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国际,其他论文文档]“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参考模板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参考模板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在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滞后,发现国内外有关旅游专业酒店实习效果评估的论文很少,但是相关的研究很多。
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研究逐渐得到许多教育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旅游专业实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习效果、实习教学模式、实习过程管理、实习与择业意向研究等方面。
现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第一,旅游实习效果的研究。
成慕敦、陈素平指出影响旅游本科生酒店实习效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差距:学生实习前的高期望值和实际效果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学生和酒店需求的差距、酒店的近期目标和行业的发展目标的差距,提出要发挥学校、学生和实习企业的积极性,三者互相约束,互相补充,实现“共赢”[1]。
王永挺认为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不能立即适应饭店工作,必须通过培训和一段时间的锻炼方法才能胜任工作岗位;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旅游院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实习上不愿花费太多的人力和财力;缺少实习教师,学生的实习指导名存实亡[2]。
邓振锋等对酒店实习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满意度、实习基地选择及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等方面做了调查,并针对不很理想的实习效果提出了相应措施[3]。
第二,关于旅游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冀东怡(2008)指出酒店实习模式可以创新,通过实习与课程同时进行、实行轮岗制度、聘请酒店管理人员讲座、指导教师全程陪伴等方式进行了改革,并在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4]。
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要重视能力培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双线”人才培养模式[5]。
刘洋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之一的认识实习效果入手,阐述了实践环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培养人才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指出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6]。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金少华 蔡渊迪(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杭州 310058)中图分类号:K87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2-0182-09截至目前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个年头。
这一百年中,敦煌学界名家辈出,敦煌学成绩斐然,及时地总结这一百年来的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已刻不容缓。
2010年4月10日至12日,来自海内外的一百三十多位专家学者齐集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了“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回顾、总结这一百年的敦煌学历程,并发表最前沿的学术资讯和学术成果,交流研究心得。
这次讨论会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承办,并得到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和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会的赞助。
与会学者除两岸三地敦煌学界的知名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美国的相关专家。
讨论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历史、经济、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其中大部分论文在会上分“语言文学”、“文献史地”、“宗教艺术”三个小组作了宣读。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
同时举办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奖学金”颁奖典礼。
会后,会议代表们又考察了浙江的奉化溪口、千岛湖等一些文化古迹。
现将会议情况按议程撮要综述如下:4月10日上午,“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
开幕式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柴剑虹先生主持。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邵清副主席向中外来宾介绍了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并着重分析了浙江的敦煌学研究状况。
浙江大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金少华(),男,浙江嵊州人。
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蔡渊迪(3),男,浙江海宁人。
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

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地方文献是指在某个特定地域内产生、保存、流传的各种文献资料,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是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入探究和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地方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方志、家谱、档案、史料、地方文化、方言等方面。
其中,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主要代表之一。
地方志是以某个特定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收集整理该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编撰成册的一部综合性书籍,既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宝库,也是各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依据。
地方志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地方文献学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料,也能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素材。
与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还有家谱。
家谱是以某个家族或一系列家族为对象,记录了这些家族的家族史、家族文化、家族族谱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对家谱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些家族的社会地位、文化传承、亲戚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为民族研究和社会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
除了地方志和家谱,档案、史料以及地方文化、方言等方面也是地方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
档案和史料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可以更好地了解某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同时,地方文化和方言是代表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些文化和方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从而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实际的研究中,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地方文献整理和保护、地方文献学研究和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
