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平台研究述评与发展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本课题旨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从而为进一步推动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热点的关注众所周知,研究热点是反映一个学科或领域当前发展动向的重要指标。
在国内外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对于不同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研究热情高涨,旨在推动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国内外研究者采取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同时,运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为研究领域提供了广泛的研究参考。
三、跨学科研究的兴起研究领域的跨学科合作成为近年来的研究趋势。
国内外研究领域越来越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时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此外,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还在推动研究成果的创新和发展。
四、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是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方面。
国内外研究者在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方面,他们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融合。
另一方面,他们致力于推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普及,使广大人民受益。
五、研究领域的前景展望可以预见,未来的研究领域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不断崛起,研究领域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国内外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促进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积累和探索。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空间视角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 F 0 6 1 .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0 5 9 8 ( 2 0 1 3 ) 0 4 . 0 0 0 1 . 0 6
一
、
引 言
新 概念 界定 、 科 技 创新 推 动 经 济 增长 的机 理 研究 逐渐转 向科 技创新 能力 空 间分布 特征 、 趋势 、 空 间 科 技创新 能力 与经 济增 长关 联等方 面 的研究 。本
新 绩 效 与 经 济 发展 关联 的 实证研 究 ”
[ 作者 简介 ] 万勇( 1 9 7 7 一) , 江西九 江人 ; 经济学博士 , 博 士后 , 广 东石油化 工学院经济 管理 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 事
区域 经 济研 究 。
重庆工 商大 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3 O卷
性分布 的成 因研究
针对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空 间分 布 的 分 均 衡 性 特 征, 国 内外 学术 界 从不 同角 度展 开 对 特 征 背后 的
创 新能 力 的不平 衡 性 呈上 Nhomakorabea 趋 势 ; 以省 际空 间 为
例, 这种不平衡性在 1 9 9 5 -2 0 0 0年呈下降趋 势,
在2 0 0 0 -2 0 0 4年 呈 上 升 趋 势。从 1 9 9 5 -2 0 0 4
年, 中国东 、 中、 西部 的科 技 创 新 能力 的不 平 衡性 随着 时 间的迁移 而增加 。 _ 1
域 的研究 现状 进 行 简 单 述评 , 并 分 析 该 领域 的研 究 发展趋 势 。
动经济增长是发达 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美 国硅谷和波士顿 1 2 8 号公路两个著名高新 区 , 就 是科 技 创 新 的 空 间 集 聚 和 产 业 集 群 和 的 典 型
国外科技创新研究述评理论与模式

国外科技创新研究述评理论与模式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柱,而国外科技创新的研究在探讨科技创新的理论和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外科技创新研究的理论与模式进行述评。
首先,国外科技创新研究的理论主要包括创新理论、技术演化理论、创新系统理论等。
创新理论主要研究创新的本质、动力和路径,强调技术、市场和组织等因素对创新的影响。
技术演化理论关注技术的发展和演化过程,探讨技术演化的规律和动力。
创新系统理论则强调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等多方面的合作与支持。
这些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研究框架,有助于深入理解科技创新的机制和规律。
其次,国外科技创新研究的模式主要包括线性创新模式、互动创新模式、开放创新模式等。
线性创新模式是传统的创新模式,强调科研机构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互动创新模式则强调创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开放创新模式则倡导通过开放式创新网络与合作伙伴共同创新,促进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这些模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不同的创新路径和策略,有助于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最后,国外科技创新研究还关注科技政策、创新生态、技术转移等方面。
科技政策是国家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包括研发资金、税收政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
创新生态则强调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包括技术氛围、创新基础设施、人才环境等。
技术转移则强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促进科技产业化和商业化。
这些方面的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应用。
总之,国外科技创新研究的理论和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技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外科技创新研究的学习与交流,不断挖掘创新的动力和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双元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

