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 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4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4年甘肃省高三月考试卷(4月)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中国考古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体现出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极大地塑造了全民族的历史认知。

②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商代以前的历史,始终只能依靠神话和传说来勉强支撑;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在19世纪之前,通过考古学的介入,就已经有了5000年前后有关文字、城郭、金属等考古发掘资料作为实证。

相比之下,一部中华文明史似乎整整比人家少了1000年。

知识上的困境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处于被动挨打、任人欺凌的境地。

时人不仅对中华文化丧失信心,甚至对中国人种的来源和“种族优劣”,都持种种怀疑、悲观的论调,“动言中国不如各国之文明”。

曾经在西方学者中早已流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此时也再度泛起,影响甚烈。

如何改变国人的文化弱势心态,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重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成为解放全民族思想桎格至关重要的一步。

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考古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标志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重建国史”成为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历史使命。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与文本进行比较。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
B项,“增长率则逐年递减”错误,由材料二“2010-202X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统计表”可知,增长率不是逐年递减,而是有波动,2010到2011是递增,2011到2012是递减,2012到2013是递增,2013之后是递减。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很少提及它”的不是学术界,而是“人们”;同时原文里没有说“学术界一般认为‘东方海上丝路’不如‘南海丝路’历史悠久”。B项,“其海外贸易都是官方倡导和组织的”理解错误。原文只说“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C项,分折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国不是“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去过韩国南部一带、济州岛与日本的传说故事”,而是“许多史料也都提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与燕国、赵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有所不同。
B.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韩、中日贸易,也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
C.唐代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以前繁荣的重要原因是民间商团加人中韩日海上贸易。
D.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战国到清朝,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起落,但是一直没有中断过。
【2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文章没有将“南海丝路”和“东方海上丝路”进行对比。原文在第一段提到“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目的是引出下文对“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不存在对比一说。

2021届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越千年、蜿蜒万里的长城静穆矗立、巍峨壮丽,它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奋勇顽强、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

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长城的认识,从更高层面保护、利用长城刻不容缓。

长城是一张闪亮的“北京名片”。

由于具有拱卫京师的重要战略作用,北京段长城历来受到重视并多次加固,明代更是将修筑北京段长城当作国家大事。

我国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长城分布,目前北京段长城是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也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之冠”。

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而北京作为首都,肩负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责任。

北京有浩大壮观的明长城,也有分布在门头沟、密云等多个地点的北齐长城城堡遗址,北京段长城沿线有“威震边关”的杨令公庙,至今回响着杨家将喋血沙场、舍身报国的感人事迹。

北京长城更留下了长城抗战的铁血烙印,长城抗战最激烈的古北口战役中,中国军队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

北京长城沿线还有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纪念地,包括门头沟区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平谷区将军关抗战时期战道遗址、鱼子山抗战遗址等。

北京长城不仅饱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传承着雄浑激越的红色基因,长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播工作大有可为。

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依法修缮保护,也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开发利用。

北京段长城除少部分进行旅游开放外,目前相当一部分处于自然状态,在长期风吹雨打、灌木滋生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影响下,多数墙体损害严重,抗自然损毁能力减弱,有的甚至濒临倒塌、消失。

