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合集下载

3.3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3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观察与思考:播放视频。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思考与讨论:(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例子?(2)你所举的这些例子,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受力有何共同的特点?识图与思考:生活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表明: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即同时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思考与讨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定量且直观的反映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呢?二、牛顿第三定律(一)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图3.3-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

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

这时,测力计B受到A的拉力F,测力计A则受到B的拉力F'。

F与F'有什么关系呢?【实验演示】(1)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2)演示用力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二)实验现象1.实验现象: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运动,且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

2.实验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也是同时变化的。

(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公式:F=-F’(负号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3.牛顿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牛顿第三定律是个普遍规律。

所阐明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仅适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也适用于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这种关系与作用力的性质、物体质量大小、作用方式(是否接触)、物体运动状态及参考系的选择均无关。

4.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进一步理解(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三个特征:①等值;①反向;①共线。

3牛顿第三定律-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3牛顿第三定律-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3. 牛顿第三定律-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和适用范围;2.能够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3.发扬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理解;2.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确保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无误。

四、教学内容1. 内容概述本课程主要内容是牛顿第三定律。

学生将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以及如何应用它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学生还将练习如何在小组合作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教学流程(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谈谈他们对上节课的看法;2.要求学生分组并观察下图,讨论他们看到的现象,以及有关现象的原因。

img(二)新课教学1.介绍牛顿第三定律,包括内涵、适用范围以及牛顿第三定律与平衡的关系;2.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介绍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方法;3.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三)讨论和总结1.讨论小组合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2.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阅读教材相关章节;3.思考并记录在笔记本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和应用方法。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激发了合作精神,加深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这是一堂充满活力和灵感的课程,在未来的学习中将对学生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3.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3.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将使用讲授法来介绍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清晰的讲解,学生将能够理解相互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义及其在物理世界中的应用。
2.讨论法:学生将被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实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将能够深入探讨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其次,我会考虑实验环节的效果。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相互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现象,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验中过于关注操作过程,而忽视了对定律深层次含义的思考。因此,我需要在实验前后加入更多的思考性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实验背后的原理和意义。
此外,我还会反思小组讨论的安排。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但有时讨论成果的分享不够深入。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我计划提供更具体的讨论指南,鼓励学生提出深入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板书内容:分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牛顿第三定律》这一章节后,我计划进行一系列的反思活动,以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会回顾课堂的互动情况。我注意到,学生在讨论实际问题时,有些人表现出困惑,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这表明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实际应用,提供更多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3.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3.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是相对的;②能够正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③能够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②通过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进一步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过程,进一步感受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②通过定性分析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扎实的作风,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情况混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学习过程】【复习回顾:】力:。

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着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力的四个性质:、、、。

【新课导入:】一、定性探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实验一:把两个气球放在一起对压,观察到什么现象?A气球为什么会这样?B气球呢?实验二:把两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开始时让它们N极和S极相对,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实验三:让学生自己两手互搓,体味一下有何感觉?结论: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受到了力,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受到力,可见力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任意一个力叫“作用力”,那么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观看神舟十号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回答以下问题:火箭升空的工作原理:火箭内的液氢和液氧在燃烧的过程中,向下喷出,对施加一向下的作用力,而反过来对火箭施加一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升空。

二、定量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1.用力的示意图把前面实验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表述出来。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课程教学设计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设计手压在桌面上。

那么,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吗?平时我们说磁铁能吸引铁钉,而不说铁钉能吸引磁铁,是不是因为磁铁吸引铁钉的力大于铁钉吸引磁铁的力呢?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始一堂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F,同时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就受到弹簧的拉力F '用力推桌子,会感到桌子也在推我们。

人造卫星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地球也受到它们的吸引。

教师总结: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且力总是成对出现。

回顾一下力的定义,说说生活中的相互作用的例子。

学生总结结论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两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会赢的原因是大人手腕能承受的力大于小孩能承受的力,所以“掰手腕”比的是手腕能承受的力的大小。

3、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思考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哪些现象应用了牛顿第三定律?教师总结举例:出示划龙舟图片人在划船时,桨向后推水,水就向前推桨,将船向前推进。

出示汽车受驱动力的示意图汽车的发动机驱动车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汽车前进。

陷在泥泞中的汽车,尽管车轮飞转,但是如果泥和车轮之间太滑,车轮得不到足够的摩擦力,车也是出不来的。

出示拔河比赛图片对于拔河的两个队,甲对乙施加了多大拉力,乙对甲也同时产生一样大小的拉力.思考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哪些现象应用了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练习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投入到积极探索、认真思考,主动与别人合作的状态中去。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二)科学思维:1.对生活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事例分析,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得出牛顿第三定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三)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演示和分析,进一步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对牛顿第三定律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探究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难点:1.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2.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受力分析。

