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与失语症研究
失语症的语言学研究综述

一、失语症的语言学研究现状
1、研究方法
失语症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语言学评估、语言病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研究 等。语言学评估主要用于分析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特点,如口语表达、听 力理解、阅读和写作等。语言病理学研究则探讨失语症的发生原因、病理过程 以及与大脑结构的关系。神经语言学研究则从神经层面探究失语症的语言机制。
2、语言与生态保护的互动关系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语言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和影响。语言不仅可以帮助人们 传达生态保护的信息,还可以影响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通过教育和 传播,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环保行动的开展。
3、生态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 叉研究
生态语言学与许多学科都有交叉,例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等。 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生态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人类 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和演变,心理学的研可 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态度。
失语症的语言学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失语症的语言学 研究现状
03 三、总结
02
二、失语症的语言学 研究未来方向
04 参考内容
失语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语言沟通能力的丧失或受损。 本次演示将综述失语症的语言学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 更好地了解失语症对语言能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针对性地开展治疗。
三、生态语言学研究方法
1、语言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数据,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情况,分析语 言中蕴含的生态环境信息。
2、文化生态分析
这种方法旨在分析文化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文化如何影响人们对生 态环境的认知和行为。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生态观念和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文化和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言语治疗技术--失 语 症

4、镜像书写 患者所书写的文字笔画正确,但方向相反,与镜中的文 字相同。常见于右侧偏瘫用左手书写的患者。
5、惰性书写 患者写出一个字词后,让其再写其他的字词时仍不停地 书写前面的字词,类似于口语中的言语保持现象。
6、书写过多 词或句。
类似口语表达中的言语过多,书写中混杂一些无关字、
7、语法错误 语法障碍。
3.阅读理解 对文字的读音和文字的 理解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文字 的字形与语音可结合,但多数错读。
4、文字书写 文字书写时常有 字形,但错写较多。
(二)Wernicke失语的病变部位
Wernicke失语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大 脑优势半球 颞 上回后部三分之一的 Wernicke区或在大脑外侧裂的后下缘, 以 颞 上回、 颞 中回的后半部分为中心区域 。
9、语法障碍 表现为失语法和语法错乱。失语法表达时多为名词和 动词的堆砌,缺乏语法结构,不能很完整地表达意思,类似电报文体, 也称电报式语言。语法错乱时,语句中的实义词、虚词等存在,但用 词错误,结构及关系紊乱。
(二)口语表达障碍
10、复述障碍 在要求患者重复检查者说的词句时,有复述障碍者不能准 确重复检查者说出的内容。完全性失语患者几乎完全不能复述,Broca失语 患者表现为较长语句不能准确复述,而有些类型失语症如经皮质运动性失 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能较好地复述。
(三)Vernicke失语的预后
此类失语症往往预后不佳。Wernicke失语理 解障碍的严重程度与Wernicke区受损范围的大 小有关。病灶较小或病因是脑出血大多数可恢复 到日常生活交流,病灶大且因脑梗死引起者恢复 困难,部分患者能结合语境、借助手势语、姿势 语进行日常生活交流。
三、传导性失语
失语症
汉语失语症研究综述

《当代语言学》第6卷2004年第2期154-158页,北京汉语失语症研究综述梁洁 安乐新疆师范大学提要 本文首先回顾了过去10年间汉语失语症的研究现状历程,分析了整个失语症研究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汉语失语症的研究成果对整个失语症研究的贡献。
在回顾汉语失语症研究短暂历史的同时,本文重点介绍了一些在汉语失语症研究中较具影响的研究及其成果,在详细分析这些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失语症 汉语百年来失语症言语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以英、德、法为代表的印欧语言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近年来,汉语失语现象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显然,汉语失语的研究将为失语症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点,从而加深对失语症理论潜在的普遍性的理解。
