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什么是工人文化

什么是工人文化

什么是工人文化工人文化是指以工人阶级为主体,通过特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具有工人阶级特色的文化形态。

它既包括工人的意识形态,也包括工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工人文化是工人阶级的精神财富,是工人群体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

一、工人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工人文化的形成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形成了工人阶级。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工人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进行阶级斗争,争取权益。

这一时期,工人文化开始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二、工人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 阶级意识和斗争精神:工人文化强调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斗争精神,工人通过反抗压迫和剥削来争取权益和尊严。

2. 社会主义价值观:工人文化追求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平等、公正、团结和互助的原则,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不公平。

3. 工人艺术和文学:工人文化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工人阶级的意志和情感,传递工人阶级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追求。

4. 工人组织和集体行动:工人文化促进工人之间的团结和合作,通过工会、工人俱乐部等组织形式来加强工人阶级的集体行动。

三、工人文化的重要意义1. 增强工人阶级凝聚力:工人文化作为工人阶级的精神纽带,可以增强工人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性,共同为实现工人阶级的权益而奋斗。

2. 传承工人文化遗产:工人文化是工人阶级的宝贵遗产,传承和弘扬工人文化可以激发工人的斗志和创造力,继承前人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

3.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人文化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人群体中的传播和树立,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4. 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工人文化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公正、民主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工人文化建设的措施和建议1. 加强工人教育培训:通过加强工人教育培训,提高工人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工人阶级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中国工人阶级是如何产生的简答题

中国工人阶级是如何产生的简答题

我国工人阶级是如何产生的一、农民工转变为工人阶级我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农民工的转变密不可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成为工厂中的劳动力。

这些农民工通常来自农村地区,由于农村生产力的相对不发达和农村资源的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农村人口的就业需求。

他们选择前往城市寻找工作,改变了他们的职业身份,走上了工人阶级的道路。

二、工业化推动工人阶级形成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也是工人阶级产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部门对工人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工厂从事生产工作,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工人阶级裙体。

三、社会转型带动工人阶级崛起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工人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的企业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被更多地凸显出来。

四、工会组织和劳工保护政策的实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工会组织和劳工保护政策的实施也为工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产业工会组织,为工人争取利益、维护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工人阶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关注。

总结:我国工人阶级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农民工的转变、工业化的推动、社会转型的带动以及工会组织和劳工保护政策的实施,共同推动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的深化,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工人阶级是如何产生的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工人阶级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是我国工人阶级形成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

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大量农民工转变为工人阶级,进而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形成。

六、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工人阶级逐渐在生产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运论文范文

工运论文范文

工运论文范文摘要,工运是工人阶级为维护自身权益而进行的一种集体行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运动形式。

本文从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团结两个方面探讨了工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工人阶级自我意识和团结的建议。

关键词,工运;工人阶级;觉醒;团结。

一、引言。

工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运动形式,是工人阶级为维护自身权益而进行的一种集体行动。

工运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团结。

本文将从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团结两个方面探讨工运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工人阶级自我意识和团结的建议。

二、工人阶级的觉醒。

工人阶级的觉醒是工运兴起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工人阶级往往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生活条件也较为艰难。

这些现实的问题,使得工人阶级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权益和地位受到了侵犯,开始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是工运的兴起。

工人阶级的觉醒不仅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是一种阶级意识的觉醒。

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剥削,使得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这种阶级意识的觉醒,使得工人阶级开始寻求团结和集体行动,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地位。

因此,工人阶级的觉醒是工运兴起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工运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三、工人阶级的团结。

工人阶级的团结是工运兴起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所受到的压力和剥削,使得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地位。