地方文献整理和保护是研究地方文献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和素材。
地方文献学研究则是对地方文献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历史、人文、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会议综述

全国首届地方文献研究与工作高级研修班会议综述(河南大学图书馆莫鹏燕)摘要:本文对首届地方文献研究与工作高级研修班的会议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从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献的社会责任、地方文献的利用保护、地方文献的数据库建设、地方文献工作的绩效考核、地方文献的分类采集等七个方面对会议专家报告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描述了地方文献工作研究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文献图书馆研究数据库2012年5月23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地方文献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承办,河南省图书馆学会、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协办的全国首届地方文献研究与工作高级研修班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三楼贵宾厅隆重举行。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勇、河南省高校图工会副主任崔波、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等领导出席仪式,来自全国各省市图书馆的80多位专家与代表参加了研修班。
开班仪式由中图学会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学春主持。
王馆长首先致开幕辞,然后依次介绍与会嘉宾。
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校长致欢迎辞,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图书馆馆长张勇,河南省图书馆协会常务理事长、河南省图书馆馆长杨扬,河南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崔波,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景文分别发表了讲话。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围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献的社会责任、地方文献的利用保护、地方文献的数据库建设、地方文献工作的绩效考核、地方文献的分类采集”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广泛地探讨。
共举办了六场讲座,一场学术沙龙。
一、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在第一场讲座中,来自国家图书馆《文献编辑部》的张廷银主编从文献形态描述与内容解读、个体文献与群体文献、地域文献与整体文献、历史文献与当下文献、新获文献(口头文献)与传世文献、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文献研究的传统方面与新领域的开拓、文献研究与文献工作、文献研究内容的严肃性与文字表述的灵趣性、依稿寻刊与依刊撰文等方面对地方文献进行了理论论述。
“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14年7月,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
牡丹江师范学院承办了本届会议。
本次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中澳两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驻中国大使馆代办韩家思(Justin Hayhurst)先生,公使衔参赞哈凯琳女士(Cathryn Hlavka),澳中理事会副主席斯蒂芬妮·费伊(Stephanie Fahey)教授,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大卫·沃克(David Walker)教授,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韩锋先生、澳中理事会中国项目主管大卫﹒卡特(David Carter)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黄源深博士为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专门发来贺信。
来自中国、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和台湾等五个国家和地区、6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学者和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代办韩家思先生致辞。
他指出,在中澳建交的四十几年间,澳中两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澳两国人们的友好交流与往来,尤其重视学术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友好政治联邦之一。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两国学者开展中澳各领域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中澳两国学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他相信,在为期3天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期间,中澳两国学者能够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推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互信和理解,促进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两国最广泛意义上的友好合作关系。
开幕式由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澳研中心主任梁中贤教授主持。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以开放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发展中澳两国关系。
从雪域高原到丝路重镇:“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从雪域高原到丝路重镇:“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内容。
文章首先介绍了会议背景和目的,然后详细阐述了历史背景:雪域高原和丝路重镇的文化交流。
接着描述了学术研讨会的日程安排和专家学者演讲内容,以及研讨会讨论的重点。
最后分析了文化交流对于丝绸之路和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意义。
结尾总结了会议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次研讨会,参与者深刻理解了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雪域高原、丝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历史背景、专家学者、文化影响、会议成果、未来研究。
1. 引言1.1 会议背景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国与中亚、中东地区,促进了文化、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而雪域高原,则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和民俗风情。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再度兴起,人们对于其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日益重要,因此举办此次“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探讨雪域高原和丝路重镇在6—9世纪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对于未来的展望,希望在学术界掀起一股对丝绸之路文化的新热潮。
1.2 会议目的会议目的是为了促进对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探讨雪域高原和丝路重镇之间的文化联系与交流。
通过学术研讨会这一平台,希望能够汇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学术议题和影响意义,促进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现象的更深入理解和探索。
