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合集下载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日本交往述略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日本交往述略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述略摘要: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大钦茂是渤海的第三代王,在位期间,渤海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与日本的交往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渤海国日本大钦茂遣日本使渤海国(698-926年)是唐朝中央政权下的一个地方政权。

公元713年,其王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渤海成为唐朝的藩属国。

至公元737年,大钦茂即位,成为渤海第三代王。

大钦茂在位期间,渤海国得到全面发展,并与唐朝及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与日本交往尤为密切,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交往的背景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交往的背景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大钦茂统治时期,正值唐朝繁荣时期,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唐朝为中心的册封体制下的藩属关系。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出现中兴盛世,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这使得唐王朝对渤海国的政策由支持改为压制,利用渤海周边国家部族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使渤海陷入契丹等周边国家的包围圈中,这促使大钦茂为防止受到攻击而不得不继续与日本密切往来。

第二,大钦茂统治时期,日本进入奈良时代,此时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之后,建立了封建制,废除了部民奴隶制,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1]。

这一时期,日本与渤海的交往主要是政治的需求。

后来,日本政府实力的增这使得日本不甘于臣服唐朝,开始对外积极谋求与唐朝平等的政治地位,而渤海此时遣使来朝,则使得日本在外交上获得了支援。

二、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的交往过程大钦茂时期,渤海国第一次访日始于公元739年,遣胥要德、副使己珍蒙出使日本,天皇赐宴于朝堂大加封赏。

随后,于公元740年“丁已,天皇御中宫閤门。

己珍蒙等奏本国乐,赐帛绵各有差”,[2]从此渤海乐传人日本。

公元746年,“渤海及铁利总一千一百余人慕化来朝,安置出羽国,给衣粮放还”。

[3]这是渤海对日本交往史上从未有过的集团规模的访问团体。

尽管这个大规模的团队并没有被渤海国视为正式国家使团,但是无论是从人数还是规模上看,都说明了渤日本交聘关系的升温。

日渤外交初期高句丽因素探析

日渤外交初期高句丽因素探析

日渤外交初期高句丽因素探析王建航摘要:日本与渤海国是古代东亚历史上两支重要政治力量,两国国交长达近200年。

日渤外交总体上呈现出友好、稳定态势,但在通交初期,友好与摩擦并存。

通过对相关史料分析与推断,发现日渤外交初期中存有浓厚的高句丽因素。

高句丽因素源于两国与高句丽深厚的历史渊源,而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在高句丽灭亡后,被日渤两国演绎为有利于本国外交的认识,且随着高句丽人被任命为两国外交使节两国对这种认识变得更加稳固。

关键词:日渤外交;高句丽因素;高句丽人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8)03-0034-06DOI :10.13877/22-1284.2018.05.006收稿日期:2018-01-30作者简介:王建航,黑龙江鹤岗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朝鲜古代史。

(吉林延吉133002)学日本与渤海国长达近200年的国交,不仅推动了日本与亚欧大陆东北部的联系,亦是古代环日本海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于日渤外交时间上划分,学界尚无定论,文中所言“初期”指渤海国大武艺、大钦茂期间两国交往。

关于日渤初期外交,由于各国学者研究侧重点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使得研究成果颇丰,尤其在日渤外交关系性质、日渤外交中的文化、物质交流、日渤外交对古代东亚关系的影响等方面。

一直以来,国书、使节是研究日渤外交研究要点,而在这两点中均能发现有关高句丽的蛛丝马迹,可以说高句丽因素确存于日渤外交之中且发挥有独特作用。

但是,目前关于日渤外交中的高句丽因素的深入探讨较少,部分学者仍拘泥于渤海是否对高句丽具有继承意识等问题,对日渤外交中出现高句丽因素产生原因、影响等问题研究不甚明确。

因此,笔者在借鉴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上,探讨日渤外交中的高句丽因素,以求更加全面来解读日渤外交,进而探明高句丽的灭亡对周边国家、部族集团间交流的影响。

一、日渤两国对高句丽的不同认识高句丽作为古代东亚重要国家之一,对其周边国家、部族有着深刻影响。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