由于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主要是基于对印欧语系语言的研究,而印欧语系的语言与汉语在音系、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汉语失语症的研究也对心理语言学家们提出了挑战。
在解释语言处理和语言习得等方面,汉语失语症研究为语言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心理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
1.汉语失语症研究的早期成果Packard(1993)所著的《汉语失语的语言学研究》(A L i nguistic Investigation of A phasic Chi nese S peech)是第一本详细、大量分析汉语失语症言语的语言学著作。
该书最早描述失语症患者的发音障碍在汉语中的表现。
全书包括四章,涵盖了早期的生成语法的基本理论、失语症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语言结构的重新认识和汉语语言的背景知识。
该书四个汉语失语患者的言语缺损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包括一系列有助于汉语失语症诊断的言语特征,并提出了以语言模块理论为基础来解释失语综合症。
该书还附有四个汉语失语患者的临床诊断和语言纪录资料。
Packard将汉语中的无语法症定义为句法的简化、自由语法词素的省略和使用不全及汉语词汇构成词素的省略或误用。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失误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5页word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失误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You have hissed my mystery lectures,I saw you fight a liar in the back quad.You have tasted the whole warm.”毫无疑问,这句话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其在语义上完全说不通。
这句话其实是英语中非常著名的首音互换现象(Spoonerism),正确形式应该是:“You have missed my history lectures,I saw you light a fire in the back quad.You have wasted the whole term.”这句话威廉姆?斯本内(Willam Spooner)教授在上课时对学生说的,由于他本人倾向于用这样的方式说话,也因此而著名,首音互换现象(spoonerism)就是由他的名字而来。
然而,这仅仅是口误现象的其中一种。
在心理语言学看来,语言产生主要指的是口头语言。
研究言语产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研究言语失误。
然而,目前的多数研究都是关于言语失误的自身特性,而非分析言语失误的成因。
本文主要介绍关于言语失误的研究历史,言语失误的分类及心理学原因,并提出其在外语教学方面的意义。
一、言语失误的研究历史言语失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口头交际时,由于紧张而产生的不符合句法、语法的非正常言语。
对于言语失误的科学分析,始于Fromkin(1971)在七十年代早期起发表的一篇文章《特异话语的非特异性质》(The Non-anomalous Nature of Anomalous Utterance)。
这篇文章讲述了如何在语言论据建设中使用言语失误,以此观察语言单位在言语产生中的作用,并且论证了言语产生的数据主要来自于观察言语失误。
这篇文章标志着一个时代――在很长一段时期,科学界对于言语失误都是持怀疑的态度――的结束。
神经语言学与失语症的关系

神经语言学与失语症的关系摘要:神经语言学与失语症的关系密切。
本文梳理了失语症在神经语言学研究中的作用,讨论了神经语言学对失语症研究的贡献。
关键词:神经语言学;失语症;关系一、引言失语症是一种因大脑损伤而导致的语言障碍。
自从布洛卡、韦尼克等人通过分析失语症与脑损伤之间的联系,发现脑言语中枢以来,失语症研究吸引了许多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临床病理学家和语言研究者的注意。
但是由于大家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产生的结论也不尽一致。
失语症既是病理现象、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但是有的人只关心描述失语症所引起的功能损害,不考察它同心理的关系;有的人则企图在生理和心理之间建立简单的联系,例如把心理功能缺陷同大脑某一区域的损伤联系起来,这些都是不全面的。
人类的言语活动涉及到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方面的问题。
大脑受损是解剖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损害影响到语言,是生理功能方面的问题。
由此而产生的心理紊乱是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所以仅凭观察大脑失语症现象来研究大脑同语言的关系,容易忽略生理功能同心理功能的关系、大脑功能同大脑结构的关系。
只有从结构、功能和心理等几方面同时进行研究,才能阐明大脑同语言的关系。
因此,神经语言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门学科,它以研究语言的内在神经机制为目的,是语言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用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习得、语言掌握、言语生成、言语理解和言语加工的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人脑如何接收、存储、加工和提取言语信息。
它的研究成果对语言的脑机制奥秘的揭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研究、语言障碍的治疗、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都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由于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失语症,所以失语症的分类存在多种类型。
