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主要知识点复习资料.doc
作物栽培学重点(word文档良心出品)

1、作物:广义指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农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
狭义指农作物。
2、作物的分类:A、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嗜好作物烟草。
(3)饲料及绿肥作物B、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水稻和耐寒作物小麦(2)、按作物的光周期特性分类:长日作物油菜、短日作物水稻、中性作物荞麦、定日作物甘蔗。
(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C3作物水稻、C4作物高粱、CAM作物龙舌兰。
3、作物栽培:指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农产品品质为目的的一系列农事活动。
4、作物栽培学:指研究作物、环境、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
5、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内容:作物的特征特性、研究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研究协调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关系的栽培技术与措施。
6、作物栽培学的特点:严格的地域性、明显的季节性、生长的规律性、生产的连续性、系统的复杂性。
7、作物生产的特点: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
8、作物生长的重要性:是人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
9、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数量和重量上不可逆的增加过程。
10、发育:作物的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在生命周期中的有序变化。
11、作物生长曲线的应用:S形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12、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为s形生长过程,有四个时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
13、作物的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
【精品】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doc

1>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碳化物不吸收可见光, 专门吸收地球辐射它们允许50%的太阳辐射通过,同时拦截地面辐射,降低能量损失,并释放出來,相当于温室的暖化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有效枳温:作物的某一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3、温度三基点: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4、冻害:指作物体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或死亡的现象。
5、冷害:作物遇到零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称为冷害。
死亡前叶绿索破坏,叶片变黄、枯萎。
6、复种:复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出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8、基本耕作:指人土较深、作川较强烈、能显苦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9、轮作:在同-•块III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0、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1、表土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人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地,消灭杂草,为播种出苗和植株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2、免耕:乂称零耕、立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总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牛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13、杂草:杂草一般是指农m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
14、晒出:乂称烤出或搁出,指水稻分麋盛期后到幼穗分化前排T•水造成轻微水分胁迫的农艺措施。
15、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全年总播种血积占耕地血积的百分比。
16、种肥:种肥是在播种或移栽时局部施川的肥料。
17、作物需水临界期:指作物一主中对水分故嫩感的时期,一般是营养牛长过渡到生殖牛长的时期。
18、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而且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來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來。
作物栽培复习材料.doc

