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什么特殊节日
四川兴文的苗族花山节的活动.docx

四川兴文的苗族花山节的活动四川兴文的苗族花山节的活动介绍: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在四川的兴文县,有着独特的苗族文化传统。
苗族花山节作为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和观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花山节的活动以及它对当地社区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活动背景:苗族花山节是苗族人民在每年农历五月拥挤的时候举行的传统节日。
据传说,花山节起源于苗族的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苗族先民们发现了一座山上长满了奇特的花朵,这些花朵十分美丽,芬芳四溢。
为了庆祝这个发现,苗族人民决定每年都举办花山节,以纪念这个奇迹的发生。
活动特色:苗族花山节活动丰富多彩,包括传统的民俗表演、舞蹈、音乐、体育竞技和美食展示等。
节日期间,整个兴文县都充满了独特的气氛和活力。
首先,苗族花山节的核心活动是花山舞。
花山舞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它的特点是舞者将头上顶着装饰华丽的花篮,身着传统苗族服饰跳舞。
舞者们优美的动作和充满活力的音乐,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其次,花山节上还举行了传统的相互竞赛活动,如拔河、踢毽子、斗牛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也展现了苗族人民团结友爱的精神。
另外,苗族花山节还有丰富多样的美食展示。
在节日期间,各种传统苗族美食被摆放出来,游客可以品尝到独特的苗族特色美食,如酸姜饭、酸汤鱼等。
这些美食不仅具有独特的味道,也反映出苗族饮食文化的丰富性。
意义与影响:苗族花山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不仅是苗族历史和传统的延续,还是苗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象征。
首先,花山节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苗族的文化传统。
通过举办花山节活动,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传统苗族文化,增强对苗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其次,花山节对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每年的花山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苗族文化,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花山节活动促进了社区的团结与交流。
四川的节日风俗

四川的节日风俗
春节:四川的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前十天左右,也就
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小年”。
这天,人
们除了吃饺子外,还要吃各种年糕。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
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段顺口溜说的是:从二十三到二十九这一段时间内人们要做的
事情。
人们用这些方式来表达对新年的向往和憧憬。
春节也是一
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开始到正
月初八(或初九)结束,前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
在四川地区是指农历二月初二
的时候要把龙抬出来玩,所以也叫“龙抬头节”。
这一天还要杀
猪宰羊,还要有庆祝活动。
三月三:三月三也叫“花朝节”,传说这是纪念嫦娥的。
三月三又称“女儿节”、“花朝节”等。
清明节:清明节又名“寒食节”,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处在
冬至和夏至之间,这天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
—— 1 —1 —。
2024年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三分钟讲话稿

2024年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三分钟讲话稿2024年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三分钟讲话稿1大家好!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谢谢大家!2024年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三分钟讲话稿2大家好!因为自己是壮族,所以也知道一些壮族的风俗。
壮族主食以大米、玉米为主。
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每逢节庆,喜欢做五色饭。
五色饭是用红兰草、三月花、密蒙花、枫叶等可食用的植物,制出不同的颜色水汁浸染糯米,蒸出黑、红、黄、紫、白五色饭,这种五色饭,色、香、味俱佳。
吃五色饭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婚俗:婚前恋爱自由,其方式有对歌、抛绣球、打木槽、赶歌圩等。
丧葬:一般行土葬,部分地区有“拣骨重葬”的习俗,即人死葬若干年后将遗骨拣出,放入瓦瓮内密封再葬。
四川春节高高挂红灯笼

四川春节高高挂红灯笼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红灯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川作为中国著名的省份之一,其春节庆祝活动也不例外。
一、红灯笼的意义红灯笼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寓意着吉祥、团圆和祈福。
在春节期间,传统上会将红灯笼挂在门前、窗户、树上等地方,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红灯笼的明亮光芒象征着希望和祝福,也代表了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四川春节红灯笼的特色四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其春节红灯笼的制作和装饰都有着独特的特色。
首先,四川红灯笼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技巧,经过多道工序制成精美的红灯笼。
其次,四川红灯笼的设计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中国纹样,也有具有四川特色的图案和元素,如四川民间文化形象、四川大熊猫等。
此外,四川红灯笼的色彩鲜艳,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表达喜庆和热烈的节日氛围。
三、四川春节红灯笼的文化内涵四川春节红灯笼既有传统的象征意义,也蕴含着地方的文化内涵。
在四川民间文化中,红灯笼被视为驱邪辟邪的护身符,人们相信红灯笼可以驱赶灾难和厄运,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四川红灯笼上的图案和元素多与四川本土文化相关,如川剧脸谱、传统建筑、美食等,展现了四川人民的骄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四、四川春节红灯笼的传承四川春节红灯笼的传承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的。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四川红灯笼制作技艺被许多家庭和手工艺工坊传承保留。
一些具有制作技能的老师傅会将这门手艺教授给年轻的学徒,传承至今。
同时,四川的文化机构和社区也举办各种活动,以促进红灯笼文化的传统与发展。
五、结语四川春节高高挂红灯笼是一幅独特的文化画卷。
红灯笼不仅仅是一种节日装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的红灯笼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的历史,为春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喜庆气氛。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让红灯笼持续闪耀四川的春节。
以上就是关于四川春节高高挂红灯笼的文章,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四川省节日活动1