此次北京市建立长城保护员管理体系,保护员职责包括巡视、险情监测、环境清理、劝阻游人攀爬野长城等。

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阶段调研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阶段调研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1)独特、珍贵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之歌者 时遂营 踩着青石板,走进沉淀昔日繁华的玉溪北门街,一幢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民居,古朴 而宁静。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黑底金字的横匾上,“聂耳故居”四个大 字仿佛回响着岁月的跫音。 1930年,从汀州向长沙,奋进和失败交织中,毛泽东写下了“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 为我从天落”的诗句。这一年,经常弹奏《国际歌》的聂耳18岁,从云南避难到上海。两 年后,他在清华大学用小提琴演奏了《国际歌》。日后,他借鉴《国际歌》创作的更加明 快的《义勇军进行曲》,和这位伟人产生了精神共振。 1932年2月7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的第10天,聂耳在日记中质问自己:“能成 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又怎样?你演奏一曲贝多芬的《奏鸣曲》能够鼓动起劳苦群众的情绪 吗?早些醒悟吧!” 醒悟后的聂耳开始从人民大众中寻求出路,反映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生活的作品,占 据了他全部创作的主要部分。 在创作歌曲《新女性》过程中,聂耳曾多次于繁星满天、寒霜遍地的秋夜去沪西的纱 厂观察女工的劳动、生活情景。为了深刻反映工厂的生活和妇女在被剥削的劳动中所受的 苦痛,除了谱曲、配乐,聂耳还招募了一群女青年,成立了“联华声乐团”,并亲自担任 钢琴伴奏。 从摄影棚传出来的歌声,和谐、明快、有力,前来拜访聂耳的蔡楚生却很快就忘了那 是歌声,“而觉得那是‘人’的呼声,并被引进了现实生活的场景与斗争的场景。我看到 了在晨光朦胧、街灯暗淡的街头,许多被剥削、被践踏而失血的女工们正在匆匆赶路的情 景;我听到了工厂中机器的轰鸣,看到了人们成为特权阶级和机器的奴隶那种悲惨的景象 ……”歌声停歇,聂耳好像刚经过了一场剧烈的搏斗,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眼睛里还在 燃烧着斗争的火焰。 在离家去上海的前一天,聂耳曾和胞兄聂叙伦去了一趟西山,风雨大作中,聂耳拉响 了法国国歌《马赛曲》。在合着风雨声的优美旋律中,聂叙伦喃喃地说,如果中国也有人 能谱写出像《马赛曲》这样的歌曲,该有多好。聂耳干脆又坚定地说,中国,肯定会有这 样的人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人,竟然会是他自己! 1932年4月的明月歌剧社,弦歌满耳。激动、拘谨的聂耳受到了上海文艺界赫赫有名的 “田老大”田汉的接见。

黄金卷08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08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8(本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看,人类的传播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

其中,在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两个时代,文字都是承载信息的主要媒介,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文字复制的效率及成本上。

从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20世纪初电子媒介诞生的数千年漫长岁月中,文字一直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而存在。

文字不仅使信息的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积累成为可能,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媒介正在日渐取代文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文字阅读也日渐被视听化的观看行为挤占甚至替代。

20世纪80年代,以波兹曼为代表的学者担心电视让“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相比至少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具备读写能力的文字媒介来说,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显然更符合人们的感观需求。

信息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为了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主动地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电视文学曾令人眼前一亮,但只是昙花一现;电视读书节目在与娱乐节目、综艺节目争夺观众注意力的竞争中几无还手之力。

然而,近年来,文字再次成为电视文艺深入开掘的对象,涌现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等优秀电视作品,让一度边缘化的文字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随着电视节目的破圈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摘编自但午剑《媒介变迁视野下电视文艺的创新与思考》)材料二:对于现代受众来说,中国古文典籍因其书写文本的缘故,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水平,这也造成了现代受众与古文典籍渐行渐远。

2025届辽宁省部分校高三语文(上)第一次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辽宁省部分校高三语文(上)第一次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辽宁省部分校高三语文(上)第一次调研测试卷2024.08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上的讲话中,中央领导人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作了精深概括。

第一是延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未中断的文明。

不少学者指出,西方文明带有很强的断裂性特征,特别是近三百年来的西方近代文明,其与古典文明之间经历了长期的断裂。

反观中国,文明的传承绵延不绝。

正是这样一种文明的延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第二是创新性。

《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类似这样的论述还可以举出很多,旨在强调中华文明积极进取、追求创造的品格。

但是,中华文明的这种进取不会以损害全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不能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害或片面追求个人欲望为目的,而要在和谐融通中追求进取,在事态平衡中谋划创新。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第三是统一性。

董仲舒曾在《春秋繁露》中推举《春秋公羊传》所提出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夷夏观,不论哪个民族,只要接受了华夏礼乐文明,就当以华夏视之。