因此,工人阶级的团结是工运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人阶级的团结不仅是一种集体行动的表现,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工人阶级往往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生活条件也较为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重塑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重塑
Ab t a t O r o nr a a g o e rd i a sc t w t aua e o o yt o e sc i re n _ s r c : u u t h sa h n e rm t a io l o i y i n trl c n m m d m i w t ma t g c y c f h t tn e h o oa h l ki06年
第2 期
6月
信 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n lo n a g A r utrlC l g o ra fXiy n gi l a ol e c u e
V0. 6 No 2 11 . Jn 2 0 u .0 6
市场经济条件 下我国工人 阶级 阶级 意识 的重 塑
姚 望‘李红宇2 ,
(. 1郑州大学 , 河南 郑州 400 ;. 5022郑州工业大学 , 河南 郑州 400 ) 502
摘 要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对我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 使我国工人阶级的阶级
意识出现了“ 物化” 现象。 引起了工人阶级个体意识的增强、 工人身份优越感的减弱和价值观的变化。为了巩固 工人阶级的阶级基础, 保持党的先进性,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重塑我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Ke r s ma e n cnm ; m cnc unu;r os ut n y wo d : r t geoo y da+ si e ki o o s e nt co c ri
一切都可以做现金交易。有了钱就有一切 , 丧失 1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 国工人 阶级 阶级意 识 的 钱 。 钱就丧失了一切 , 赚钱是最大的成 功和乐趣 , 钱是 赔 变化
o o 19 s c n myi 9 0 .Mak t g e n my w ih w sp t d fr r 蚰 d srn te e a n u n et u u t okn n rei c o hc a ut owad n o e t gh n d hs if e c o o rc n r w rig e l o y cas nco s es ls Sc s iun s ,mai ec nco n s ftew rig ca so u o nr rd c o kn t siu eso h okn ls fO c u typo u e” maeil i ”。ao i g h o s r trai n zg ru n s g

新时代下的工人阶级文化

新时代下的工人阶级文化

新时代下的工人阶级文化1. 引言1.1 新时代工人阶级文化的重要性新时代工人阶级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作为劳动者阶级的精神象征和文化标志,承载着劳动者的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

工人阶级文化不仅是劳动者们在生产劳动中共同形成的文化体现,更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尊严和自尊的重要方式。

新时代工人阶级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对于传承劳动精神、崇尚劳动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新时代工人阶级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人阶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团结力量,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

弘扬新时代工人阶级文化的重要性尤为迫切,这不仅是对工人阶级的尊重和肯定,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弘扬。

2. 正文2.1 新时代工人阶级文化的特点新时代工人阶级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人阶级文化在不断变革与发展,融合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元素,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开放化的特点。

工人阶级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时,也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化表达方式。

新时代工人阶级文化注重融合创新。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工人阶级文化不断吸收外部文化的营养,融入当代艺术、科技、社会等领域的元素,形成新的文化形式。

工人阶级文化的创新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诠释,以及对当代问题的热切探讨和反思。

新时代工人阶级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工人阶级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也体现出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对人民群众的情怀,致力于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新时代工人阶级文化的特点体现了对时代的认知和把握,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工人阶级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文化象征和力量。

【字数:293】2.2 工人阶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人阶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下工人阶级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为工人阶级的文化传统,需要在新时代下得到传承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人阶级自身的需求。

邓中夏论文宣传教育论文:邓中夏关于对工人阶级宣传教育的思想探讨

邓中夏论文宣传教育论文:邓中夏关于对工人阶级宣传教育的思想探讨

邓中夏论文宣传教育论文:邓中夏关于对工人阶级宣传教育的思想探讨摘要: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革命家、理论家、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他组织和领导了长辛店工人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等,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领导,撰写了大量关于工人运动方面的著作。

在长期领导工人运动实践中,邓中夏逐步认识到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工人阶级的现状要求党必须对中国工人阶级进行教育。

根据中国工人的实际状况,邓中夏要求对工人进行文化教育、阶级意识教育和团结教育等,在宣传教育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和宣传教育手段的多样化等。

关键词:邓中夏;工人阶级;宣传教育;内容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他组织和领导了长辛店工人运动、省港大罢工等,担任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领导,撰写了大量关于工人运动方面的书籍。

在长期工人运动实践中,邓中夏非常重视对工人阶级进行宣传教育。

邓中夏的宣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仍具有启示意义。

一、对工人阶级进行宣传教育的必要性(一)中国工人阶级要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克服自身的缺点,必须进行宣传教育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其历史责任是领导中国人民,“打倒资产阶级,建设工农国家,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