通过这次研讨会,也希望能够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分享和传播,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丝绸之路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通过这一学术活动,为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打开一扇窗口,促进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王丹崔艳艳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5期2014年7月,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
牡丹江师范学院承办了本届会议。
本次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中澳两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驻中国大使馆代办韩家思(Justin Hayhurst)先生,公使衔参赞哈凯琳女士(Cathryn Hlavka),澳中理事会副主席斯蒂芬妮·费伊(Stephanie Fahey)教授,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大卫·沃克(David Walker)教授,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韩锋先生、澳中理事会中国项目主管大卫﹒卡特(David Carter)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黄源深博士为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专门发来贺信。
来自中国、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和台湾等五个国家和地区、6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学者和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代办韩家思先生致辞。
他指出,在中澳建交的四十几年间,澳中两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澳两国人们的友好交流与往来,尤其重视学术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友好政治联邦之一。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两国学者开展中澳各领域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中澳两国学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他相信,在为期3天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期间,中澳两国学者能够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推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互信和理解,促进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两国最广泛意义上的友好合作关系。
开幕式由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澳研中心主任梁中贤教授主持。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以开放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发展中澳两国关系。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内外对于某一主题或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主题或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文献综述)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以发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国内外某一主题或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总结研究进展、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对国内外某一主题或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搜集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1.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通过各种途径,如学术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学术期刊等,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总结与评价
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总结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包括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
3.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与评价
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比较和评价,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以及优劣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结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展望。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具体方法如下:
1. 文献调研法:通过学术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学术期刊等途径搜集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 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异同点以及优劣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地方文献论文更新:2006-4-8 阅读:
“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会议概述
1.会议缘起
以地方志和家谱为主要代表的地方文献,对于地方建设和学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普遍给予认同和重视。
2002年国际图联正式成立了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旨在通过开展各类专业活动与各国
图书馆学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家谱地方文献收集、利用及研究活动在国际图书馆界
的广泛开展。
国内地方文献研究较之以往更为活跃,研究的论题日趋广泛和深入,有关论文、专著数量也明显增多。
各级图书馆越来越重视馆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根据各自特点开
发建设了一批数字化项目,都有很好的思路并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国内外的收藏机构和研
究人员,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合作与交流愿望。
在这种情况下,2002年底,国家图书馆策划举办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向国际图联亚太
地区工作组提出的立项申请得到了批准,成为“国际图联促进发展中国家图书馆事业核心
计划”(ALP)中的2004年资助项目。
国家图书馆希望通过举办研讨会,在促进地方文献
开发、研究与利用中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担当起组织联络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个人开展广
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角色。
2 .会议特点
1) 代表的广泛性
2) 研讨的学术性
这次会议汇聚了一批目前国内外收藏及研究地方文献的各方面有较高水平和比较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参会与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整体提升了这次研讨会的学术性。
会议议程全部采取大会发言、现场提问和答辩的形式。
在大会发言中,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先生、美国杨柏翰大学教授林天蔚先生和国际图联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主席、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沙其敏先生分别做了学术报告。
不少演讲者制作精美的演示,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一场发言结束后,都有代表积极提问,与演讲者共同探讨,现场气氛活跃而热烈。
3) 形式的多样性
除了紧张的会议发言与研讨外,代表们还参加了丰富多彩的参观活动。
如参观国家图书馆
分馆,观看国家图书馆分馆为配合研讨会专门举办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展览”和北
京图书馆出版社小型书展,还分别参观了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陈列室、玉牒库和
皇史�。