双元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一、双元创新研究的现状1.1 国内外研究成果回顾双元创新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提出,旨在探讨企业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双元创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围绕其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实施路径、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一些知名企业也通过双元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为双元创新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1.2 研究热点和难点在双元创新研究中,一些热点问题备受关注,比如双元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的创新模式、双元创新的组织管理及激励机制等。
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如双元创新路径选择、双元创新成本效益分析、双元创新的风险管理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双元创新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1.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双元创新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理论研究方面,双元创新的内涵、特征、路径选择等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讨;在实践应用方面,双元创新需要与企业具体的战略定位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双元创新还需要克服技术壁垒、人才瓶颈等挑战,才能持续推动企业发展。
2.1 理论研究方向未来,双元创新的理论研究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向:深入探讨双元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建立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研究双元创新的路径选择和实施模式,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关注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探讨双元创新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机制;开展双元创新的跨学科研究,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深入交叉,拓展研究视野。
2.2 实践应用方向在实践应用方面,未来双元创新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促进企业间合作创新,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共赢模式,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换代;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融合,构建全过程的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关注双元创新在中小微企业中的应用,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双元创新的支持和指导;拓展双元创新在新兴产业和新兴领域的应用,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跨越式发展。
近十年国内科技资源共享研究进展与述评

国内发表 的科技资源共享相 关文献 , 从科技 资源共享的 内涵、 式、 模 机制 、 绩效评估 、 立法以及 政府作用等方面进 行梳
理。分析表明 , 国内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有 了积极进展 , 尚未形成 系统 的理论体 系, 应用新的工具方法和 但 在
指导共享实践方面尤为欠缺 。结合新的形势和需求对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科技资源共 享的研究进行 了探讨。 关键词 : 科技 资源 ; 科技 资源共享 ; 源配置 ;自主创新 资
基础 条件 平 台资 源 的共 享 定 义 为 平 台共 建 协 作 的
件平 台 , 多 省市 在科 技 资源 共 享 方 面 也进 行 了有 许 益探 索 。学 术 界 对 科 技 资 源 共 享 的研 究 也 在 不 断 深入 , 些学 者对 科 学 数 据 、 型科 学仪 器 、 技 文 一 大 科 献 等科 技 资 源 的 共 享 问题 进 行 了探 讨 。本 文 回顾
共享 的内容 , 学者们普遍认为科技资源共享应包括 科技 物 力 资 源 、 息 资 源 和 人 力 资 源 的共 享 。 比 信
如, 唐仁 华 等 指 出 科 技 资 源 共 享 包 括 三 个 方 面 内 容: 一是 物力 资源 共享 , 括 大 型精 密 仪 器 、 备 和 包 设 实 验条件 等 的共 享 ; 是 信 息 资 源 共 享 , 括 科 技 二 包
术 共需 、 质 保 障 和 利 益 驱 动 等 基 本 原 理 , 建 立 物 并
指 导了 总
结分析 , 主要归 纳为 以下几 方面 。
一
是从宏观 层 面分 析科技 资 源共 享模 式 。吴长
曼概括 了发 达 国家科技 资源共享 的 种模式 : 政策驱 动式 、 仪器驱 动式和项 目驱 动式 。李 纪珍 等分析 了 科 技资源开 放共 享 的 “ 京模 式 ” 即通 过 机 制创 新 北 : 构 建科技资 源开放 共享 的利 益共 同体 , 建立 “ 发实 研
双元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

双元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双元创新是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双重革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双元创新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双元创新研究进行述评,并展望双元创新的未来发展。
一、双元创新的研究现状1、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是双元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双元创新的本质、意义和特点。
从理论方面分析,双元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方面,并逐渐形成了若干重要理论。
2、双元创新模式的应用案例分析。
应用案例分析是双元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从实践层面揭示双元创新的应用路径和经验。
在具体的案例中,可以深入剖析双元创新的形成过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3、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是双元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双元创新的成功因素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影响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匹配度、组织创新能力、市场适应能力等因素。
二、双元创新的未来发展实践证明,双元创新是解决各行各业面临的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
因此,未来双元创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双元创新将有哪些变化和趋势呢?1、技术创新将更加深入。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技术创新将更加深入,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出现将推动双元创新的实现,同时也将提高双元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2、商业模式创新将更加重视。
商业模式创新在双元创新中同样至关重要。
未来,商业模式创新将更加重视,不仅在数字经济领域如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物联网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也在新兴产业如文化创意、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3、国际合作将成为重要趋势。
双元创新是全球性的,且各国间的产业分工和竞争正日趋激烈,因此国际合作将成为重要趋势。
未来,开展产学研合作将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技术转移将更加紧密,推动双元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4、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成为双元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金融创新与发展述评及启示