V ol.37N o.9Sep.2016第37卷第9期2016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 al of C h ifen g U n iversity (Soc.Sci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王姝(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吉林长春130033)摘要: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存于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渤海国统治期间对东北地区不断开发,同周边民族与周边国家进行开放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之成为当时东北亚区域内的强大政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关键词:渤海国;行政设置;遣使交聘中图分类号:K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25-03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于公元698年立国至926年灭亡,前后存续了229年,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本文以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渤海同周边各族的往来、渤海与日本新罗的外交关系为重点进行相关梳理研究。

一尧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一)渤海立国与受唐册封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

高丽既灭,大祚荣率领众部徙居营州(今辽宁朝阳)。

唐朝万岁通天年间,国家政局动荡,连年征战致使民不聊生。

时任营州都督赵文翙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采取残酷的手段镇压。

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率众叛周,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史称“营州之乱”。

同契丹毗邻的粟末靺鞨部,在大祚荣父子的领导下也投入到反周的行列,大祚荣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部授予“大舍利”之职。

伴随着李尽忠部被周军剿灭,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1]。

谈渤海国对日本交往的两个问题

谈渤海国对日本交往的两个问题

谈渤海国对日本交往的两个问题
王河江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9(027)003
【摘要】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中国的一个边疆民族政权,与日本具有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物产丰富,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这些是其对日本交往的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渤海进行了长期的对日交往,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渤海对日本的交往,影响了东北亚战略格局,满足了双方人民的经济需要,促进了唐文化的传播,给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于东北亚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王河江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K313.0
【相关文献】
1.两个基本问题不糊涂,两个思想方法要清楚——谈互斥事件的学习 [J], 陈燕青
2.关于《精神交往论》的两个学术问题的回复 [J], 陈力丹
3.两个基本问题不糊涂,两个思想方法要清楚——谈互斥事件的学习 [J], 陈燕青;
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战争两个问题的探讨 [J], 王芳;江峡
5.中柬交往史中两个问题的研讨 [J], 陈显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

次遣 使 聘 日是 在 五 代 后 梁 贞 明 五 年 ( 9 1 9 ) , 日3 4次 , 日本聘渤 海 1 3次 , 双方共 交聘 4 7次 ,
前 后共 1 9 2年 。据 王 承 礼 先 生 统 计 , “ 渤 海 聘 平 均每 四年 即有 一 次 往 来 ” 。 在 渤 日长 达 近 二 百 年 的友 好 交 往过 程 中, 根 据渤 海 遣 使 日本
8 2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将 军玄 菟州 刺史兼 押衙 官开 国公 高南 申相随来
朝” 。
宝龟 二年 , 7 7 1 ) , 渤 海 国使 青 绶 大 夫 壹 万福 等
三 百 二 十 五 人 驾 船 十 七 只 著 出羽 国 贼 地 野 代 凑 。“ 十二月 , 癸酉 , 万福 等人京 。 ” 大历 八年 ( 大 兴三 十 六 年 , 宝龟 四年, 7 7 3 ) , 六月 , 戊 辰,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
侯 震
( 吉林 大学 文 学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1 2 )
[ 摘 要 】 中 日两 国交往 源远 流 长 , 在唐代 交往频繁 , 唐 代 东北 边 疆 的渤 海 国与 日本 进 行 了 一 系 列
的政治 、 经济、 文 化 领 域 上 的 交往 。 渤 海 与 日本 交 往 的 二 百 多 年 中 , 渤、 日两 国 互 相 派 遣 使 节 。 文 章 就
渤 、日两 国之 间 的遣 使 交聘 进 行 研 究 。
[ 关键词 ] 渤海国 ; 日本 ; 遣 使 交聘 ; 关系
[ 中图 分 类 号 ] K 2 4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7世 纪末 到 1 0世纪 , 东 北 亚 历史 发 生 着 巨

论渤海国对地域文明交流的促进——以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着眼点

论渤海国对地域文明交流的促进——以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着眼点

在渤海 国初期 , 正值 日本 奈 良时代 和平安时代 。 日本 的奈 良时代 , 始 于公元 7 1 0年 , 日本 将都 城迁 至奈 良。此
时, 渤海国正视大祚 荣当政 。直 到公元 7 9 4年 , 日本都城签
到平安 京 , 标志着奈 良时代的结束和平 安时代 的开始。但
发展的共 同需 要 ,使得他们保持 了长达两百年 ( 公元 7 2 7
⑥ 王 旭
( 吉林 省社会科学 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3 3 )
【 摘

