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创新实验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 ,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 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 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 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 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备课素材:显微注射法 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备课素材:显微注射法 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显微注射法2019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三说,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受精卵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那么,什么是显微注射法?如何操作?显微注射法是研发最早也是最成熟和应用最广的转基因技术,是指在光学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进行手术、解剖和注射等试验操作的技术。

在模式动物和辅助生殖领域,常用的显微操作技术,包括:原核注射、胞质注射、8-cell注射、囊胚注射、四倍体胚胎注射、2-cell 注射和胞质内单精注射(ICSI)等。

在注射的过程中,动物细胞膜也会被刺破。

但因为动物细胞膜良好的弹性和流动性,在细胞膜被刺破以及细胞内注入或者抽取点物质之后,细胞膜还是可以恢复完整的,恢复好的细胞可以继续存活,正常生长。

上述技术的特点,是通过研究配子(精子、卵子和受精卵)、辅助细胞(卵巢或者睾丸支持细胞)和干细胞(多能性或全能性干细胞)等,在细胞或者亚细胞水平,阐明受精和胚胎发育的机制,提供更优的体外培养条件,或者更科学无害的产前诊断方案。

而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是显微注射重组DNA片段,所以属于原核显微注射技术,它的不足之处是:导入外源基因整合位点和拷贝数无法控制;常导致插入位点附近宿主DNA片段缺失、重组等突变,可造成动物严重的生理缺陷。

尽管如此,由于显微注射技术直接对基因进行操作,整合率较高,因而仍是目前建立转基因动物极为重要的方法(如图)。

原核显微注射技术完成该技术一般过程:将目的样品如重组DNA片段注入小鼠或大鼠的受精卵原核中,选择易于注射的原核,尽量注射在雄原核中(也有资料认为雌原核和雄原核都可以,但看到的资料都是雄原核),注射完毕后,将受精卵或培养至桑葚胚阶段移植入假孕母鼠输卵管内,培养至囊胚期则移植到假孕母鼠子宫,待仔鼠出生后,用PCR方法等方法在染色体及基因水平上进行整合鉴定,筛选整合外源基因的阳性仔鼠。

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在转录及蛋白质水平上进行表达检测,经检测获得阳性首建鼠。

完成该技术一般步骤:(1)卵细胞固定针和原核注射针的制作;(2)操作盘的制作;(3)在原核注射针中,用微量加样枪加入样品;(4)调整好显微镜、操作臂和微量样品连续注射仪,将固定针和注射针固定在操作臂上,在操作盘中将针尖碰断成小于1μm的斜口,长按Clean键,排出针中可能存在的气泡;(5)原核期胚胎放到操作盘中,开始原核注射,若针断口合适,1-2秒钟即可以看到原核膨胀,1个小时可以注射约100枚原核期胚胎。

生物必修3实验操作总结

生物必修3实验操作总结

生物必修3实验操作总结引言在生物必修3课程中,实验操作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一环。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加深对生物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本文将总结生物必修3中的实验操作,并对每个实验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操作步骤的概述。

实验一:观察和描述小麦根尖的结构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将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描述小麦根尖细胞的结构。

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操作步骤: 1. 取一颗小麦种子放入盛有浸泡过的培养液的培养皿中。

2. 将小麦种子置于显微镜下,调整镜头到最清晰状态。

3. 通过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

4. 描述观察到的小麦根尖细胞结构,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实验二:观察种子吸水后的变化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种子吸水后的变化过程,以及种子吸水与发芽的关系。

操作步骤: 1. 取一颗豌豆种子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

2. 观察种子在水中吸水后的变化,包括种子的体积变化和外观变化。

3. 记录种子吸水前后的变化,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4. 将种子取出并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变化。

5. 描述观察到的种子内部结构变化,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实验三:观察水葫芦叶片的光合作用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水葫芦叶片的光合作用,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操作步骤: 1. 取一片水葫芦叶片并放置在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

2. 将烧杯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观察叶片的变化。

3. 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产生气泡。

4. 停止观察后,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实验四: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核与染色体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描述细胞核和染色体的结构与特点。

操作步骤: 1. 取一片洋葱鳞片,并将其剪成薄片后放在盛有溶解了食盐的水中。

2. 将薄片取出并放置在显微镜镜片上,加一滴甘油并盖上另一片镜片。

3. 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细胞核和染色体的结构。

4. 描述观察到的细胞核和染色体的结构,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高中生物创意试验教案