Finance金融视线1022012年12月 科技金融创新研究与发展述评及启示 天津财经大学 郝雯摘 要: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以及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科技和金融研究领域讨论的热点话题。
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现在我国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就更要注重科技和金融的有效结合。
本文主要对国外科技与金融研究问题的文献进行回顾, 并提出 科技金融创新的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科技创新 金融创新 互动机理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c)-102-03自我国进入以“扩内需,调结构”为宗旨的经济转型以来,科技金融创新问题开始倍受关注。
金融是科技创新的血液和核心,而金融的快速稳健发展也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二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手段。
科技金融创新的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视图将科技金融创新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国外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为我国科技金融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奠定一定的基础。
1 创新理论的形成及发展国外在相关理论研究中“科技金融”并未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而出现,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在金融与技术创新方面。
因此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技金融创新”概念,应从“创新”概念的了解入手。
1.1 创新理论的形成“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首次提出,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而这种组合是从来没有过的。
企业家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不断的进行新组合,在他看来,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和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两本书中都对创新理论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体系。
1.2 创新理论的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由于受同一时期“凯恩斯革命”理论的影响,一直没得到广泛认可。
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述评及展望

关键词 : 技 术 创 新 网络 ; 技术 创新 ; 网络 演 化
D OI : 1 0 . 6 0 4 9 /  ̄ j b y d c . 2 0 1 2 0 4 0 2 6 9
中图分 类号 : F 1 2 4 .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7 3 4 8 ( 2 0 1 3 ) 0 7 — 0 1 5 6 — 0 5
要 的 角度 。组 织 嵌 入 性 指 网络 成 员 间 连 接 的 经 常 性 和 稳 定性 , 这类研究认为组织是 网络的基本元素 , 组 织 之 间 的行 为 决 定 网 络 变 迁 过 程 , 网络 基 于 组 织 间 的 合 作 行 为 和配 对 过 程 而 形 成 , 组 织 间 的 微 观 活 动 决 定 了 网
第3 0 卷 第7 期
2 0 1 3 年4 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o1 . 30 N O. 07 Apr . 2 01 3
Sc i e n c e& Te c h no l o g y Pr og r e s s a nd Po l i c y
技 术创 新 网络 演 化研 究述 评及 展 望
创新 网络演 化的规律 及趋 势缺乏 掌握 。从 演化 动 因和 演化 形 态两方 面对技 术 创新 网络 演化研 究的相 关文
献进行 综述 , 展 示 了有 关技 术创新 网络 演化 的 最新研 究进 展 ; 对 文献进 行评 述 , 总结 了当前研 究的 趋 势及
不足 , 并 指 出 了新 的 研 究 议 题 。
络 整体 的宏 观演 化 。P o w e l l _ 3 将其归纳为积累优势 、 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创新平台研究述评与发展
作者:赖先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1.廖晓莲.胡泽友.邬克彬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及实践[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09(30)
2.江彦搭建综合自动化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中国流程工业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柴天佑院士[期刊论文]-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12)
3.方红卫.Fang hongwei构筑太原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太原经济全面发展[期刊论文]-太原科技2006(7)
4.陈磊.张永宁以全新运行机制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建材2006(12)
5.陆兴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期刊论文]-安徽科技2011(5)
6.郑国忠.贾雅琴政府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分析——以福建省6·18平台为例[期刊论文]-科技经济市场2011(4)
7.蔡齐祥关于完善广东科技创新体系的若干思考[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2004,24(3)
8.吕庆磊.方策.李金明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式及创新特色[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
9.刘炜彬.周姬梅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进入全面建设新阶段[期刊论文]-今日科技2009(2)
10.王瑞军关于深化创新平台建设的战略重点与政策措施[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产业2011(1)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26709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