要 】渤 海 国存 在 于 隋唐 时期 , 与 辉 煌 的 中原 文 明相 似 , 也 创 造 了非 凡 的 文 明 。在 与域 外 的 交往 中 , 渤
海国不仅促进 了自身的发展 , 而且影响 了其他文 明, 也促进 了文明的 融合 。本 文从 渤海国与 日本 的交往入手 , 探
年至公元 9 1 9年 ) 的友好关系。 二、 渤海 国与 日本交往主要议题
是此 时 日本 最高统治者天皇 的权力再 次旁落 , 掌握 实权的
官僚集 团极端 腐化堕落 , 由政 治动荡而起 的社会动 荡愈演 愈烈 。在逐渐 掌握 实权的官僚集 团中 , 以藤原 氏为首的政
渤海 国与 日本交好的两个世纪 中 , 双方都作 出了一定
解 双方交 流的基础 、 主要议题 以及交 流方式 等 问题 , 以此
来 探 讨渤 海 围 文 明对 区域 文 明 的交 流 所作 出 的 贡 献 。


渤 海 国 与 日本 交 流 的 基础
政权在 与周边 以及 中央王 朝的关 系上都始终 采取远 交近 攻的策略。渤海 闰大武艺 时期 , 中吲东北地区各地方 、 少数
名 。直 到 公 元 六 七 世纪 时 , 日本 才被 称 为 “ 日本 ” , 而 这 个 称 呼 仅 比 渤 海 国 早 半 个 世纪 。对 中 国 而 言 , 这 个 隔海 相 望 的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侯震【摘要】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在唐代交往频繁,唐代东北边疆的渤海国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上的交往.渤海与日本交往的二百多年中,渤、日两国互相派遣使节.文章就渤、日两国之间的遣使交聘进行研究.【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渤海国;日本;遣使交聘;关系【作者】侯震【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7世纪末到10世纪,东北亚历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唐王朝的东北边疆,东部高句丽政权灭亡;西部契丹时叛时降;北部粟末靺鞨建立了盛极一时的渤海国。

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与唐帝国隔海相望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的洗礼,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东北亚政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以隋唐王朝为中心的封贡体制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处于封贡体制不同地位的渤海与日本,在与唐朝发生封贡关系的同时,两国之间也进行遣使交聘。

一、渤海国遣使赴日交聘渤海国与日本的遣使交聘活动,始于渤海第二代国王大武艺仁安八年、日本圣武天皇神龟四年(727),“遣宁远将军高仁等朝贡,而著虾夷境,仁等以下十六人并被杀害,首领斋德等八人仅免死而来。

”[1]渤海遣使聘日,渤海最后一次遣使聘日是在五代后梁贞明五年(919),前后共192年。

据王承礼先生统计,“渤海聘日34次,日本聘渤海13次,双方共交聘47次,平均每四年即有一次往来”。

[2]在渤日长达近二百年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根据渤海遣使日本的主要目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727-759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武将为主,出使目的以政治军事为主。

第二阶段为762-876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行政官员为主,出使目的以经济贸易为主。

第三阶段为882-919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有才华的文官为主,可称为文化大使,出使目的是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仍然寻求与日本进行经济贸易活动。