四川省节庆活动 附录:都江堰市龙池冰雪节12月01日--03月30日龙池冰雪节始于1995年来,是都江堰市的重要大型旅游活动之一。
龙池冰雪节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结束,历时三个月,其间跨越了圣诞节、元旦、春节、元宵和"三八"妇女节,为久居南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冬季休闲度假、赏雪、滑雪的绝好去处。
龙池冰雪节期间开展的冰雪项目主要有:冰雕、雪雕、越野滑雪、自由滑雪、高坡雪橇、滑雪、马拉雪橇、冰雪摄影等,同时有组织地进行打雪仗、堆雪人、雪地拔河、雪地赛跑、冰球射门等游客能广泛参与的冰雪运动。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04月04日--05日序号时间 地点 节庆名称 01元旦 四川都江堰市龙池 龙池冰雪节 0201月01日-15日 四川宜宾兴文县 兴文苗族花山节 03农历2月15日 四川成都 成都花会 0403月01日-02日 四川广汉市 广汉保保节 0503月27日-31日 四川省雅安市 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 0604月4日-5日 四川都江堰市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074月1日-5月15日 四川彭州市 天彭牡丹会 0806月14日-18日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姑娘山“朝山会” 0906月1日-7月31日 金沙旅游节 10 农历6月10日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黄龙庙会 11 08月04日-08日 四川乐山市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 12 09月16日-18日 四川成都中国金马马术文化旅游节 13 10月01日-03日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祭山会 1410月中旬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 米亚罗红叶节每年清明时节,都江堰市便迎来了从公元978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大型旅游活动,以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
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距今已有2260年历史了,它灌溉了川西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川西人,真的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饮水不忘挖井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千秋功德,而以放水节的形式纪念他们。
四川泸州的民间文化

四川泸州的民间文化1、踩山节踩山节是苗家人的传统节日,现泸州南面山区的叙永、古蔺县苗族聚居区每年春节期间年举办。
据史书记载,从苗族祖先蚩尤起便开始流传,最初是姑娘小伙笙歌定情、交换信物的好日子,而今演变为苗家人交流情感的一次盛会。
踩山节这天,男女老少身着本民族的节日盛装,十分耀眼,姑娘和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
鞭炮声齐鸣,芦笙悠悠,男女老少在悠扬的芦笙音乐中,跳起蹬脚舞,耍狮灯等,一派欢腾的景象。
吹芦笙者有的边徜吹边舞,有的对吹对舞,或边跳边吹,或作半蹲状吹跳,姿势丰富多样。
舞蹈结束之后,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拉家常,谈农活,青年男女一群一对地向树林中或山坡上走去,或对歌,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到晚上,山上燃着篝火,人们围在篝火旁喝酒谈天,通宵达旦。
在踩山活动中,男女青年通过交往,产生感情的,回去禀报父母后,结成终生伴侣。
踩山节具有浓郁的苗族民族特色,又兼有商贸、旅游价值的民族文化节日,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开放及地域经济的发展。
2、泸州雨坛彩龙泸州雨坛彩龙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原为古代设坛耍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由此得名。
雨坛舞龙盛行于明末清初,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凸出能动,下颌开合自如。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
表演时,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宏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鉴于此,“雨坛彩龙获得“东方活龙的美誉。
雨坛彩龙表演中造型精彩,套路丰富,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脱宝、“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等数十个动作。
整个表演以热烈且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弘气势。
据考证,古蔺花灯是中国花灯的发源地,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泼水节四川

