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附参考答案(一)零度绽放①娇艳美丽的玫瑰,清新淡雅的百合,芬芳宜人的莲花……,似乎太多的花儿都是开放在温暖的春夏。
特别是那些野外的花,经霜耐寒凌风而开的,除了寥寥的几种,人们也不会想到更多。
一如生活中,在最艰难的境遇里,能绽放出最美的笑容的,都是那些坚强的人。
②而在这个极北极远的山区城市,一年中有七个月的寒冷天气,那肃杀的冰封雪盖,似乎已将一切美好冻结。
曾问过一个远方的朋友,在零度的天气里,会有什么花儿开放。
她想了想,告诉我,是雪花!的确,在我们这里,有时九月末就开始飘雪,那时夜里的气温,就是在零度左右。
在她的印象中,那样的环境里,只能有雪花盛开,虽美丽,却寒冷。
一种没有温度的绽放,只能点染眼睛,却无法温暖心绪。
③只有那真正有韵味的绽放,才是真正能勾人心魄,摄其心魂的。
④我有个朋友,也许你一眼看不出她的能量,只是小小可爱,平淡无奇。
可她却总是有种让人敬佩的韧劲富含其中,觉得她是那样一个美丽有内涵的女子。
让人在众多娇艳美丽的玫瑰中,才觉得她是最美丽的那株。
因为她的心,她的气质使她周身都散发着光芒,那无穷无尽的力量把人深深地吸引住,让人不觉赞叹不止。
要把自己的内心充实起来,也许你一时只是一颗花苞,不能像其他花朵一样为人称赞,可你慢慢的积累天地之精华,慢慢等待,终有一天,你的绽放,会夺得所有人的目光,会是百花丛中最艳丽的一朵,香飘十里,让人难舍难忘。
⑤在小兴安岭,每年的深秋,在寒冷初临的时候,入目的便是缤纷的五花山。
远远望去,山披彩衣,红枫青松,黄杨白桦,还有各种成熟的野果,就如在山上开了大朵大朵的花,而且愈冷颜色愈是清艳。
这是比雪花更早开的五花山,直到第一场雪到来,山岭才渐渐素淡起来。
⑥作为一年中最冷季节的开始,这种绽放是极动人心魄的。
而想起我们面临生活中即将到来的种种艰辛坎坷,却常常彷徨犹疑,就算有信心度过,也是心绪沉重。
而我的一位朋友,却是不同。
她早就预见了自己未来生活的苦难,也知一切终不可避免,却是依然微笑如初,仿佛要到来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活。
短点的哲理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短点的哲理散文阅读题及答案迷人的蚂蚁坐在这间破旧的乡村小学教室,可以看清窗外黛绿的远山——视线之所以清晰,是因为窗户没有玻璃。
清凉的山风从左边的窗户吹进来,又从右边的窗户荡出去,了无障碍。
来山村小学,是为搞一次教育调研。
教室里的孩子,对我们的到来,感到新鲜又好奇。
上课铃响了,这是一堂一年级的数学课。
一群孩子响亮地吸着鼻涕,喊“老师好”。
年轻的女教师,说话的声音像云雀一样清脆。
这堂课,她要教学生加减法。
她招呼学生聚拢到讲台。
学生呼啦围成了一圈。
老师说,同学们注意,老师要取出教具啦。
手势和表情,犹如稔熟的魔术师。
她取出两只盒子,然后用粉笔在讲台上画出大大的一个圆圈。
其中一只盒盖打开了。
是一群大而黑的蚂蚁。
顿时,孩子们黝黑的脸上像涂上重重的油彩,虚张声势地喊,蚂蚁!蚂蚁!年轻的老师脸上漾着神秘的笑,纠正说,不对,这是教具,下面我们看蚂蚁如何算算术。
先做减法。
两只蚂蚁被放置到圆圈的中间。
一只蚂蚁受惊了,迅速地向圈外爬去,讲台巨大的裂缝挡住了去路,嘘声、尖叫声、拍打座椅之声,给蚂蚁提了个醒,蚂蚁改变了行进的方向,还是爬出了圈外。
圈中只剩下一只,这只蚂蚁误食了老师滴下的一滴蜂蜜,陷入了甜蜜的陷阱,不能自拔。
老师微笑地指着它问,现在还剩几只?“一只!”“二减一等于几?”“一!”这瞬间爆发出来的童音,响彻了整个山村。
于是,三只、五只、七只,被放置圈中。
它们一只只地逃逸,正是为学生演示减法的运算。
加法开始了。
另一只盒子被打开,几只瓢虫在盒子里仰面朝天,努力地向空中划着细腿。
它们在老师的教棍下,一一走进圈中,为这群孩子演示加法。
绚丽的色彩,憨态可掬的样子,短暂的旅程,脚下不平坦的路,行程中的波折,都成为孩子趣味与快乐之源。
这有多么神奇!孩子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像一条条在快乐时光中游弋的鱼。
几十分钟前,我还在为这群孩子没有电脑而感到遗憾,现在却为他们拥有如此生动的教具而感到幸运。
上帝给每个孩子都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第一篇: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知识导学】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
那么,我们如何阅读和鉴赏哲理散文呢?一、整体阅读,明确主旨哲理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阅读时,应先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述人生哲理?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哲理散文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多能明确文章的主旨。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一般来说,散文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哲理散文也不例外。
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错,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找准文章线索的办法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
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词语或句子。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鉴赏技巧,品悟效果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自己的阅读品位。
所以,阅读哲理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2.结构安排: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
有关中考的哲理散文阅读题

有关中考的哲理散文阅读题篇一:夜半无眠夜半无眠,独自在夜幕下翻动记忆的浪花,满肚的心事在波涛里滚动,一段情缘,放飞与洁白的羽翼,心;仿佛梦的蝴蝶,了无声息地飘落在空洞的黑暗里,目光、在夜色里无声的跋涉。
月西沉,你的一切像潮水般涌上心头,一份缠绵重新的装裱与记忆,甜酸苦辣却无法一一回味。
终究要面对时,难以淡然处之,过去的一切难以释然。
极目长空,无法拼凑零落的点滴,回首处、方知自己灵魂深处,你的一字一句都是我永恒的悸动。
已是初秋,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宿怨,已被缠绵的秋风所席卷。
春不能尽相思意,执手相看的凝眸,却是花落溪涧、随波逐流的失落。
夜过半,再没有灵隐寺的钟声在提醒时光的流逝,久违的月光挂在雷峰塔的对面,洒下清辉冷冷。
一样的月光下,有许多文人墨客的幽魂在今夜流动呢?想起千年前那个诗仙李白,在古今一样的月光下,举杯邀月,醉唱对影成三人。
曾以为会偕老终身,谁知道江南一别,相期邈云汉。
当杜甫吟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曲中流浪飘落了一生。
红尘滚滚,江海湖泊只给人流浪的去处,月光游离,给梦中的灵魂仅是一丝慰藉。
透过房间的竹帘,看着刺透帘拢的月色,难道有些人,有些事,注定会在浪漫的季节里错过。
我害怕,一直害怕今生的痴念依然是昨天的错过。
脑海无端的跳动一行文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眼泪不争气的浮上了双眸。
想着你憨厚的笑脸,心里泛起一片涟漪。
在这个真情难觅的年代,我们的相逢有着奇迹般的惊喜却又如此的惶恐。
纵然有如海的情深,何日鹊桥飞渡?一段情缘如飞花飘过浩淼的银河,即使有再美的期盼也跨越不过命运的长河。