渤海国与日本交往浅析

渤海国与日本交往浅析
2 0 1 3年 第 4期 ( 总第1 4 O 期)
牡 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0URNAL OF M UDANJ I ANG C0LLE GE 0F EDUCAT1 0N
N O.4,2 01 3
Se r i a l No .1 40
渤 海 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日本 交 往 浅 析
苏 亮 卢 伟。
( 牡丹 江市 博 物馆 和烈 士纪念 馆 ,黑龙 江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黑 龙 江 牡 丹江
牡丹 江 1 5 7 0 0 9 ;
1 5 7 0 1 1 )
[ 摘 要 ] 日本 与 渤 海 国的 双 边 友 好 往 来 始 于公 元 7 2 0年 , 终 于公 元 9 2 0年 。渤 海 与 日本 发 展 睦邻 友 好 关
本 , 不 久 被 安 置 于 出羽 国 。不 久 , 给予 衣粮 放 还 0。可 见 此 时渤 海 与 日本 的交 往 日益 密 切 。 随 着 渤 海 与 日本 交 往 的 深 入 , 日本 逐 渐 产 生 了 控 制 渤
唐玄宗 开元七年 ( 公元 7 1 9年 ) 三月 , 渤 海 郡 王 大 祚 荣 病死 , 嫡子大武艺嗣立 , 年号“ 仁安” 。 一水 之 隔 的 日本 此 时 开 始 了与 渤 海 国 的 交 往 。开 元 八 年 ( 公元 7 2 0年 ) 年初, 日 本元正天皇派遣“ 渡岛津轻津司 , 从 七 位上 诸君 鞍 男 等 六 人 于棘辐 国, 观 其 风俗 ” 。此 时 的 日本 开 始 积 极 发 展 与 渤 海
开元 二 十 七 年 ( 公元 7 3 9年 ) 七月 , 渤 海 第 二 次 派 遣 使 团 聘 问 日本 。刚 出 海 便 遭 遇飓 风 , 大 使 胥 要 德 所 乘 海 船 倾 覆, 副 使 已珍 蒙 等 人 几 经 辗 转 , 到 达 日本 , 拜会圣武天皇 , 递 交 渤 海 国 书 和 礼 物 。翌 年 四 月 , 已珍 蒙 等 人 离 开 日本 归 国 。 日方 派 大 伴 宿 祢 犬 养 等 送 归 , 并 出访 渤 海 国 。唐 玄 宗 天 宝 五年( 公元 7 4 6年 ) , 渤海及 铁利部 共一千 一百多人 抵达 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政治需求是建立外交关系的首要前提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 政治上的需求都是建 立外交关系的首要前提和条件。对渤海国而言, 政治 需求则是与日本建交的直接动因。唐开元七年, 公元 719 年, 渤海国开国皇帝大祚 荣去世, 武王 大武艺继 承王位, 成为渤海国第二代国王。大武艺依据国力的 强大, 开始用兵四邻, 大肆进行领土扩张, 征服了许 多邻近部族。史称“武艺立, 斥大土宇, 东北诸夷畏臣 之。”大武艺的扩张引起了雄据北方的黑水革末革曷的不 安。为了避免被渤海吞并并摆脱突厥的控制, 黑水革末 革曷加强了同唐朝的联系。开元十四年, 唐玄宗下诏在
三、经济互补是巩固外交关系的物质基础 国与国之间能否建立起友好的外交关系, 政治 因素固然是首要的前提, 但外交关系能否得到巩固 和发展, 经济因素又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经济是基 础, 经济互补是双方共同的愿望与追求。从渤海国的 情况看, 渤海借助于忽汗水流域的肥沃土地和丰富 的物产资源 , 经济发展 很 快 ,“ 卢 城 水 稻 ”、“ 率 宾 之 马”、“莫祁颉 之豕 ”享 誉 海 内 外 ; 熟 铜 及 其 制 品 远 销 各 国; 绞釉葫芦瓶、紫瓷盆等陶瓷精品是朝唐的主要贡 品; 麻纺的粗、细布和丝织的“纟、、、、由”深受各族人民的喜 爱。毛皮、山珍、药材、蜂蜜产量也相当丰富。渤海国 的交通运输业也比较发达, 陆路已开通了朝唐道、契 丹道、新罗道和黑水道, 海上也开通了直达山东半岛 和新罗的航线。通过这些陆路和海路开展对外贸易, 使渤海国在经济上获取了很大收益。 在 唐 天 宝 十 四 年 , 范 阳 、平 卢 、河 东 三 镇 节 度 使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了巨大的困难。文王大钦茂就急于 利用海上通道和日本进行贸易往来, 于是就派使团 频频出访日本, 每次都有上 百人, 最多时 达到 359 人。公元 771 年那次出访就有 17 只大船、325 人组成 的庞大经贸船队。官方贸易越做越大, 仅公元 872 年 的一次贸易, 日方交付的货物补差款就达 40 万钱之 巨。民间的贸易规模也逐渐庞大。公元 746 年, 渤海 人与铁利人进入日本沿海各国进行贸易的人数就有 1100 人。