高中生物创意试验教案

高中生物创意试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白色蚕豆种子的萌发情况,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白色蚕豆种子
2. 温水槽
3. 热水浴箱
实验步骤:
1. 将一组白色蚕豆种子分别放入不同温度的温水槽中,如4℃、25℃、37℃、60℃。

2. 记录每组蚕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包括发芽时间、发芽率、幼苗长势等。

3. 将另一组白色蚕豆种子分别放入对应温度的热水浴箱中,观察其萌发情况,并与温水槽中的结果进行比较。

4. 结果分析:比较不同温度下白色蚕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分析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每组实验保持一致的操作条件,如光照、湿度等;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器材。

拓展实验:
可以进一步设计实验,研究不同植物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萌发情况,探究种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精选2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精选2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精选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高中生物实验大总结(必修二、必修三)高中生物实验大总结(必修二、必修三)实验十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实验十一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1)洋葱长出约25px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25px,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实验十二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方法: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4、讨论: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分析原因。

高中生物实验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必修三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氧气释放情况,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 鲜活水稻叶片、测量气体体积的容器、水、光源、滤纸、碱性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水稻叶片浸泡在水中,待其充分吸水后取出,剪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2. 准备两个测量气体体积的容器,其中一个放入水稻叶片碎片,另一个作为空白对照组。

3. 在两个容器中各添加一定量的碱性溶液。

4. 将两个容器放置在光源下,让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

5. 观察并记录每隔一定时间内两个容器中气泡的数量,以及气泡的大小和颜色。

6. 实验结束后,通过比较两个容器中气泡的数量和质量,来判断不同光照条件对光合作用
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需小心谨慎,避免碱性溶液溅出造成伤害。

2. 切勿直接盯着光源,以免损伤视力。

3. 每次测量气泡数量时,需确保记录准确,以便后续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
1. 在强光下,氧气释放速度较快,气泡数量较多,气泡颜色较深。

2. 在弱光下,氧气释放速度较慢,气泡数量较少,气泡颜色较浅。

3. 光照条件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越强,光合作用的速率越快。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同时培养观察、记
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参与实验,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果蝇的外表表现,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引导学生探讨遗传变异与遗传规律。

实验材料:
1. 成体果蝇
2. 果蝇培养基
3. 筷子或昆虫夹
实验步骤:
1. 将果蝇放入果蝇培养基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培养。

2. 选取具有明显外表特征的果蝇进行观察,如眼色突变、翅膀形态不同等。

3. 使用筷子或昆虫夹将果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其外表特征。

4. 记录观察到的基因突变的外表特征,比对正常基因型的果蝇。

5. 分析基因突变对果蝇体态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要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果蝇的生存环境,避免外界干扰造成果蝇死亡。

2. 在观察和记录时要仔细观察果蝇的外表特征,准确记录结果。

3. 引导学生探讨基因突变对果蝇的影响,促进学生对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实验:
1. 利用果蝇杂交观察基因的遗传规律。

2. 利用果蝇进行基因突变的相关研究,探讨果蝇基因组中的基因功能和调控机制。

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果蝇的误伤。

2.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处理果蝇,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实验评价: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果蝇的基因突变外表特征,感受遗传变异的生物学影响,理解遗传规律和基因的功能。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自学教材P48页最后三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在哪? 主要在幼嫩的芽、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生长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什么部位? 各器官都有分布,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的 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3.生长素的运输有何特点? 极性运输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技能训练:探究生长素在胚芽鞘内的运输方式?
探究思路及结果预测:
含IAA的琼脂块 不含IAA的琼脂块
结论: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极性运输:
运 输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方 向 (2)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
(3)横向运输: 主动运输
分生组织、种子、果实等。
3.运输
极性 方向: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运输 方式:主动运输
非极性运输:横向运输
五、巩固练习
1.把燕麦幼苗放在左侧照光的的条件下培养,幼苗的胚芽鞘( D )
A.直立生长
B.停止生长
C.向右侧弯曲生长
D.向左侧弯曲生长
2.植物在单侧光下向光生长的原因是( D ) A.光是产生生长素的条件,只有受到光照的一侧能产生生长素。 B.光对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没有影响,但光能促进生长。 C.植物受到单侧光照的影响,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故生长较快。 D.植物受到单侧光照的影响,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故生长较快。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四、课堂小结
时间 实验者
结论
19世纪末 达尔文
尖端产生某种刺激
1910年 詹森
尖端产生刺激可透过琼脂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天
4.31 4.33
第六天
实验组 4.26
第七天
大部分死 亡
第八天
第九天
第十天
对照组
4.33
4.32
4.31
4.26
大部分死 亡
教学过程

