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1.看“总量”,说“多少”
观察、估算年降水总量,对该地年降水量进行定 性描述为多、较多、较少或少。
2.看“差值”,说“变化”
看“极值”,对“月份”看降水量最大值、最小 值,及其出现的月份。算“差值”,说“变化” 即计算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描述该地降 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
10
月份
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绘出纵坐标 取值范围 单位刻度 (25毫米)
降水量/毫米
200
175 150 125
100
75
50 25
01
4
7
10 月份
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横纵坐标对应 用柱状画出月降水量
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降水量/毫米
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 200
175
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150
125
首都北京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数据(1956-2000年)
降水强度的等级划分
• 降雨的等级: 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来 划分降雨强度。
降水强度等级划分
级别 小雨 中雨
24小时 降水量 <10.0
10.0
(mm)
—24.9
大雨
25.0 —49.9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50 100.0 >250.0 —99.9 —249.9
按一天中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
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
常有外溢现象。
降水的测量
气象站中的 雨量筒
降水的测量
• 测量降水量的仪器: 雨量器和量杯 • 测量: 人工、自动 • 降水量的单位: 毫米
降水的测量
• 月降水量: 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即为月降水量。 • 年降水量: 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即得到年降水量。 • 多年平均降水量: 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主要介绍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等方面,使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等概念有初步了解。

但降水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降水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降水的实际应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案例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降水形成的过程、降水的类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让学生对降水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PPT中给出的案例,了解降水分布规律的应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降水形成、类型和分布规律,教师点评并补充。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思维拓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形成、类型和分布规律的关键点。

人教版七上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上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设计设计者张丽科目地理
A.当地降水多
B.当地降水少
提示: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
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水量的高度,画出各
月降水量柱状图。

动手将书中的柱状图补齐。

绘制完成之后我们就根据柱状图来
描述降水随着时间是怎样变化的?
观察:A、B两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
规律
5.如右图所示四地中,降水最多的是
(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9.(1)A地月份降水量最多,约为毫米,月份降水最少,约为
毫米。

(2)B地7月份降水约为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月。

(3)通过观察A、B两图,你知道两地降水各月分布的不同吗?。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4.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4.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分析总结:
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六、教学反思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为切入点,从而得出降水的相关知识,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3.阅读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的方法。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绘图解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香格里拉的纳帕海》,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观看视频,畅所欲言。
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降水的变化
(四)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1.根据表及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绘制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出示资料并明确步骤
2.根据绘制的图,说明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探究二:降水的分布
(一)等降水量线
结合前面所学等高线、等温线的判读方法,认识等降水量线
(二)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举一反三: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首岸从沿海到内陆的降水差异。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3.运用自主学习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
4.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以辩证的视角学习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课题
第四章 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3.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强调: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播放降水的形成视频。

降水的等级划分教师介绍:降雨的等级: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强度。

教师提出问题:华北23·7强降水属于什么降水强度?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介绍生活中不同等级降水的感官差异: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过渡:降水有多有少,降水过少会造成土地干裂,生活缺水等,降水过少会造成房屋倒塌,庄稼被淹等,对降水量学以致用,前后联系,问题引领。

从数据和生活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等级的降水。

进行观测和统计尤为重要。

任务二降水的测量与统计降水的测量教师图文介绍降水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和量杯测量:人工、自动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过渡:观测记录怎样呈现呢?下面我们学习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最后写上图名。

任务三降水的时间变化过渡:不同时间降水量的多少是变化的。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方法。

2.理解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掌握降水量柱状图,可以解释降水的变化规律。

4.掌握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可以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重点:降水的分布教学难点:1.区分降水和降雨。

2.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让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一、降水的变化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引导学生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

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方法,让学生了解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

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引出降水的季节变化。

4.教师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5.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月份。

1.2.3.4.5.6.7.8.9.10.11.12降水量/毫米。

10.5.3.22.4.47.5.71.6.81.7.135.169.112.57.24.12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要让学生注意图幅的大小。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让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

第三章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降水的变化》 教案(表格式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

第三章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降水的变化》 教案(表格式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
2.注意: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平常所看到的露、霜、雾不属于降水,它们是近地面的水汽直接凝结而成。
(二)形成条件(观看降水形成过程学习视频)
1.充足的降水的类型
(1)对流雨:一般出现在赤道附近或者夏日午后。
(2)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2.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
年际变化:一个地区,不同年份的降水量也是有差别的。
思考:如果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不均衡,则易出现什么灾害?又该如何应对?
易出现旱涝灾害;措施:兴修水库/水利
3.降水量柱状图: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通常用降水柱状图来表示降水的季节变化。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
降水的变化
执教
教学
目标
1.了解降水的定义及降水量的测量方式。
2.通过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重点
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难点
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教具
演示
PPT、教材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欣赏不同降雨形式的图片
二、新课讲授
(一)降水的定义
1.定义: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3)锋面雨:影响我国东部地区。
(4)台风雨:我国一般出现在东南沿海的夏秋季节。
(四)测量(观看视频)
1.工具:雨量器
2.单位:mm
3.位置:开阔无遮挡的室外
4.分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五)降水的变化
1.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即为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即得到年降水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

2.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重点
降水的分布
教学难点
1.降水和降雨。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

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降水的变化
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一分为二,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

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
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

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转入降水的季节变化。

4.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5.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指导学生要把握图幅的大小,不要过小或过大)。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

(指导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
(4)画面显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指导学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

如本资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个刻度就应确定为30毫米或50毫米,总刻度从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画面逐月显示12根柱形,说明12根柱形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

6.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的季节变化情况。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7、8、9月份)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1、2、3、4、11、12月份)
(3)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约749毫米)
(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降水较多,冬春降水较少)
7.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

先让1~2名学生谈谈,大家补充,最后归纳: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

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节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