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智能化建筑
智能建筑的核心是智能化系统集成——专访《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推广应用组专家李林教

I 博物馆 、 I : 海 : 海金 茂大厦 智能化 系统设 计和 工程 实施的领 导丁作 ,出版 r 《 智能人厦 系统 T程》 等
多本 专著 。
近年来 他卡持 J中阍建 设部唯 ・ 准的二 星级 ’ 批 智能化小 Ⅸ 一J‘ 汇景新 城智 能化 系统 规划 设 汁和 ’ 州
Hale Waihona Puke 系统集成 的领导 T作 。同时李 林教授 足北京 : 业大 学 客座教授 ,南京 : 业人学 客庳 教授 ,中国 建筑 1 协会智能建 筑 专家 网创建理 事 ,信息 产业部 电信科
学 技术 研究 院 智能建 筑 推J 中心 技 术总 监 ,《 建筑
及 住宅社 l 数 化技 术应用 》 国家 标 准编制 委员会
编 写组副组 长,数 字福建顾 问组成 员 。 日前李 林教
恒 茂国际华城 基于 网络 化数据 管理 的 I BMS. e / n t
I S数 字化 与智能化技 术应用 的一体化信 息与数 M B 据集 成 。总结我从 事智能 建筑技 术应用和 相关产 品 的研 究和开 发 ,智能建筑 系统与 信息集成 就是智 能
就是在深 圳大学 电子 系 当老 师 。无论我 曾担 任过新
加坡科技 电子在 中国的首 代和总 经理 ,还 是香港 上
市公 司迪臣智能 的总经理 ,我始终 觉得 自己更胜 任
同 ,如综 合信息集 成系统 、楼 字物业 与设施管理 系 统 、楼字 管理 系统 、一 卡通管 理系统等 ,在技 术应
专家 简介 :李林教授 从 1 2年开 始专业 从事 9 9
智 能 建 筑 技 术 和 相 关 产 品 的 研 究 和 开 发 , 先 后 参 与
20 0 5年 的南 昌恒茂 国际华城 智能化 系统 工程项目 。 通过 这四个 智能化 系统工 程项 目,我对 智能建筑 和 智能 化 系统 工程有 了一个逐 步深 入 的认 识过 程 。 我 多年 从事 智能 化 系统 工程 的心 得就 是 :“ 智 能建筑 的核心是 智 能化系统集 成 ,系统集 成的 目的 是 整 合楼 宇物 业 及设 施管 理和 信 息增 值服 务 ” 。我 主持负责 的大 型系统集 成项 目主要有 :上海 博物馆 的楼字 管理 系统 B MS系统集成 ;上海金茂大厦整合 楼 宇设施管理 的 I BMS一体 化系统集成 ;广州汇景 新城基 于 网络化的 I MS. e 综合信 息集 成 ;南 昌 B nt
基于数据驱动的博物馆展陈智能中控系统建设的思考

图1 展区设备现有业务流程图
目前,博物馆多媒体展项及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由博物馆
信息中心、陈列展示、物业等部门负责,由于目前博物馆展
示面积普遍较大,管理人员巡检展区的多媒体设备一遍需要
,大多都需要人工开关机和人工更换节目,会由于个
人误操作而导致设备故障。
而且当展区的多媒体设备出现故
障后,经常会由于不能及时发现而影响展示效果。
博物馆展
陈智能中控系统的建设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展陈智能中
控通过统一的运营平台,对设备的电源、信号源、片源进行
统一的管理和监控,实现一键开关机、故障排查、内容统一
更换等,为博物馆大大节约人力成本,降低管理成本和维护
图2 数据驱动示意图
因此,这样的博物馆展陈智能中控可以设想为:
第一,常规的场景模式控制,如团队、普通、大客流、闭馆、
贵宾、节能、应急等模式;
第二,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控制。
(1)依据实时客流数据的设备控制:哪些展厅没有观
众或少于预先设定的观众数量阈值,哪些区域没有观众或少
于预先设定的观众数量阈值,多媒体、灯光等设备可处于休
眠状态,待有观众或观众数量达到一定阈值后再启动;反之,
博物馆客流超过预设设定的观众数据阈值后,可自动调节博
物馆环境指数(如温湿度等)。
(2)依据客流数据的趋势分析:在积累了一定的观众、
客流、环境、灯光、设备等数据之后,可以分析出哪些天哪
些时段的观众数量及行为,可自动切换场景模式,从而优化
图3 智慧展陈运行体系
5 博物馆展陈智能中控应用
目前,基于数据驱动的博物馆展陈智能中控系统已在。
智慧博物馆案例

智慧博物馆案例
智慧博物馆是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教育、互动等功能,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博物馆体验。
下面是一些智慧博物馆案例:
1. 故宫博物院智慧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智慧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故宫的文物、建筑、艺术品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展示,让观众可以在不去故宫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就能够欣赏到故宫的珍藏。
此外,智慧博物馆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互动展示等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加生动、有趣的博物馆体验。
2. 上海自然博物馆智慧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智慧博物馆采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将博物馆的展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处理,为观众提供更加深入、有趣的学习体验。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扫描展品上的二维码,获取展品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导览机器人等方式,进行更加深入、有趣的博物馆参观。
3. 沈阳故宫博物院智慧博物馆
沈阳故宫博物院智慧博物馆通过数字化、虚拟现实、互动展示等技术手段,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博物馆体验。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扫描文物上的二维码,获取文物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文化。
