k何值时,它的根总是1,求a,b的值.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专题:计算题.分析:先把方程化简,然后把x=1代入化简后的方程,因为无论为k何值时,它的根总是1,就可求出a、b的值.解答: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6得:4kx+2a=12+x﹣bk,(4k﹣1)x+2a+bk﹣12=0①,∵无论为k何值时,它的根总是1,∴把x=1代入①,4k﹣1+2a+bk﹣12=0,则当k=0,k=1时,可得方程组:,解得a=,b=﹣4,当a=,b=﹣4时,无论为k何值时,它的根总是1.∴a=,b=﹣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就是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本题利用方程的解求未知数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