这是以文化而非种族为标准来区分夷夏,深刻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统一性和包容性。

周秦汉唐,中国封建社会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富强,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此后历朝历代,官方无不尊奉中华始祖。

第四是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以“江海下百川”的宽怀心态对待本国文明和外来文明,不仅要“和而不同”,还要“求同存异”,注意不同文明在对立统一中的相互吸收和补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2024届湖北省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Ⅰ(含解析)

2024届湖北省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Ⅰ(含解析)

2024届湖北省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真题试卷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Ⅰ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杭州亚运会的圆满成功,再次展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彰显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前进路上,中国将携手各方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坚持交流、互鉴和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A、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杭州亚运会闭幕式上,“攀花赠友”展现依依惜别之礼,“荷桂共融”传达B。

回忆与不舍化作新的希望、新的出发。

世界各国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必将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19.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6分)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秋时节,层林尽染,树叶有的变红,有的变黄。

秋天树叶的色彩为何如此绚丽?这其中有什么奥秘?这要从人眼对颜色感知的原理说起。

(1),实际上是对物体反射光线的识别。

植物叶片里的叶绿素吸收蓝光、红光的能力很强,当阳光照到叶片上时,蓝光、红光被吸收,绿光——黄光波段的光被反射出来。

人眼对绿光最敏感,所以在人眼里,叶片通常是绿色的。

秋天到来后,叶绿素的降解使得叶片吸收蓝光和红光的能力逐渐减弱,叶片中残存的叶红素、叶黄素开始起主导作用。

叶红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绿光,照在叶片上的黄光、橙光和红光则被反射出来,(2)。

八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2024.11

八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2024.11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八年级语文试题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本试题共8页,包括五个大题,23个小题。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并同时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写在试题的规定位置。

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部分,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1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共9分)①即使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够在文字中再现: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仿佛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正以锐不可当之势解放全中国;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了解到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是为奖励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设立;读《“飞天”凌空》,我们仿佛来到当年的比赛场馆,观众为跳水姑娘吕伟的欢呼声让我们叹为观止;②读《藤野先生》,我们认识了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他激励鲁迅继续写令“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读《回忆我的母亲》,朱德的母亲一生不辍劳作的精神,让我们敬佩;③读《三峡》,我们领略了三峡的四季之美和渔者之艰;读《与朱元思书》,④那高耸雄奇的山峰使人平息追求功名利禄。

1.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横渡B.遗嘱C. 诲.人不倦(huǐ)D. 狭隘.(ài)2.材料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锐不可当B.叹为观止C.深恶痛疾D.不辍劳作3.材料中的四处划线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①B.②C.③D.④(二)根据要求,完成4~5题。

(共7分)4.朋友,是我们的青春同路人。

我们应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怎样与其同行青春路?请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做出你的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阅读答案
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

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

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加入了WTO,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

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

因此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臵;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而且要把自己的声音放大为国际的声音;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要开始送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赤字现象。

那么,中国文化应该拿什么走出去?
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缔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人类进人太空时代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得到了不断地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

在世界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

当今时代的主语文试题卷第 3 页
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不和谐。

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的纷扰、矛盾不断,导致出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变暖、贫困蔓延、自杀率上升等现象。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诚然,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必将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新的智慧。

因此中国文化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展示给世界的,不再是19世纪后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脆弱的文化,更不是持中国威胁论所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扩张性文化,而是一个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可以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有宽容精神的中国,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国。

8.下列各项中,据文意不属于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中国经济在不断走向世界,而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

B.中华文明崇尚包容,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

C.只有经济输出而无文化输出的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D.中国要让世界了解其优秀文化,要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的进程。

9.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中国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中国文化指的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B.汤因比认为,拥有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国文化,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了新的智慧。

C.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和文化的三重意味。

D.中国文化中的和文化,能够彻底化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与冲突。

10.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中国实际,请你为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8.B
9.C
10.①选拔中国文化精英作为中国文化的交流大使;②抓住一切时机,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社会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力争放大中国的文化之声;③以东道主身份,主动搭建若干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