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第12节(2):外国教育探索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外国教育史》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外国教育史》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作者在《外国教育史》课程中的双语教学实践,阐述了开展双语教学实践的基本思路,并分析和评价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标签:双语教学;教学实践;《外国教育史》课程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双语教学已在我国各大高校开展起来。

至今,大家已基本达成共识:双语教学对教学双方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双语教学既是主要的教改方向之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之一。

因此,我们既不可像搞运动那样一哄而上,亦不能等待观望,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试点,努力开展双语教学实践进行实证研究。

将双语教学引进到小学教育(双语)专业开设的《外国教育史》课程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小学教育(双语)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依据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已是势在必然。

这能有效实现外语语言教学和专业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而在小学教育(双语)专业实施双语教学还有其自身的特殊需要。

(一)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双语教学的迫切需求小学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打好外语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小学双语教学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社会各界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对双语教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人们发现,影响双语教学健康发展的因素颇多: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未达成一致、师资力量薄弱、双语教材不配套等。

而其中,双语师资的匮乏是继续推进双语教学的巨大障碍。

小学双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两门语言,而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巧;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以及发展潜力等。

而现有的小学双语教师普遍缺乏专门的、系统化的双语教学培训,在“质”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很显然,双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制约双语教学深入发展的瓶颈。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未来教师的学科双语教学能力。

外国教育史12PPT课件

外国教育史12PPT课件

4.论高等教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柏拉图和他的学生在阿加德米学园
外国教育史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政治、哲学观点 (二)主要教育思想 1.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 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 3.论音乐与文雅教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相关研究
外国教育史
返回
外国教育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
1.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2.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3.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4.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外国教育史
二、史前教育的概况
时期
前氏族时期
母系氏族时 期
父系氏族时 期
军事民主制 时期
生产力发展 状态
打制石器的 出现
磨制石器的 出现
青铜器的出 现
外国教育史
(6)师资队伍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 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 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
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 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 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
外国教育史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教育 一、古典时代的雅典社会 二、文化的繁荣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三、古典时期的教育
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
求整齐划一。
外国教育史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 和体育锻炼为主。
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 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 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平较高 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
外国教育史
(5)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 练。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教育机构种类繁多

中外教育史(外国史部分1-1)

中外教育史(外国史部分1-1)

第一节 古代东方教育
一、人类早期学校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文明古国及其文化概况
最早的文明中心是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西亚的两
河流域,其形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后半期至三
千年代初。继之在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 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现出了另三个文明中心,其形成 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至末期。这就是一般所 说的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在这里出现了第一批国家。 前四个文明属于古代东方。
二、文明古国及其文化概况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东方的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 亚述、印度,相继进入奴隶制社会。在这里出现了外国最早 的奴隶社会的教育,这是人类第一个有阶段的社会的教育, 它开始了阶级教育的历史。
1、古代埃及
1)文字的产生:
埃及文字在巴比伦的影响下约产生于公元前3200年(也有人认为 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与巴比伦文字同样悠久)。最早的文字也是象
希伯来人最初以家庭太会堂发展而来。 希伯来教育孕育了基督教教育的种子,由于基督教教育在世界教
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希伯来教育的地位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二节 古代希腊教育
一、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 二、古希腊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一、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
在对外国古代教育的分析和考察中,可以清 楚地勾画出古代希腊教育、古代罗马教育、西欧 中世纪教育和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构成的外国古代 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苏格拉底与治国者教育
1、“美德即知识” 2、“产婆术”
(二)柏拉图与哲学王教育
1、论教育的作用
2、论哲学王教育的实施
(三)亚里士多德与和谐发展教育
1、论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2、教育要适应自然 3、论教育分期
本课结束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范文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一“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1.什么是探究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探究(Inquiry)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英文Inquir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其相应的中文翻译有“探问”、“质疑”、“调查”及“探究”等多种译法。

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探究”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

现在使用的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抵ぞ葑龀鼋馐偷母髦址绞剑涣硪环矫妫傅氖茄菇ㄖ丁⑿纬煽蒲Ч勰睢⒘煳蚩蒲а芯糠椒ǖ母髦只疃T谔致劭蒲Ы逃奈南字不管是使用探究(Inquiry)还是科学探究(cientificinquiry)这个词,除特别注明外都是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探究。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2.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一回事吗一讲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常常会想到发展式学习。

探究与发现,这两者是同一个概念吗其内涵与外延一样吗一讲到探究式学习,人们也常常想到它的对立面似乎是接受式学习。

与探究式学习相对的概念真的是接受式学习吗探究中就没有接受式学习的成分吗接受式学习就一定不是探究式吗或者,探究就不可以是接受式的吗实际上,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

