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宗法制度的建立
•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_《诗经》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 周代的“制礼作乐”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礼的形式为“仪” ,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 一 、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 赫赫始祖
• 三皇五帝说 •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 五帝说法: •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
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 策》);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 《海国四说》是“清代史料笔 记丛刊”中的一种,是作者梁 廷(楠)以“筹海防夷”为目 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海国四说》合《耶苏教难入 中国说》、《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为一书,作者在书中历述了英、 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 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 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 利是图等特性。《海国四说》 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 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 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 芽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
李贽 明后 期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新版

1.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0余种 兴办学堂 影响:冲击了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 思维习惯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康有为的理想(大同) 梁启超的思想
谭嗣同的仁学
《仁学》:偏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汉民族经历的几次民族危机。可是在 民族危机中并没有文化危机。 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从广义的 视角来看,近代的民族危机实际上是一种 文化危机。
开眼看世界——经世派先驱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魏源
传统学术文化的变迁
传统经学的演变
林则徐
魏 源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历史的、文化的虚无
主义。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消极影响之三 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
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 钱穆; 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 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 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
当代新儒家的贡献
据台湾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 在香港《成报》发表的“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贡 献”,可分为以下五点: 表述心性义理:使三教智慧系统焕然复明于世 发挥外王大义: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与事功的问 题 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 消纳西方哲学:译注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 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哦,我们脚下到处都是男性 的残骸呀! ——这又怎么处置呢? ——把他们抬到壁龛之中做起神 像来吧! ——不错呀,教他们也奏起无声 的音乐来吧! ——新造的太阳,姐姐,怎么还 不出来? ——她太热烈了,怕她自行爆裂; 还在海水之中浴沐着在! ——哦,我们感受着新鲜的暖意 了! ——我们的心脏,好像些鲜红的 金鱼, 在水晶瓶里跳跃! ——我们什么都想拥抱呀! ——我们唱起歌来欢迎新造的太 阳吧!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是随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而发展的,与中国近代的国情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在激烈的文化碰撞中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创新与融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一、引言中國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底蕴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长期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然而,当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后,在整个世界近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中国传统文化却在国门被迫打开的情况下,由于深陷封建专制主义的泥沼而落后于西方。
多种思潮、多样文化一齐袭来,在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拉开了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序幕。
二、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动因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开始了近代化发展的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就其实质来说,这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解体和中国近代新文化的重新构建。
在这一历程中,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是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基础,而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是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1.中国近代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如何挽救民族危机。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民族危机引发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转型是一段值得探究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社会模式受到了挑战,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传统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一、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特点有着强烈的等级制度,阶层分明、等级森严,封建的统治阶级掌控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但是,在19世纪末,国内外的种种事件和影响,最终导致了这一体系的瓦解。
首先,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通过强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变革。
其次,清政府在面对国际压力时失败不断,失去了民心。
光绪年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起义引发的社会动荡,对清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政府开始改革。
“戊戌变法”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它一度给中国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希望,但随着改革的失败,变法的势头逐渐减弱。
不过,即使失败了,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变革的开始。
中国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推进,改革开放之前,虽然不一定能与欧美国家相比,但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文化转型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文化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不断被重新评估。
在新时代,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批挑战传统的现代派文艺人才。
同时,更在其后,自由翻译小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流派相继出现。
现代派文艺人物认为“白话文是百姓文学,是别过了世故的文学”,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力量对中国社会变革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长辈,注重礼节,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也培养出了一个善于虚伪、固步自封、排斥这个世界的民族性,严重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现代文化取代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文学的普及,也成为这一转型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总结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
五四运动: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与老新文化的分界线

五四运动: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与老新文化的分界线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过程。
这次运动是一场激烈的爱国主义运动,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界线,标志着老中国文化向新中国文化的转变,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当时,各大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群体,由于对于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国家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和失落,遂发起了这次运动。
五四运动最初的爆发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抗议,不满意日本在华得到的利益和中国在会议上的被边缘化地位。
同时,五四运动也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和驱动力,呼唤革新变革。
五四运动的爆发,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它导致了思想信仰的变化,代表着一个新的文化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发生。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
传统文化中的封建道德体系、旧的观念、旧的思维模式被质疑和挑战,通往新文化的思想之门被敞开。