可以说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邓中夏认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是好的,具有其他阶级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中国工人阶级也有其弱点,如:人数少,年龄较轻,文化水平较低,受传统观念、小生产意识影响较深等等。

中国工人阶级比欧美国家工人阶级的产生晚了近一个世纪,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大部分工人属于非技术工人,文化水平低、缺乏阶级意识和阶级觉悟等。

为了提高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增强其阶级意识,邓中夏先后创办了长辛店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和沪西工人补习学校等,他经常到学校给工人们上课,对工人进行阶级教育、劳动教育和团结教育。

为了提高工人的觉悟水平,邓中夏还创办并主编《劳动音》、《先驱》、《青年工人》和《工人之路》等刊物,特别是《工人之路》,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份工人日报。

关于工人阶级的重要论述

关于工人阶级的重要论述
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 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 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 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 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 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要善于同知识 分子打交道,做知识分子的挚友、净 友。(2016. 4. 26)
第五,做好农民工工作 习近平在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 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时的调研报 告一一《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有效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一一对浙江省农民 工问题的调査与思考》,提出了 “农 者有其地、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 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优者有其 荣、力者有其乐、外者有其归”的“八 有”理念。 ——《学习时报》《政策瞭望》
——推进素质工程建设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发展至关重要。……实施职工素质 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 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 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 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 抓好。(2015. 4. 28)
——加强职工教育引导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 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 进去。---- 列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创新思想政治工 作方式方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 导,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 文化,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不断 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2015. 4. 28)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 分
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 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主力军。(2014. 5. 1)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016. 4. 26)
希望知识分子发挥作用
广大知识分子要肩负起自己的使 命,立足岗位、不断学习、学以致用, 做好本职工作。一个知识分子,不论 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 学历、职称、地位有多高,唯有秉持 求真务实精神,才能探究更多未知, 才能获得更多真理,也才能为社会作 出更大贡献。(2016. 4. 26)

邓中夏论文宣传教育论文:邓中夏关于对工人阶级宣传教育的思想探讨

邓中夏论文宣传教育论文:邓中夏关于对工人阶级宣传教育的思想探讨

邓中夏论文宣传教育论文:邓中夏关于对工人阶级宣传教育的思想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级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许多工人对于自身的权益和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对于社会的整体把握力和分析能力。

为此,邓中夏在此次论文中进行了对于工人阶级宣传教育问题的探讨和分析,为工人阶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本次论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人阶级的意识水平和阶级觉悟,从而增强工人阶级的凝聚力和力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邓中夏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 加强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提高工人阶级意识水平和阶级觉悟的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政治教育是提高工人阶级意识水平和阶级觉悟的必要手段。

在政治教育方面,应该注重从理论上解释和分析工人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对于社会的把握力。

2. 发展工人组织工人阶级的力量来源于组织。

因此,发展工人组织是提高工人阶级凝聚力和力量的重要途径。

在发展工人组织方面,应该注重强化工会组织的作用,增强工会组织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为工人阶级争取更多的利益。

3. 推广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是提高工人阶级意识水平和阶级觉悟的重要途径。

因此,推广科技教育是提高工人阶级意识水平和阶级觉悟的必要手段。

在科技教育方面,应该注重加强现代化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人阶级的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人阶级的意识水平和阶级觉悟,增强工人阶级的凝聚力和力量,为工人阶级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特殊应用场合场合一:适用于工人阶级知识水平偏低的地区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人阶级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他们缺乏对于自身权益和社会整体的认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邓中夏提出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条款:1. 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在政治教育和科技教育方面,应该注重加强对于基础知识的教育,包括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工人阶级对于社会的整体认识。

2. 增加阵地建设为了加强对于工人阶级的宣传教育,需要增加阵地建设,包括建设宣传车、成立宣传站等,将宣传教育深入到工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去,提高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和意识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加强我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必要性摘要:阶级意识决定着阶级的形成和发展,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日趋淡化,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把握工人阶级的阶级内涵,加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工人阶级;阶级意识;阶级利益;
一、马克思阶级意识理论的形成
阶级的产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相适应,而生产力又决定着生产关系。