此外,智慧博物馆还注重互动体验,为观众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
以上是一些智慧博物馆案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博物馆也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互动化,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生动的博物馆体验。
智慧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可以提供 个性化、多样化的参 观体验,通过智能导 览、虚拟展览等方式, 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博 物馆的文化内涵和历 史价值
智慧博物馆还可以通 过数据分析和挖掘, 实现对博物馆藏品的 保护和管理,提高博 物馆的运行效率和服 务质量
智慧博物馆的特点
01
智能化管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
等技术实现博物馆的智能化管理
巴黎卢浮宫:使用增强现实技术, 02 让观众在手机上欣赏艺术品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使用人工智能 03 技术,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导览
上海博物馆:使用物联网技术,实 04 时监测展品状态并提供维护建议
中国智慧博物馆案例
01
02
03
04
故宫博物院: 利用数字化 技术,实现 文物的远程 展示和互动 体验
上海科技馆: 利用物联网 技术,实现 智能导览和 个性化服务
保护文物:通过数 字化技术,实现文 物的数字化保存, 降低文物损坏的风 险,延长文物寿命
创新展览形式:利 用虚拟现实、增强 现实等技术,创新 展览形式,提高观 众的参与度和体验 感
促进旅游业发展: 智慧博物馆的建设, 可以吸引更多游客 前来参观,推动当 地旅游业的发展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4
利用大数据技 术,实现博物 馆的智能化管
理和运营
人工智能技术
01
图像识别:通过计 算机视觉技术,识 别文物的图像和特
征
02
语音识别:通过语 音识别技术,实现 文物的语音讲解和
互动
03
数据分析:通过大 数据技术,分析文 物的历史背景和文
化价值
04
虚拟现实:通过虚 拟现实技术,创造 出文物的虚拟场景
02
数字化展示:运用虚拟现实、增强
建筑智能化项目案例

建筑智能化项目案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智能化越来越成为了建筑行业的趋势。
建筑智能化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效率、安全性和舒适度,通过全面实现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使建筑物获得更优质的功能和更加卓越的性能,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
下面是一些建筑智能化项目案例。
案例一:上海金茂大厦上海金茂大厦是一座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超高层建筑,高度为420.5米,共有88层,是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高楼之一。
这座建筑智能化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
首先,上海金茂大厦的立面系统是一种由LCD屏幕组成的幕墙系统,可以根据天气、时间、季节等条件以及大楼的设计概念进行变换,表现出不同的外在形式。
其次,大厦在自动化控制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设有多个自动控制系统,如电梯和空调系统,实现了自动调节和控制。
最后,在建筑安全方面,金茂大厦拥有先进的消防设备、智能烟雾控制系统和大楼液压偏转监测系统等。
这些高科技设备的运用,使得大楼的综合性能得以全面提升。
案例二: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北京市政府及中国民用航空局主导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是中国现代机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该航站楼建筑智能化水平处于全球领先。
首先,T3航站楼拥有全自动行李输送系统,能够在繁忙的旅客高峰期快速、准确地把行李分配到指定的位置,避免了行李混乱和丢失的情况。
其次,航站楼采用了智能控制系统,贯穿整个建筑,实现了自动控制和监测,包括空调、照明、电力、通风、洁净等领域。
最后,在安保方面,T3航站楼采用了智能化的安防系统,如综合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和识别系统等,高效地保障了人员和机场资源的安全。
案例三: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是上海世博园区的核心建筑之一,是世界博览会上集国际先进技术、博物馆、科技设施等元素于一体的最大展馆。
该馆建筑智能化为建筑物注入了现代科技元素,成为“未来”感十足的一处名景。
首先,主题馆内部配备了大量的高科技设备,如“智能沙盘”、全息幻彩剧场、虚拟现实大厅等。
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方案ppt

通过网络展示数字艺术品、文物等,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远程参观和欣赏。
智能化
பைடு நூலகம்
智能感知技术
运用智能感知技术对博物馆进行监控和管理,提高博物馆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智能交互技术
运用智能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技术,增强观众与文物的交互体验。
智慧化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应用
