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合集下载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形式
阿奎那在很多人谈论了美的形式因素,如大小、比例 等的基础上,将美的形式因素既融入他的神学思想中,使 之具有超验的实质,又将它们放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 论中加以解释,使之具有经验的特征。
第二节 阿奎那
(一)美的三个条件
1、整一或者说完善;
2、比例或者说和谐;
3、鲜亮或者说明晰。
第二节 阿奎那
(四)评价
阿奎那的释经四义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界定,一方 面,坚守了他的神学立场——精神义高于字面义,神的智 慧高于人的知识;另一方面,对文本本身的强调影响了16 世纪宗教改革家们对《圣经》文本的关注。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自然
(一)阿奎那的艺术观
1、阿奎那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人的制作,所谓艺术家也就是 手工艺人,所谓艺术的,相对于并低于自然的。
第一节 奥古斯丁
2、象征理论
为了理解不可理解的上帝、超验的至善,中世纪采用 的途径是将一切符号化、象征化,或者说,一切都从象征 的角度加以理解。
对中世纪而言,象征不是一种方法(途径),而是一 种思想,一种认识,一种关于能否和如何“看见”上帝的 理论。
第一节 奥古斯丁
3、奥古斯丁之象征理论
(1)地位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象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从宗教的角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象征理论 1、重要性
象征理论是中世纪神学,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 (托名)狄奥尼修斯认为其重要的原因是: (1)人们缺乏被直接提升至概念性玄观的能力; (2)《圣经》里理性的神圣和隐秘的真理隐藏了起来,有 必要“为无形式者创造形式与给予实际上无形状者以形 状”,“启示的工作首先是自然地从神圣的形象开始进行 的”。

外国文学课件02-1中世纪文学:《圣经》

外国文学课件02-1中世纪文学:《圣经》
罗伯特·艾尔特(Robert Alter)
《圣经的叙事艺术》(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
第一节 《圣经》
五 《圣经》的文学性
梅厄·斯腾伯格(Meir Sternberg)
《圣经的叙事诗学:意识形态文学和解读的
戏剧性》(The Poetics of Biblical Narrative: Ideological Literature and the Drama of Reading)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圣经》The Bible
第一节 《圣经》
第一节 《圣经》
一 概述
宗教经典 哲学神学文本 民族史诗 律法、家族谱系、历史故事、神话寓言、 传说、诗歌 的杂合体
第一节 《圣经》
《圣经》艺术
建筑之 巴黎圣母院
第一节 《圣经》
《圣经》艺术
建筑之 比萨大教堂
第一节 《圣经》
诺索普·弗莱(Northrop Frye)
《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第一节 《圣经》
一个文本比较分析的例子:
奥德修斯的伤疤: 《荷马史诗》与《圣经》的
叙事艺术之比较
来自艾里克·俄尔巴赫(Erich Auerbach)
夸张、明了和铺陈
《圣经》
第一节 《圣经》
创世记22:1-13
22:1 这些事以后,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就呼叫 他说,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 22:2 神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 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 要 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 22:3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 人和他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 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最新第二章--中世纪文学PPT课件

最新第二章--中世纪文学PPT课件

• 圣诞
三、圣经文学——旧约
• 《圣经》(Bible):一词源于希腊文blblia意为“一组小 书”,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者的著作汇编。
• 《圣经》 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
• 《旧约》亦称《希伯来圣经》。是犹太教经典,内容为上 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以及古希伯来人的传说、法典和 教规等。
1. 希伯来人
• 意为“从河那边来的人”(幼发拉底河) • 公元前10世纪,部落联盟:以色列和犹太部落联
盟。 先后经历了扫罗、大为、所罗门三王统治, 后分裂为两王国。 • 前586年,“巴比伦之囚”
• 2. 约书
• 约,立约(Covenant)是圣经中的专用神学术语, 表示上帝和他的选民之间的关系,犹太教把它称 做“约书”。上帝最早与挪亚立约(创4:18,9: 8-17),上帝承诺不再毁灭人类,挪亚有义务照 神的吩咐做。第二次是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创 15、17),上帝许诺亚伯拉罕多子多福,成为多 国的父,但须施割礼。亚伯拉罕执行割礼。第三 次是上帝与摩西立约(出14-27),主要内容是 “十诫”。圣经新约中,上帝与耶稣立约,耶稣 在最后晚餐中以自己的血肉与上帝立约,承担一 切责任,使世人获救。
• (3)圣经文化精神
• 圣经文化精神最突出的一点是人道主义精神,宣扬平等
博爱,“平等互助”,“爱人如己”,同情弱者等都是人 道主义的表现。对欧洲许多作家的创作倾向产生了影响, 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形成。
四、中世纪四种文学
• (一)教会文学是中 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 学。作者是僧侣,又 称僧侣文学。主要包 括圣经故事、圣徒传、 赞美诗、祈祷文、宗 教剧等。基本主题是 宣传基督教教义,宣 扬神的权威,鼓吹原 罪观念、禁欲主义和 来世思想。