作物栽培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对象:农作物(大田作物),所谓狭义的作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作物(不包括园艺作物和森林作物等)。
原始农作:刀耕、弼耕、犁耕传统农作:改进农具、推广牛耕;精耕细作、强化用地;合理施肥、积极养地。
作物栽培的发展趋势:机械化、轻简化、设施化、规范化、无公害、可持续等。
栽培作物的起源:种植野生植物一一人工选择——栽培作物O 起源中国的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最大起源中心(136种作物)。
包括水稻、大豆、谷子、大麦、养麦、裸燕麦、桑、茶叶、白菜等。
起源于中亚细亚的主要作物:小麦、蚕豆等;起源于中南美洲的主要作物:玉米、陆地棉、甘薯、马铃薯、烟草、花生、等。
栽培作物的演变:从野生植物与栽培作物的主要区别可以看出。
一般表现在:丰产性、品质、植株特征、生育期、传播性。
根据用途与植物学特点分类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水稻、玉米、大豆、甘薯等。
经济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
棉花、花生、甘蔗、烟草等。
饲料及绿肥作物:玉米、紫云英、苜蓿等。
其他作物:菜用作物、药用作物、农药作物、保健作物、调料作物、香料作物、能源作物等。
根据生物学特性分类温度适应性:喜温作物,耐寒作物。
光周期反应:长LI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屮日性作物。
C02同化途径:C3作物(C02补偿点高,光呼吸较强);C4作物(玉米、高粱、大豆);CAM (景天酸代谢)作物(景天科、龙舌兰科、仙人掌科、大戟科、百合科、葫芦科、萝摩科,以及凤梨科具有此途径)o作物的植物学分类按植物学科、属、种分类(属名+种名+命名者姓氏缩写)。
例如水稻:禾本科一稻属一普通栽培稻种(学名:Oryza sativa L.)此外,还可按作物的播种季节、收获季节分类,如春播作物、夏收作物、秋播作物、冬种作物等。
作物栽培学重点(DOC)

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人工栽培的植物狭义:大田作物(人工栽培的大田植物)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即“作物-环境-措施”。
3、作物的感温性:作物因温度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4、作物的感光性:水稻作物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5、基本营养生长性:在温度和光照最适宜的条件下,水稻必须经过的最短营养生长期。
6、生物产量(MY):由个体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利用光能、水、CO2和矿物质养料而组成个体的全部体重或提体积的总称7、经济产量(EY): 是群体的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即群体主产品的产量,由生物产量减去非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8、收获指数:又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9、破胸:胚根突破谷壳,生产上称为“破胸”或“露白”10、现青:幼芽最先出现的是芽鞘,为筒状、无叶绿素,然后从中抽出一个不完全叶,它含有叶绿素,所以它出现后秧苗开始现绿色,称之为“现青”,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准。
11、离乳期:水稻三叶期的胚乳中养分已耗尽,称“离乳期12、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分枝。
或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
13、水稻抽穗:穗顶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
14、抽穗期:有50%稻穗时为抽穗期。
15、齐穗期:有80%稻穗时为齐穗期。
16、结实率:指禾谷类作物饱满谷粒占颖花总数的百分率17、糊化温度:淀粉粒受热吸水后发生不可逆膨胀时的温度。
18、垩白:胚乳充实不良引起光折射下产生的白色不透明区,有腹白、背白和心白3种19、垩白面积:垩白占整粒米投影面积的百分比(用垩白观测仪测定)20、垩白米率:整精米中垩白米粒所占百分比21、垩白度: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等于垩白米率×垩白面积的乘积222、抛秧:指用塑料软盘或常规育秧等培育带土秧苗,以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向空中定向抛撒,利用秧苗乘自身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23、生理需水:指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护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doc

垩白率:一般指米粒屮有白垩米粒的比率。
基月巴:也称底肥,是指播种前或称霸前的施肥,通常在耕翻前或耙地前施入土壤。
套作:是在前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冷害:作物遇到零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
春性小麦:对低温要求不严格,一般在0 —12°c、3-15天即可通过春化作用。
复种指数:作物播种面积/土地面积X100%。
经济系数:也叫收获指数,是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的生产体系。
有效积温:指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温度而言,把大于生物学下限、小于生物学上限的温度累加起來的温度总和。
经济产量:指能够满足栽培H的所需要的作物产品的收获量。
感温阶段:某些低温、长日型作物的温光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即先以一定时间完成对花芽分化的温度诱导。
叶面积指数:指单株叶面积的单位面积株数Z积与单位土地面积的比值。