按脑损伤部位从神经解剖学角度可分为布洛卡失语症(Broca’s aphasia)、韦尼克失语症(Wernicke’s aphasia)等,依照大脑皮层的生理功能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可分为运动性失语症(motor aphasia)、感觉性失语症(sensory aphasia)、传导性失语症(conduction aphasia)等类型,也可按照患者的语言表现分为流利型(fluent aphasia)和非流利型失语症(non-fluent aphasia),另外还有其它的分类。
失语症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失语症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在探索人类语言奥秘的无垠海洋中,失语症研究犹如一艘破浪前行的航船,不断寻找着新的航向。
近年来,这艘航船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语言学转向”,从传统的医学和心理学视角,逐渐转向更加关注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功能。
这场转变不仅为失语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我们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失语症研究的历史背景。
长久以来,失语症被视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脑损伤与语言能力丧失之间的关系上。
然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失语症并不仅仅是大脑损伤的结果,更是语言系统本身复杂性的体现。
因此,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转向语言的内在机制,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失语症。
这一转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失语症患者“不能说什么”,而是更加关心他们“为什么不能说”。
通过深入分析语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障碍,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
那么,这场“语言学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研究者开始关注失语症患者的语言产出过程。
他们发现,这些患者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存在特定的模式和规律,而这些模式和规律恰恰反映了语言系统的内在结构。
例如,有些患者可能会在特定类型的词汇或句式上表现出困难,这提示我们语言系统可能具有模块化的特征。
其次,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失语症患者的语言理解过程。
他们发现,即使是严重受损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仍然能够理解复杂的语言信息。
这表明,语言理解并不仅仅依赖于完整的语言系统,还涉及到其他认知过程的参与。
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这场转向还促进了跨学科合作的发展。
语言学家、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始共同参与到失语症研究中来,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研究群体。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为失语症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也为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失语症的功能语言学研究

失语 症 的研 究 中 ( 例如 L e e L s J , M y e r s o n a n d G o o d g l a s s E 9 1 ) , 语 言学 理 论 对 于 失 语 症 研 究 的 影
响也越 来 越大 。与 欧美 国家 对 失语 症语 言学 研 究 的丰厚 成果 相 比,国 内相关 研 究 成 果 并 不 多 。具 有 代表 性 的是 : 沈家 煊 翻译并 介 绍 神经 语 言 学 , 对
语篇功能是指人们在使用语 言时怎样组织 信息 、 体 现 信 息 之 间 的关 系和 交 际 语 境 的 关 系 等 。 3 经
验 功能 强调 的是 及物 性分 析 , 即对 过程 类 型 、 参 与 者及 环 境成 分 的分 析 ; 人 际 功 能 着 重 分 析 的 是 语 气 和情 态 ; 语 篇 功能分 析 一般 涉 及 主位 系统 、 衔 接
失语 症 的研究 仅 以神经 学 和心 学 知识 为 基础 越 来
功 能 和语 篇 功 能 。其 中 , 经 验 功 能 是 指 人 们 用 语 言来 谈 论其 对 世 界 的经 验 、 描 述 周 围 的情 形 或 发 生 的事 件 ; 人 际 功 能 是 指 人 们 通 过 语 言 和 其 他 人 交往 , 表达 自己的观 点 , 影 响别人 的观 点 、 行为等 ;
、
理 论 基 础
。
.
。
.
症研究者主要以 神经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文献为框
架研 究失 语 症 , 因为 他 们 把 失 语 症 看 作 神 经 和 心 理方 面 的问 题 , 然而 , 与 其 他 学 科 的理 论 相 比 , 语
1 . 系统功 能语 言学 系统 功能 语 言 学 把 语 言 看 作 是 系 统 , 认 为 其
程式语与失语症研究:渊源、现状及反思

2 0 1 4 年 第2 期
( 总第 2 2 6 期)
程式语与失语症研究 :渊源 、现状及反思
李 美霞0 2 4 )
