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实现路径与动态评价研究”(项目编号:

07&ZD011)。

作者简介:陈秀山(1954-),男,北京人,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区域经济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理论及其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等研究。

“城市化”,我国的通常提法是“城镇化”,与国际通用的城市化同义。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生产、生活方式集约程度的提高(包括了乡村向城市方向提高和城乡两方面自身品质的提高)。

[1](P6)

建国60年来,尤其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城市化也伴随着取得了很大进步,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中国自有的特色。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其表现和成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

建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群发展迅速等特征。

(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建国后,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

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见图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8各年

图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1)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比重7.3%。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主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正确制定和顺利实现,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的确立以及当时推行的城市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

陈秀山,王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

题。文章从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城市群发展等方面描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征,结合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农民和土地、政府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等问题。最后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二元结构;政府主导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0.01.009

①本节内容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相关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文章编号:1674-8107(2010)01-0047-07

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31No.1

Jan.2010

第31卷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农村开放的政策,积极吸收农民进入城市和工厂矿区就业,从而出现了一批新的工矿城市,推动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到1957年末,我国城市发展到176个,比1949年增长33.3%,平均每年增长10%;城市市区人口增加到7077.27万人,比1949年增长79.2%,平均每年增长19.9%。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0.9%,比1949年增加3.3个百分点。

(2)城市化波动较大阶段(1958年-1965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城市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巨大波动一样,也呈现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出现了超高速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伴随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我国城市数量由1957年176个增加到1961年的208个,增长18.2%;城市人口由7077.27万人增加到10132.47万人,增长43.2%;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由10.9%提高到15.4%。1962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又被迫撤销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全国拥有城市168个,与1961年相比,减少40个,下降20%。其主要原因,一是将“一五”时期以来设置的市恢复到县的建制;二是将一部分地级市降为县级市,停缓建大批建设项目,动员2500万左右职工回农村,城市市区人口由1961年的10132.47万人下降到8857.62万人,下降12.6%;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由15.4%下降至12.2%。

(3)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66年-1978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政治上大批城市官员、职工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加之国际局势日益恶化、“要准备打仗和三线建设”思想的提出,使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撤离城市,转向了偏远山区投入到“三线建设”,相应的城市发展也十分缓慢,城市化进程受阻。1966年到1978年12年间,全国仅增加城市26个,平均每年只增加2个,1978年城镇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半年及以上的人口)为17245万人,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7.92%。

(4)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199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国民经济一样进入了生机旺盛的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陆续展开,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开发区的普遍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城市经济辐射力增强,城市的中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多年来的城乡分割逐渐被打破。1979年到1991年的12年间,全国共新增加城市286个,相当于前30年增加数的4.7倍,平均每年新增15个城市。到1991年末,城镇人口增加到31203万人,比1978年增长80.9%,平均每年增长5.8%。城市化率达到26.94%,比1978年提高9个百分点。

(5)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2008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从此,揭开了我国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55个,比1991年增加176个,增长36.7%,平均年增加11个。城镇人口比1991年增加90.3%,平均每年增长5.6%。城市化率提高到45.68%,比1991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

建国初期,大城市寥寥无几,1949年在132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仅有10个,占7.6%。在1949-1978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大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由于城乡的分隔,商品经济的萎缩,劳动密集的小型工业发展不足,新形成的小城市的数量却不多。形成了城市结构头重脚轻的格局。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不足,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严重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发展加快,小城镇数量迅速增长。1978年全国仅有建制镇2173个,且以县城关镇和工矿镇为主。2008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19234个,比1978年增加17061个。新建的建制镇大多由原乡建制发展而来,是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并正在发展成为以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生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2008年全国城镇人口达6.07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5.68%,比1978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

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