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社会问题概论》汇总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改动的社会整体出发,经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构造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功能:描绘、解说、展望、规范功能3、xx 对社会学的贡献: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看法,可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用辩证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成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说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表此刻毛泽东思想上,比方《湖南农民运动观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看法:经验是科学的独一根源,只有经过经验考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考证的不过假定;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当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所以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绘事实揭露实情;人的行为是由外面环境惹起的,所以剖析人的行为要认识外面因素,探究人的意识是没存心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看法: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会学。
重申划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重申社会参加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品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着重运用价值关系,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实践的看法、详细问题详细剖析、阶级剖析理论、脚踏实地的看法第三章社会1、社会唯实论的看法:社会是一个由各样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拥有强迫性。
2、社会唯名论的看法:社会不是真切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切存在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3、对两种看法的评论:第一,这两种看法都有必定的合理性,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差别;社会唯实论认可社会的独立性,但忽视了个人对社会的依懒性,以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
社会唯名论否定社会的存在,用个人的存在排挤社会的存在。
当代社会问题

当代社会问题第一章 社会问题概述1.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 1)是否使社会运行失调2)是否影响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3)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和规范标准)2.社会问题的界定条件1) 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意义,这种客观事实必然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一种现象、一个事件或者一种行为,而且是十分具体的。
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是以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某种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社会现象为客观依据2) 影响相当数量数量人的公共麻烦:共公问题往往是由社会的结构失调、行为规范失范和社会运行失控引起的。
它的产生并不是少数人的责任它的解决也要通过广大的社会成员的集体努力,因而具有群体性。
社会问题威胁或者触犯了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社会现象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现象有问题。
3) 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将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定义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这种现象或行为有悖于社会的主导价值和主导规范。
对社会现象的界定正好反映出公众的价值观念和认识的标准。
社会规范是社会主导价值的体现,社会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4) 与人的到的抉择有关:社会有一种倾向,即当某一问题越是与人的行为选择中的导读价值有关,具有鲜明的道德意志抉择的特征,并且直接与众所公认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所冲突、对立,就越是容易激起人们的道德情感,越易被视为社会问题5) 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人类改变社会的能力提现在人类可以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警觉阶段 决策阶段 改革阶段)1) 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2) 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3) 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媒的宣扬和推动4) 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5) 社会权利集团的认可和支持6) 解决社会问题开始4.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要求理解能用于案例分析)1) 社会病态论2) 社会解组论3) 价值冲突论4) 行为偏差论5) 标签论6) 建构主义理论7) 风险社会理论8) 社会冲突论第一章 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1. 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1) 社会问题是普遍发社会现象:没有一种社会形态、没有一种社会制度不存在社会问题,它具有无国界、无制度性的特征2)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时间上具有特殊性,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3) 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它的起因常常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社会问题往往和别的社会问题相关联,问题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是社会问题的一大特点4)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同样一种社会现象,在某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社会问题,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却并不认为是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分类1)二分法:默顿和尼斯贝特:偏差行为,包括犯罪、精神病、吸毒、自杀等;社会解组,包括世界人口危机、种族关系、社区解组、都市交通问题等洪雷:现性社会问题;隐性社会问题2)三分法:杨国枢和叶启政:社会性问题包括人口、贫穷等;制度性社会问题包括家庭和婚姻、老人和福利等;个人性社会问题包括少年犯罪、自杀等3)四分法:奥杜姆:个人病态问题;社会病态问题、经济病态问题、社会制度病态问题4)五分法:兰迪士:个人失调的失败;社会结构的缺憾;个人对适应的失败;政治和经济问题;社会政策和制度的失调3.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指导方针:1) 坚持国家、社会和群众力量相结合的方针2) 坚持物质昂住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针3) 坚持整体协调、综合治理的方针五个原则;1) 社会规律性原则2) 社会规范性原则3) 社会公众性原则4) 社会效益型原则5) 社会进步性原则解决路径:政策调控、法规调控、传媒的抨击、社区基层力量的化解、专业机构的介入第二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1.社会转型的概念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社会类型的过渡,它的内涵是指社会由传统的走向现代化的过渡期2.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体系各成分之间,由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利益的性质所决定的、稳定的、有条理的关系网络。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

