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婚礼仪式

合集下载

壮族的婚礼习俗

壮族的婚礼习俗

壮族的婚礼习俗对于壮族的婚姻你了解吗?壮族的婚礼习俗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壮族的婚礼习俗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

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

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

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

“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

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

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给姑娘梳妆,打扮成年妇女模样。

晚上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举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

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壮族的礼仪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壮族习俗 壮族人结婚要遵守哪些礼俗

壮族习俗 壮族人结婚要遵守哪些礼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习俗壮族人结婚要遵守哪些礼俗导语:壮族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

过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很普遍,一般十三、四岁即由父母包办订婚。

订婚由壮族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

过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很普遍,一般十三、四岁即由父母包办订婚。

订婚由媒人把奶银钱、酒菜及孝敬女方父母的衣服和给姑娘置办的衣服、首饰送到女家。

成婚时,向祖宗献饭,拜家堂,告祖宗,婚仪与汉族相同。

人赘婚俗称“上门”,礼与娶妇同,但仪式从简,不要男家聘礼,由女家酬客宴宾。

有“转房”婚俗,但仅限于兄死嫂转为弟妻,今已少见。

长期以来,盛行婚后“坐家”,女子婚后即回娘家。

“坐家”期间,男女双方有社交自由,但行为必须在父母管教下进行,待怀孕或生子后才开始到夫家长居(逢年节和农忙时节,可由丈夫或其弟妹接回来短住)。

若是三、五年仍不孕,但弟妹已长大结婚,就得“落夫家”,反之则改嫁。

1981年以后,“坐家”的时间已大大缩短,约三、五个月甚至个把月就能与丈夫长久同居。

个旧、蒙自、开远等市、县称“土佬”的壮族,“坐家”的习俗已有改变,婚后即落夫家。

男女青年也有自由恋爱的,凡赶街子或节日,通过对唱山歌、抛花包(刺绣的球形香袋)等方式进行择偶,但即使双方情投意合,也须征得家长同意并通过“合八字”方可成婚。

结婚时,“土佬”和“侬人”盛行水泼新郎,“沙人”则盛行水泼媒人。

接亲之日要挑粑粑去新娘家。

“侬人”拜堂时长辈要为新郎、新娘起结婚名,以后公婆呼媳妇的结婚名,岳父母呼女婿的结婚名。

开远、蒙自的“土佬”请媒说亲,第一次就要带酒肉,俗称“打狗菜”。

订婚称“吃水酒”,结婚则称“献饭”。

接亲时,女方大门紧闭,男方陪郎生活常识分享。

壮族婚嫁习俗

壮族婚嫁习俗

壮族婚嫁习俗广西,一个有着多个少数名族聚居的地方,境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彳+童)”。

解放后称“僮”。

1965年10月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

因为广西壮族人口众多,因此,广西全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地处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具有相对开放和融合的特征。

因此,其民族特色,也具有不同的味道。

特别是其风俗礼仪,更是种类繁多。

如,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的风俗。

又以婚嫁最为有特色。

其实,在婚嫁之前,男女青年,通过各种形式自由恋爱,其中,抛绣球是最盛行,最普遍你的一种。

“抛绣球”,壮语叫“飞沱”。

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诗句。

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然后拉开适当距离。

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

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

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

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

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绣球上的礼物。

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

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大型的歌节。

每年秋春佳节,青年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本地传统的歌圩日子里,选择唱歌的对手,寻觅心爱的情侣。

壮族结婚的礼仪

壮族结婚的礼仪

壮族结婚的礼仪壮族的婚庆习俗,有肯定的限制。

同宗一族、姑舅子女,不得通婚;族规也有禁令。

一些边远的山区,有族内婚,但要隔五代以上。

从前,壮族青年男女婚前有恋爱的自由。

这种恋爱自由,一般是通过野外对唱、歌圩对唱及抛绣球的活动来进行。

如明万历《广西通志》载云:"少女于春时三五为群,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唱歌为乐;少男也三五成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以衣带相赠'。

反映了壮族男女在春日于野外谈恋爱的情景。

上述风俗在清代初年遭到流官的禁止。

始终到1949年以前倚歌择偶也没有怎么得到恢复。

近年来,歌圩在壮乡兴起,其俗又作为壮乡青年男女交往的另一种方式,并且注入了现代的内涵。

由于地主经济的进展,从清代到1949年以前,壮族地区和内地一样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