被日本发现后, 把他们安置在出羽国, 后来 “给衣粮放还”。 渤海国的频繁出访和大量的出口贸易, 曾引起 日 本 内 阁 的 不 安 。 当 日 本 提 出 12 年 一 聘 的 定 制 之 后, 渤海又假借日本入唐学问僧灵仙大师寄言为名, “巧改契期”, 又派出高承祖等 103 人出访日本, 渤海 僧人释贞素随行, 公元 825 年年底进入日本, 在隐岐 ( 日本本岛根田县) 登陆。日方以“连年旱疫, 供应烦 劳”, 无力接纳为借口予以拒绝。高承祖以“应灵仙之 请而来, 释贞素又带有灵仙大师的重托”之名灵活应 对, 日本嵯峨天皇只得照例接纳。日本右大臣, 从二 位兼行皇太子傅臣藤原诸嗣上书天皇, 指出“渤海客 徒, ” “实是商旅, 不是邻客。以彼商旅为客损国, 未见
二、谨慎灵活是改善关系的外交策略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很长一般时间都是 在平等的原则下进行友好交往的, 但在文王大钦茂 后期, 日本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企图以“属国”的地 位对待渤海, 要求渤海向日本“称臣纳贡”。这是渤海 所不能答应 的, 因而曾多 次 发 生 因 渤 海“ 国 书 ”不 合 蕃礼而拒绝渤海使节进入日京的事件。公元 752 年, 渤海大使慕施蒙一行出访日本, 日本孝廉天皇指责 渤海国书“无称臣名”。公元 771 年, 渤海大使壹万福 出访时, 日本 又一次指责 渤 海 国 书“ 无 理 ”, 而 以“ 违 制”为名退回信物, 拒绝接待。壹万福灵活应对, 修改 表文才得以进入日京, 但两国关系开始出现了摩擦。 公元 795 年, 渤海文王大钦茂去世, 康王大嵩 王粼 继位。为告文王之哀及康王继位, 渤海派匡谏大夫、 工部郎中吕定琳出访日本。日本恒武天皇指责渤海 “殊违旧 义”, 声言“修聘 之道, 礼敬 为 先 , 苟 乘 于 斯 , 何须来往? ”两国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大嵩王粼为了缓 和矛盾, 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就采取了谨慎行 事、灵活处 置的策略 , 给日 本 以 较 多 的 照 顾 , 并 派 出 左 熊 卫 都 大 将 军 、上 柱 国 、开 国 子 大 昌 泰 为 大 使 的 高 规格的使团访问日本, 就日本提出 6 年一聘的要求 进行磋商, 使日本天皇同意双方聘问“勿劳年限”, 从 而缓和了两国的关系, 恢复了平等友好的交往。尽管 公 元 825 年 , 日 方 将 聘 期 又 延 长 为 12 年 一 次 , 但 渤 海多次的“违例”出访, 日本也都没有拒绝。可见, 采 取灵活的策略, 以斗争求团结, 则团结存, 的确是一 个真理。 公元 882 年, 日本阳成天皇继位后, 一改过去的 强硬路线, 并主动做出姿态, 使渤海与日本的关系又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年的 12 月 27 日, 渤 海国王大玄锡派文籍院少监裴廷页为大使, 恭贺阳成 天皇继位, 率 105 人的使团出访日本, 在日本的加贺 一带登陆。在等待入京时, 阳成天皇令山城( 日本京 都东南部) 、近江( 日本艹 兹 贺 县) 、越 前( 日 本 福 井 县) 和 加贺等地修 理馆舍、道路 、桥梁, 又 令 越 前 、能 登 、 越中( 日本富山县) 等地为客使送食酒肉鱼鸟等物品 供客使用。同时又派人前往加贺为客使赠送冬衣、棉 服以御寒。翌年 4 月 28 日, 裴廷页进入日京, 下榻鸿胪 馆, 阳成天皇派官员前往慰问。5 月 2 日, 阳成天皇召
龙江文化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N o4 2007 年 12 月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曹志 (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摘要: 黑龙江地区历史上的渤海国, 在其存续的时间里曾 36 次出访日本, 与日本国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 其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开通了从黑龙江到日本的近距离的海上航线, 搭建了两国人民友好的平台, 为黑龙江地区 的外交关系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关键词: 渤海国; 日本国; 外交关系; 述论 中图分类号: G127.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1262( 2007) 04- 0041- 03