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由于这个作业是让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现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学习。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外国教育史知识点协议一、协议关键信息1、协议目的:系统梳理外国教育史的重要知识点,为学习和研究提供清晰的框架。

2、涵盖范围: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的外国教育发展历程。

3、知识点分类: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实践等方面。

4、应用领域:适用于教育学科的教学、考试以及学术研究。

二、古代外国教育11 古希腊教育111 斯巴达教育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培养勇敢的军人。

教育内容主要为军事和体育,儿童从小接受严格的体能和战斗技能训练。

112 雅典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公民。

教育内容广泛,包括文法、修辞、哲学、音乐、体育等。

113 古希腊的教育家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了理想的教育体系;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

12 古罗马教育121 共和时期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122 帝国时期教育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加强,建立了公立学校系统。

三、中世纪外国教育21 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包括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等,教育内容以宗教教义为主。

22 世俗教育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逐渐兴起,传授实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四、文艺复兴时期外国教育31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倡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

教育内容注重古典文化、文学、艺术的学习。

32 教育实践出现了一批新型学校,如弗吉里奥创办的“快乐之家”。

五、近代外国教育41 英国教育411 公学的发展如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为贵族和上层社会子弟提供优质教育。

412 国家教育体系的建立19 世纪后,逐步建立起普及的国民教育体系。

42 法国教育421 中央集权教育体制的形成国家对教育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

422 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43 德国教育431 洪堡的教育改革推动了德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432 双轨制教育体系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

六、现代外国教育51 美国教育511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

中外教育史(外国史部分2-2)

中外教育史(外国史部分2-2)

2-3、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并建立了巴 黎公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设立了相当于政府部一级的十个委员会分管公社各方面的 行政事务,教育委员会就是其中之一。其主要职责是:主
管公社的教育事业,领导教育改革。
尽管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它所确立和 初步实行的原则却是永存的。
行使的权力都由州或人民保留之。”因此,以此为法律依据
而确立了地方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联邦政府无权直接干
预地方教育。这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史称“学区制”。
在地方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下,各州掌握教育行政管
理权力,设立州教育委员会,下设州教育厅。直接负责中小 学教育行政管理的是学区,学区在美国教育行政管理中占有 重要地位。在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中,还设有“学校视导员” (亦称“督学”),由州教育委员会或学区教育委员会委派。
联邦政府于1867年开始设立“联邦教育部”,但至今美
国宪法将管理教育的权利只授予州政府,而并没有规定联邦 政府对教育的义务,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联邦教育部作用的 发挥。地方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在美国一直沿用至今。
2、公立学校运动
19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公立学校(common school)。由 于缺少公众的支持,公立学校状况十分落后。 19世纪中期,美国兴起了公立学校运动。其所追求的是 一种对所有儿童开放的、依靠公共税款支持和实行公共管理
“阿卡德米学院”和“大学学院”,四年后又分别改称为
“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这是美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出 现“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的名称。与此同时,加 利福尼亚大学也实行了“初级证书”制度。但它们都不是一 个独立的教育机构,而是四年制学院和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外国教育史(课件)

外国教育史(课件)

工业革命对教育的 影响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需 求与技术进步,教育开始关 注实用技能与工业的发展。
布朗李和伯曼的教 育改革
布朗李和伯曼等人主张普及 教育与改革学校制度,为现 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前卫教育运动和民 主教育运动
20世纪的前卫教育运动注重 个性发展,民主教育运动强 调教育公平与人权。
当代的教育发展
外国教育史(课件)
外国教育史课件旨在探索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文明到当代教育体系,帮 助我们理解世界各地的教育模式与发展趋势。
概述
1 教育的定义和意义
2 为什么需要学习外国教育史
教育是培养人的各种能力的过程,对个人、 社会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外国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各种 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体系,拓宽自己的视野 与认识。
古代的教育体系
古埃及、希腊、罗马 等文明的教育体系
这些文明注重培养公民道 德、体育和知识。古希腊 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对教育 有深远影响。
古印度和中国的教育 体系
印度的教育重视宗教和哲 学学习,中国追求全面人 才,强调儒家思想与科技 教育。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体 系
教会在中世纪起主导教育, 宗教教育与拉丁文学习占 主导地位。
美国和欧洲的教育体 系
美国强调综合素养与创新 能力,欧洲注重社会公平 与多语言教育。
日本和韩国的教育体 系
日本的教育注重学科专业 与纪律,韩国则强调竞争 与学术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 趋势和热点问题
各国教育体系受到社会、 经济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发展。
结语
外国教育史的启示和借鉴
外国教育史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在 当代教育中寻求创新与改进。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重点、难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一、教育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点。