壮族男女婚嫁礼仪甚繁,一般有问婚、订婚和结婚三个过程,不过野外对唱这一如此豪迈淳朴的婚庆习俗仍旧是特别珍贵的。

壮族结婚的礼仪篇2父母包办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依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

父母包办必请媒人说婚。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款待。

如此来回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

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

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肯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

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

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

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

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旧非常盛行。

(参见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进行。

“侬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进行。

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

广西结婚习俗

广西结婚习俗

广西结婚习俗广西汉族结婚习俗:(1)、男为结婚,女为于归,男女双方均设筵席迎宾客,一般为三天,分入场、正席、散席。

个别地方以第三天为正席,谓之为隔日酒,女方设筵所需的主要物品,均由男方以聘礼提供,有猪肉、鸡鸭、大米、喜酒、山味(木耳、香茹等)、海味(尤鱼、螃蟹等),饼干、面条、香烟、礼炮、红烛、红绒等。

女方的内亲(如外祖父、外祖母、舅爷等),要猪蹄一只(猪脚的上半部分,约两斤重左右),还要一只回去奉祖。

(2)入场那天,男家备齐礼物,由媒人领队送去女家,在清代民初,所有礼物用石脚抬去(石脚:木料制成,为长方形的一种担具,用至四十年代后期,之后多用手扶拖拉机代替),两人抬一担,抬和担都要成“双”,以示吉利。

(3)安床,由夫妻两全,有子有女,如且必须是男丁头孩的人按择日先生拟示时辰吉时及方位安床、铺席、设账,安置完毕要道上几句吉语,说:“吉日安床,两姓成双,夫妻合好,生子生孙”。

(4)男方外家如外祖父母、舅爷父等人,一般在入场当天就来庆贺,有些地方来时先在村边略停,未直接进屋,要主人家亲自或派人邀请,备些清水、香烟、茶水、毛巾等,在外洗面,喝茶之后才进屋等礼数,否则,外家亲戚则结队哄然返回,对外家要特别的招待,要在中堂设席,由专人旁待。

否则,主人或代东要遭诸多指斥,甚至不欢而散,现在这种现象已大为减少。

(5)正席当天,远近亲友,齐来道路贺宴饮。

司簿官应对来贺之亲的礼物、礼金作登记,也要提前写喜联张贴,备写各种喜红、代东、司簿、厨师等大小十多个红包和各种拜帖礼目,做庚谱对联。

庚谱对的字数要遵循“生、老、病、死、苦”五格出对联,即不能空落在“病、死、苦”三字上。

有些司簿出庚谱对联专想出难题,企图难倒对方,以表自己的才学高深。

早餐后,去女家接新人员要带好礼物、礼炮出发,有乐队(唢呐、大号等),采旗四至八面,一路鸣放礼炮,大吹喜乐,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前往。

亲迎新郎出门前,请两老者点烛。

秉烛道词:“龙烛辉煌,照耀满堂,百年偕老,五世其昌”。

广西壮族农村结婚风俗

广西壮族农村结婚风俗

广西壮族农村结婚风俗一、广西壮族农村结婚风俗壮族的结婚典礼主要分为四个大步骤:接亲、送亲、成亲、回门。

这四个步骤就类似于汉族婚俗中的“六礼”。

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

父母包办必请媒人说婚。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

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

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

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

1、送亲新娘穿着壮家的盛装,戴着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用大红布盖头,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

广南一带姑娘出嫁时要痛哭一场,并唱(哭嫁歌)离开家门,其他地方的新娘则不哭。

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乘汽车、马车和拖拉机的。

一路上要吹奏唢呐。

鸣放鞭炮,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线”。

送亲的队伍中,还有不少的歌手,他们一路走一路唱,更增添了婚日的喜庆气氛。

来到男方家门口,一般要等到临天黑前才让新娘跨进男方家门坎,时夺不到不能进。

届时,男方家点灯上香,庭院和堂屋灯火辉煌,新娘才款款迈进男方家门坎。

新娘进屋后,按习俗,送亲者要把新娘的嫁妆和结婚用品一一陈列展示,有的地方还一一过秤,以显示嫁妆的丰富和娘家的阔气。

之后,要举行拜堂仪式。

二、瑶族的婚礼习俗由于瑶族内部支系不同,婚姻文化也千差万别。

但一夫一妻制是各地瑶族基本的婚姻制度。

瑶族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结婚年龄他(她)们或父母就会通过恰当的方式选择伴侣。