42
曹 志: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治体”。要求禁止“滥以入朝”。但由于经贸往来是互 利共赢的事业, 经济互补是共同的需求, 所以贸易往 来并没有被禁止, 一直持续到公元 920 年渤海国灭 亡前的最后一次出访。
四、文化交流是发展外交关系的精神纽带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之所以能持续二百 年之久 , 除了 政治、经济 因 素 之 外 , 文 化 上 的 交 流 也 是发展关系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对 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 它是凝聚人心的强大动力。 对于国与国的外交关系而言, 它则是维系关系、发展 关系的精神纽带。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文化交流范围很广、内容很 多, 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诗歌。渤海国曾多 次选派在文化上有造诣的外交官出访日本进行文化 交流, 如渤海著名诗人杨泰师、王孝廉、裴廷页、裴 王戮等 人都多次充任大使出访过日本。日本也选派著名文 人学士担任领客使和陪客卿。双方谈诗论史, 酬唱应 答, 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在两国文化交流中所创作的 诗歌甚多, 日本国曾编辑出版了多部诗集。杨泰师的 《夜听捣衣诗》、《奉 和 纪 朝 臣 公 咏 雪 诗》; 王 孝 廉 的 《春 日 对 雨 得 晴 字》、《在 边 亭 赋 得 山 花 戏 寄 两 领 客 使 并艹 兹三》等诗歌都 分 别 被 收 录 在 日 本 的《经 国 集》和 《文化秀丽集》中。幸亏日本的这两部诗集, 不然在国 内 就 很 难 找 到 渤 海 国 的 诗 歌 了 。 因 为“ 海 东 文 化 ”被 契丹人摧毁得非常彻底, 即使有残存的碎片也被历 史所湮灭了。从日本保留完好的这两部诗集中, 我们 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两国诗歌的发展而且成 就斐然, 同时也使两国的友谊日益加深。日本的左太 史 阪 上 今 继 在《和 渤 海 大 使 见 寄 之 作》一 诗 中 就 赞 颂 了这种情谊。诗中写道:“宾亭寂寞对青溪, 处处登临 旅念凄。万里云边辞国远, 三春烟里座乡迷。长天去 雁催归思, 幽谷来莺助客啼。一面相逢如旧识, 交情 自与古人齐。”渤海诗人裴廷页的诗歌更胜一筹。日本 著 名 文 士 菅 原 道 真 、岛 田 忠 臣 、纪 谷 长 雄 等 人 都 钦 佩 裴大使的诗才, 称其为具有曹子建的“七步之才”, 赞 誉为诗界的领袖:“客座皆为君后进, 任将领袖属裴 生 。 ”从 菅 原 道 真 等 遗 著 中 可 略 窥 当 年 活 动 之 一 斑 。 在《夏日饯渤海 大使归乡各 分 一 字》诗 中 , 双 方 依 依 惜别, 你词我泪之情跃然纸上, 使两国人民的友谊得 到 了 升 华 。 正 如 日 本 学 士 岛 田 忠 臣 在 诗 中 所 写 :“ 两 乡何异照, 四海是同家。”诗人王孝廉访日时, 因患疮 疾 不 治 客 死 日 本 。 日 本 僧 人 弘 法 大 师 赋 诗 :“ 一 面 新 交不忍听, 况 乎 乡 国 故 国 情 ”,“ 天 边 隔 我 , 松 柏 岂 移”, 寄托哀思。日本文化界“伤渤海国大使王孝廉中 途物故”题诗哀悼, 深挚情感, 凄楚动人。二是音乐舞 蹈。渤海国的云麾将军已珍蒙是一位音乐水平很高
41
曹 志: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二十七年, 公 元 739 年 , 他 派 若 忽 州 都 督 、忠 武 将 军 胥要德和云麾将军已珍蒙率队往聘日本。一船遇浪 倾覆 , 胥要德 大 使 等 40 人 溺 亡 , 只 有 已 珍 蒙 安 全 抵 达日本, 受到热烈欢迎。带回日本天皇赠送给渤海国 王美浓纟、、拖、、 20 疋、绢 30 疋、丝 50 绚, 绸绵 200 屯。此后 渤海又接连十次出使日本, 日本也多次回访渤海, 在 频繁的交往中终于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
渤海国与唐朝的战争结束之后, 征战一生的大 武艺于公元 737 年去世, 大钦茂继位。他偃武修文, 顺应时势, 稳定四邻, 开创了渤海国的中兴盛世, 同 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友好往来。唐玄宗开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