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绿色革命

合集下载

喜看稻菽千重浪娟定

喜看稻菽千重浪娟定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水稻杂交之父----水稻杂交之父
袁隆平
•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 袁隆平( ),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 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 月参加工作。 年 月参加工作 南省安江农校教师, 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 讲师, 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 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 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 院院士、 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主任。 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 第二次绿色革命” “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 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 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 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 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 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 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 隆平的努力, 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 杂交水稻之父 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 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 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 2、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 3、课文的第一段与后面的四个小标题 、 是什么样的关系? 是什么样的关系? • 4、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 、 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平凡的传奇
袁隆平他的名字值千亿 累倒在田里? 累倒在田里?袁隆平打假 为什么不宣传袁隆平爱惜身 体? 袁隆平的生活乐趣 袁隆平的“ 个字 个字” 袁隆平的“8个字”与“800 万” 湖南奖励袁隆平三百万元 袁隆平武汉寻根透露“秘史” 袁隆平武汉寻根透露“秘史” 武汉中小学生“追星” 武汉中小学生“追星” 袁隆 平成“实力” 平成“实力”偶像 袁隆平:获得最高科技奖家 袁隆平: 人比我先知道 袁隆平的“特殊待遇” 袁隆平的“特殊待遇” 袁隆平的婚恋传奇 袁隆平奇遇记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机械化,即机器生产普遍取代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即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自动化(数字化),即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即信息技术的升级创新与应用。

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

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

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国防现代化
中国的“两弹一
星”,是20世纪下半
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 伟业。“两弹一星”是 指核弹(原子弹、氢弹)、 导弹和人造卫星。把核 弹和导弹这“两弹”成 功地结合起来,就具有 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从而真正具有核打击能 力。
一、国防现代化
1.发展国防现代化的原因:
(1)国防现代化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 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 国际地位
(2)为了反对和威胁,打破核垄断
一、国防现代化
2.国防现代化的成就
1、1964.6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2、1964 .10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3、1966.10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1967.6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5、1970.4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 发射成功 6、1975.11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D1970年
9、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技术的
开创者和带头人是
A、钱学森
C、袁隆平
B、邓稼先
D、赵忠尧
10、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
取得新的突破的成就是
A、银河—I
C、银河—III
B、银河—II
D、长征—1号
再见!
中国近程导弹 中近程导弹 中程导弹 中远程导弹 洲际导弹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导弹部队
基础性练习
1. 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的是
A研制氢弹成功 C ―东方魔稻” D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被誉为新中国“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 钱学森 C 邓稼先 B 钱伟长 D 袁隆平 B 成功爆炸原子弹
3.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 世界性的植树造林运动 B 中国杂交水稻的培育 C 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共识 D 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 4. 标志着我国跨入空间技术世界 先进行列的事件是 A “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 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 C 我国“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D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绿色革命与白色革命

绿色革命与白色革命
•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使用年 限的增加,土壤中残存的塑料薄 膜片越来越多,造成土壤板结, 通透性差,地力下降,严重影响 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当然,造成这类污染的问题,还 有乱弃塑料包装袋等问题。随 着塑料袋进入千家万户,其带来 城乡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大,这就 是被人们称为“白色污染”的 问题。
什么是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一词,最初只是指一种农业技术推广。 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 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 区,促使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但它 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 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 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 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 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 展受阻。
白色革命
1838年法国人莱达诺发明聚氯乙烯,此后德国人 又对聚氯乙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28年,美国开始 进行聚氯乙烯的工业化生产。1951年,日本开始试验 用塑料薄膜代替油纸和玻璃,此后塑料薄膜在农业上 的应用迅速发展起来。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在夏威夷 将薄膜用于地面覆盖。1976年,日本地面用塑料薄膜 覆盖面积已达20万公顷以上,也正是这一项新技术,在 人类农业生产史上掀起了一场以大幅度增产为目的的 “白色革命”。随着世界各国用于地面覆盖的塑料薄 膜种类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白色革命”仍在持 续和发展。
第五次绿色革命
• 第五次绿色革命是指通过国 际社会共同努力,运用以基 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 术,培育既高产又富含营养 的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功能菌 种,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 革命性变化,在促进农业生 产及食品增长的同时,确保 环境可持续发展。
绿色革命的意义

3次工业革命变革介绍

3次工业革命变革介绍

3次工业革命变革介绍欧洲景观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社会和生产力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

