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饮食文化,认为“食”是天下之大任,它包容着人类的生命与文化。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饮食习惯也经过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过程。

一、史前时期史前时期,人类主要以打猎、捕鱼、采集为生,饮食方式也是极为原始。

大量的动物骨骼、种子残渣的发现证明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和食品消费的形态。

人们依靠原始的生存技能,开始慢慢了解到各种物种的食用价值,印证了人类始终与自然紧密相连。

同时,石器时代的肉食比例也远高于植物食品,营养水平相对较低。

二、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人们开始种植和养殖。

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粮食、禽畜肉食成为中国古代菜肴文化的基础。

同时,商王朝政治稳定、阶级分化,大量的宫廷宴会、祭祀活动与音乐舞蹈集中展示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于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日渐繁荣,开始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菜肴,并且不断地发展、演变。

例如:“茶饮”已有了初步的使用,这里的茶是一种经过烘焙、揉捻、蒸发油水等制作工艺精心制作而成的固体茶叶。

同时,国风和雅乐的诞生和流传,也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华大地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武帝开创了大汉盛世,这都带给了中国饮食文化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秦汉时期,在制作技艺和品尝方法上先后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如:- 《食鉴》一书记载了许多完整的美食配方,标志着饮食文化的系统化融合;- 在宴会中,主人与客人一同就餐,更加丰盛、大气,菜品品质也相应提高;- 禽类、海产品与蔬菜互相调制烹调,创造出更多到面貌、口感的食品。

而且从这时开始,《诗经》、《礼记》、《周礼》、《周易》等古典文献融入了大量的饮食文化元素,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更加富有文化底蕴。

四、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发展到了顶峰,而且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如“延年益寿、饮食系辞”等类似的饮食文化作品。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1. 历史渊源:中国的烹饪技艺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并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菜系。

2. 地域特色与物产: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物产资源的差异,各地菜肴风味迥异,形成了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及其它区域特色鲜明的地方美食,如赣菜等。

3. 烹饪技法与哲学思想:中国烹饪技术精湛,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同时融入了阴阳五行、儒家伦理、中医养生等传统哲学思想,体现出和谐共生的理念。

例如注重季节变化下的食材选择与搭配,提倡“不时不食”。

4. 饮食民俗与礼仪:饮食民俗丰富多彩,包括主食、菜肴、饮料及其食用方式,涉及饮食姿式、用具选择、餐桌礼仪等。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宴席礼仪更是繁复而庄重,如酒令、座次排列等都有严格规定。

5. 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各地区间交流互动,也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华美食影响深远,同时也吸收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元素。

6. 饮食与生活哲学:中国饮食中寓含着深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儒家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道
家倡导的顺应自然则体现在季节性饮食上。

7. 食品多样性和层次消费: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在食品种类、制作工艺、餐饮服务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的消费层次也有各自的饮食习惯和需求。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少说也应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和特点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形成道路: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贡献:A造巢 B 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了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

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

如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代表唐代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5、黄帝 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 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 熟。 “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 蒸锅发明了,叫甑zèng 。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 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
6、夏、商、周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 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烹饪方法也非 常少 。 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 次飞跃。
周代肉类加工更为考究,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 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 然后施行宰割。 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 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yōng ”与“外饔”执 掌。 周代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xiǎng ,都对等级之别有着 严格的规定。当时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 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 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 《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 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 炙,庶人食菜。”

周秦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 百姓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 结构与现在不同

8、汉 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 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 “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 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 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 等。 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中国饮食文化专题
教学要点:
1、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3、中国烹饪主要菜系 4、中国酒文化与茶文化

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与特点在中国的灿烂文化中,菜肴文化也是一大瑰宝。

中国旅游菜谱上常常介绍中国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

这四大菜系代表了中国菜肴史上的重要阶段,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成为中国餐饮文化的象征。

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与特点。

第一、鲁菜鲁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又称“鲁菜系”、“山东菜系”。

始于鲁国的曲阜,是以鲁菜为代表的山东菜系,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的制作方法和独特的风味。

其特点在于讲究食材的原汁原味、口感清爽、咸鲜适宜、烹制技法丰富等。

以烩、卤、炸、炖等技法为主,以植物油、花椒、姜、蒜、盐等调味料为主,吃起来颜色鲜艳、味道浓郁,做菜讲究热油烧透再炒、说饮食清淡讲究营养均衡、饮食讲究地方特色又不失适口性,是鲁菜系的特点。

