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8张ppt)

第一课时 子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3· 听读、翻译、整体感知文意
作者简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 (又称“圄寇”“国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 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 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 州)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 前辈。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 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1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12、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也不能赢回来。 13、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14、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15、只有在开水里,茶叶才能展开生命浓郁的香气。 15、如果没有人为你遮风挡雨,那就学会自己披荆斩棘,面对一切,用倔强的骄傲,活出无人能及的精彩。 16、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迟早有一天它会找到你。 17、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你在希望中享受到的乐趣,比将来实际享受的乐趣要大得多。 18、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不与过多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不要因为关系亲密便掏心掏肺,切莫交浅言深,应适可而止。 19、大家常说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可是不认真的话,这辈子你就废了,自己的人生都不认真面对的话,那谁要认真对待你。 20、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就别放纵善变的情绪。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18、努力也许不等于成功,可是那段追逐梦想的努力,会让你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自己。 19、你相信梦想,梦想才会相信你。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20、生活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孤独、迷茫又沉默忧郁。但如果靠这段时间跟自己独处,多看一本书,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过去的人,等你度过低潮,那些独处的时光必定能照亮你的路,也是这些不堪陪你成熟。所以,现在没那么糟,看似 生活对你的亏欠,其实都是祝愿。 10、放手如拔牙。牙被拔掉的那一刻,你会觉得解脱。但舌头总会不由自主地往那个空空的牙洞里舔,一天数次。不痛了不代表你能完全无视,留下的那个空缺永远都在,偶尔甚至会异常挂念。适应是需要时间的,但牙总是要拔,因为太痛,所以终归还是要放手,随它去。 11、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你想要比别人强,你就必须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你就必须去承受更多的困难,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 12、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13、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幸福。去发现你所拥有幸运,少抱怨上苍的不公,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你,我,我们大家都可以经历幸福的人生。 14、给自己一份坚强,擦干眼泪;给自己一份自信,不卑不亢;给自己一份洒脱,悠然前行。轻轻品,静静藏。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为了与阳光同行,我笑对忧伤。 15、总不能流血就喊痛,怕黑就开灯,想念就联系,疲惫就放空,被孤立就讨好,脆弱就想家,不要被现在而蒙蔽双眼,终究是要长大,最漆黑的那段路终要自己走完。 16、在路上,我们生命得到了肯定,一路上,我们有失败也有成功,有泪水也有感动,有曲折也有坦途,有机遇也有梦想。一路走来,我们熟悉了陌生的世界,我们熟悉了陌生的面孔,遇人无数,匆匆又匆匆,有些成了我们忘不掉的背影,有些成了我们一生的风景。我笑, 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17、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年龄无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千万不可放纵自己,给自己找懒散和拖延的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儿,时间长了,努力便成为一种心理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18、自己想要的东西,要么奋力直追,要么干脆放弃。别总是逢人就喋喋不休的表决心或者哀怨不断,做别人茶余饭后的笑点。 19、即使不能像依米花那样画上完美的感叹号,但我们可以歌咏最感人的诗篇;即使不能阻挡暴风雨的肆虐,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即使无法预料失败的打击,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成功的一个个驿站。 20、能力配不上野心,是所有烦扰的根源。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要想得到,就得学会付出和坚持。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生活的样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32张PPT)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指通豫南 A.指向
杂然相许 A.允许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警戒 C.苦于 B.迂腐 C.困难 B.手指 C.一直 B.赞成 C.答应 B.乃、才C.语气助词
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中 华 民 族 在 这片丰 盈的大 地上,华 夏儿女 一代代 繁衍生 息。璀 璨的中 华文化,悠久的 历 史 传 承 。 巨人们 耀眼的 光环让 我们行 径的路 上少了 些许沟 壑,搭建 起了座 座坚实
的桥
梁 。 攀 登 着 人生的 珠穆朗 玛,仅有 路我们 可以到 达山腰 ,或许到 达山峦 ,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 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相互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
思考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什么? 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愚公移山的目的? 愚公移山有哪些方面的困难? 愚公移山之举有人支持吗?这说明了什么? 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
讨论
愚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84张PPT)

问题研究
2.故事用神话做结尾的原因有哪些(故事 为什么用神话结尾)?
答: 1)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 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 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 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 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 2) 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 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 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 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 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 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 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通“垄”,高 地
隔绝 语气助词, 无义
各段大意 一、简介太行、王屋二山。 移山的背景 二、愚公召聚家人商量移山并开始行动。 移山的原因、准备和行动 三、愚公驳斥智叟。 移山的阻力和决心 四、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 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移山的结果
课文分析 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要移什么山? 为什么要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仞。本在冀州之南,河 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文中写到了哪些人? 参加移山的有哪些人? 出入之 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参与移山的人有哪些? 作者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铺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 垫,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的伟大。 愚公——“年且九十” 总共五人,而且老 作者这样介绍人物是为了凸 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的老,小的小。 显出人物的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23愚公移山ppt课件(精选)

