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精讲:经济全球化

[键入文字]
2015 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精讲:经济全球化
下面就是历史网为大家整理的2015 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精讲:经济全球化供大家参考,不断进步,学习更上一层楼。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动力)。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3、本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影响:
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②由于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③1995 年1 月1 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④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经济区域化考试用书
1、表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影响:①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促进参加国经济的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多级世界。
③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1。
2015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分朝代、时期(阶段特征)汇总

2015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分朝代、时期(阶段特征)汇总中国古代史(远古、夏、商)历史及其阶段特征远古时期(距今170万年—前2070年)政治:禅让制、公天下、部落联盟。
经济:1.农业:经济形态从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北方种植粟麦,南方种植稻谷);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3.生产工具:石刀、石斧;4.水利:大禹治水;二、手工业:制陶(白陶、黑陶、彩陶)、养蚕并有丝织品;三、商业:物物交换,原始商业;文化:1.书法:仓颉造字,原始文字;2.绘画:《鹳鱼石斧图》;3.戏剧:傩戏;科技:远古时期的科技不太发达。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政治:1.中央:制,王位继承的传子有制被破坏,井田制出现;2.占卜来神化王权;二、手工业:青铜铸造;三、中央与地方关系:内外服制度,地方封侯和伯;(方国联盟,“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
“方国”一词最初由孙怡让在《契文举例》中提出。
《周易·既济》篇载,“方,国也”。
“方”便是“所有的国”,甲骨文中称为“多方”);四、中央官制:相、卿士,相权力大,甚至可以放逐王(伊尹放逐太甲);文化:1.书法:象形文字;2.历法:《夏小正》;科技:夏朝时期的科技相对较发达。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政治:启以王位制取代禅让制;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经济:1.农业:土地制度:井田制发展,村社结构仍有保留;生产工具:少量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2.手工业:冶金、制瓷、纺织;3.商业:商人善经商,名称由来;文化:1.书法:甲骨文,文字成熟;2.历法:殷历——①干支纪日法;②月亮圆缺一次作为一个月,1年12月,闰年13月;③大月30天,小月29天;科技:商朝时期的科技相对较发达。
总体: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西周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015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必修、选修全汇总)

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古代史 ----1840年)尾数为4 政治史1、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2、1074年,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被迫辞职。
3、1384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4、1644年,明朝灭亡;经济史1、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2、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文化史1、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2、前104年,董仲舒逝世;3、1084年,李清照诞辰;尾数为5 政治史1、前475年,战国开始;2、25年,东汉开始;3、755年,八年安史之乱开始;4、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5、1125年,辽被金宋夹攻灭亡经济史1、485年,北魏开始均田制;文化史1、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1085年,北宋程颢逝世;3、1695年,浙江余姚人、梨洲先生黄宗羲逝世;尾数为6 政治史1、前1046年,西周建立;2、前476年,春秋结束;3、前386年,齐国田和取代姜氏,姜齐变为田齐;4、前246年,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36年)登基;5、266年,曹魏灭亡,西晋建立;6、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7、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魏”,史称北魏;8、976年,宋太祖逝世;9、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10、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1、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改国号“金”为“清”经济史1、1426年,明代宣德年间(1426--35)的青花瓷为珍品;文化史1、前376年,墨子逝世;2、前286年,庄子逝世;3、前156年,汉武帝即位;4、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博士”;5、686年,唐朝画圣吴道子诞辰;6、846年,唐朝白居易逝世;7、1316年,元代编订《授时历》郭守敬逝世;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近现代史 1840----1949------今天)1。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1.确立: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皇帝天下独尊,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3.影响: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4.演进的原则: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西汉(1)汉承秦制,丞相掌握行政权。
(2)汉武帝开始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限制相权。
2.唐代(1)设三省六部制,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2)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分散相权。
3.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于宰相。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相权。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1)地方: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汉代以后:中央监察机构有御史台、都察院等。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再由中央任用。
3.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1)实施: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2)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3)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五、行省的设置1.变迁(1)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
(2)唐:道、州、县三级。
(3)宋:路、州、县。
(4)元:行省、路、府、州、县。
2.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5历史高考复习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史一、政治史(一)先秦(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1、夏: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进步。
2、商:内外服制度。
1)内服是商人活动区域,外服是商以外的方国活动区域。
2)控制力有限3)有义务,有很大自主权3)神权色彩(占卜、人祭)强化皇权3、西周:(1)分封制:(封建邦国=封建)背景目的:周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
内容:分什么: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分给谁:分封给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功臣、姻亲、原来附属国和商代遗民);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军事义务、交纳贡赋、定期朝觐;诸侯的权利: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税;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作用: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为华夏族族形成奠定基础;发展历程:西周末年动摇,春秋遭破坏,战国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秦废除。
(2)宗法制目的:巩固统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方面的矛盾特点: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大宗。
作用: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的内容;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巩固完善了分封制。
周礼: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制,说明宗法制已经深入周朝各个层面。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维持周朝政治的两大支柱。
分封制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建立。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到秦朝被废除,宗法制始终存在。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背景:(1)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分封;(2)秦王嬴政经过十年的争霸战争,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2、主要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拥有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2)中央官职:三公九卿。
2015高考历史知识点

2015高考历史知识点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覆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多个时期,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概述: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 汉朝的推恩令和察举制2.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发展,如铁犁牛耕- 手工业的进步,如丝绸和瓷器- 商业的繁荣,如丝绸之路的开辟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道家思想的特点-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4.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艺术:-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古代建筑艺术,如长城、故宫5.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6.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7.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及其影响8.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9. 世界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 宗教、哲学和科学的发展10.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制11. 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立和国际关系12. 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影响- 区域集团化,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 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些知识点是2015年高考历史科目中可能涉及的内容,考生在复习时应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同时,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事实,更重要的是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㈠:古代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4. .礼乐制度(1)内容:为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本质:严格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
其中“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等;“乐”则是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地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是辅助于“礼”的,“乐”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
(2)评价: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2015高考历史总体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文明初期的政治:早期政治权力是一种强权;早期政权和神权的结合;社会不平等更突出表现为政治压迫。
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二、夏商的政治制度1、约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商。
2、夏商政治: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传承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战争;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三、西周的分封制:约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并实行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对象:王族(燕、鲁)、功臣(齐)、先代贵族(微子封于宋)2、内容义务:镇守疆土、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权利:世袭统治权3、影响: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后期: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受破坏(典型例子:“楚王问鼎”),大国兼并小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崩溃。
三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根据血缘亲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宗法制保证了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防止争夺,稳定统治。
四、西周礼乐制度:维护政治的安定,保证社会的和谐,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久远的影响。
被看作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春秋时期,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楚王问鼎”)。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1、“六王毕”(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结束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
2、“四海一”:公元前215年蒙恬北击匈奴,设九原郡,修直道、长城;统一岭南(灵渠);治“西南夷”(五尺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在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中同学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有很多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及时的进行整理总结。
下面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
(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3)思想****,焚书坑儒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评价康熙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5、汉化政策,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评价唐太宗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科举制的“利”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科举制度的“弊”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
“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
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弊: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一)发达原因: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二)落后的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2、政治上,君主****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1、中:重视经验。
西:重视实验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相同点;(1)范围上——都属儒学(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不同点:(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1、中国近现代史一、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必修一专题二)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专题三)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专题四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专题五)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专题二)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二专题三)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专题四)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专题三)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专题四十、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三专题五)十一、人物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选修四单元四、五、六)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4、(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6、(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的学习中只有牢记知识点才能够取得进步,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