第二、川菜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又称为“川菜系”。

同样源于远古文明的川渝地带,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菜系之一,而在当今的中国菜肴界中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菜系。

川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辣椒使用的广泛,以及茶树菇、豆瓣酱、花椒等药用植物的出色运用。

注重口味的鲜、酸、甜、辣、咸相融的完美配合,同时讲究用料大方,口味重、鲜嫩美味且香味浓郁,是川菜系的特点。

第三、粤菜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出自广东地区,是中国菜系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与华南带桂、闽、粤地区有很大关系,广东作为海滨省份,粤菜也是以海南鲜味见长。

粤菜讲究原汁原味,追求烹饪手法的精湛和食材的新鲜精选,口味偏清淡,烹饪手法优美,强调菜式的色味形态和口感的丰富性。

它以烤、炸、焖、烩、蒸、煮等多种烹饪技法制作而成,擅长制作以海鲜为主的寿司、烤鸭等菜品,以削肉、切丝、切含、切花等刀工技巧为代表,精美的外形,香气浓郁、美味可口是粤菜系的特点。

第四、苏菜苏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是江苏菜系的代表。

江苏菜的发展史上跨足了清朝、民国、抗战、解放等多个历史时期,是中国菜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菜讲究“宜烹细火、妙用芡汁”,以鲜、嫩、软、滑、扎实的口感和鲜明多样的口味而著称,也是潮州菜舞台上的遐荣菜品。

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饮食文化,其中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传统饮食礼仪和传统饮食艺术等;另一类是现代饮食文化,包括现代饮食的健康观念、现代饮食的娱乐方式和现代饮食的消费方式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多元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多样化,受地域、民族、历史等因素的影
响,国内各地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和文化差异。

2.节日性强。

中国有许多饮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节
日的饮食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节日气氛。

3.礼仪性强。

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注重礼仪,在饮食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
礼节,如尊敬长辈、避免谈论禁忌话题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包括地方菜系、民族菜系、清真菜、素菜、宴席菜等。

特点有讲究配料、喜欢用调料调味、注重烹饪方法和营养平衡等。

二、中国食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食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色我国饮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广泛的流传地域、众多的食用人口、卓越的烹调技艺、丰美的营养菜式、深蕴的文化内涵而享誉世界,成为人类饮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一)饮食文化形成的条件我国是个素来重视饮食的国度,在几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赢得了世界“烹饪王国”的美誉。

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饮食文化相比,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具有以下主要条件:1.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等,这是造就饮食文化的关键因素。

我国地理环境优越,地大物博,气候变化多样,从热带雨林到高山冻土,从内陆到海洋,生长着各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动植物,品种之繁多是任何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它为制作各种食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原料,并决定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

例如,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

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如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之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一顿饭。

2.历史条件饮食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就我国来看,稳定、漫长的农业生活为饮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而汉民族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严格意义上说,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一直影响着数千年来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

华夏族不吃乳酪,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与西方游牧民族以乳酪和肉食为主、素食为辅截然不同,充分显示了农业生产在我国饮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性作用。

同时,重历史、重家族、重传统技艺(包括烹调、酿造等方面的技术)的传统,使“祖传”的烹饪手艺得以承继和补充。

例如,就面团发酵而言,发面的使用在我国少说也有近3000年的历史,从而为后来用“酵母菌”发酵奠定了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引言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中国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地域性特点1.1 北方饮食文化的特点- 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等。

- 偏重炖、烩、煮等烹饪方法。

- 喜食大葱、大蒜等辛辣调料。

1.2 南方饮食文化的特点- 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等。

- 偏重蒸、煨、炒等烹饪方法。

- 喜食酱油、糖等甜味调料。

1.3 西南饮食文化的特点- 以米、面、土豆等为主食。

- 偏重炖、煮、烤等烹饪方法。

- 喜食辣椒、花椒等辛辣调料。

二、饮食习惯的演变2.1 饮食习惯的历史变迁- 古代以谷物为主,如稻米、小麦等。

- 随着时间的推移,肉类逐渐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 现代饮食习惯多样化,包括素食、快餐等。

2.2 饮食习惯与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了饮食习惯。

- 北方人偏爱高热量食物,南方人偏爱清淡食物。

- 饮食习惯的差异也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2.3 饮食习惯与时代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在变化。

-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快餐等方便食品的需求增加。

- 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三、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1 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

- 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

- 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3.2 饮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饮食的需求变化,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

- 新的烹饪技巧、食材的使用等都为饮食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 饮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四、饮食文化与健康4.1 饮食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不同的饮食文化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