三、教学方法教法: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自主探究法、交流合作法、学练结合法四、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一小孩与大人扳手腕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回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提问“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嘛?”学生(预设):现象:大人很容易把小孩的手压在桌面上。

结论: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大小的是相等的。

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并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师:演示实验一:两块磁铁之间的排斥作用,并提问学生有什么样实验的现象。

学生(预设):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教师:演示现象二:两块磁铁之间的吸引作用,并提问学生有什么样实验的现象。

学生(预设):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结论2:一个物体A对另一个物体B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B也会同时对这个物体A施加力的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是现代高中物理教学的规范,在实施该标准的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求,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实施多样化教学,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从生活走进物理,再由物理解释生活现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探究。

二、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2019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教材第一、二章介绍了运动学知识,但未解释各种运动产生的原因。

本章学习有关力的知识,为研究物体运动产生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而本节是安排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后,共点力平衡之前,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理解,也为共点力平衡问题中的受力分析环节打好基础,揭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为力学中受力分析奠定了基础,是物理学中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知识点。

三、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高一阶段,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总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内容。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学习,知道相互作用力是成对出现的,也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感知结论背后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知识本质。

四、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物理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二)科学思维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探究1.通过演示实验,分析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2.通过操作实验,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4.5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4.5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全国首届中学物理教课技术大赛《牛顿第三定律》教课方案人民教育第一版社《高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必修Ⅰ《牛顿第三定律》教课方案依据:人民教育第一版社《高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必修Ⅰ【教材剖析】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一定研究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比如什么状况下系统机械能守恒 ||,内力对系统的动量改变能否起作用||。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经过对实质现象的剖析||,定性地议论物体间的作用是互相的||,性质是同样的 ||,同时发生的;二是经过实验定量地获得反应物体间互相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剖析】从学生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习而又较片面||。

这就急迫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填补已有知识在办理有关问题时的缺点||。

从学生年纪特色来看:作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踊跃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 ||。

所以能够经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讲堂议论来调换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知道作使劲与反作使劲的观点;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3、划分均衡力跟作使劲与反作使劲||。

二、能力目标1、经过察看、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2、在详细受力剖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培育学生敢于实践 ||,勇于创新的精神;2、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广泛存在的对称美||。

【要点难点】一、教课要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2、划分均衡力跟作使劲与反作使劲||。

二、教课难点划分均衡力跟作使劲与反作使劲||。

【教法学法】实验法(演示实验 ||,师生互动实验 ||,学生疏组实验) ||,议论法 ||,类比法 ||。

【教课仪器】粗绳一根;带发条的小车||,薄木板各一个 ||,四个同样的短玻璃管;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若干个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4.5牛顿第三定律【学习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几个具体的力,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赛时,大人之所以会胜是由于大人施加给小孩的力大于小孩施加给大人的力。

如果直接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的感觉是简单无味,实则理解不透,更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当年牛顿便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前人的总结才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中如果我们采取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并应用现代教学软件及计算机模拟实验仪器技术,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规律的本质性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

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

因此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了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重点难点】(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2)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胜负之分?【设计思想】在课堂中通过探究实验和列举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形象直观的认识,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同时通过同学间的分组实验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环节】一.课题的引入师:在过去的2008年里我国有哪些举世瞩目的盛事发生呢?生: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奥运会!师:对。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式吧。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片段,约1分钟)(鼓掌)师:通过刚才大家热烈的掌声,我知道同学们是多么的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师:同学们,大家现在伸出自己的双手看看,有什么感觉?生:巴掌红了,好疼!师:嗯,两个巴掌都拍疼了,变红了,这说明什么呢?(由此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师:通过分析拍巴掌后会疼,巴掌都变红了,说明两手间存在作用力,并且是相互的。

[多媒体展示]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师:其实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再举两例:1、有些同学看到电视特技表演“铁头功”,出于好奇自己也用头撞玻璃,问会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生(纷纷发言):玻璃破了,头也出血了,说明了:头给玻璃一个力的同时,它反过来也给头一个力。

2、甲乙两个同学在溜冰场上,甲同学比较好动,就去推乙同学,同学们想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说明了什么呢?生:甲同学也向后倒退,说明了:甲同学在推人时,乙同学也反过来给甲一个力。

师:对,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我们就把两个物体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力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人为的把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过度】:现在我们知道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师:下面请一个同学(身材矮小一点)上来,与老师进行拔河比赛。