婚前自由恋爱瑶族男女婚前有充分的'社交自由。

他们一般通过生产劳动、节假日、参加婚礼、走亲访友、赶集等活动来结交彼此心爱的人。

有的求爱方式还很有特色,如有隔窗对唱、吊楼谈情、圩日择侣或伞下相会等。

广东连南县的八排瑶盛行隔窗对唱。

当地瑶家姑娘的卧室之前或之后一般都开有一个求偶的窗口,到了三更半夜未婚的小伙子点着火把或打着手电筒前来寻找姑娘对唱。

壮族少数民族的婚庆仪式流程

壮族少数民族的婚庆仪式流程

壮族少数民族的婚庆仪式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壮族少数民族的婚庆仪式流程壮族是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庆仪式流程非常独特,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婚礼、葬礼、节日等。

在婚礼上,壮族人民注重婚姻的庄重和神圣性。

结婚前,男方要先向女方家中赠送婚礼彩礼。

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华丽的壮族传统服饰,与新郎在婚礼现场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而在葬礼上,壮族人民相信死后有来生,因此葬礼上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如送葬、安葬和祭拜等,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思念。

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壮族三月三,也被称为壮族的“小年”。

这一天,壮族人民会穿上盛装,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击鼓等,以及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如摔跤、赛龙舟等。

这是壮族人民展示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壮族人民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风俗习惯。

例如,壮族人喜欢在结婚和生子时给孩子取名,以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此外,壮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介形式,即“花上门”。

女方会在几个月时间内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邀请男方的亲友到女方家中,男方的亲友再以同样的方式回请女方的亲友。

这种形式的婚介有助于加深
双方家庭的交往,并使双方更加了解对方。

总体而言,壮族的传统风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他们守护和传承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壮族婚礼仪式篇一:壮族婚嫁习俗壮族婚嫁习俗广西,一个有着多个少数名族聚居的地方,境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彳+童)”。

解放后称“僮”。

1965年10月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

因为广西壮族人口众多,因此,广西全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地处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具有相对开放和融合的特征。

因此,其民族特色,也具有不同的味道。

特别是其风俗礼仪,更是种类繁多。

如,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的风俗。

又以婚嫁最为有特色。

其实,在婚嫁之前,男女青年,通过各种形式自由恋爱,其中,抛绣球是最盛行,最普遍你的一种。

“抛绣球”,壮语叫“飞沱”。

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诗句。

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然后拉开适当距离。

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

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

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

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

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绣球上的礼物。

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

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大型的歌节。

每年秋春佳节,青年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本地传统的歌圩日子里,选择唱歌的对手,寻觅心爱的情侣。

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请,要一直唱到姑娘满意,她这才答歌。

笨嘴夯腮的小伙子,甚至有唱三、四个小时姑娘也不答腔的,祗好狼狈而逃,让位给更有歌才的青年。

女方答腔后,双方便在各自同伴的簇拥下,按歌圩的程序唱初交歌,赞美歌,询问歌,盘歌,恋情歌。

唱到情意绵绵,便唱起深交歌,赠礼歌,互相赠送礼品,这时情人便离开了同伴,双双踱入花间丛林。

快分手时,两人又唱起嘱别歌,相约下次见面,这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不少情侣就这样订下终身。

然而,这个对歌程序中也有不少“险关”,尤其是盘歌,女问男答,内容包括远至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兽;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等,随编随唱,无所不包。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

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

另一种是一些祗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便出面为自己的女儿相好对象,派媒人上男家去说亲,经男女双方同意,即招之“入赘”。

还有一种较为有特色的风俗:新娘过河“水手”背。

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个高寒山区。

这里崇山峻岭,林密路远,河道九曲十八弯,成亲时,为了确保新娘的安全,过河过挢都要请人来背。

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新娘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吹响。

“水手”的两掌即刻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来,让蒙着面纱的新娘用膝盖顶着自己的脊背,双后扣稳自己的肩膀,身体往前倾去。