空空的夜只有星月相伴,一缕柔风吹醒经年的梦。
一步步从过去走到现在。
欣慰的是;你恬适的话音里总是透露着一种坚定的坚持。
倘若没有辜负,一转身,一个回眸,都有一个飘着长发的影子在对我说:今生不能牵手,来世我也等候。
来生,我就在雷峰塔下等你好么?你要记得清波门外的清照亭,水杉林里,我们彼此留下的誓言。
那年,那对拿着油纸伞的人儿是在这里分开的,也一定会在下个轮回里在这里重逢。
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带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带答案)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名师精讲解题思路与技巧,值得下载练)基本目标:阅读文本,能找出行文线索,概括中心思想。
提升目标:针对考试题型,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阅读文本,能找出行文线索,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1.归纳内容要点。
2.概括中心思想。
3.找出行文线索。
二、方法总结(一)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
1.标题目扩展法:对标题扩展充实。
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3.XXX合并法:把每段的XXX串联、合并。
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
(二)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鸟瞰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阐发,来探求文章的中央思想。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或揭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解题有一定的帮助。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成分:记叙文特别是散文,作者往往卒章显志,通过议论句或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抓住了这个观点态度,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
5.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6.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者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
(三)找出行文线索的方法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苦衷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中考哲理散文阅读理解题

中考哲理散文阅读理解题很多时候,独守明月。
月对于我,已经不再是月,月圆时,我想到了圆满,这不足为奇;奇怪的是,月缺时,我却能够等待着团圆,我甚至不在意是不是遥遥无期。
我真能理解有人怎么可以感受得到“月下独酌”的乐趣,有了月,我不用去承受倚窗独望的孤单。
心想有片宁静的天,于是我不自觉的期盼着静谧的夜晚,我只有在独自享受那如水的月色时,才会沉静得心在飘摇身若悬空,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一而再再而三的遥望浩月,我的心与空灵结缘。
想那月,盈亏有期,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已然成为绝唱,而我,宁愿不去感觉那月带来的悲、离、阴、缺,在我心中,只要是月,只要我们还有月,那就是美好,因为我知道,聚散皆如酒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诗情画意,都是一样的馥郁芳香。
因为我相信,月亮的脸永远不会改变,月亮没有风烛残年!走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改变了该改变的和不该改变的一切,很多珍贵的不能再珍贵的东西也随风飘散于九霄云外,我甚至于抓不到它的边缘,惟有月光,始终虔诚的挂在我生命的星空,伴随我孤单的身影和我一同走过我的世界,真的很满足了啊,有了月,我可以踏实的去走,走过那属于我自己的春夏秋冬。
我抖落了一身的尘埃,再看我的天空,那里始终高悬着一轮明月呀。
一生一世,在无数个阴晴圆缺中度过,而那月,依旧高悬在我们的心底。
不管盈也好,亏也罢,它只是恪守着它不变的轮回,那月,总能让我心有所系。
不知道是那月属于我呢,还是我属于那月,月色充盈时,我因它成画,月色残缺时,我因它赋诗。
掬月在手,我相信了月带给我的吉运,不管月之盈亏,洒向我的永远是一片皎洁。
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即使风雨打湿了我生命的宣纸,终归成不了画,但还可以入诗。
为了逃避生活的喧嚣,摆脱人生的烦恼,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寻求宁静。
有人远离城市和人群,跑到荒山野林或孤岛上去;有的深居简出,躲进小家成一统,不管别人门前雪;更有的人到宗教境界中去寻心灵的宁静。
宁静人生是对人生的一种开悟,其美妙绝伦不仅在于外在生活的平静,而且在于内心的宁静。
哲理感悟类散文(考点提升练)附答案

考点提升练哲理感悟类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时光冯骥才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
半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
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
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
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
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
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
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
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
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
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
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
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
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
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
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
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