水分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油菜的感温性:油菜一生屮必须通过一段温度较低的时间才能现蕾开花结实,否则就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这一特性称为感温性。
叶菓同伸现象:指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母茎叶片发育与分葉芽的分化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遵循Nn-3的规律。
二、填空作物栽培的特点是指实践性、综合性、地域性、季节性、连续性和商品性。
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
经济作物主要包括纤维类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嗜好作物。
禾谷类作物的完全叶主要是由叶鞘、叶舌、叶耳、叶片等组成。
农作物的生育期是指从(出苗)到(主产品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营养效率期指作物一生中(肥料利用率最高,营养效果最好,对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最大的时期。
农产品的品质主要指(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商业品质)。
作物产品卅I质指标主要指生化指标物理指标和信用卅I质指标。
土壤耕作技术可分为(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O肥料种类很多,按其化学万分可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1.作物的概念广义: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经过人工栽培的植物。
一般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三类。
狭义: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草和饲料等种植业所栽培的大田作物。
2.作物栽培的特点①强烈的季节性②严格的地域性③对土壤的依赖性④生产的连续性⑤系统的综合性⑥技术的实用性3.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品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其与条件环境的关系,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优化决策,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生态,安全,高效,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科学。
4.作物栽培学性质与特征①作物栽培学以作物群体为研究对象②作物栽培学以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高效为研究目标③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④作物栽培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5.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①“深耕细锄”,“少种多收”,耕作体系的革新②农业用具发明与改进③历代重视农田水利建设④开辟了多种肥源,创造了沤肥,堆肥,熏土等一系列肥料积制方法第二章作物起源传播与分类一,作物起源1.中国起源中心黍,稷,粟,稗,大麦,荞麦,大豆,红小豆,山药,大麻,水稻等2.印度起源中心稻,绿豆,甘蔗,芝麻等3.中亚起源中心小麦,豌豆,蚕豆,亚麻等4.近东起源中心小麦(各种),黑麦,燕麦等5.地中海起源中心小麦,甜菜等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小麦,高粱,亚麻,芝麻等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玉米,甘薯,陆地棉等8.南美起源中心马铃薯,花生,烟草,木薯,海岛棉等二,作物的分类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烟草,玉米耐寒作物:麦类,油菜,豌豆,蚕豆2.按作物光周期特性分类长日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麦类,油菜,萝卜等短日作物:日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水稻,大豆等中日照作物:日照时间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荞麦,豌豆等定日照作物:只有在某一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甘蔗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C3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烟草等C4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低,在强光下,光合强度比C3作物高,玉米,高粱,甘蔗等景天科作物:景天,剑麻,菠萝,兰花等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分类: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2.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分类:中耕作物(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密植作物3.按收获季节分类:夏粮作物,秋收作物根据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1)谷类第一类禾谷类(麦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小黑麦第二禾谷类作物(粟类)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薏苡其他谷类作物荞麦,藜麦(2)豆菽类大豆,杂豆(3)薯类马铃薯,木薯,甘薯,魔芋,菊芋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棉花,麻类等(2)油料作物花生,油菜,向日葵(3)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甜叶菊(4)其他作物①嗜好作物:烟草,茶,咖啡,可可等②特用作物:桑,橡胶,香料等③编织原料作物:席草,芦苇等3 .饲料与绿肥作物苜蓿,羊草等4.药用作物枸杞等需要育苗移栽的作物:水稻,甘薯,烟草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特性1.生命周期:作物由播种出苗到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为作物的生命周期,也称为作物的一生。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参考复习