“水手”即刻反手到后腰挽住新娘的小脚,妥当后,即起步入水过河(或过挢)。

如象小孩摊开两腿时大人背着的姿势的禁忌的。

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的粗野,更不能调笑。

所以背新娘的“水手”多是品德最佳者。

过河时,“迎娘”(由未婚的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不管天气好坏都要撑开伞),表示护住喜气,不给失散。

整个队伍过完河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挡住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

此时火炮轰响,鞭炮齐鸣,乐队吹奏欢乐曲,岸上也挤满了观看热闹的群众。

男女青年一旦确定了恋爱关系,便会考虑进一步发展,直至于结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下父母养育儿女万般辛苦,盼的就是这一天,因此,壮族男女青年结婚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又是双方父母的一个心愿,由于关系到家族的延续,婚姻的幸福和人类的发展繁衍,因此壮族婚嫁礼仪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一旦成婚便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此来确定事实,昭示同伴,隆重庆祝,场面气氛极为隆重,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也极能体现壮族传统婚嫁习俗的鲜明特点。

壮族婚嫁习俗程式:一、遣媒说亲。

二、合八字。

三、封门定亲仪式。

四、成亲典礼:1、报吉日;2、十姐妹对歌;3、新娘和众姐妹唱《哭嫁歌》;4、众姐妹与媒婆对歌;5、众姐妹与轿夫对歌;6、迎亲队伍与送亲队伍对歌;7、迎亲队伍村前接新娘;8、新娘关伞进夫家;9、拜堂仪式;10、敬茶仪式;11.闹洞房。

五、回门等一般来说,壮族青年男女从对歌恋爱到定情结婚都需要以对歌的形式来体现,青年男女社交、以歌择偶和婚嫁仪式中也处处以歌相伴随。

壮族婚嫁习俗既保存了浓郁的壮族风格,又吸收了汉族的婚嫁传统,既完整又全面,是一项宝贵的很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对于壮族婚嫁习俗,因为热爱,好奇,所以将之记下。

因知识与阅历不广,有许多方面不曾涉及,只能到此收笔。

篇二:族际联姻_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因与果_亲历一个壮族婚礼的感悟·116·田野手记族际联姻: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因与果———亲历一个壮族婚礼的感悟李富强1997年和1998年间,笔者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持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项目,一个婚礼,,。

那善屯现有14个姓氏,154户人家,,长期与汉、瑶民族杂处。

在同一个行政村,5公里的平凉、东北约3公里的可立、,那善东北约3公里的当后是汉族屯,尽管如此,。

笔者遍访村中老者及族谱记载,均无法溯寻那善壮族解放(高山前曾与汉、,村民们普遍宣称,非到迫不得已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因为邻近的汉汉)、瑶族不种水稻,只种玉米等旱粮,生产和生活习惯大不相同,无法相互适应。

然而,此种惯例到解放后已逐渐打破。

据笔者1998年11月的调查,目前那善共有族际婚姻15例,其中娶汉族姑娘为妻者12例,汉族男子入赘者2例,嫁与瑶族男子为妻者1例。

之所以有此突破,一是由于民族间生产生活的差异缩小,汉、瑶族经过土改有了一部分水田,懂得了耕种水稻;二是一些新观念的产生使民族间的差异不再成为不可逾越的婚姻障碍。

上述15对夫妻中,多是当地文化程度较高或“见过世面”者。

如那善唯一嫁与瑶族为妻的姑娘是广西右江师范学校毕业的,毕业后到那柴屯去当代课老师,该教学点只有她与本乡平阳屯的一个瑶族小伙子两位老师,天长日久,俩人产生了爱情,虽然父母叔伯等亲友极力反对,但俩人最终冲破重重阻力结了婚。

可见,族际联姻的出现本身即是那善婚姻的变化之一。

伴随着族际婚姻出现的是,民族间婚姻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由于汉、瑶族的风俗习惯与那善壮族不同,缔结婚姻和举行婚礼时,双方都不能只按自己一方的风俗习惯行事,而要互相折衷、调和。

笔者1998年11月14—22日在当地参加一个婚礼时亲眼目睹了这种折衷和调和。

那是一个那善壮族男子娶本县浪平乡汉族(高山汉)女子的婚礼。

新郎小黄1968年生,是家中兄弟3人的小弟。

因个子瘦小,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眼看一个个老同(当地称同龄人为老同)和年纪相仿的伙伴都早已结婚生子,很是着急。

