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而”的用法
1、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连词,表顺承 、连接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增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三) “其”的用法
1.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1.代词, “他”“他们”:
2.其如土石何?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通假字:
反 亡
惠 厝
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2、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 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 相同?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3、“愚公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持之以
恒,永不言败,忠贞坚定的人格操守,请 举古今中外或文学作品中具有如此人格魅 力的一个人物,列出姓名及事例并说说带 给你的启示。
姓名:_________
___
事例: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
姓名:司马迁
事例:在狱中完成《史记》
启示:无论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心中 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永不言败的决心,困难一定会被
我打倒。
4、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 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 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 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们怎么办?
•5.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 同,从哪里看出来? a “杂然相许” b “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 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母亲的同意,可 见愚公移山这件事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 态度是否相同?
学 业
家 庭
就 业
教 育
医 疗
住 房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 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 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语 文 数 学 化 学 思 品 体 育
英 语
物 理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句子,表达自己 要克服困难的决心。
例句: 对我来说,历史就是一座大山,我要发扬 愚公精神,永不言败,持之以恒,我相信 我一定能把它克服。 对我来说, 扬愚公精神, 信我一定能把它 就是一座大山,我要发 , ,我相 。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 b.“方七百里,高万仞”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其妻献疑” e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4.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
这则寓言以神话作结。这样作结有两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 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 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 感动。 ②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 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
概括中心:
愚公移山的故事 课文叙述了 , 塑造了 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 。 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坚韧不拔 的毅力和 不怕困难 的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 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 便可看出。
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语气较轻,带有关心的语气,说的是 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 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 石”。
广州市52中学
黄桂芳
学习目标:
1.重点字词巩固归纳。 2.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3.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 1.方七百里 • 2.指通豫南 (方圆,指面积。) (一直)
• 3. 阳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阴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 , 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 。
迁移拓展练习:
1、智叟劝说愚公失败了,而邹忌却 成功地劝说齐王纳谏,你认为他们失 败或成功的理由是什么?请谈谈你的 看法。
答题规范:
“我认为…… 的原因是……”
解题:可以从劝说者和被劝说者两方面思考。
1、说话是否有技巧。 2、被劝者的意志是否坚定。
4.曾不能 损 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削减) (把· · · · · · 怎么样) (用箕畚装) (交换) (固执,顽固)
7.寒暑易节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即源自文库)
(愁)
复习回顾,总结归纳。
(一)“之”的用法 1.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结构助词,“的”: 2. 出入之迂也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操蛇之神闻之 3.指示代词,“这” “这件事”: 4.跳往助之 4.人称代词, “他”“他们” :
2、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阻止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 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 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 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 无能了。
分析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写作特色:
愚公
远大抱负
对比
智叟
鼠目寸光
坚定信念
害怕困难
“愚”“智”的命名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写作特色:
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运土路程的遥远
操蛇之神的“惧”
对反映愚公移 山的精神气魄 起了
衬托
天帝的“感”
讨论: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 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 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 话色彩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