作物栽培学总论题库现农业经济再循环并从中获取利润的过程。
其核心是“种- 收”过程,又称之为作物栽培。
3.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研究作物生产综合技术的应用学科, 它是研究作物生 长发育规律、 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 并探讨作物生产实现高产、 稳 产、优质、低成本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4. 分蘖:禾谷类作物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长成的新茎称为分蘖。
5. 定日作物:要求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期的作物。
6. 中耕作物:株行距离较大,植株对地面覆盖度小,经常要中耕松土的一类作物。
7. 拔节:茎的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迅速进行分裂伸长, 使植株节间突然迅速 伸长的现象。
8. 有效分蘖:能生长至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有效分蘖。
9. 无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
10. 一次分蘖:从主茎叶腋长出的分蘖。
11. 二次分蘖:从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
12. 剑叶:禾本科植物主茎顶部的最后一片平展叶。
13. 直根系: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
14. 须根系:由种子根(或胚根)及其侧根和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不定根)所组成的 根系。
15. 作物的适应性: 是作物长期适应于一定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性状, 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6. 生长:体积和重量的增加 ,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大来完成 , 既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 包括生殖体的生长 .17. 发育:器官、机能的质变过程,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特殊花、 果实、种子形成,狭义指生殖生长转变的开始。
18. 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
19. 生育时期:在作物的全生育期中根据其形态和生理上发生显著变化的特点划分成几 个阶段称之为生育时期。
20. 营养生长:一般指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21. 生殖生长 : 一般指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22. 感温性: 作物因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 23. 感光性: 作物因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 24. 基本营养生长性:即使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也必须有最低限 度的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的特性。
作物栽培总论复习资料.doc

作物栽培总论复习资料一>名词与概念:1.广义的作物: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栽培、利用、演化而来的貝有济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的作物是指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11并丿]J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即人工栽培的大田植物。
人们对广义作物的栽培与管理叫种植业;对狭义作物的栽培与管理叫作物栽培。
2.农业资源: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所涉及到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町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如光、热、水、土地、生物、矿质元素等。
工业装备水平、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3.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枳、数量、巫量上不可逆的增加的过程。
生长是量变过程。
4.分化——从一种同质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功能与原来不相同的异制质细胞类型的过程。
即从无到冇过程。
5.发育——作物体细胞、组织器官分化的质变过程。
6.植物学意义上的种子由胚珠受精发育成的繁殖器官。