在五四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新思想、新活动,包括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科学思维、人文主义等等。
它们重新定义了“中国学问”,形成了新型体系、新型模式。
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为中国社会的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运动中推动了教育制度的变革,向西方的教育模式转化,突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局限。
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向。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文化史、思想史、政治史等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徘徊了中国学问的边缘,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它像一道浪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中起伏,掀起一场新文化的浪潮与跃动。
五四运动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开启了一扇大门,带领人们走向了新的道路。
总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老中国文化向新中国文化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中国文化概论 第九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

上海文艺界首先发出了“人文精神失落”的 呼唤。在《文汇报》1993年3月召开的一个座谈会 上,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和讨 论,尽情发泄知识分子在商业大潮与大众文化冲 击下的困惑与伤感。
北京的著名文学家王蒙却连续发表《躲避崇 高》、《人文精神问题偶感》等文,一面极力为 大众文化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对人文精 神的质疑。
洋务运动实质上是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 而进行的一场发展近代工业的社会改革。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在保留中国文化之 本(即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 技工艺、器用文物。以中国固有的文物制度及意 识形态为本,以西方的坚船利炮为末。
“中体西用”论作为一代进步社会思潮,既反 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又反映了当 时国人普遍具有的民族本位意识。对于促进中国 文化的近代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解体
一、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就在于虽然推翻了传 统的政治制度,但在经济基础方面、精神文化思 想方面,它还没有真正动摇传统的社会文化思想。 新文化运动正是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发生 的一场变革,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扫除旧的残余。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这次运动的兴起。新文 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从意识 形态领域入手,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
第九章 中国文化在近代的 变革与现代的论争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现代, 中国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从实质 上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解和新文化的重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变革,这个历程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通过描述这一历程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展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轨迹。
一、思想启蒙与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弊端,提出了种种变革的主张。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文化运动,他们主张“以新思想代替旧观念”,推动了新文化的兴起。
这场运动在中国的知识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
二、五四运动与思想解放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的爆发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但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政治领域。
五四运动呼唤民主、科学、自由的口号,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深思和质疑。
这一运动的影响深远,催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和文化精英,他们积极探索中国的前途和现代化的道路。
三、文艺复兴与文化多元化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艺复兴和文化多元化的推动。
在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中国的文艺界也迎来了一次空前的繁荣。
从新诗运动到现代小说的兴起,从京剧到电影的发展,中国的文艺创作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
这一时期的文化多元化也体现在对外文化的接纳和融合,西方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引入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社会变革与群体觉醒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中,社会变革和群体觉醒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觉醒引发了社会运动和革命的浪潮。
这些运动和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也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五、现代化与文化自信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相互交织。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经济、科技和社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三十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第三十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而成的,具有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它就大体上转变成为近代型文化。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它的转型呢?一些学者,特别是一些西方学者,非常强调西方文化“冲击”的作用,他们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部缺乏活力的惰性体系,它长期停滞不前,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作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
这个理论模式通常称作“冲击——反应”论。
如果仅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探寻中国文化转型的原因,那么这个理论模式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容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停滞不前,但却发展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
从“师夷长技”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制度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心理层面文化的近代化,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冲击——反应”理论正是肯定了这个事实,肯定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在促成中国和其他落后国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的历史性作用。
但是,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它只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只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消极阻碍作用,而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富有活力的那些因素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它不能全面正确地解释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和动因。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诚然,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
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些富有活力的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有:一、经世思想经世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在今天
纪念孔子诞辰2555 年祭祀大典28日上午在 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 孔庙举行。
延伸二
以传统文化构筑当代和谐 海南文昌举行祭孔大典
凯旋门前的中国民间文化表演
宋楚瑜祭拜黄帝陵:慎终追远 不忘根本 人民网西安2006年5月6日电 今日上午亲民党主席宋 楚瑜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拜祭黄帝陵,举行了敬献花篮、 时果、公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塑像三鞠躬等八项程序。宋楚 瑜宣读了祭文。
(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制度变革
1、政治目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 ▲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实行君民共
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 策,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欲开民智, 非讲西学不可。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
魏源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三、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历程
(一)前奏:观念转变—— 新思潮
从“开眼看世界” 到 “师夷长技以制夷” 深远影响:
●是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开始了中国传
统文化近代化的历程,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
(二)洋务运动 ——器物变革
阅读材料: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 心术也,非工艺也。”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事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 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回答:
●“旧学”与“ 两者是什么关系? ●学习“新学”客观上对“旧学”带来了哪些影响?