马克思对阶级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经济的层面,马克思还认为政治秩序也是同样决定着阶级的形成,同时马克思还指出阶级具有一体性的,它的一体性体现在某种心理上的一致性,即阶级意识。

当然,共同的阶级意识要形成心理的一致性还必须依赖共同的阶级利益。

马克思在很多著作中都提到过,没有阶级意识的阶级是不存在的,不断的论证了阶级意识对阶级产生的重要作用。

例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中指出共同的阶级利益使得阶级意识得以产生,人们在共同的阶级意识下,为了争取更多的阶级利益而进行一系列有利于本阶级的活动,他们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的这一系列的活动也是顺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这样的阶级是“自为”的阶级;反之,如果没有阶级意识的阶级是“自在”的阶级,他们不能争取革命的胜利,要依靠他人。

马克思指出:“最初是单个的工人,
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

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

”2
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他们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开始在共同利益下形成了共同的阶级意识,成立了自己阶级同盟,进而建立自己的政党。

二、当代我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新变化
(一)弱化的身份优越感
在建国初期,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和发展的时期,工人阶级的身份优越感很强,他们端着身份的“铁饭碗”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在社会上享有一系列的优待。

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必须面对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结合我国的国情来进行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遇到了市场经济的竞争和挑战,市场经济的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的结果,一些国有企业的工人纷纷下岗,工人阶级出现了自身地位滑落,自我评价降低的现象,大多下岗工人在面对再就业问题上,都面临着由于年龄偏大、家庭抚育负担重、文化程度偏低、技术单一等问题。

加上对未来的医疗和养老保障的担忧,原来工人阶级身份的优越感更是荡然无存,身份优越感的失落不断增加。

(二)淡化的阶级归属感
阶级的归属感是阶级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阶级的归属感对阶级的巩固和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一个阶级没有归属感没有共同的利益意识、没有群体的认同感,阶级意识将没有意义。

工人阶级的归属感直接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的阶级归属感日趋下降,主要体现在:(1)主人翁意识的淡化。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人在企业中的民主参与、经营决策、技术改造、利润分配等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工人的被动性增加,觉得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离自己越来越远。

(2)个人主义的盛行,集体意识的弱化。

现代社会,由于工人阶级的利益的多元化、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扮演角色的多样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集体活动减少了,阶级的归属感也淡化了。

(3)阶级使命意识的淡化。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现代企业突出技术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了工人个体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我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淡化的危害
面对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淡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危害性,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其危害主要体现在:1、影响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我们知道
阶级利益决定着阶级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连权益的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维护自身的权益了,这将对整个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不利的影响。

2、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淡化,将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们只关心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工资、福利,主人翁意识减弱,个人主义的盛行,集体主义的淡化,势必会妨碍社会主义的建设。

(二)加强我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教育的对策
1、把握工人阶级的阶级内涵,明确教育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是指雇佣工人阶级,现代雇佣工人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

”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没有生产资料、出卖劳动力、从事劳动这三个基本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内涵的准确把握。

政府、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培训、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教育,使得工人阶级明确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己的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加强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障工人阶级权益。

加强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必须要做好工人的民主制度、社会福利保险、就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在工人阶级的民主制度上,在保证政治权利的同时,把经济权益、劳动权利和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增加工人阶级的阶级优越感。

在社会福利上,要建立严格的社保管理制度,尽快建立由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共同代表参与的
社会保障监督机构,重点监督检查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使用和管理。

在就业体系的建设上,主要把提高工人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再就业结合起来,政府除了加强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增大就业职位,以缓解就业矛盾。

同时要在政策上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保证承诺的政策兑现。

3、积极转化工人阶级观念,调动工人阶级的主动性
政府和企业在加强工人阶级阶级意识上的努力也绝对离不开工人阶级自身观念的转变和自我意识的提高。

在工人阶级的思想观念中,工人阶级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只是社会主义建设初级的困难,工人阶级要认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没有改变,他们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并没有改变,相反工人阶级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以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过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8.
3 .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j].社会,2006(4)
4.周玉.当代我国工人阶级意识的变化与分析[j] . 福建: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