7•农业上的种子指用來繁殖下一代的繁殖器官(播种材料)&休眠:有生活力的种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现彖9.强迫休眠••种子具备发芽能力,因缺乏发芽必需条件处于静止状态。
10自发休眠或生理休眠:种子给以适宜条件也不发芽11.发芽…胚根、胚芽伸长突破种皮12.种子的寿命: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能力经历的时间。
13不定根-在基部茎节上发生的根14节根••地下茎节上的不定根;15气生根■■地上茎节上的不定根16•分藥节--茎或分槃的基部茎节不伸长密集于地表处称为分槃节17.分麋力一禾谷类作物产生分麋的特性和能力18•分麋期:全111有50%植株出现第一分藁的时间19.冇效分藥■■能正常抽穂结实(单穗结实5粒以上)的分麋。
20•无效分麋-分麋不能正常抽穗结实(单穗结实5粒以下)。
21居间生长…禾谷类作物茎或糜的生长,主要依靠每个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空组织细胞的分裂与伸长而实现。
这种生长方式叫居间生长22.拔节-主茎或分藥基部第一伸长节间伸长达1〜3 cm时称为拔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论—、作物生产概况1冲国及世界耕地面积。
2.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
3.山西省粮食作物。
4. 山西省经济作物。
二、作物起源及分类1.起源于屮国的作物(水稻、人豆、谷了、养麦、人麦等共136种)。
2.起源于新人陆的作物。
3.作物的分类(三大部分、八大类別)。
三、作物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的概念(生长、发育、营养牛长、生殖生长、营养体向生殖体的过渡)。
2.种子及其萌发.(1)种子的概念(种子、果实、无性繁殖的根茎叶等)。
(2)种子休眠。
(3)种子萌发过程(吸胀、萌动、发芽)。
(4)种子萌发的条件(水、温度、空气)。
(5)种子出土类型(子叶出土、子叶不出土、半出土)。
3.根和根系生长.(1)单了叶作物的根系(须根系,含种了根、节根、气生根)。
(2)双了叶作物的根系(宜根系,主根与侧根)。
⑶根生长的几种趋性(向水性、趋肥性、向氧性)。
4.叶的生长.(1)影响叶生长的因素(温度、光、水、矿质营养)。
(2)叶曲积指数(LAI)。
5.花.(1)花序(圆锥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总状花序)。
(2)授粉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
四、生育时期、生育期1.生育期的概念。
2.生育时期的概念。
五、作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与生活因子。
2.作物与光。
(1)光补偿点、光饱和点。
(2)光周期反应对花原基起诱导作用的因素。
(3)长日照作物。
(4)翹日照作物。
(5)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从南向北、从北向南引种后,生育期和开花期会发生什么变化。
3.作物与温度。
(1)温度三基点。
(2)耐寒作物、喜温作物。
3)冷害、霜冻、高温的危害。
4.作物需水临界期。
5.作物与空气。
(1)一年内大气'I1 C02浓度的变化。
(2)—天内作物群体内CO?浓度的变化。
六、作物产量及其形成1.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2.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豆类、棉屁、薯类)。
七、作物的品质1.品质的概念。
2•环境对品质的影响。
3.评价品质的指标(生化指标、物理指标)。
八、群体结构与产量1.群体的概念。
2.群体的层次结构。
3.消光系数。
4.蝕适叶面积指数。
5.种植密度(含义、经济产量与密度的关系、生物产最与密度的关系)。
6.产最潜力(最大光能利用率,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九、栽培制度1.作物布局(概念、原则)。
2.复种(概念、复种指数、复种的条件3.间作、套种、混作(概念、区别)。
4.伦作与连作(伦作增产原因、连作减产原因)。
十、栽培技术1•播前整地。
(1)目的;(2)主要措施(基木耕作、表土耕作)。
2.免耕法2大环节(生物覆盖、化学除草)。
3.施肥。
(1)影响施肥的因素(气候、土壤、作物营养特性)。
(2)肥料种类。
(3)施肥原则。
4.播种。
(1)确定播期的依据。
5.收获。
(1)收获时期(种子、果实为收获物的、薯类、茎叶类)。
(2)保存(粮食、油料贮藏含水量,马铃薯夏季贮藏温度、LT薯贮藏温度)。
笫二章小麦一、分布与区划1 .山西省小麦分区(南部、中部、北部)。
二、小麦阶段发育1•牛育期和生育时期。
2.阶段发育(1)概念。
(2)春化反应类型(春性、半冬性、冬性)。
(3)光照反应类型(迟钝型、中等型、敏感型)。
(4)温光互作类型。
(5)温光发育特性的实践意义。
三、小麦三段生长与生育期、器官建成的关系1.什么是三段生长。
2.三段生长与器官建成的关系。
3.三段生长与生冇期的关系。
四、种子萌发出苗1.温度(1—2°C、15—20°C、30—35°C)2.冬小麦播期(山西南部9/下一10/上,中部9/中一9/下,日均温16—18°C时播种)。
五、根、茎、叶的生长1•充足的N、P肥时促进根系发生,P促进根系下扎。
2.小麦叶功能组。
(1)近根叶组(篥叶组)。
(2)茎生叶组(倒3、倒4叶壮秆大穗,倒1、倒2叶大穗大粒)。
(3)乳熟期光合作用的相对能力(旗叶和穗下节占1/3 >倒2叶占1/4> 穗部占l/6)o3.茎。
(1)茎秆后期贮藏物质输出率与穗重呈正相关。
(2)旱地小麦株高lm左右、水浇地小麦株高70—80cm有利于抗倒。
六、分藥1.分藥节的作用。
2.叶菓同伸规律。
(1)主茎叶和一级分彙的关系(N-3)。
(2)二级分菓与三级分菓的关系(N-2)o(3)主茎叶片数与单株分藥数(含主茎)的关系(三1、四2、五3、六5、七8、八13......)o3.分麋长消规律。
(1)冬小麦(在正常播期情况下,冇2个分麋高峰期)。
(2)春小麦(只有1个高峰期)。
4.分麋成穗规律(冬小麦春季分葉多数不能成穗,冬前分麋成穗率高;分麋出现越早,越容易成穗)。
5•彩响分藥的因素(品种的感温性、温度、水肥条件、密度和播种深度、光照)。
七、幼穗分化与生育时期的对应关系1.单棱期——返青期;2.二棱期一起身期;3.小花原棊分化、雌雄蕊分化期——拔节期;4.四分体期——孕穗期。