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先进技术的引进,使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化工业; ●新式学堂的设立和留学生教育在改革封建文化 制度、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是教育近代化的 起步; ●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重义轻利 等传统的封建理论,冲击和动摇儒家文化的传统价 值取向; ●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为 中国近代文化的建立提供经济基础。
特点:
⑴.从背景和目的上来看,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外来 文化的探求和研究始终围绕救亡图存进行,充满爱 国精神; ⑵.从交流的内容来看,近代前期,中外交流始终 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
⑶从过程看,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器物 到政治再到伦理文化; ⑷.在中外交流中,欧风美雨涌入,但始终未能形 成比较成熟系统的文化体系(程度)。
特别提示
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应该说是救亡图存斗争 高潮的产物。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应该从自己的国 情出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21世纪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 果。
顾炎武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明清 之际
思想家
李贽
时代
明后 期
思想要点
①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
②揭露道学的虚伪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倡“法治”反对 “人治”③工商皆本 ①经世致用 ②把书本知识与实地调查相 结合,《天下郡国利病书》 ③反对君主 专制政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①“气者,理之依”和“天下惟器”的唯物 观 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朴素辩证 法思想 ③发展的历史观和“趋时更新”的 政治观
思考:
1、梁启超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的?
2、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新文化运动 ——思想改造
阅读材料: “……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 立宪政治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 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思考: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危机
鸦片战争
契机
二、近代前期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 几个典型人物
主要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要著作
《海国图志》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最详实的专著,开阔人们的 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 势。
魏源
林则徐
民族英雄
上书、广东禁烟、抵抗 英军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 想,它从中国建设实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相结合,主张建设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发 展。全面整顿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 技术是生产力、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 等一系列的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1、陈独秀所谓“吾人最后之觉悟”指什么? 2、为唤醒“最后之觉悟”发起了什么运动?
3、该运动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性质是 什么?
4、这场运动(前期)最主要意义是什么?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中 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 扬,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 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动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带来的文化的冲击
内因: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本动力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需要不断 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成 长,要求创造和发展为它服务的新文化
总结:
新思潮:观念转变 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洋务运动:器物变革 客观上冲击传统文化,推动西学的传播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变革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促进近代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思想改造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形成近代 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 论,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它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工农武装割据、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以斗争求团结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也被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 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海国四说》是“清代史料笔 记丛刊”中的一种,是作者梁 廷(楠)以“筹海防夷”为目 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海国四说》合《耶苏教难入 中国说》、《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为一书,作者在书中历述了英、 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 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 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 利是图等特性。《海国四说》 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 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 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实战演练
概括说明近代前期,中外文 化交流各个阶段的主要侧重点, 并归纳其交流进程的主要特点。
侧重点:
⑴.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努力探 求西方地理、历史知识,探求西方坚船利炮等军事技术,力 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活动主要限于著书立说,研究和 介绍西方。 ⑵.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将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扩大并予实 践,掀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为核心的洋务运动,还创 办文化教育,西学更大范围传入中国; 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议会 制度、天赋人权学说等相继搬入中国,掀起改良和革命运动; ⑷.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向封建伦理思想展开猛攻,并在十月革命后开始引进马克思 主义学说;
五、思维延伸
20世纪的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 和经济上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 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延伸一
纲领。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它能够结束几千年来的封建
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留下难以磨灭的历 史功绩,但却不可能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延伸四
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一 个主要渠道;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 状况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 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于当今政治有很强 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 还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民本、农本思想对于今天的“三 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国 文化的象征,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曾被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大加赞扬和介绍。
专题复习
什么是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
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
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
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一、明清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思想家 李贽 黄宗羲 时代 明后 期 明清 之际 思想要点
思考:
1、概述维新派在论战中的主要主张。 2、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3、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最深远影响是什么?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
重新读题
阅读下列材料:
梁启超谈辛亥革命的意义:
从此以后,“任凭你象尧舜那么贤圣,象秦始 皇明太祖那么残暴,象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 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第一、觉 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 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东方伦理已经发挥了作用:日本的 《论语》加算盘、韩国的忠孝、新加坡的伦 理教育运动、马来西亚的“思想兴革运动”, 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有超越 时空的特性。其影响是没有国界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