课程简介一、教材简介(共分四个部分)(一)理论与方法部分(二)异常群体社会问题(三)越轨群体社会问题(四)弱势群体社会问题二、教学思路(一)社会问题的界定与研究视角(取向与方法)(二)社会问题的讨论(起因、影响与解决)(三)社会问题的专题(包括社会热点)三、参考书目(一)社会问题概论朱力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当代社会问题(第四版)[美]文森特.帕里罗等著华夏出版社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第一节社会问题界定第二节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社会问题界定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一)界定: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二)社会问题的四要素1、对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影响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
2、触犯了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
3、持续很长时间。
4、解决方案难成一致。
讨论:你所认同的社会问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具备什么要素?性别比失衡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口问题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专家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医学、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条件,例如运用B超等医疗科技早期鉴定胎儿性别,进行性别选择,提高男婴受孕比。
其次,出现选择胎儿性别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群众的观念。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
海南省是个海岛,过去出海打鱼是主业,重男轻女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一些传统习俗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
比如,有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岳父、岳母平时可以到女儿家居住,但一旦生了病,必须把他们送回家。
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其次,出现选择胎儿性别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群众的观念。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
海南省是个海岛,过去出海打鱼是主业,重男轻女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一些传统习俗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
比如,有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岳父、岳母平时可以到女儿家居住,但一旦生了病,必须把他们送回家。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记整理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30c53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d.png)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
记整理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本书旨在
提供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理解和解释社会的本质和
运作方式。
第一章: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 社会学通过观察、调查和理论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
- 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访谈、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等。
第二章:社会学的理论取向
- 社会学的理论取向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符号交互主义。
- 功能主义关注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功能。
-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不平等和权力斗争的影响。
- 符号交互主义关注个体间的符号交流和互动。
第三章:社会化和社会控制
- 社会化是个体研究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 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 社会控制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手段。
第四章: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
- 社会结构是由角色、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构成的。
-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
-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章: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
-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
- 社会阶层是按照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划分的群体。
- 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对个体机会和资源分配产生影响。
以上是《社会学概论》第2版的重点笔记整理,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内容请阅读原书。
第一章 社会问题概述

霍布斯
洛克
卢梭
维科(1668—1744)
历史三阶段论
人本阶段
英雄阶段 神学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
黑格尔(1770—1831)
国家首先和更重要的是一 种“理念”上的实体
市民社会更主要的是现存 的经济、社会生活领域
<二>、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1.巨大的社会变革
工业革命
法国大革命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 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 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 大。” ——恩格斯
长兴学社学科分类
义礼
考据
群学
经世
文章
政治原理学
严复
群学肄言
“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 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肄言 何?发专科之旨趑,究功用之所施,而 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群学肄言》
一、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
1.西方社会学的传入
设立社会学课程及派出留学生
展开社会学调查 发表论文专著
社会学
选用教材
郑杭生
参考教材
推荐阅读书目
社会学的 深层理念
增促社会进步
减缩社会代价
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
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 面发展。 减缩社会代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 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 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就是实 实在在的"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促进社会和谐。减缩社会代价,另一层意思 就是指社会代价尽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 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 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教材目录
1 2 3
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社会学概论复习思考题汇总

社会学概论复习思考题汇总(任何问题在回答之前,先把题干中有的关键词解释一下)第一章总论1. 简述社会的本质和特点(1)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2)社会在本质上市生产关系的综合,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3)社会的特点有:①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②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③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④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⑤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⑥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2.简述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研究对象: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3)学科性质: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㈠社会科学,从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①社会的基本活动②社会的基本群体③社会的基本关系④社会的基本制度⑤社会的基本问题㈡应用性的社会科学①政策性社会调查②社会实践③社会评价研究/评估研究④社会监测⑤政策咨询⑥政策分析/社会批评⑦社会诊断⑧社会预测3.简述社会学的研究视角:(1)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有着特殊的着眼点或特殊的思维方式,即社会学的视角。
(2)社会学的视角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体现。
(3)社会学的视角有:①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②承认人的行为受社会的制约;③观察社会时倡导“社会学的想象力”;④观察社会时要保持陌生人观点;⑤要看到社会的另一个侧面4.简述社会学的主要方法(1)社会学的一般研究模式为:①规定问题;②复阅文献;③系统地陈述一种假设;④选择一种研究方案;⑤收集资料;⑥分析结果;⑦得出结论(2)具体的方法有: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社会调查5.简述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①孔德: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之父”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实证哲学概况》《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贡献:a.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b.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c.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d.试图把社会学系统化②斯宾塞: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生物学伦理》《伦理学伦理》《人与国家》《描述性社会学》《自传》贡献:a.社会有机论个人:营养系统——分配系统——调节系统社会:生产系统——交通系统——政府系统(工,农)(官吏)b.社会进化论,又叫“社会达尔文主义”③迪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代表作:《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贡献:a.社会结构b.社会事实论c.方法论④韦伯:德国社会学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宗教》《印度宗教》贡献:a.理解社会学b.政治社会学c.宗教社会学6.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是什么?(1)认识的功能:①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②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2)实践的功能:①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各种活动,少走弯路;②为各级政府部门出谋划策第二章人的社会化(这一章回答任何问题之前最好都回答一下什么是社会化)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有哪些特征?社会化:(1)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问题概论教案