外国文学史:第二章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第二章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
学习要求

本节学习中世纪文学思潮,了解中世纪教会文 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的特点和 内容。
一、中世纪文学界定



476-1640年,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 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分期: 5-11世纪,初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期。 12-14世纪,中期,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15-17世纪中叶,末期,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和资本主 义逐渐产生、成长的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 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中世纪后期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4、城市文学(13—15世纪)

①取材于日常的现实生活,讽刺与揭露是其特色, 风格活泼。
②作者主要是街头说唱者。

③主题是歌颂市民的机智,讽刺贵族、骑士和教 士。
④不崇高,小聪明,贪恋食色,有得意也有失败, 但真诚不虚伪。

4、城市文学(12—15世纪)

⑤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抒情诗,散文, 戏剧等。
英国:《贝奥武甫》(8世纪)

《贝奥武甫》歌颂贝奥武甫的 正直无私,英勇无畏,对人民 负责的英雄品质。史诗写: “在一切国王中,在一切人们 中,他是最温良的,最可爱的, 是对他的亲族最仁慈的。”
贝奥武甫· 手稿
法国:《罗兰之歌》(1080)

《罗兰之歌》是11世纪 武功歌的代表作,歌颂 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的 骑士们的忠勇。

破晓歌
错 极 了 , 就 像 结 了 婚 的 人 又 去 追 求 。 你 既 要 做 生 意 , 又 要 作 爱 , 可 就 都 容 忍 , 但 容 忍 不 了 忙 碌 的 人 , 穷 人 、 丑 人 、 虚 假 的 人 , 爱 情 哦 , 那 是 爱 情 最 可 怕 的 恶 疾 。 难 到 生 意 就 必 须 使 你 远 离 ? 我 离 不 开 那 有 着 我 的 心 和 名 誉 的 人 。 我 是 这 样 地 爱 我 的 名 誉 和 心 , 那 就 好 吧 , 我 情 愿 留 下 不 去 , 是 它 能 讲 的 最 糟 的 东 西 , 如 果 它 不 仅 仅 能 看 , 也 能 讲 , 这 也 许 光 明 没 有 舌 头 , 但 到 处 是 目 光 , 尽 管 光 明 , 也 应 该 使 我 们 继 续 在 一 起 。 爱 情 , 无 视 黑 暗 , 把 我 们 带 到 这 里 , 我 们 为 什 么 要 躺 倒 因 为 夜 色 来 临 ? 我 们 为 什 么 要 起 床 因 为 曙 色 朦 胧 ? 哦 , 因 为 你 要 从 我 的 身 边 起 床 ? 是 的 , 是 白 天 了 ; 但 那 人 又 怎 样 ?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修改版)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修改版)
❖ 封建等级制的爵位:公、侯、伯、子、男。 ❖ 封建主把他的土地划成庄园经营,农民被控制
在庄园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称做农奴。农奴除 了不能被主人随意杀害外,人格上几乎和奴隶没有 区别。
城市等级制
❖ 11世纪,手工业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 职的工商业者聚居在城堡、寺院附近的交通 要道,逐渐形成工商业城市。
(二)、基督教基本观点
❖ 原罪观: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观念是原罪观。即人类 的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偷吃了禁果,这 一罪过成为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人类一切罪恶和 灾祸的根由都在于原罪。即使是刚出世便死亡的婴 儿,也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是上帝的罪人,需要基 督的救赎。原罪观使民众的注意力脱离现实,转向 天国,希望得到救赎。
❖ 救赎观:救赎观是与原罪观同生的基督教的重要教 义。人类犯了原罪,无法自救,整个俗世都沉沦在 罪愆中。人们希望得到拯救。因而上帝派耶酥基督 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宝血以赎相信者的罪。
❖ 救世主意识:救世主是基督教对耶源自称谓。 救世主观念指的是耶稣降生世间,为拯救人 类脱离罪恶,得到永生。
耶稣出生耶路撒冷,他的母亲玛利亚已 经许配给约瑟,还没迎娶,就从圣灵怀孕。 耶稣给人间传播真理,搭救凡人,被认为是 上帝的儿子及救世主。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中世纪教堂
一、中世纪历史
❖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 历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 衰落的时期。
❖ 公元476年,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北方侵入的蛮 族日耳曼人的各个民族:法兰克族、西哥德族、东哥德族、 伦巴德族等先后在西欧建立起一些“蛮族”王国。与此同时, 欧洲大陆的蛮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渡海侵入不 列颠岛。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 《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分为三个国家,从而奠定了后来 法、德、意三国的雏形,欧洲的国界从这时得到稳定,封建 关系确立。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被条顿民族所灭亡,该民族是北方的蛮族。