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

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

其论据是: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

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

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埃及的学校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

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1、宫廷学校: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

2、寺庙学校: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

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

3、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

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一)婆罗门的教育1、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乡村寄宿学校的主要特征
1.都设在远离城市、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设备优良,有利于儿童 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智力和体力的发展。 2.在管理、教育和教学上具有民主和自由的色彩,学校一般采用家 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师生拥有自主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密 无间。 3.把学生的各种活动与学习融为一体,把德育寓于民主生活之中,。 4.教学内容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鼓励合作的团体学习活 动,课程设置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年龄特征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5.办学目的是为资产阶级培养新一代领导人,招收对象仅限于中上 层阶级的子女,规模小,学费昂贵,学校完全独立于国家教育系统 之外。
中外教育史
授课时间:2019年11月
第十二章 外国现代教育探索
目录

欧洲新教 育运动与 美国进步 主义教育 运动

20世纪前 半期欧美 主要国家 和日本的 教育

20世纪前 半期的苏 联教育

本时期主 要教育思 想

欧洲新教育运 动与美国进步 主义教育运动
背景简介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改革是现代教育史的开端。 这次教育改革的背景: 1、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产生的诸多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问题,需要一场社会重建运动。 2、主要工业化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和发展, 需要从数量的普及转到兼顾教育质量的提高。 3、近代科学和思想的发展为这次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 和方法的基础。
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教育家
教育思想
雷迪(英)
全面教育、培养完人
利茨(德)
全面均衡发展
德莫林(法)
重视体育
蒙台梭利(意)
儿童生命力学说
蒙台梭利方法
德可乐利(比)
德可乐利教学法
梅伊曼、拉伊(德) 实验教育学
爱伦·凯(瑞典) 儿童中心论
罗素(英)
自由民主的教育
凯兴斯泰纳(德) 劳作教育学
教育活动 创办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发起乡村之家运动 创办罗歇斯学校 创办儿童之家
转型。1929年经济危机促进了进步教育运动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转向,从重视儿童中心和自由发 展转到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八年研究”和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结束。由于二战后美国社会教育关注热点的变化,1944年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 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 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 他国家。
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1889年,英国人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 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该校也被誉为欧洲新 学校的典范。
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作法,创办了法 国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一、新教育运动 的形成与发展
二、新教育运动 中的著名实验
三、新教育运动 中的主要理论
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 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 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新教育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 的“实验室”为特征;“一战”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 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二战”后,新教育运动逐步 走向衰落。
三、进步主义教育 运动的主要特征
四、进步主义教育运 动衰落的原因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史
进步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注重教育 适应新社会的建构和教育本身质量效益的提高。
发端。帕克的昆西教学法为最早的进步教育改革实验,被杜威称为“进步教育之父”。 赖斯的教育社会调查激发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关心。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等等。
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利 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 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 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此后,在比利时、瑞典、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 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新教育运动传入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 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
二战后,新教育联谊会着重讨论战后教育的改革问题。这标志 着新教育联谊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意味着新教育运动 本身开始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 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发展。1919年科布发起成立“进步教育发展协会”,后更名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 (American Progress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PEA),1920年提出进步 教育七原则,1924年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 教育运动的中心。进步教育运动中出现儿童中心和社会中心的派别分化。
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进入20世纪,新教育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爱伦·凯(瑞典)、德可乐利 (比利时)和蒙台梭利(意大利)等人。
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
1919年,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撰文总结新学校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原则, 共30条,成为新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
1921年,来自40个国家的100多人在法国的加莱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 出版《新时代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 1922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 7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 目标,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
背景简介
这次欧美教育革新运动分为两部分:欧洲的新 教育运动(新学校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它们在基本的教育理念上是相同或相近的,都主张 儿童中心和自由教育,都重视教育的科学化和民主 化,都经历了兴盛和衰落时期等等,但欧洲新教育 更侧重于精英教育,而美国的进步教育更侧重于民 众教育。
欧洲新教育运动
创办生活学校 推进教育实验和教育科学化 推动儿童中心论的传播和 发展 创办皮肯希尔学校 推动劳作学校的发展
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一)梅伊曼、拉伊的 实验教育学
(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 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三)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一、进步主义教育 运动的发展史
二、进步主义教育 运动的主要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