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

论述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一、引言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语言文字训练,也是让学生对美品味与欣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对美的一种认识过程。

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能力的教学过程。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图文并茂,词句优美,蕴含着人们几千年来的文字精华和审美精髓,为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字支持。

中学的语文教学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当中,感受到美学的魅力,体会美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全面提高。

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1.审美教育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现代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文化知识教育,上升到了德、智、美、劳,全方位教育的阶段。

审美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越来越注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

审美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中学的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忽视。

2.审美教育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算途径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其智力的发展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他们既善于利用形象思维,又有具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他们的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的思维能力也就越强,这是学生的普遍认知规律,也是学校所要掌握的教育规律。

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形象感知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心理愉悦的精神状态,从而丰富其想象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能力,达到学生的智力结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目的,为培养出智慧性人才打好基础。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自然是难 以落到实处 的。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 审美想 象实 际上是将 文学作 品 中所 隐含 的只能意会 难 以言传 的虚 象虚 景 , 通过一定 的手段投射 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使他 们通过 些非语言 、非概念式 的思维活动而形成一种 主体 内 心可感受 到的体会 和体验 ,产生一些在 文字之 外的审
田野里 , 瞧去 , 大片 、 一 一大片满是 的” 。这样才 能理解 作者所描绘 出的春色图 ,也 才能使学生认识 到 自己的 感 受和能力 。
目前 ,中学语 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存在 的问题 比较
突 出 。 主要 表 现 在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1 . 受应试教 育的影响 , 忽视 了阅读 能力培养 。在教 学中 , 应试教育 的影 响 , 受 以考试为 中心 , 一切 围绕“ 应 试教育 ” 模式 , 语文 阅读 教学 中只重 视知 识传授 、 使 忽 视能力培养的急功近利现象表现 突出 主要原 因 : 国 我 目前 的人 才选拔方 式上 , 仍然采 用 “ 考定 终身 ” 一 的高 考机制 , 在这种 大的背景 下 , 社会 、 学校和 家庭往 往都 自觉或不 自觉地 把学生 能否考 取大 学或取 得好成 绩 , 作为衡 量学校教育是否 成功的唯一标准 。在 这样 的宏 观背景和办学理念 的指 导下 ,阅读教学 中的审美教育
能 力 ” 为 教 学 目的 之 一 。 定
语文 阅读 教学从 教学 内容来 看 ,是 以品读赏析 和 体味感 受作品为 主的形 象性 与情境性 的教学 ,对作 品 的欣赏是一种美 的认识 过程 ,它始终伴 随着 对活生生 的形象的情感反应及理 性思维对作 品的审美 评价 。对 此, 本文试 图从 中学语 文阅读 教学现状及原 因人手 , 对 如何更好地实施审美 教育作些粗浅 的分析与探讨。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1.形象性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头,日落时的融雪。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凡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愉悦性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是以形悦人,以情悦人。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个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

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乐,在乐曲的感染下,同学们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我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

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最后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让学生感到即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1.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大多数作品,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理论探讨1.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情感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二是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三是具有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文章的美学价值。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论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论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论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摘要】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中学语文审美教育能够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还能够让他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增强对美的追求和崇高情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展望未来,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应该注重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审美视野和更深入的文学体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审美情感、文学素养、审美视野、创造力、重要性、研究目的、意义、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这些都是中学语文教育无法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美感,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深入探讨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旨在揭示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在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为未来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利用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迪其思维,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童年》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作品的背景、内涵、艺术特点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读后感、作文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对作品的感悟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

二、注重情感体验与情感交流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情感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情感体验的引导和交流。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音乐等方式,营造出一种温馨、静谧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情感交流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倾听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亲近作品,感悟作品的美感。

三、开展审美情感培养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审美情感培养活动,如文学欣赏会、画展参观、音乐会观赏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灵感触
学生好像接 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 门的
张 智 慧 ,教 师 ,现 居 江 苏 邳 州 。
2 09 1 0 2
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 , “ 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尤其是 大多数来 自 农村 的学生 ,他们 可以联 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 、 活知识 ,把 旧 生
表象进行加工 ,重新组合 ,用 自己的
这样 ,智能 、情感 、意志三种心理结 构相互依赖 、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地
在被 无辜开 除的逆境 中 “ 始终 微笑 , 态度温和”的乐观 、积极向上的高尚
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 情 ,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 中 “ 欣然前往 ” ,敢 于直面惨淡 的人
物产生震动 、惊异 、 叹、仰慕 、热 赞
爱、 振奋等等美好 的情感 , 从而激发
“ 对敌斗争”和 “ 死难情形” 要求学 , 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 阅读课 文 ,逐
情感和心灵 , 造就和谐发展的个性。 @
综合 天地
驾驭知识的 自 信心 、 进取心 、意志力 ,
从而能形成更加 明确的选择意向和 目
不久她的祖母 、一弟一妹 因病无钱就
医相继死亡 ,12 年考入 国立北京女 93 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 ,
标 。另外 。 情感 的调动 、意志的保证
之语 ,是 “ 披文人情”的最好切入口。
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人 手,在智 能教育 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
中实施审美教育 ,是全面提高人 的素 质 、塑造完美人格的有效方法。从 心
理结构来说 ,它使 受教育者主体在智
能结构 、情感和意识结构 三个方 面得
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和情感性作基 础 , 生很容 易领悟到如此 的结构形 学 式是来 自 鲁迅 对反对 派及其走狗文人 的愤慨和斥 责 , 对刘 和珍等死难烈士 的悲痛 和歌颂 的 复杂 心绪 的 自然流 露。 “ 披文人情 ”的讲授拨开 了含蓄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审美教育呢?根据中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等问题,对于深奥、抽象的美学理论尚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直观生动的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心智,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抓关键人物,展示人物美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