(师生互动实验):老师和一个小个子同学各拉绳子一端,进行拔河比赛,开始处于僵持状态,后来老师胜了,学生输了。

师:对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老师与那位同学之间的拉力大小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成绩好、中、差的几个同学回答,十有八九会说老师的拉力大)。

师:(大声说)同学们的解释是错误的,那么如何求证这两个力的大小呢?生:要通过实验.师:那么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进行设计,需要什么样的器材,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大家自己先进行讨论一下.学生讨论,积极思考设计实验,选取实验器材师:选取的器材应该具有什么特性?生:选取的器材应该能够测量力的大小,这样才可以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师:我们常见的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生:弹簧秤.师:我们需要几只弹簧秤呢?为什么?生:两只,因为需要同时测量两个力.师:怎样设计实验呢?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实验方案用投影展示出来.学生用投影展示实验方案生:把两个弹簧秤A和B勾在一起拉,处于静止①用手拉弹簧秤A之前,两弹簧秤的示数均为零,说明两弹簧秤间无作用力;当用手拉弹簧秤A时,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 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反作用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

②分析弹簧秤B受到A的拉力F方向向右,弹簧秤A受到B的拉力F,方向向左,这两个拉力在同一条直线上,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师:刚才这位同学演示得非常好,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处于静止(模仿拔河比赛,双方处于僵持状态)(学生分组实验约5分钟)教师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对秤先校零,让学生自己得出在各种状况下,两拉力大小的关系。

请几个小组汇报自己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和由此得出的结论。

(演示实验):老师亲自用大弹簧秤和小弹簧秤模仿拔河比赛,正确做好示范动作,并画图进行解释,注意两力的方向,得出自己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静止的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那么运动(包括加速运动)的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不是相等的呢?我们如何设计实验呢?生:我可以把上面的实验中的测力计A固定在小车上,让小车在地面上做加速运动。

师:很好。

地面越粗糙效果越明显,放在粗糙斜面上效果(相当于比赛绳子被拉向一方时的状态);(学生分组实验约5分钟)教师巡回指导[多媒体展示课件] 加速运动的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多媒体展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结合大家做的实验,我们来讨论总结一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总结,老师补充不完整的部分生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生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不同物体上,各自产生作用效果,不会抵消.生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生4: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既可是接触力,也可以是非接触力.[多媒体展示]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关系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手竖直握着酒瓶的瓶颈,而酒瓶静止时.瓶子的受力中有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几对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关系有何相同之处?生1:有两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生2:有一对平衡力.生3:它们间的相同处有:(1)大小都是相同的.(2)方向都是相反的.(3)都是在同一直线上.师:通过上例分析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关系的相同之处可以概括为:同值、共线、反向.师:是不是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跟平衡力是一样的呢?生:不是一样的.师:那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的例子,从作用对象、力的性质、作用效果,作用时间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学生活动]举例、讨论.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平衡力关系的不同点主要有:(1)作用对象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而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2)力的性质是不相同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中的两个力不一定同性.(3)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由于作用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上,所以它们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而平衡力中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它们的作用效果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平衡”的真实体现.(4)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生、同灭、同变化的,而平衡力都不一定要有这种关系,它可以一个力消失而另一个力独立存在.同时也可以一个力不变而另一个力变化.师:通过上例分析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关系的不同之处可以概括为:异物,同性,同时。

[多媒体展示]师:(进一步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印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很像电视、电影上放的“难兄难弟”的关系:有福同当,有难同享,同生共死……【过度】:既然两个力大小相等,那么拔河比赛时,为何还存在胜负之分?四、探究拔河比赛中胜负的决定因素问题(继续对师生互动实验进行挖掘)师:我们再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这次穿上溜冰鞋和刚才那个小个子同学再进行一次拔河比赛,结果发现老师被拉倒了,同学们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

请同学分别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并分析原因说明拔河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

学生讨论:拔河过程中,两位同学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谁会被对方拉过去取决于这个人受到拉力与受地面给他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因此,拔河取胜的关键在于受到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对两位学生的拔河比赛的胜负原因的分析,了解拔河比赛取胜的关键。

三.课堂小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除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外,还有性质相同、作用对象不同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用下面一句话概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四.作业1.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 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2.在拨河比赛中,下列各因素对获胜有利的是A.对绳的拉力大于对方 B.对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对方C.手对绳的握力大于对方D.质量大于对方【板书设计】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关系四、探究拔河比赛中胜负的决定因素问题【教学反思】牛顿第三定律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