-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姓名:吴国霞学号:20105588 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从原始人取火就开始发现的,之后随着历史的前行,饮食文化开始形成,而且多元性能,也反映出中国人的各种性格特点。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中国烹饪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期人类的生存靠较小的兽类和集采果实充饥维持生活。

得到食物也不加工,都是生吃吞食。

特别是兽类食物连毛带血一起吃,这阶段叫做“茹毛饮血”时期。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慌人类有了进步,懂得扒皮去毛,采火烤着吃。

由低级生活向前又迈进一步。

所以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鼎盛时期。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主要是旧石器时期),当时火的应用有:自然火、存火种、人工取火; 熟食的加工方法有:烧烤、地下挖坑加热、石板烹法。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主要是新石器时期),陶瓷烹器的产生,加工熟食有了新方法,从面有了固定的餐具、炊具,开始有主食与菜肴分开加工的方法。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夏、商、周时期),铜器烹饪时期:发明了冶金工艺制作铜餐具,炊具有了高温的烹调方法;厨膳格局有了分工:加工地方与用膳分开、有了五味调和的方法;食品营养在饮食中有了初步的认识:五谷为养——稻、粟、黍、麦、菽;五畜为益——牛、羊、鹿、犬、兔;五果为助——枣、李、杏、栗、桃;五菜为充——葵、林、韭、蓿、葱。

、第四阶段:繁荣时期,秦汉至南北朝的烹饪时期:原料繁多——小麦粉、蔬菜、豆制品、植物油;熟食遍例——酒食兼营的酒店、各种大大小小的酒楼;高温速烹——焯水、吊汤、蒸、煮、炒、炉烤;贵言族席——烤鸭、烤鹅、蒸猪头、大菜、品种多;中外交流——中餐传入日本、南亚、印度次大陆,同进也引进西方饮食;食疗方法——用茴茴豆子、砂仁、榆仁酱、荜拨、豆豉。

随至南宋朝的烹饪时期:规模扩大、造型精美;经营多样化、菜式明朗化;分工明确、各有绝技。

元、明、清三代的烹饪时期:元朝有中外饮食交流,主要与南欧、西亚、中亚;明朝烹饪食发展速度加快,有南北交流,开始北移;清代时期,满族入主中原,从康熙到嘉庆一百多年是清代盛世;又南下,野菜开发、封密大铁锅、煤行、清真馆、西餐等。

第五阶段:鼎盛时期,近代、现代烹饪时期,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烹饪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场出现了仿古膳菜,一些宫绅家厨也进入市场。

如:谭家菜的创世人——谭宗滩系广东南海人,清朝末期的宫僚,一生酷爱珍膳美食。

谭宗浚之子谭珍青,讲究饮食胜过其父。

谭宗浚任官时到过江南、四川等地,对各地菜都有研究。

后来进京成功地将南方菜与北方菜的相互融合成为独创一派的地方风味特色佳肴。

南方的上海、南京等地也出现了“公馆菜”。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都市烹调技术西迁入川,促进了川菜的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川菜在国内扩大影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帮口菜改为八大菜系之称。

川、鲁、粤、闽、湘、皖、浙、苏。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烹饪事业发展迅速突变,日新月异。

特别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市场繁荣昌盛。

餐饮市场一方面挖掘大量失传的名菜,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提高新的菜式质量。

同时举办全国性、地方性的烹饪学术会、烹饪大褰等活动,参加国际性的烹饪大赛和技术交流。

使中国烹饪出现了前所未有、百花齐放、民彩纷呈的大局面。

一九八七年中国烹饪协会成立;一九八九年在长沙市召开第一届中国烹饪学术研讨会;一九九一年在北京建立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并且参与举办了首届中国饮食文化。

从此,中国烹饪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鼎盛时期。

中国饮食特点是中国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风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从中国人吃饭的形式上就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和谐的氛围。

另一方面这也和中国人的饮食特色有关。

菜置于餐桌中央离每个食客都可以是同等距离的,人们围坐在餐桌周围敬酒、劝菜,或许有一些卫生问题存在,可是这种饮食模式对于增进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也许这就和中国人希望“团圆”的性格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和”的范畴对后代的影响。

所以即使是在人们更多关注健康饮食、卫生饮食的今天也很难告别这种传统的饮食模式。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四大原则:食医和一、饮食养生、本味原则、孔孟食道。

特点:历史悠久、形态丰富、取材多样、烹饪技巧多、民族特色、菜系多、餐具独特等。

如果我们在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应有之意。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