“条顿”一语是罗马人对北方蛮族的称呼。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是欧洲的封建社会。

整个封建社会可分早(5世纪-11世纪)、中(12世纪-14世纪)、晚(世纪15-17世纪)三个时期。

按文学史的划分,最后一个时期已不在中世纪文学范围,已是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西罗马灭亡后,作为征服者的北方蛮族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都是那个时候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的。

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在这些新兴的国家一开始被掩没了,到后来才逐渐被发现,被认同。

这时候,对这些新兴的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来自犹太民族的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在蛮族部落中的传播很快把原先的野蛮人改造成了文明人,这是好的一面。

但对于文学的发展,宗教的一统天下却不是好事:文学没有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是寄人篱下,成了宣传基督教的一种工具。

当时掌握知识的人大多是修道院中的僧侣,他们甚至将原先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文学资料也加以修改,加进宗教的内容。

《贝奥武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如果说中世纪不完全是文学的黑暗时期,也产生了有异于希腊文化的新质文化的话,这新质文化就是以基督教为主色调的文化。

这种局面延续很长时间,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直到中古晚期大诗人但丁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中世纪文学是教会文学一家独大,俗文学在宗教文学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这里面就有史诗、罗曼史、谣曲、法布罗等品种。

下面就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1 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主要是一些宣扬基督教的文字,大多取材于《圣经》或一些关于圣徒的传说。

我们说宗教文学“一家独大”,这个“大”只是表现在数量上,质量是不能保证的。

举保存至今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献为例,十分之九是布道文、赞美诗、祷告文一类的东西,十分之一才是俗文学,其中一部分还经过僧侣的篡改。

那些数量可观的宗教文学,由于主题受到了限制,大多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
美诗、圣徒言 行录、梦幻故事、宗教 剧等。 作者:教会僧侣 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 教会斯拉夫文。 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 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 想。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二)英雄史诗和谣曲 1、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 主要内容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 雄的事迹。 (1)早期英雄史诗:氏族社会末期各族人民的 口头创作,歌颂部落英雄。 主题:表现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 成份:有较多神话因素和多神教成份 盎格鲁· 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 (流传至 今最完整的一部 早期英雄史诗)。

耻辱感文化
东方的日本,没有基督教神学文化的传统, 他们信奉以耻辱感为基调的文化。 耻辱感文化靠外部约束力来行善,对神没有 坦白的习惯。他们有庆贺幸运的仪式,却没 有赎罪仪式。一个人犯了罪,只要外人不知 道就不必烦恼,自供反会自寻麻烦。耻辱感 文化意味着每个人都注意公众对其行为的评 价。