八、灌浆成熟1•灌浆最适温度2()-22°C,温度低、昼夜温差人时,有利于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粒重。
2.干热风。
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在20%以下。
九、群体结构1.合理群体指标(大小、分布、长相、组成、变化动态)。
2.合理群体功能特点。
十、播种1.确定冬小麦适宜播期的依据(积温指标、栽培体系和苗龄指标、生态区域、旱地小麦)。
~\■—、合理密植1.合理密植的途径(三种栽培体系)。
2.依据。
(1)水肥条件;(2)温度;(3)品种特性。
十二、冬小麦春季管理三种方案1.三促两控法(双马鞍型)。
2•两促一大控法(单马鞍型)。
3.—促到底法。
十三、收获1.人工收获:蜡熟小末期;2.机械化收获:蜡熟末一完熟初。
十四、旱地小麦1.低产原因。
2.四早三多经验。
3.精播覆盖栽培2个主要环节(精量播种、地膜覆盖)。
第四章玉米—、玉米白勺一生1.生育期;2.生育时期;3.生育阶段(苗期、穗期、花粒期)。
二、根系1.玉米根的组成:(1)胚根(又叫初生根、种子根);(2)节根(含地下节根、地上节根)。
2.根的功能(吸收、合成、固定、支持)。
三、叶1.叶的组成(叶鞘、叶片、叶舌、叶枕)。
2.运动细胞。
3.玉米叶维管束结构的特点。
四、花序1.玉米花序特点。
2.玉米穗分化与叶龄指数的对应关系。
五、生长发育与环境1.发芽温度。
2.播期温度指标。
3.拔节要求温度。
六、合理密植1.密度与穗数的关系。
2.密度与穗粒数的关系。
3.密度与千粒重的关系。
4.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
七、玉米的土、月巴、水条件1.需水临界期。
2.玉米对十•壤的要求。
八、玉米地膜覆盖的主要技术环节1.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优良品种;2.选地与整地;3.播种;4.施肥;5.揭膜。
九、玉米立体种植十、旱地玉米1•机械化有机旱作。
(1)增产原因;(2)技术体系。
2.免耕秸秆覆盖。
(1)主要作用;(2)少地膜作用的不同点。
十一、综合思考:联系生产实际,你认为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才能达到玉米高产高效的目标。
第五章高粱—、生长发育1.生育阶段(播种一出苗,出苗一拔节,拔节一抽穗,抽穗一成熟。
其中,抽穗一成熟是了粒灌浆的关键期,是决定粒重的时期)。
2.高粱的感温感光性(喜温短日照)。
3种了。
(1)单宁含量越高,休眠性越强,种皮颜色越深,品质越差。
(2)种子萌发时, 种子吸水最应达到种子木身风干重的40%—50%。
4.根系的特点(通气组织)。
5.茎秆特点(腋芽)。
6.穗。
(1)形态(圆锥花序)。
(2)枝梗分化期是决定枝梗数和穗大码密的关键时期。
⑶ 开花特点(以夜间开花最多,在20—22°C,相对湿度70%T0%条件卜•开花最快)。
二、栽培技术1.轮作倒茬(高粱不耐连作)。
2.良种选择(种子质量标准:纯度、净度、发芽势、发芽率等)。
3.Ill间管理。
(1)苗期管理;(2)屮期管理。
第六章谷了—、生长发育1.根(须根系)。
2.分藥可成穗。
3.穗。
(1)属于圆锥花序,小穗长在三级枝梗上。
(2)穗分化类型(分离型、提前型、衔接型)。
4.盂水规律(前期耐旱、中期喜水、后期怕涝)。
5.谷了田叶面积动态。
二、栽培技术1.轮作的作用。
2.播种。
(1)抗旱播种的几项措施。
(2)播种量(1.0—1.5kg/亩)。
(3)播深(3—5cm)o 3•合理密植。
4•田间管理。
(1)暴全苗措施(“三墙整地”)。
5.夏谷子“三早一密”栽培技术。
笫七章马铃薯—、生长发育1.根(用块茎繁殖所发生的根系是须根系,用种子繁殖所发牛的根系是直根系)。
2.茎。
(1)地上茎;(2)地下茎;(3)匍匐茎;(4)块茎。
3.块茎内含有“龙葵素”分布于表皮,表皮见光后颜色变深,说明龙葵素增多,对人畜有毒。
4.种子休眠(可用赤霉素浸种来打破休眠)。
5.块茎形成期(孕蕾一开花)。
6.块茎增长期(开花盛期)。
7.块茎膨大最适温度(17—18度,大于20度缓慢,大于30度停止)。
&对养分的需求(K最多、N次Z、P最少)。
9.马铃蒋退化。
(1)内因:病毒感染。
(2)外因:高温引起的蜗虫迁飞传毒。
(3)传毒昆虫:主耍是蜗虫。
二、栽培技术1.田间管理。
2.防止退化的途径。
3.健康种薯生产程序。
第八章大豆一、形态特征1.根:(1)直根系;(2)特点。
2.茎的分类。
3•结荚习性(无限、冇限、亚冇限)。
二、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1 •萌发出苗(1)温度;(2)水分。
2.开花结荚期是需水临界期。
3.产量形成(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4.大豆蛋口质、脂肪含量的变化(1)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呈负相关。
(2)南方人豆蛋口质含量高于北方;脂肪低于北方。
(3)结荚鼓粒期是提高种子含油量的主要时期。
三、栽培技术L人豆连作减产原因。
2.播种。
(1)播期温度指标。
(2)播最。
3.合理密植的原则。
4.夏大豆生长发育特点。
5.夏大豆“三早一密”栽培技术。
6.夏大豆“三早一巧”管理技术。
第九章棉花—、形态与生长发育1.根系。
(1)直根系;(2)根系建成期(4个吋期)。
2.茎枝。
主茎上有2种分枝(1)果枝;(2)营养枝。
3.现蕾开花规律。
4.棉铃发育过程(4个时期)。
5.“三桃”的划分(伏前桃、伏桃、秋桃)。
6.纤维的形成(4个时期)。
二、生长发育的环境1.温度(1)种子萌发的温度;(2)现蕾的温度;(3)开花的温度。
三、蕾铃脱落L环境因素。
2.生理原因。
3.减少蕾铃脱落的途径。
四、产量与品质1.产量构成(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有效铃数、铃重、衣分)。
2.百铃垂。
3.衣指。
4.衣分。
5.籽指。
五、合理密植1.棉花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2.合理密植增产原因。
3.合理密植的原则。
六、管理1.苗期管理。
2.蕾期管理。
(1)生冇特点;(2)具体措施。
3.花铃期整枝。
七、地膜覆盖1.增产原因。
2.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八、化控1.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九、棉铃虫防治1.棉铃虫在山西发生的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