大数据分析技术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博物馆的数据进行分析, 为博物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智慧化建设的未来展望和发展建议
智慧化建设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智慧化建设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频繁,博物馆需要不断跟进 最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高标准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智慧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 规和标准,同时还需要确保博物馆藏品和观众个人信息安全。
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博物馆管理方式效率低下,如人员调配、 文物库存、安全监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 以满足现代博物馆运营需求。
服务质量不高
传统博物馆在公共服务、游客体验等方面存在 诸多不足,难以给游客带来优质的参观体验和 服务。
智慧化建设的重要性
提升展示效果
01
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增强展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提高观众
社会效益分析
传播文化价值
智慧化博物馆有助于更好地传播和展示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增 强民族文化自信。
促进文旅融合
智慧化博物馆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城市旅游业的发 展注入新的动力。
培养公众素养
智慧化博物馆通过多样化的展示和教育方式,可提高公众对文化遗 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培养公民素养。
智慧化建设对博物馆的影响和作用
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

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摘要:博物馆作为集文物征集与收藏、研究与教育、欣赏与展示、保护与修复职能为一体的非盈利性机构,在文化事业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及市民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落实,全国大型博物馆已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
现如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
如何利用这些新兴技术,完成从信息化博物馆到智慧化博物馆的升级或建设,是目前博物馆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现状,总结我国博物馆在进行智慧化升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为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智慧博物馆;智慧化建设;虚拟博物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0 引言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在于2006年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1]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主要大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且成果丰硕,形成一套以藏品及管理信息的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发挥展示与传播、收藏与研究、保护与修复等博物馆职能。
[2]近几年来,随着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VR、AR可视化技术等新兴数字技术发展成熟,并进入应用阶段;加之新冠疫情的爆发,线上展陈成为了一种主流的观众与博物馆的交互方式。
博物馆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如何与当前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结合,如何适应观众获取信息方式的变革,如何从信息化向智慧化的道路前进,是目前博物馆急需探索与发展的方向。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优秀案例,从藏品信息采集研究到线上线下交互,博物馆游客行为分析,实体建筑空间的运营维护三方面提供智慧化博物馆建设一些有益参考。
1 信息化与智慧化1.1 信息化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创新结果(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摘要:建筑行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其地位仍在不断增强,现已成为稳定社会经济的重要一环。
文章就现阶段我过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做了简单的陈述,提出了现阶段的一些问题,对行业本身的发展前景做了合理展望。