语文教材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皆以规范的语言文字,将饱含审美张力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教师应以自己广博的知识、阔大的心胸、敏锐的“触角”去挖掘、感受文本潜在的美。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心灵美是一种内在美,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美。

”这种美,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情感,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譬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

叙写了鲁达路遇史进、李忠,三人到酒楼上饮酒,遇到金氏父女,为其悲惨遭遇而感到愤愤不平,最后三拳将镇关西打死的故事。

从中可见鲁达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嫉恶如仇,同情弱者,行侠仗义的精神。

教师在分析鲁达形象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鲁达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细致剖析,特别是动作,挖掘出人物豪爽、仗义疏财、嫉恶如仇的高尚品格。

如听完金氏父女哭后,毫不犹豫地摸出身上的全部银两倾囊相助,觉得少,又向朋友借钱,见李忠只“摸”出二两银子,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并未要这二两银子,又“丢”还了李忠。

又如三拳打镇关西“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相信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一幕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从心灵深处产生了对鲁达这个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爱戴。

二、品好词佳句,体会语言美语言是美的载体,我们可以从语言本身感受美。

语文教材中,既有优美的抒情散文,又有绘景生动的写景佳作,还有抒发作者情感的诗歌精品等。

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把美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从语言中挖掘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教师点拨“大”让学生体会到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使学生体会到景物的单调,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期间,缈无尽头的黄河,唯有“长”字能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民权县和平路学校河南民权476800)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通过挖掘教材的审美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途径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形成他们爱美、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一、用视听结合创设美的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

如教《岳阳楼记》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伟壮丽的景色,让学生震撼于岳阳楼之大观。

音乐声,江潮声,风声,雨声,沙鸥声,声声入耳。

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

使学生感受到了置身于“淫雨霏霏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与春和景明时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不同景象会影响人物的心情,从而理解了迁客骚人为什么会有“感极而悲或喜洋洋”的两种览物
之情。

二、用语句的节奏美,增强语感,感受音乐美。

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

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如,我在教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古诗词时,教学生用歌唱的形式去理解背诵诗词,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感受到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加热爱诗词。

三、把语言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激发想象力。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的富于教育意义的彩图和插图。

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热爱美的思想情怀,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

例如:《周庄水韵》的彩图,描绘了中国水乡之美。

我引导学生一边观看彩图一边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作者主要写了与周庄的水有关的哪些景物?(板书:水中倒影、水上石桥、水傍古镇)
(2)、作者还写了在不同时令三次到周庄的不同风采,各是怎样的画面?各抓住什么景物来写?(板书:风雨迷蒙的周庄像水墨画;
冬雪后周庄像版画;春夜里节日的周庄像油画。

各抓住雨水、雪水、河水来写),要求学生从画面进行玩味、联想、想象插图以外的另几幅图景,然后从文中的语言文字中去想象周庄的美。

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自然;感受“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巷构成的周庄水乡特有的风貌。

然后在优美抒情的乐曲声中,想象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画面,感受语言表达美和图画美,让学生“像是走进了恬静的中国水乡画卷中”。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家园的情感。

四、从课文的典型形象着手感受人性美,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各种典型形象,我们教学时可借此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审美情感。

通过对人物的言行的分析,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

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行去探讨人物的形象。

如从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后,他的言行表现出的嫉恶如仇、仗义疏财、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就是美的,这种美的形象得到了学生的赞赏;从镇关西先强抢金翠莲为妾,后强迫金氏妇女要典身钱等行为中表现出来恶霸形象就是丑的,这种丑恶的形象激起了学生对恶霸的愤恨和唾弃。

通过美丑的对比,不但诱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而且提高了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

纠正学生认为同学打老师,打父母,杀同学也是英雄的错误审美观。

五、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审丑教育,用“丑”烘托美。

进行审美教育,值得提出的是美与丑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

我们说的美育不仅是审美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审丑的教育。

有些课文中的“丑”是用来陪衬烘托美的。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同时教学美与丑。

如果忽视“丑”的教学,不引导学生加以审辩“丑”,那么美育就显得不够完美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憎恶会摇尾巴的狼;而对于《山米与白鹤》中的外祖父“老态龙钟,连亲生女儿都记不清,房里乱七八糟”;《阿炳在1950年》中阿炳的双目失明……这些人外表虽丑,不但不应憎恶,还应引起我们的同情,应感受其内在美。

外祖父又老又丑,脑子还不好使,不会打理自己的生活,但他却了解他养的每一只动物,认得出他豢养的那些野鸭山鸟。

他热爱动物,充满爱心。

阿炳不管多么困难都不放弃对音乐的执著追求,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他的《二泉映月》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们的形象是最美的。

学这类文章,我一般都会引导学生讨论人物的美与丑,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通过引导和讨论,学生得到了爱的教育,认识了爱一切生物和执著于艺术事业是最美的。

总之,“以美引真”,“以智育美”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的最佳形式。

语文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美的真谛,闪烁着美的光辉。

当今教育不再是培育“应试的机器”,而是培养“素质的完人”,这种“完人”绝不是完美无缺,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备的“通才”,而是感性理性全面和谐的完整的人,而这一要求正是对现行教育的挑战,也
是我们探索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贺清贞《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