基督教文化是属于扩张型的,他们强调对

罪恶感文化
鉴于基督教的原罪说,有西方学者提出欧美文化 属于罪恶感文化,与日本的耻辱感文化相对。 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在《菊花 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一书中指出,欧美文 化是以罪恶感为基调的文化,罪恶感文化靠内心 的服罪来行善。“在一个荣誉意味着无愧于自己 心目中的自我形象的民族中,一个人即使在无人 知晓自己的不端行为的情况下,也会为罪恶感所 烦恼,而且他的罪恶感确实可以通过供认罪恶得 到减轻。”
在中世纪,封建国家在形成过程中,
融会了古今、东西、宗教、世俗等 种种文化意识。在剧烈裂变整合的 历史进程中,人们萌发了形形色色 的思想情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 创作素材,开拓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外国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外国文学· 目录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第六章 19世纪文学 (一) (浪漫主义文学)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第九章 20世纪文学 (一)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二)第十一章 20世纪文学(三)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起点: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67年) 终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

初期:公元5—11世纪封建社会形成期中期:公元12—15世纪封建社会兴盛期(中世纪文学)末期:公元15—17世纪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文学的状况:突出特征:宗教色彩,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

思想特征:①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②文化交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③等级森严——出现特定阶层的文学: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主要包括:1、教会文学(正统文学取材《圣经》)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吕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等宗教教义。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2、骑士文学(世俗封建主义文学) 兴盛地:法国宣传骑士道“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大量骑士与贵妇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这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极大的冲击。

主要内容: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

主要体裁: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⑴骑士抒情诗: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封建主,骑士骑士抒情诗内容:描写骑士们的所谓“典雅的爱情”。

中心主题: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

“破晓歌”最为有名。

贡献:大量的骑士抒情诗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

⑵骑士传奇分为三个系统:①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被条顿民族所灭亡,该民族是北方的蛮族。

“条顿”一语是罗马人对北方蛮族的称呼。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是欧洲的封建社会。

整个封建社会可分早(5世纪-11世纪)、中(12世纪-14世纪)、晚(世纪15-17世纪)三个时期。

按文学史的划分,最后一个时期已不在中世纪文学范围,已是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西罗马灭亡后,作为征服者的北方蛮族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都是那个时候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的。

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在这些新兴的国家一开始被掩没了,到后来才逐渐被发现,被认同。

这时候,对这些新兴的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来自犹太民族的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在蛮族部落中的传播很快把原先的野蛮人改造成了文明人,这是好的一面。

但对于文学的发展,宗教的一统天下却不是好事:文学没有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是寄人篱下,成了宣传基督教的一种工具。

当时掌握知识的人大多是修道院中的僧侣,他们甚至将原先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文学资料也加以修改,加进宗教的内容。

《贝奥武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如果说中世纪不完全是文学的黑暗时期,也产生了有异于希腊文化的新质文化的话,这新质文化就是以基督教为主色调的文化。

这种局面延续很长时间,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直到中古晚期大诗人但丁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中世纪文学是教会文学一家独大,俗文学在宗教文学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这里面就有史诗、罗曼史、谣曲、法布罗等品种。

下面就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1 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主要是一些宣扬基督教的文字,大多取材于《圣经》或一些关于圣徒的传说。

我们说宗教文学“一家独大”,这个“大”只是表现在数量上,质量是不能保证的。

举保存至今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献为例,十分之九是布道文、赞美诗、祷告文一类的东西,十分之一才是俗文学,其中一部分还经过僧侣的篡改。

那些数量可观的宗教文学,由于主题受到了限制,大多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在英国,写宗教而有所超越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是一部长诗《农夫皮尔斯》,这是宗教文学中最优秀的。

《农夫皮尔斯》作者是威廉·兰格兰德(William Langland),一位出身贫寒的神职人员。

种种迹象表明,诗中那位作梦者兰格·威尔就是作者本人。

他是一位教会的无产者,经常靠给死人做祷告谋求生计。

他把自己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农夫皮尔斯》的创作中。

《农夫皮尔斯》现存的稿本就有A、B和C三种。

A 稿本大约完成于1370年,由序曲和12章节组成,共计诗行2550左右;B稿本在A稿本基础上修订而成,大约完成于1377-1379年间,全文由序曲和20章节组成,篇幅扩充了三分之一左右。