实验结果
形态记录
第一天 实验组 无明显 变化 无明显 变化 第二天 无明显 变化 无明显 变化 第三天 无明显 变化 无明显 变化 第四天 长出后 腿 无明显 变化 第五天 无明显 变化 长出后 腿
第一天 2.35 2.47

第二天 2.33 2.46
实验结果
第三天 2.34 2.56 第四天 2.35 2.58 第五天 2.37 2.76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第六天 2.44
第七天 2.43
第八天 2.36
第九天 2.21
第十天 2.20
对照组
3.12
3.22
3.52
3.78
4.12
第十一天后,实验组蝌蚪相继死亡。
对照组
教学过程

实验结果
形态记录
实验组 第六天 无明显 变化 无明显 变化 第七天 长出前 腿 无明显 变化 第八天 死亡 第九天 第十天
对照组
长出前 腿
无明显 变化
死亡
教学过程

实验分析
蝌蚪用腮呼吸, 青蛙用肺呼吸, 不能长时间待 在水里。
教学评价
1.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 性。教师仅给予指导,具体的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均 由学生自己完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对于蝌蚪的 发育有了直观的认识。
3.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切实理解了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教学反思
5、由于周末等放假原因,导致换水、喂食不及时, 可能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6、测量蝌蚪体长时容易出现误差。 7、因为没有买到药物导致缺甲状腺激素抑制剂的这 组实验没有做成。
教学反思
1、开展实验的时间为3月份,从苏州网购的蝌蚪,中 途经历了停暖,可能对蝌蚪的生长状况造成影响。
2、蝌蚪的发育过程一般是最后尾巴才变短,对于预 实验中尾巴先变短的原因并未弄清。
3、很多珍贵的实验现象并未及时记录下来。
4、不能排除药片中其他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器材用品
蝌蚪20—30只 鱼缸2个 容积约 3000ml左右 甲状腺激素片 坐标纸一张 培养皿一个 用来测量蝌蚪的体长 鱼网一个 研钵和杵 用于研磨药片 烧杯 容积为1000ml 鱼食 用以喂食
教学过程
1 组别
开会讨论课题
成员
王采薇 刘雪莹 刘润民 司马子寅 于帅 阙文琦 黄茁 杨宇飞 韩明雨
教学评价
4.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提高了学生 的生物学科素养。开始没有掌握好甲状腺激素的用量导 致蝌蚪死亡,后来调整用量,使学生明确了预实验的必 要性。第二次试验,蝌蚪基本发育成青蛙形态后,试验 组和对照组均死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蝌蚪发育 成青蛙后用肺呼吸,不能长时间待在水里。


目 标
体验实验。
教学目标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体验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体验试验。
在实验操作中保证单一变量 实验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建立生物 兴趣小组 设计探究 实验
完成 实验
实验 分析
教学过程
1
建立生物兴趣小组
教学过程
1
开会讨论课题
实验目的 了解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原理 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教学过程

实验分析
经过分析试验 失败原因可能 是因为甲状腺 激素投放过多, 导致蝌蚪代谢 过快而死亡。
改进:把实验组未变态的蝌蚪平均分为两组, 减少甲状腺激素的投放量。
教学过程
第一天
实验组 对照组 4.32 4.31

第二天
4.33 4.31
实验结果
第三天
4.32 4.32
第四天
4.32 4.33
喂养组
加药
测量组
教学过程十只蝌蚪(选择大 小相似,发育状况良好的)标记为实验组与对 照组。 • 2.实验组投放40毫克甲状腺激素片,对照组 正常饲养,每天按相同的量给两缸蝌蚪投食。 • 3.每三天换水一次,每天测量蝌蚪长度并取 平均值记录。
教学过程
《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课标要求
课程的基本标准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
学情分析
已有水平
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存在问题
对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并不理解。
操作时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不理解。
知 识 目 标
1说出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2尝试设计实验。 3概述此试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