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1〕木棉花开①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的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立刻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②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对此,我总觉得有些沮丧。
院子里还有许多常青植物,虽然欣欣向荣,却总觉得没有些许的变化,似乎有些呆板。
看着灰白色的枝干笔直地冲向云霄,我在认知里认真搜寻:我曾把它当作是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开展;我也曾把它当作是鲁迅《秋夜》里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异而高的天空。
它虽光秃秃的一叶不挂,但骨子里却透着精气。
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
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③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
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
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故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
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英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
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④木棉树因其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发奋向上的精神及鲜亮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
有记载最早的“英雄花〞见于清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⑤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
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的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
在这一年的大局部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明媚,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
【知识导学】
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
那么,我们如何阅读和鉴赏哲理散文呢
一、整体阅读,明确主旨
哲理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阅读时,应先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述人生哲理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哲理散文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多能明确文章的主旨。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一般来说,散文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哲理散文也不例外。
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错,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找准文章线索的办法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
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词语或句子。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鉴赏技巧,品悟效果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自己的阅读品位。
所以,阅读哲理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2.结构安排: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
四、品味语言,感受风格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
优美的散文,更富有哲理,充满诗情画意。
作家在创作时,一定会用同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贴切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思想感情,因此,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其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
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
如鲁迅《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
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
在鉴赏散文的语言时,一要联系作家的语言风格,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语言特点,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品味作品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关键词句,潜心推敲
任何好的作品,从表达角度来说,作者只有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从阅读角度来说,读者只有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才能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因此,要认真揣摩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品味该词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朱自清的《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从而表现了深沉的父爱。
此外,在具体解答试题时,还要仔细审题,按要求答题:
1.审清题干的提示语。
诸如结合某段联系全文通观全文等词语,这是命题人为我们暗示的答题区位。
2.审清题干的分值。
分值的多少往往取决于答题要点的多少。
因而,在审题时,我们可以从分值中推断出答题所需的要点,避免答题时的疏漏。
3.审清题干的字数限制。
一般来说,如果在规定字数内还未把答案表述完,说明其中有些信息是不必要的或次要的;反之,如果概括字数太少,则说明答案没能把一些主要信息概括进去。
须知试题要求规定的字数与答案的字数之间差距不会太大,如出现上述问题则需要重新概括组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