泼水节四川
《泼水节:四川的狂欢之夜》
在四川省,有一项传统的节日叫做泼水节。
这个节日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二或十三日举行,是四川地区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之一。
泼水节起源于四川地区的彝族和纳西族,是他们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后来逐渐成为整个四川人民的盛大节日。
泼水节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人们热情洋溢地欢迎这一节日的到来。
在泼水节的日子里,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手持鲜花和香炉,沿着村庄的街道游行祈福。
他们用洁净的水泼向对方身上,象征祝愿对方来年吉祥如意。
在庆典之后,人们会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边跳边唱着传统的歌谣,尽情地庆祝新年的到来。
而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地区的泼水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传统,称之为“抓周”。
这是一种彝族和纳西族的传统游戏,意味着孩子们即将步入成年。
在这个节日上,孩子们将被包裹成一个个精美的“礼物”装扮并饰以鲜花,然后由长辈逐一“抓住”,象征着
他们的成长和未来。
泼水节是四川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这一天的到来总能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喜悦。
它不仅体现出了四川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和传承,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泼水节,是四川的狂欢之夜,也是人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成都的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成都的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成都的端午节有许多传统习俗。
首先,端午节有悬挂陈艾、菖蒲的习俗。
据《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记载,端午节时老成都人家家大门都要悬挂上陈艾、菖蒲,还要用晾干后的菖蒲或艾叶熬水洗澡,避免蚊虫叮咬和皮肤疮毒。
其次,成都还有制作香包的习俗。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还记载孩子们佩戴用棉布、丝线缝制的香包以避毒虫、瘟疫。
香包内装雄黄、苍术、丁香、细辛、白芷等中药。
此外,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喝雄黄酒,并在小孩子额头点几滴雄黄酒,寓意避邪驱毒。
此外,端午节期间还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成都地区的粽子口味独特,以藤椒鲜肉粽等为代表,别有一番风味。
在赛龙舟方面,成都各地区都有自己的龙舟队,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十分热闹。
总之,成都的端午节习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成都地区的独特文化,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四川有什么特殊节日篇一:老成都传统节日习俗成都的传统节日习俗成都春节习俗成都年是伴着童谣唱来的“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淅淅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童谣中的种种为过年做的准备,加上春节到来后持续到十五的游乐、庆祝:新年撞钟、烧子时香、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过厚脸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成都人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
过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贴春联也是成都人准备过年的一个重要环节。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
团圆,正是人们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年饭。
年有四个主题:团圆、吉祥、富裕、欢乐。
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幸福,花样百出的玩耍就在成都年吃过团年饭,成都人喜欢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到大慈寺撞新年钟、上子时香。
除夕夜,大慈寺僧人集聚大雄宝殿,举行盛大的新春祈福法会,子夜十二点整,随着数万市民倒计数的喊声,由大慈寺方丈大恩大法师亲自启响108响新年祈福钟。
传说新旧交替时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间,洪钟大鸣撞响108下,意味着神秘的老阳之气从地气蕴郁的充盈之处唤醒,震彻弥漫整个城市。
与撞新年钟同时的,是上子时香,人们习惯于争相抢在新年的第一个时辰到庙里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个眷顾。
大年初一,成都人开始“走人户”了,亲朋好友互相串门,人们互相设宴款待,好像要把一年的宴席都在这十几天吃完。
更多的花样在游玩上,初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
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祗,“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
人们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庙会最热闹的地方。
庙会既是宗教仪式,又是集市,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民众平时很少往来,庙会自然也成了人们交流和物资交易的好机会,所以又称为“庙市”,这样的传统延续至今。
更关键的,大庙会是一个娱乐项目的嘉年华,变脸、吐火、滚灯、手影戏、木偶戏等川剧绝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画、剪纸各式民间绝活都能在庙会上看到,滚铁环,抽陀螺,坐鸡公车,拉提簧、响簧,这些土得掉渣儿的玩艺儿玩得小孩疯跑……往往几台戏同时演出,曲艺演唱、杂技魔术、跑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应有尽有;商贾云集,三教九流纷至,百种小吃、赏百般武艺、玩百项游戏,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于一体。
初七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独特的风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街坊点起“天灯”;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闹热。