C稿本成文于1390年以后,包括序曲和22章节,全文已长达7388诗行。

《农夫皮尔斯》全诗分上下两部,上部共7章,采用外倾的叙述视点,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下部》共13章,采用内倾的叙述视点,批判人性的缺陷。

诗人探讨的是一个宏大的人文主题:即人类生命的意义与归宿。

意大利诗人但丁,十七世纪的英国诗人弥尔顿都曾采写过这个主题。

与这两位诗人一样,兰格兰德企图在人类与上帝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使短暂的人生变为永恒。

所不同的是:《神曲》把审视人生的透镜架设有虚拟的世界——即地狱、炼狱和天堂里;《失乐园》则借助遥远的神话,让无可实证的“历史”来见证“真理”。

而《农夫皮尔斯》的作者则将真实的人间——即他所生活的十四世纪的英国作为考察的对象,让现实本身现身说法,验证《圣经》所传示的真理。

《农夫皮尔斯》为英国的梦幻文学(Dream Literature)的传统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诗的丰碑。

后来,英国人班扬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用散文树起另一块丰碑:《天路历程》。

《农夫皮尔斯》和《无路历程》可以称为英国梦幻文学传统的双子星座。

宗教文学中还有一些属于自由创作的抒情诗是比较好的,不像那些完全依赖《圣经》和别的宗教文献改写的诗歌作品注定是缺乏创造性的,如《坟墓》、《凤凰》、《我把一位处女歌唱》等,都是采写宗教题材而有所超越的例子。

2 史诗中世纪的史诗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史诗的代表作有英格兰史诗《贝奥武甫》,芬兰史诗《卡列瓦拉》,冰岛史诗《埃达》。

前期史诗形成时基督教还没有在这些民族文化中占君临天下的地位,因此多有异教的精神。

《贝奥武甫》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部。

后期史诗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后期史诗更多地具有历史性,而不是神话性。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探讨过民间史诗的形成规律。

我以为,史诗通常是从战歌发展过来的,神话的因素是在流传过程中由形形色色的民间说唱艺人添加上去的。

而后期史诗出现时书面文学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史诗一旦经好事者整理成了文字,就失去了神话性的生存契机。

正由于这个原因,后期的史诗更多地保留在战歌的形态中,神话性缺失,只能算“准史诗”,与《伊利昂纪》那样的经典史诗存在较大的差异。

《贝奥武甫》《贝奥武甫》从六七世纪就以口头形式流传于北欧沿海,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以后,它随着征服者的足迹来到新的土地落户生根,如果说英国民族是一个“舶来的民族”,那么,《贝奥武甫》就是一部“舶来的史诗”。

史诗的故事情节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1903行),叙述丹麦国王赫王罗斯加兴建了一座宏伟的宴会厅,遭到魔怪格兰道尔的袭击。

那魔怪为所欲为,连续为害达十二年之久。

消息传到耶阿特人[1]耳里。

耶阿特武士贝奥武甫率十四勇士前往救援。

经过激烈的搏斗,力大无穷的贝奥武甫扯断了魔怪的一只胳膊。

垂死的魔怪逃回自己的洞穴。

第二天晚上,又有一个魔怪前来骚扰宴会厅,此魔乃格兰道尔之母,是为她的儿子报仇来的。

贝奥武甫与她在水潭下的洞穴中展开殊死博斗,最后用魔剑将她杀死。

第二部分(1904-3182行):贝奥武甫凯旋回国。

不久,国王希格列克父子先后死于非命,贝奥武甫继承王位。

他成功地统治耶阿特国达五十年之久。

就在壮士暮年,国内出了一条毒龙。

该毒龙因自己守护的财宝被盗,开始向耶阿特人报复。

它口吐烈焰,毁灭一切。

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贝奥武甫毅然进入龙窟。

在一位名叫威格拉夫的年轻武士的援助下,毒龙被除,但老英雄也因受伤过重献出了生命。

从情节看,《贝奥武甫》具有民间童话性质:主人公三战妖魔,就是民间童话的典型结构。

吃人的巨人,吐火的毒龙,都是民间童话中反复出现的母题。

按照民间故事类型学分析,贝奥武甫战胜格兰道尔,属于降妖型的故事,杀毒龙则是开洞取宝型的故事的演变。

史诗的作者将这两种类型的故事合并,塑造了贝奥武甫这个可敬可亲的英雄形象。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童话可以转化为史诗,反之亦然。