每一次变革都给景观的形式和内容带来了变化。

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3次工业革命变革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最初应该是从对它们自身的标签和符号的比较着手。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有其本身特有的标志和符号。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符号是蒸汽机,电力的应用则使人联想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计算机则代表着第三次工业革命。

自珍妮纺织机的发明和应用以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接下来蒸汽机的改良更是优化了工业革命中,对动力机器的使用,劳动生产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开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从此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它对人类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对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当中,工业革命各自的标志也成为比较它们之间区别的依据。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瓦特对则是蒸汽机的改良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则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于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有飞速的发展,同时还在电子计算机、新能源等诸多信息新领域掀起了一场信息控制技术的变革。

工业革命时间很多观点认为,第一阶段的工业革命时间应该从十八世纪中期珍妮纺纱机被发明开始算起,直至十九世纪中期结束。

然而直到一八三零年,工业革命尚在起步阶段。

直到第二次革命的开始,也就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期,人们才真正将科学技术投入到工业革命中去,工业研究的实验室中终于拥有了昂贵并且精密的科学仪器,也拥有了具备优秀素养的科学家们,科学的风这才真正席卷了工业市场。

而第三阶段,也就是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进入到科技时代。

这是一场以生物工程、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大飞跃。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现状及产业化前景分析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现状及产业化前景分析
1 1 组 培 技 术 研 究 日益 受 到 重 视 .
当前 , 界 各 国政 府 都 十 分 重 视 组 培 技 术 研 究 。 世 世 界各 国组 织 培 养 技 术 研 究 经 费 投 入 巨 大 , 国政 美 府 18 99年 就 投 资 了 6 0亿 美 元 的 研 究 开 发 经 费 , 19 9 2年 投 入 科 研 经 费 达 4 2亿 美 元 。美 国盂 山都 公 司 投 资 16 美 元 兴 建 了生 命 科 学 研 究 中 心 , 国 .5亿 英
加 产 值 1 亿 日元 。 1
染 等重 大 问题 ,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战 略 意 义 。 近 年 来 , 具 我 国组 培 技 术 发 展 迅 速 , 多 组 培 工 厂 应 运 而 生 , 许 很
有 必 要 对 其 现状 及 产 业 化 前 景 进 行 探 讨 。
1 园艺 植 物 组 培 现 状
毒薯 解 决 了 马 铃 薯 退 化 问 题 , 毒 种 薯 已在 主 产 区 无 普及 , 广 面 积 6 . 推 67万 h 增 产 幅 度 在 3 % ~ m, 0 4 %以 上 , 年 增 效 2 5亿 元 人 民 币 。 脱 毒 马 铃 薯 0 每 . 在 日本 、 兰 、 南 等 国 也 已 大 面 积 应 用 。 日本 草 莓 荷 越 脱毒苗 面积达 1. 13万 h 占 总 面 积 的 8 % 以 上 。 m, 0 产 量 也 提 高 1 % 一3 % , 广 脱 毒 草 莓 4O m 5 0 推 0 h 2可 增
也投 巨 资 建 立 了 植 物 研 究 中 心 。 日本 政 府 建 立 了
12 2 无 性 系 快 繁 技 术 使 种 苗 繁 殖 速 度 和 产 量 大 .. 幅 度 提 高 由于 试 管 苗 繁 殖 周 期 短 、 殖 系数 高 , 繁 不 受 季 节 限 制 , 于 工 厂 化 生 产 。2 便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 在 全 世 界 范 围 内 , 用 植 物 组 织 、 胞 培 养 , 成 了 利 细 形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完整资料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完整资料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两弹元勋”——邓稼先★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1966年,装有核导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5、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6、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2005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聂海胜、费俊龙)★7、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这种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p94~96)1、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联名给中共中央写信并附上《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的思路。

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86年3月5日,邓小平亲自批示:此事宜速解决,不可拖延。

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因此这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2、被列入863计划的首批高技术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

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3、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核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1、建国初①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设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②制定中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2、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文革后①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视。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机械化,即机器生产普遍取代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即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自动化(数字化),即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即信息技术的升级创新与应用。

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

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

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PO 2010带来“第四次绿色革命”摘要:自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以来,历经近一百六十年的传承与发展,每届世博会都带动了人类进步的发展与改革,2010年上海世博会必将带来人类社会“绿色革命”的新时代——“第四次绿色革命”(其定义在“5.1 ‘绿色革命’进程”中)。

本文基于灰色理论、模糊理论、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法)等一系列先进数学算法,深入挖掘上海世博会在科技、环境、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力,同时收集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对“第四次绿色革命”的两个重要方面:自然环境、人类生活都做了定量的预测与评价。