十五过后,照理说年已过完,成都人却还有一个花样:正月十六“游百病”,登上城墙漫游,据说可使一年不生疾病。
他们把这一天叫做“过厚脸皮年”。
四川大部分地区过年,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要一起吃年饭,是做一大桌年饭,特别丰盛,但不吃水饺。
正月初一早上吃汤团。
腊肉、香肠等品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
要放鞭炮,月朔至初三白天“走人户”(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粉做的细条状食品、酒、叶子烟(烟叶)等如许的礼物。
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
白天场(寺庙附近的集市)、茶馆很是热闹,有很多川剧、评书等演出,晚上(城市中)逛灯会。
四川客家春节习俗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
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
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
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其中,尤以上川龙最有特色。
上川龙是清初江西刘氏移民带到川西的,由刘氏族人年年扎龙,年年舞龙,用于拜年冲喜,祈求风调雨顺。
上川龙巨大雄伟,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动,龙头重达三五十斤,耍龙技巧性强、路数多。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
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
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蜀中春节习俗四川人过年爱观“灯”蜀中大地一片灯火盛景。
这边厢,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的自贡灯会才发散出阵阵“洋味”;那边厢,传统的成都灯会第三十五次变幻着迷人的流光。
而在川中的简阳、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宾等地,三台风格迥异的新春灯会也次第亮灯。
羊年新春的蜀中大地,一片灯火盛景。
灯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时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
而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成了川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
因此之故,四川灯会历史悠久,水平高,被誉为“天下第一灯”、“中国灯会之首”。
尤其是成都灯会和自贡灯会,气势之磅礴、构思之奇巧、工艺之精湛、地方风情之浓郁,成了中国地方灯会之翘楚。
新春前夕,已有近千年历史的自贡灯会,“变脸”唱“洋戏”,以“异国风情”为主题,在蜀中最先亮起了花灯。
灯会上,希腊、罗马、埃及三大文明古国的经典故事片段和名胜,如特洛伊之战、埃及金字塔、天鹅湖等,通过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形式,得到了精彩和形象的“阐释”。
灯会设置的罗宾汉、蜘蛛侠、史努比等三十个外国卡通人物、动物的搞笑项目,让人们频展笑颜。
除了浓浓的“洋味”,自贡灯会还首次引入北方的冰灯,将北方冰灯和南方彩灯在同一时空进行组合,引来无数看新鲜的人们。
在省会成都,今年新春灯会已是第三十五届。
于正月初一晚上正式开灯,璀璨绽放,流光溢彩,照耀着蓉城不眠的新春夜晚。
文化公园内,水面、山体、建筑、树木全都披上了漂亮的灯饰,观灯者如鲫;园外,去年才修葺一新的琴台故径,在夜晚演绎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的爱情佳话,一样是灯火辉煌,人流如织。
“华灯入望众星高”。
在湖波荡漾、山色旖旎的简阳三岔湖首次举办的“水上灯会”,桨声伴灯别样美。
羊年正月初一,在连接了三岔湖的六个岛屿、三个半岛,水陆面积达两平方公里的水面上,灯会正式亮相。
其观灯路线长达六公里,视野之开阔为今年四川灯会之冠,另有两百多艘各类旅游船灯随时待命。
灯会上,目前国内独立灯组最高的《空中玫瑰》(八十米)让人仰首而视,叹为观止。
在诗仙李白故里的江油市太白公园,江油电力之光大型灯会正在上演。
该灯会由一百五十多名自贡扎灯师设计制作,规模和数量创江油历年灯会之最。
在川南宜宾的蜀南竹海,这个全国唯一一处以竹林景观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今年春节首次举办了大型灯会招徕游客。
蜀南竹海灯会突出竹海特色,几乎所有的花灯都是用竹子制成,别具一格,其中“竹编东方龙”、“摇竹娘”等大型灯组更是一绝。
万顷竹海在灯火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
成都的元宵节习俗上元(元宵),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全国各地元宵节习俗不尽相同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元宵佳节虽然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但是在全国各地老百姓欢度元宵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在我们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
重庆开县有「对骂」的习俗。
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那其他地区又是怎样过元宵的呢?篇二:四川省节日活动1四川省节庆活动附录:都江堰市龙池冰雪节12月01日--03月30日龙池冰雪节始于1995年来,是都江堰市的重要大型旅游活动之一。
龙池冰雪节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结束,历时三个月,其间跨越了圣诞节、元旦、春节、元宵和"三八"妇女节,为久居南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冬季休闲度假、赏雪、滑雪的绝好去处。
龙池冰雪节期间开展的冰雪项目主要有:冰雕、雪雕、越野滑雪、自由滑雪、高坡雪橇、滑雪、马拉雪橇、冰雪摄影等,同时有组织地进行打雪仗、堆雪人、雪地拔河、雪地赛跑、冰球射门等游客能广泛参与的冰雪运动。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04月04日--05日每年清明时节,都江堰市便迎来了从公元978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大型旅游活动,以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
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距今已有2260年历史了,它灌溉了川西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川西人,真的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饮水不忘挖井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千秋功德,而以放水节的形式纪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