社会问题概论教案第一章:社会问题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问题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社会问题的分类及特点。
3. 理解社会问题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1.2 教学内容1. 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生存、发展、权益保障等方面遇到困难或危机的现象。
2. 社会问题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问题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
3. 社会问题的特点: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
4. 社会问题与社会的关系: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社会稳定等密切相关,社会问题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1.4 教学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教材,了解社会问题的具体案例,并结合实际生活思考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第二章:社会问题的成因与影响2.1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问题成因的基本理论。
2. 掌握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
3. 理解社会问题对个体、群体及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 社会问题成因的理论:如经济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文化理论、心理理论等。
2. 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3. 社会问题对个体、群体及社会的影响:社会问题可能导致个体权益受损、群体矛盾加剧、社会稳定受损等后果。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
2.4 教学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教材,了解社会问题的具体案例,并结合实际生活思考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第三章:社会问题的测量与评估3.1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问题测量与评估的基本方法。
2. 掌握社会问题测量与评估的主要指标。
3. 学会运用测量与评估方法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问题专题第1讲 社会问题概论:理论与方法

三、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凸显
我国当前阶层分化现状:中国十大阶层 (职业分层)
一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二是经理人员阶层。 三是私营企业主阶层。 四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五是办事人员阶层。 六是个体工商户阶层。 七是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八是产业工人阶层。 九是农业劳动者阶层。 十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1,什么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 是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指社会关系失调, 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 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还是人们主管 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 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 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 之间的差距。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1,异常群体社会问题 2,越轨群体社会问题 3,弱势群体社会问题 4,边缘群体社会问题
三、社会学、社会工作与 社会问题的关系
社会学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技术与措施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工作 的任务
四、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与方法
1,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2,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
1,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一是社会规律性原则 二是社会规范性原则 三是社会公众性原则 四是社会效益性原则 五是社会进步性原则
2,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
一是政策调控 二是法规调控 三是传媒抨击 四是社区基层力量的化解 五是专业机构的介入
2,界定社会问题的要素
一、是否使社会运行失调 二、是否影响多数人的利益或生活 三、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和规范标准 四、解决途径是否必须通过集体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问题 的特征
历史性 变异性
持久性
复杂性
普遍性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类型
按发生的可能性
偶发性社会问题 必发性社会问题
按产生的主要原因
源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 社会观念或社会心理的,及生 存自然环境等各种社会问题。
产生于社会存在的状态 其产生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结构性社会问题 非结构性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界定
如何界定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 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构成社会问题的条件
1. 起源具有社会性 2. 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社会性 3. 结果具有社会性 4. 责任具有社会性 5. 解决具有社会性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
推荐阅读书目 孙本文 《现代社会问题》 商务印书馆
第一章 社会问题 概述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社会问题的内涵
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 常或社会失调。
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和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出现社会问题,将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 调发展。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问题?
社会发展变迁 社会平衡被打破 社会结构失衡 社会问题
第四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病态论 二、生物社会论 三、社会解组论 四、文化失调论 五、亚文化论 六、价值冲突论 七、群体冲突论 八、偏差行为论 九、标签理论
课后思考的问题
1、判断一种社会现象是否成为社会问题的条件是什么? 2、社会问题的特征? 3、社会问题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4、社会解组是如何分析解释社会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