会议现场摆放计算机演示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工程项目,会议空隙之间代表
可自行上机操作。
会下代表们通过广泛交谈,交换信息,结交朋友。
此外,通过组织和参与会议,国家图书馆展示了自身在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3 .关注热点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10多篇,论文和现场研讨中普遍引起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
个方面:
1) 收藏与利用的思考
中国地方文献之多,其史料价值之高、“资政、教化”功能之广泛,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然而,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积极利用尚有一定差距,加深对地方文献价值的认识和发挥其效用,应是当务之急。
“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把地方志由被动提供变为主动参与,要改变地方志的
静态存在为信息化的动态配合与服务”。
这已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来自国内各主要收藏馆的代表发言,有上海图书馆对《中国家谱总目》的回顾与总结,也有甘肃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对当前地方文献建设面临问题及其对策的讨论。
同时针对地方文献的概念与分类、地方文献质量建设、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以及资源布局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
2) 数字化及资源共享
研讨会上,对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地方文献数字化开发利用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论分析及实践探讨。
如宁波大学提出的“中国方志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构想”,天津图书馆的“试论地方
文献保障系统中专题数据库之建设”,还有福建省图书馆对“知识产权与‘共享工程’的
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论述。
同时,又有多家图书馆将在建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献
数字化项目进行了展示介绍。
其中有国家图书馆2002年启动的“数字方志”工程,有首都
图书馆2003年9月试开通的“北京记忆”网站,还有台湾汉学研究中心2002年开始策划实施的“台湾地区地方文献典藏数字化计划”,等等。
这些项目根据地方文献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对文献数字化、深入挖掘地方文献独特价值、实现信息和知识的提供,进行了有益的
探索和尝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3) 地方文献专题研究
由于大学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参与,地方文献专题研究论文数量相对较多。
学者们结合
平时的研究工作,对各种地方文献的成书过程、版本流传、编者作者以及内容价值,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说明,体现了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如福建师大陈庆元的《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曹学�的《〈石仓全集〉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的《〈隋图经〉辑考》、新疆师
大朱玉麒的《〈新疆识略〉成书源流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剑的《宋代澶州晁氏著作考
述》等。
而南开大学常建华的《朝鲜族谱研究综述》、厦门大学李祖基的《大陆馆藏台湾早期方志的发掘与整理》、南京大学图书馆史梅的《江苏方志与清代妇女文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刘延华的《日本统治时期大连经济概况的地方文献分析》、暨南大学邹�的《旧版潮州歌册研究述略》等,则不仅介绍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心得,也为大会带来了相关文献研究的更广泛信息。
这些或具体或概括的文献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强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意义。
二、两点思考
1.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与研究单位、编纂机构及出版社的横向联合是发展趋势
这种联合发展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实体机构以不同形式的联合,促进地方文献综合收集与利用。
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理论探讨与实践,已初露端倪。
2003年IFLA家谱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研讨会,就选定“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为议题。
2002年10月加拿大遗产部宣布将把其国家图书馆与国家档案馆合并重组为“加拿大图书馆档案馆”(LibraryandArchivesCanadaLAC),目的就是为了使使用者更简便、“一站式”获取所有加拿大各种类型、各种载体文献。
二是地方文献编纂、收藏、研究及使用等相关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项目合作,总体提升地方文献的收藏、研究与利用水平。
地方文献的研究者实际上就是文献的直接利用者。
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陆林先生谈到,他在作古典文学研究时,围绕一个小小的“金圣叹史实研究”的课题,已查阅了五六十部家谱, 还有数十部家谱待查。
同时,文献的收藏整理者也是文献的开发与研究者。
二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沟通、加强合作的需求正日益增加。
正如会后不少代表所反映的那样,国家图书馆举办的这次国际研讨会,打破了历来图书馆界、学术研究界各自开会研讨的界限束缚,使得地方文献的收藏者、研究者和利用者聚集一堂,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跃进先生在会上提出的“汉唐地方文献整理及研究”的设想,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界的重视,不久将形成正式的合作项目。
2 国家图书馆利用已有优势,在国内外地方文献研究、开发与利用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首先,应把握好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为主体的地方文献收藏定位。
地方志家谱文献是国家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分馆,目前共收藏历代编修新旧地方志文献13000余种,约140000册;收藏家谱3000余种,近40000册,已形成藏量大、成系统的特色馆藏,在国内外皆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今后更强调全面、系统地收藏地方志文献,保证文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成为我国地方志文献收藏中心及查询的最终基地。
其次,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揭示与数字化,促进对国家图书馆地方志文献有效利用。
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志书二次文献的编纂工作”,包括“方志目录、方志提要、方志索引和地方志分类资料等”。
在进一步研讨的基础上,对在建的“数字方志”项目全面规划,加大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与科研支持,不断汲取最新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理念与技术,真正做成“保存遗产,传承文明”的数字化精品工程。
第三,充分发挥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的联络与学术服务作用。
1990年成立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十几年来经过不断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其文献中心
的整体地位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但要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和作用,还需要在几个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建立地方文献收藏整理机构间相互经常性联系,加强文献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及数字化等问题交流与协商,联合各方力量共同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成为地方文献工作的联络中心;与地方文献研究与教学机构以及国内外有关学者开展密切合作,为从事地方文献研究的学者提供高水平的文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