程式语 ( f o r m u l a i c l a n g u a g e ) 是指 日常使用 的套 话以及多少具备相对固定的句法和语篇结构 的各种 口头或书面话语 。失语症 ( a p h a s i a ) 是一 种因大脑损伤而导致的语言障碍 ,表现为借助语 言符号系统进行理解和表达意义的功能丧失或损 害。 程 式 语 与 失 语 症 相 结 合 的 研 究 肇 始 于 英 国神经学鼻祖J o h n H u g h l i n g s J a c k s o n 的发现 。 J a c k s o n ( 1 8 7 4 ) 观察 到 ,脑损伤病人虽然不 能 像正常人一样运用语法组织语句 ,但却能流利地 说出诗文 、祷告词 、日 常招呼用语等这些程式化 的语 言。通过分析失语症 患者 的语 言,J a c k s o n ( 1 8 7 4 ) 推演 出命题式言语和 自动式言语产 出的 神 经模型 ,自动式言语 中有相 当一部分是程 式 语。这篇文章开启了失语症与程式语相结合的研究 序幕。2 0 世纪后半叶 ,神经语言学家 ̄ I l G o o d g l a s s & Ge s c h wi n d( 1 9 7 6)、C a p l a n( 1 9 8 7)、V a n L a n k e r &K e mp l e r( 1 9 8 7)、C o d e( 1 9 8 2 ,1 9 9 4) 等^ 开始研究失语症患者语言 ( 包括程式语 ) 使用 情况 及语言 ( 包括程式语 ) 与脑损伤部位的关系, 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2 1 世纪 ,随着程式语 研究 ( 如s c l l I I l i t t & Un d e r wo o d ,2 0 0 4 ;Hu n s t o n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在失语症研究中的作用
在失语症研究的早期 ,从事失语症研究的主 要是一些神 经学和心理学领域的 研究者 , 他们并没有给予语言学理论以充分的重视 , 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对于失语症研究的影 响也不明显。Hat filed(1972)注意到了这一 问题 ,她在“向语言学求助”一文中指出 ,失 语症研究者主要把失语症看作神经和心理方 面的问题 ,他们主要阅读神经学和心理学方 面的文献 ,然而语言学理论要比其它学科的 理论更有助于失语症研究者加深对失语症本 质的认识。Hat filed把心理学和语言学对于 语言的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 ,指出语言 学家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相互联系的 完整的系统 ,而心理学家则把语言看作是分 散语言现象的集合体。 她还对Jakobson(1971)的失语 症研究进行了评论 ,指出 ,失语症 患者的语言 能力的恢复过 程是与 Jakobson 关于失语症研究的成果是 一致的 ,同时 ,她身体力行运用语 言学理论描述了两例具有词汇和句 法障碍 ,而无语音障碍的失语症患 者 ,并采用 Jakobson 的失语症分 类方法分别把两例失语症患者划分 为词性变化缺失性失(paradigmatic) 和句法缺失性失语 (syntagmatic)。 她指出:“现在的医生绞尽脑汁也无 法超越事物的表象 ,他们也深深地 感觉到需要一种内在的完整理论为 基础。
语言学与失语症研究
吴雨靓、金铭、宋玉佳、李召新、 王潇、任翔、李风翠、张阳 2014年9月29日
失语症
பைடு நூலகம்
失语症(英语:aphasia),又称为 rhymnasia。症状是由于特定脑区损 伤而丧失产生语言或了解语言之能 力;发音功能属正常,但不能说出 有意义的语言。失语症是由特定脑 区受损引起的语言障碍,这些特定 脑区包含管理语言产生的布若卡氏 区(Broca's area),或管理语言理 解的的韦尼克区。但失语症并不属 于感觉(sensory)、智力 (intellectual)、或精神疾病 (psychiatric)上的缺陷,或是肌 肉无力及认知失调。
引言
失语症是指由于大脑损伤所造成的语言障 碍。失 语症的科学研究从Broca(1861) 开始 ,已经经历了一 个多世纪的时间。分析失语症患者所表现出的各种语 言障碍是研究大脑和语言关系 的重要途径。 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是一门介于神经 学和语言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旨在研究语言和大脑之 间的关系 ,它以语言病理学为基础 ,主要通过对失语 症患者言语活动的观察与分析所获取的第一手材 料 ,“理解与阐释人类语言与言语的神经基础 ,探讨 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机制和过程的性质 (Blumstein, 1990)。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充分体现了语言学和失语症研 究之间的密切关系 ,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探讨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神经语言学研究 的性质以及神经语言学对于推动语言学发展的作用。
仔细查看受伤之脑区,某 些失语症患者或许能够说话, 但无法书写,反之亦然。也可 能由各种语言障碍方式表现, 例如能够唱歌,却无法说话。 失语症可能与随着其他脑部损 伤疾病共同并发,比如构音障 碍(dysarthria),这是因言 语使用之肌肉功能失调而造成 之语言丧失症;或表达障碍 (apraxia of speech),意指 无法正确或连续地以口说的方 式使用语言。
1. 失语症研究为语言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有 效的验证基础。 2. 失语症研究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结语
综上所述 ,失语症的研究越来越需要语言学 理论的支持 ,同时为语言学提供一个新的研究领 域 ,但是 ,汉语失语症的研究在目前还没有引起 中国语言学界的足够的重视。汉语作为世界上使 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她与拼音文字具有许多不同 的特点 ,如果没有足够的以汉语失语症为基础的 研究 ,目前国外神经语言学研究成果的普遍性就 会受到限制 ,因此 ,开展汉语失语症的研究具有 特别重要的意义。希望能有更多的语言学研究者 参与失语症的研究 ,这也是笔者撰文目的之所在。
语言学对失语症研究的作用
1.语言学理论为失语症患者语言障碍的分 析以及理论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术语。 2.语言学理论为失语症研究提供了对失语 症患者语言障碍进行描述的框架。 3.语言学理论通过加深失语症研究者对于 语言的认识 ,已被应用在失语症患者语言 功能的康复过程之中。
失语症研究在语言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