关键字:建筑行业现状前景展望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en a pillar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 nt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be enhanced, and has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The article at this stage I ha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simple statement at this stage, a reasonable outlook on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tself.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status quo; outlook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建筑业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状态,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建筑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国外先进的技术进行了借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外的建筑行业也给我过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简介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 路325号旧跑马总会,由此开始了它的发展之 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中路16号旧中汇大 楼,在此期间,上海博物馆由小到大,在各方 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2年上海市政府作 出了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段, 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
同时,上海博物馆从馆内主要信息媒体形式是静态图像 的基点出发,设定采用以太网方式。为此决定网络管理设备 采用嵌入式交换集线器,力求提高网络的信道宽。
上海博物馆智能化工程的成功
在智能化系统设计之初,上海博物馆就明确制定了环境温湿度的监 控精度为温度小于士2℃、相对湿度小于±5%的定量化指标。在楼宇 自动化系统刚建立投入运行的初期,曾经发生温度比设定参数偏高3℃ 的现象(超出允许范围1℃)。如果按照“冬天能够热起来、夏天能够 冷下去”的定性要求,超过设定值1℃似乎算不了什么问题。然而用定 量化的观点看问题,说明系统存在失控现象。
2、空调的温湿度控制
在空调的温湿度控制算法中,上海博物 馆采取的是“二边挤”控制算法:设定的参 数是“上限”与“下限”。每次采样值分别 与上限和下限进行比较,以此来进行调控。 每次比较后都有相应的调控动作。这个做法 把非线性的状态变量控制简化成为线性的判 别,虽然增加了控制回路,但却提高了控制 的可靠性和控制精度。
为此,上海博物馆专门组织了专家论证和空调机流量的动态测试, 具体测量空调机运行中的压力、压差、流量、温度等数据。实际测量 的数据结果证明了空调系统具有强烈的动态特性。原来的“恒定供回 水压力差”的设计,自平衡能力低,造成电磁调节阀7%~10%的泄漏。 据此,他们修改了原来的控制算法,变开环控制为闭环控制,随机地 调控供能源头设备,温度的失控现象消失了,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减少 了。
2.建筑智能化系统能够克服人类对环境变化的 “适应性”,及时调整设备运行状态,减少了“空转” 浪费。
电脑记录表明,每台空调机一天24小时中实际工 作的累计时间仅为1.5~2小时。自从1995年12月30 日试开放以来,上海博物馆二年多中水、电、煤气的 综合节能效果远远超出了原设计节能25%~30%的指 标。一年从能耗支出上节省下来的费用就超过了建立 楼宇自动化系统的投资。
运用BAS产生的三大效应
1.建筑智能化系统加强了环境控制能力,克服 了能源设计的过度冗余,实现了人工管理无法达 到的控制精度。以上海博物馆二楼临时展厅为例: 在全开放的展厅中,自然气候经历了由晴朗到连 续大雾的恶劣变化,例如1996年12月25~30日 室外湿度变化从34%到99%、昼夜间温度变化达 15℃,观众波动起伏(高潮时展厅内水泄不通)。 但该展厅温湿度记录仪的实际记录表明,整个一 周内的温度变化幅度为l℃,相对湿度最高值与最 低值的偏差仅为3%。
3.建筑智能化系统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节 约。智能化系统通过集中监控管理,全馆 的设备物业采取了值班总调度方式,极大 地减少了日常机房巡视的维护工作量,减 少了每班工作人员。对比按原来工作量核 定的编制数,上海博物馆精简节约了近60 个劳动力,这是非常可观的。
3、通信自动化
在通信自动化管理系统设计上,上海博物馆在结构化布 线设计中根据自身单体建筑物、总层高26m的建筑特点,一 反传统的垂直主干线、水平布线做法,全部采用五类非屏蔽 双绞线星型连接。总线架安装在全楼的物理中心,使每一个 节点的布线距离都小于100m。结构化布线线架与电话线架 相邻安装,便于跳线,保证调整的机动性,从而极大地简化 了布线系统,降低了整个布线系统的投资。
二、上海博物馆的楼宇自动化
上海博物馆的“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 分成了安全保卫监控系统和设备环境监控系 统两个子系统。监控室也在地理上互相独立。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软件形式 2、空调的温湿度控制 3、通信自动化
1、软件形式
在软件结构形式上,上海博物馆楼宇自动化系统 上注意吸收了“可重组软件模块”的概念。可重组 模块技术使得工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逐点设置、逐点 调试、逐点调整、逐点开通。不仅简化了软件开发 工作、节省了开发工作量、缩短了系统开发周期, 同时增强了系统集成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灵 活性,增强了易用性。更由于可重组模块中每个基 本模块都经过事先的独立调试,为最后拼装出来的 应用软件的正确性奠定了基础,从根本上提高了系 统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