贝奥武甫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他扮演了骑士的楷模和理想的国王双重的角色。

史诗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表现了他对这两种人的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期待与渴望。

史诗两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是运用对衬法和象征。

第一部分写主人公的青年时代,第二部分写他的老年,这是结构的对衬。

主要情节的童话性质和插曲的史料性质,这是内容的虚实对衬。

另外,作为武士的贝奥武甫和狂妄的武士安发斯,以及作为国王的贝奥武甫和暴虐无道的赫里莫德,则构成人物形象的对衬。

3 谣曲谣曲是一种民间叙事诗。

“谣曲(ballad)”一词与音乐中的ballade(叙事曲)以及舞蹈中的ballet(芭蕾)两词都源于拉丁文的ballare。

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谣曲起源于一种叫“凯乐(carole)”的民间舞曲,是“配合舞蹈所唱的歌”。

这种民间舞蹈后来分化为两支:一支引进教堂,成了颂歌,另一支留在民间,发展成谣曲。

谣曲是多国性的诗歌体裁,欧洲的丹麦、挪威、俄国以及美洲的美国等国都有不少谣曲作品传世。

英国是谣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流传至今并有文字记录的共有三百余首,如果把异文都计算在内,总数在千首以上。

英国民间谣曲根据题材大致可分为六大类:1、历史谣曲这类谣曲吟唱英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或出现过的事件与人物,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认识价值。

由于口头传统必然导致变异,我们不能期望这部分谣曲在描述历史时能达到什么样的精确程序,在这里张冠李戴,时序混乱屡见不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谣曲作者并非面壁虚构,他们的描述是有一定的史实根据的。

如《亨利五世征服法兰西》(King Henry Fif th’s Conquest of France)、《彻维山围猎》(The Hunting of the Cheviot)等便是一些历史认识价值很高的作品。

2、法外人谣曲这类谣曲的代表作当推罗宾汉系列谣曲。

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传奇式的英雄,他纠集一群自耕农反抗诺曼封建主的压迫,因而被贬为“法外人”。

[2]但正是在这位气度恢宏、侠肝义胆的人物身上,体现了中世纪英国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和那种不畏强暴、敢于向社会黑暗势力挑战的反叛精神。

罗宾汉系列谣曲保存下来共有三十余首(不包括异文)。

其他如《约翰·阿姆斯特朗》(Johnie Armstrong)等也属法外人谣曲。

3、悲剧谣曲这一类谣曲取材于现实生活,在全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艺术价值也较高。

悲剧主要表现在爱情与家庭生活两方面。

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爱情幸福,大胆摒弃世俗的门第观念,摆脱物质利益的诱惑,如《托马斯勋爵与美女艾纳特》(Lord Thomas and Fair Anent);姐姐因忌妒将妹妹推下大海(见《姐妹俩》)(The Twa Sisters);年轻的弟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残杀了新婚的姐姐(见《残忍的兄弟》Cruel Brother);受母亲蒙骗的独生子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见《爱德华》Edward)等等。

这些悲剧故事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都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

探讨产生这类悲剧的根源应从社会、阶级乃至伦理等多角度去考虑。

4、喜剧谣曲这类谣曲同样取材于现实生活,同样以爱情、日常生活为吟唱对象,但再见不到悲剧谣曲那样血腥屠杀的惨景,取而代之的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中世纪英格兰和苏格兰劳动人民机智与幽默的性格在这里找到了发挥的广阔天地,如《伊斯林顿布政官的女儿》(The Ballif’s Daughterof Islington)、《上当的骑士》(The Bafflad Knight)、《起来,把门闩上》(Get up and Bar the Door)都属于这一类。

5、神怪谣曲这类谣曲与现实生活脱离,是英格兰和苏格兰人想象与宗教迷信的产物。

有的取材于现存的神话传说,如《歌手托马斯》(Thomas Rymer);有的取材于《圣经》,如《泰佛斯与雷塞勒斯》(Dives and Lazarus)。

还有的反映鬼怪精灵,如《不宁静的坟》(The Unquiet Gra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