愚公移山
《列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 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 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书中保 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 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戒性质。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
• 5. 对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 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两山规模 “方七百里,高万仞”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 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 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 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想一想
如果天帝不移走两座大山,愚公能够移走 吗?
听说:愚公“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 要运多久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列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 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 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书中保 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 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戒性质。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
• 5. 对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 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两山规模 “方七百里,高万仞”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 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 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 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想一想
如果天帝不移走两座大山,愚公能够移走 吗?
听说:愚公“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 要运多久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阻塞 指绕远道 全家人
你们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
用尽力量 一直
汉水南岸
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赞同 提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凭借
连….都 削减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把……怎么样 况且安放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之于” 渤海的边上
哪里
译文: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 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 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 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 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 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 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 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 上,隐土的北面。”
5、翻译下列句子
探究交流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绕远。
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 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 么样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老头 表修饰
太、非常你 通“慧”聪明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残余年月 并
草木 加强反问语气 凭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长叹
思想 顽固
通 简直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即子使;子助又词、有无子实,义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
穷尽
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遗男——跳往助之
衬托 神——惧
帝——感
寓意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聚室而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 寒暑易节
(形容词用作名词,冬季)
面山而居 (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文言积累
(1)被动句
5.文言句式
帝感其诚(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
是被动者)
(2)倒装句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 (3)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 二山”)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从来)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文言积累
以君之力(的) 之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九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愚公移山
列子
激趣导入
大家知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
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 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 在民间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 的,这一堂课,我们就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同学 们要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具体了解愚公的精神。
文题解读
(2)重点词语的意 思。 长息:长叹。 穷匮:穷尽
苦:愁。
亡以应:没有话来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新人教版

4.语气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 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 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 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5.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不同。 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毛:草木——智叟运用夸张的修 辞方法极力贬低愚公。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 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深入探究 发展思维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 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 中有什么不同?
1.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 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 制止。 2.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 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 愚公的“愚”。 3.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 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 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辩论会
愚公精神是否适用 于当代?
先确定观点 再准备论据
hè shuāng
jīběn chè n
朗读正音
sǒu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 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 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听朗读正音
朗读正音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 北。
rè n
jì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25
分析课文内容1~2段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019/2/25
分析课文1~2段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 同,从哪里看出来? ①杂然相许 ②杂曰。 ③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2019/2/25
【教学目标】 ①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自 读能力。 ②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③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 效果。 ④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 前。
【教学重点、难点】
①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本文的时代 意义。(重点) ②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难点)
2019/2/25
始一反焉
山。
下面句子你能翻译吗?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 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 的正对面。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 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2019/2/25
下面句子你能翻译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不会增高加大,为 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分析课文内容1~2段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019/2/25
分析课文1~2段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 同,从哪里看出来? ①杂然相许 ②杂曰。 ③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2019/2/25
【教学目标】 ①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自 读能力。 ②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③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 效果。 ④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 前。
【教学重点、难点】
①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本文的时代 意义。(重点) ②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难点)
2019/2/25
始一反焉
山。
下面句子你能翻译吗?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 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 的正对面。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 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2019/2/25
下面句子你能翻译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不会增高加大,为 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 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 便可看出。
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语气较轻,带有关心的语气,说的是 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 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 石”。
2、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阻止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 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 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 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 无能了。
分析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广州市52中学
黄桂芳
学习目标:
1.重点字词巩固归纳。 2.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3.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 1.方七百里 • 2.指通豫南 (方圆,指面积。) (一直)
• 3. 阳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阴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学 业
家 庭
就 业
教 育
医 疗
住 房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 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 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语 文 数 学 化 学 思 品 体 育
英 语
物 理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句子,表达自己 要克服困难的决心。
例句: 对我来说,历史就是一座大山,我要发扬 愚公精神,永不言败,持之以恒,我相信 我一定能把它克服。 对我来说, 扬愚公精神, 信我一定能把它 就是一座大山,我要发 , ,我相 。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写作特色:
愚公
远大抱负
对比
智叟
鼠目寸光
坚定信念
பைடு நூலகம்
害怕困难
“愚”“智”的命名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写作特色:
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运土路程的遥远
操蛇之神的“惧”
对反映愚公移 山的精神气魄 起了
衬托
天帝的“感”
讨论: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 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 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 话色彩呢?
启示:______________
姓名:司马迁
事例:在狱中完成《史记》
启示:无论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心中 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永不言败的决心,困难一定会被
我打倒。
4、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 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 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 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们怎么办?
(二)“而”的用法
1、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连词,表顺承 、连接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增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三) “其”的用法
1.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1.代词, “他”“他们”:
2.其如土石何?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通假字:
反 亡
惠 厝
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 b.“方七百里,高万仞”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其妻献疑” e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4.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
4.曾不能 损 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削减) (把· · · · · · 怎么样) (用箕畚装) (交换) (固执,顽固)
7.寒暑易节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即使)
(愁)
复习回顾,总结归纳。
(一)“之”的用法 1.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结构助词,“的”: 2. 出入之迂也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操蛇之神闻之 3.指示代词,“这” “这件事”: 4.跳往助之 4.人称代词, “他”“他们” :
这则寓言以神话作结。这样作结有两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 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 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 感动。 ②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 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
概括中心:
愚公移山的故事 课文叙述了 , 塑造了 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 。 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坚韧不拔 的毅力和 不怕困难 的
2、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 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 相同?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3、“愚公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持之以
恒,永不言败,忠贞坚定的人格操守,请 举古今中外或文学作品中具有如此人格魅 力的一个人物,列出姓名及事例并说说带 给你的启示。
姓名:_________
___
事例:______________
•5.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 同,从哪里看出来? a “杂然相许” b “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 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母亲的同意,可 见愚公移山这件事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 态度是否相同?
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 , 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 。
迁移拓展练习:
1、智叟劝说愚公失败了,而邹忌却 成功地劝说齐王纳谏,你认为他们失 败或成功的理由是什么?请谈谈你的 看法。
答题规范:
“我认为…… 的原因是……”
解题:可以从劝说者和被劝说者两方面思考。
1、说话是否有技巧。 2、被劝者的意志是否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