得出结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科技、环境等领域的进步迅速,在指导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贡献巨大,为“第四次绿色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绿色革命上海世博会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灰色理论模糊系统欧氏距离1问题重述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

世博会是一种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理念沟通的平台,对全球经济发展有“乘数效应”,还有“诱发效应”。

举办世博会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加速推动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这是迄今为止大多数世博会的举办动机。

但上海世博会科技创新却更有效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类生活水平。

“绿色世博”带给人们更美好的水、空气以及土壤资源等必要生活条件,世博会为科技成果展示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平台,对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成为引领科技文明发展的风向标,促进了 “第四次绿色革命”的提前到来。

本文通过对科技、水、空气以及土壤资源建立的具体模型,预测了世博科技对未来生活的改变,定量地分析了上海世博会深远影响力。

2模型假设1.假设收集的数据真实有效,符合统计规律,对模型的影响忽略不计。

2.假设社会环境稳定,科技进步稳步前进。

3.假设自然环境相对稳定,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4.假设国内经济环境相对稳定,不发生重大影响人民生活的经济性事件(如金融危机)。

5.假设上海世博会中展出的高新技术能快速用于实践,指导生产,发挥最大的贡献率。

6.假设对水、空气、土壤的评价指标不发生过度调整。

7.不考虑政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3 算法介绍3.1 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 )1978年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 和 E.Rhodes 首先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 )的方法,去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因此被称为DEA 有效)。

1985年Charnes,Cooper 和B.Golany, L.Seiford, J.Stutz 给出了另一个模型(称为CCGSS 模型或22C GS 模型),这个模型是用来研究生产部门的间的“技术有效”性的。

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特点,可以建立输出的22C GS 模型。

22C GS 模型为:()0122011max ..101,...,n j j j n j j j nj j j s t x x C GS x y j n θλλθλλ===⎧⎪⎪≤⎪⎪⎪⎨≥⎪⎪⎪⎪=≥=⎪⎩∑∑∑ 根据22C GS 模型得到θ值,若 =1θ说明决策单元是相对有效的,说其相对有效,是因为它只是在接受比较的那些决策单元范围内来说是效率最高的,但扩大比较范围则可能无效。

评价决策单元,实质就是估计相对有效的前沿面。

而1θ>时,说明决策单元非相对有效, 1θ为相对有效,即此决策单元相对于前沿面的差距。

上述的模型都可以看作是处理具有多个输入(输出越小越好)和多个输出(输入越大越好)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方法。

可以证明,DEA 有效性与相应的多目标规划问题的pareto 有效解(或非支配解)是等价的。

数据包络分析(即DEA)可以看作是一种统计分析的新方法.它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的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中,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通常使用统计回归以及其它的一些统计方法,这些方法估计出的生产函数并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前沿面,得出得函数实际上是非有效的。

因为这种估计是将有效决策单元与非有效决策单元混为一谈而得出来的.在有效性的评价方面,除了DEA 方法以外,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但是那些方法几乎仅限于单输出的情况。

相比之下,DEA 方法处理多输入,特别是多输出的问题的能力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并且,DEA 方法不仅可以用线性规划来判断决策单元对应的点是否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同时又可获得许多有用的管理信息。

因此,它比其它的一些方法(包括采用统计的方法)优越,用处也更广泛(参考文献【13】)。

3.2灰色理论首先提出灰色系统理论的是中国学者邓聚龙。

八十年代初,“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论文问世,随之迅速发展的灰色系统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一般系统理论形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它不但思想是全新的,而且以其是能够解决各领域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独特方法,获得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并为国际系统科学界所接受。

在灰色系统理论的带动下,相继产生了“灰色水文学”、“灰色地质学”、“灰色医学”、“灰色控制论"、“灰色混沌理论"、“区域经济灰色系统分析"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

灰色理论认为:一个实际运行的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这个系统部分信息可 知,而有的信息知之不准或完全不知,客观系统表象复杂,数据离散,信息不完 全,但必然潜伏着内在的规律,系统中各因素总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杂乱无章 的数据后面,必然隐含着某种规律。

灰色预测技术的建模过程首先是把历史数据 进行累加,因此累加生成是灰色建模的基础,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重要学科见解。

累加生成是使灰色过程由灰变白的一种方法,它在灰色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通过累加可以看出灰量积累过程的发展态势,使任意非负的、摆动的与非摆动的数列转化为非减的、递增的数列。