刚好那善屯中有浪平汉族嫁来的媳妇,娘家一男子来访亲时,了解到小黄的情况,便从中作媒。

女方家人多田少,生活艰难,有心来嫁,小黄条件欠佳,也顾不得什么民族之别了,于是便有了这宗姻缘。

迎亲的日子,经道公推算择定,是11月15日(农历九月二十七),但因路途较远,迎亲队伍在前一天就已经出发了。

迎亲队伍由未婚的8男2女组成,这些人都是由算命先生按“八字”推算其与新郎、新娘命合而选定的。

他们带上针、线、猪肉、酒、饼干、糖和盐巴等,按道公择定的良辰,乘坐包租的中巴车,前往新娘家接亲,当晚住宿新娘家。

在迎亲队伍所带礼物中,千万不要忘记带盐巴,否则,迎亲队伍在女方家所吃的菜统统没有盐,在(横批)、迎亲队伍前往女家的同时,男家也在忙碌地准备着。

家门早已贴出了“天作之合”“握手初行平等(左联)、(右联)的对联礼”“同心今唱自由歌”,新房已粉涮一新,床、柜等也已准备停当。

家中神台早已焚香,上供酒、肉等祭品,并点上煤油灯(尽管有电灯),家门两侧的墙脚及门口台阶两侧亦各点上一支香。

由于那善壮族结婚是“女不请不贺,男不贺不请”,即女子出嫁,不告诉亲友,亲友则不向女方送礼;男子娶妻,谁送了贺礼,才邀请谁喝喜酒。

所以,村屯中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闻风而来。

与男家关系密切的长辈送毛毯、床单等礼物,外家封100元或50元的封包,与男家无亲戚关系、与新郎亦无亲密关系的封5至10 20XX年第2期(总第64期)广西民族研究·117·元不等。

封包收下放入一个小箱子,连同各种礼品置于祖宗神台上,让祖宗欣慰,让乡亲了然。

15日上午9时左右,新郎家开始宴请本屯或外屯来的亲朋,宴席是流水席,宾客来够一桌就开席。

中午12点多,新娘和送嫁的哥嫂等人在迎亲队伍的陪同下,乘坐包租的中巴车来到了那善屯。

车子停稳,迎亲队伍中的一位姑娘先下车为新娘打伞。

新娘头围红底花头巾,上身穿浅绿右衽唐装,斜披红绶带,下身着深蓝色裤子,脚穿白底蓝面红花布鞋。

下车后,从姑娘手中接过伞自己打,姑娘则在前引路。

迎亲的小伙子扛着嫁妆,与送嫁队伍鱼贯而行。

嫁妆有5个蛇皮袋、1个绘有2个丹凤朝阳的四方木箱、1个红色木盆、2个锑桶。

蛇皮袋中有2袋装玉米,3袋装棉被、蚊帐、布鞋、毛巾等。

布鞋、毛巾是新娘送给新郎家长者的。

木箱里装有粽子,这是新娘婚后3天的口粮,因为3在内新娘不做工,不吃新郎家的东西。

迎亲队伍陪着新娘和送嫁者缓缓地向新郎家前行,2个吹鼓手卖力地吹着琐呐,鞭炮响个不停。

遏有沟坎,新娘自动停下脚步,在前面引路的姑娘心领神会地弯下腰,将新娘背过去。

来到新郎家门口,择定的良辰未到,送嫁队伍不能进入新郎家,只能在门外顶着烈烈的太阳坐等,迎亲队伍则将嫁妆集中放在家门口的走廊上。

新郎家点燃神台上的红烛,并在家中神台前安一张四方桌,将8个杯子按圆圈形摆在桌面上,斟满酒,意为请八仙。

与此同时,端出准备好的茶水,敬献送嫁者。

敬茶者多为村中年轻男女,敬茶过程不乏调侃、挑逗的情节。

这时的新郎穿上了新西服,换上了新娘定亲后为其做的白底黑面布鞋、也在给人敬茶、递烟,但却不送给新娘,据说是怕人哄笑。

下午3点30分、良辰已到,唢呐声起,,,新娘在2位姑娘的搀扶下进入新房,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