换言之,通过累加生成后得到的生成数列,其随机性弱化了,规律性增强了。

例如: 设(0)x 为原始序列:(0)(0)(0)(0)(0){(1),(2),,()},(),x x x x n x i R +=∀∈L L(1)(1)(1)(1){(1),(2),,()},x x x x n n N +=∈L L其中:(1)(0)1()(),1,2,,;ki x k x i k n ===∑L L 称(1)x 是(0)x 的一次累加生成,计为1-AGO(Accumulating GenerationOperator)。

在累加生成之后,建立“白化”微分方程,灰色理论的微分方程模型称为GM(M ,N)模型,即M 阶N 个变量的微分方程型灰色模型,用得最多的便是GM(1,1)模型,即1阶1个变量的微分方程型的灰色模型。

灰色理论建立的是生成数据模型,不是原始数据模型,因此,灰色预测的数据是通过生成数据的GM(1,1)模型所得到的预测值的逆处理结果。

灰色模型的求解程序见【程序6】。

如今灰色系统理论己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灰色预测、灰色控制、灰色规划、灰色决策等一系列分支。

其中,灰色模型是预测的基础,而预测又是控制、规划、决策的前提。

因此,灰色模型是整个灰色理论体系的一块基石(参考文献【14】)。

2.3 欧氏距离欧几里德空间 (Euclidean Space),简称为欧氏空间,在数学中是对欧几里德所研究的二维和三维空间的一般化,所谓一般化就是把欧几里德对于距离、以及 相关的概念如长度和角度等转换成任意数维的坐标系。

而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定义:(,)d x y =设n x 和n y 分别是n维度量空间中的点,当n =2时,则为平面上两点的距离;当n=3时,则为三维空间中两点的距离,这样可以将坐标系中的两点间的距离具体化(参考文献【2】)。

2.4 模糊理论1965 年,美国著名计算机与控制专家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了模糊的概念,并在国际期刊《Information and Control 》并发表了第一篇用数学方法研究模糊现象的论文“Fuzzy Sets ”(模糊集合),开创了模糊数学的新领域。

模糊数学就是用数学方法研究与处理模糊现象的数学。

它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它是继经典数学、统计数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数学学科。

经过短暂的沉默和争议之后,迅猛的发展起来了,而且应用越来越广泛。

如今的模糊数学的应用已经遍及理、工、农、医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充分的表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

对于模糊系统指那些与模糊概念和模糊逻辑有直接关系的系统,它由模糊产生器、模糊规则库、模糊推理机和反模糊化器四部分组成,如下图:图1:模糊系统结构图模糊产生器将论域U 上的点一一映射为U 上的模糊集合,反模糊化器将论域V 上的模糊集合一一映射为V 上确定的点,模糊推理机根据模糊规则库中的模糊推 理知识以及由模糊产生器产生的模糊集合,推理出模糊结论,亦即论域V 上的模 糊集,并将其输入到反模糊化器。

1.模糊产生器:模糊产生器的功能在于将n U R ⊂上的一个确定点12(,,,)T n x x x x =⋅⋅⋅映射为一个模糊集合A'。

2.模糊规则库:模糊规则库是由若干模糊推理规则组成的,其模糊推理规则形式为:11R:,,,l l l l n n if x is F x is F then y is G ⋅⋅⋅(),其中1l F 和l G 分别为i U R ⊂和V R ⊂上的模糊集合,且121(,,,)T n n x x x x U U =⋅⋅⋅∈⨯⋅⋅⋅⨯和y V ∈均为语言变量,1,2,,l M =⋅⋅⋅,即M 为规则总数。

可以看出,x,y 是模糊系统的输入输出。

3.模糊推理机:模糊推理机的功用在于,根据模糊逻辑法则把模糊规则库中 的模糊“if-then ’’转换成某种映射,即将1n n U U U R =⨯⋅⋅⋅⨯⊂上的模糊集合映射成V 上的模糊集合。

模糊规则可以被表示成一个积空间U V ⨯上的模糊蕴涵12l l l l n F F F G ⨯⨯⋅⋅⋅⨯−−→。

设U 上的模糊集合'A 为模糊推理机的输入,若采用合成运算,则由每一条模糊推理规则所导出的V 上的模糊集合'B 为:1''()sup (,)()l l n l B x u A F F y G x y x μμμ∈⨯⋅⋅⋅⨯⎡⎤=−−→*⎣⎦设12,l l l l n A F F F B G =⨯⨯⋅⋅⋅⨯=。

则可知模糊蕴涵有不同的形式,而且每一种都可以选用不同的T 范数和T 协范数,因此一条模糊规则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