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_内脏神经.

合集下载

人体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

人体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
-11-
(2)胸部: 胸交感干 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胸神经节 10~12个(以11个最为多见)
分支: ①经灰交通支随12对胸神经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②第1~5 胸交感神经节→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等 ③穿行第6~9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大神经→腹腔神经节 ④穿行第10~12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小神经→主动脉肾节
神经系统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神经 第二节 脑 神 经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三、牵涉性痛 四、一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
-1-
内脏神经系统
包括
中枢部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15-
(二)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
副交感神经节
头部: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 位于心丛、肺丛、膀胱丛、子宫阴道丛内的神经节 支气管和消化管壁内的神经节等
副交感神经元属于胆碱能神经元,其中多数尚含有血管活性 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类物质
前根
交感干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3种去向: 中间外侧核—前根—脊神经干—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
(T1~T6)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 在颈部椎旁神经节换元;
(T6~T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它胸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T11~L3)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骶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人体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效应器
4
副交感N
节前N元
节后N元
植物性N节
节前纤维 节前N元的胞体
节后纤维 节后N元的胞体
5
内脏运动神经
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纤维(节后纤维) 节后纤维形成N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6
7
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比较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1.支配器官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心脏 心跳加快、血压上升 心跳减缓、血压下降
瞳孔
散大
缩小
支气管
平滑肌松弛, 口径加大
平滑肌收缩、 口径缩窄
胃肠
蠕动减慢
蠕动增强
膀胱
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约 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
肌收缩(贮尿)
弛(排尿)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 脊髓T1-L3节段灰质 脑干副交感核(4对)
36
肠系膜 下N节
(4)盆部节后纤维的分布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骶、尾N→下肢和会阴部血管、
汗腺和竖毛肌 ②加入盆丛→盆腔器官
37
交感神经分布概况: 瞳孔开大肌, 胸、腹、盆腔内脏平滑肌, 心肌, 全身血管, 竖毛肌, 腺体
交 感 神 经 功 能
“fight-or-flight”
39
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比较: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部 大脑、间脑、脑干、脊髓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内脏感觉神经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
一、内脏运动神经
3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

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


内 脏 运 动 神 经 概 况 示 意 图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差别: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的器支配
神经元数目
一个
两个(节前、 节后)
纤维成分
一种
两种(交感、副交感)
纤维粗细
节后纤维分布 形式
较粗的有髓纤维 神经干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中枢部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故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也称 植物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如同躯体感觉神经,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 等处的内感受器将刺激传至各级中枢,在维持机体内、 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和机体正常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肺丛
•③内脏大神经; 心丛
•④内脏小神经;
•⑤内脏最小神经。

(3)腰部:
•约有4对腰神经节,位 于腰椎体前外侧与腰大 肌内侧缘之间。 •腰感干发出的分支: •①经灰交通支连接5对 腰神经 •②腰内脏神经 • 腹主动脉丛 • 肠系膜下丛 •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 消化管道及盆腔脏器
(4)盆部:
•盆交感干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有2-3对骶神经节和1 个奇神经节。 •节后纤维的分支:①灰交通支连接骶尾神经;②一些小支加 入盆丛
薄髓、无髓 神经丛
(一)交感神经
•1. 概观: •(1)交感神经:
• ◆低级中枢:T1-L3节段的灰质 侧柱的中间外侧核;
• ◆周围部:交感干、交感神经 节、交感神经节的分支和交感 神经丛等;

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动眼N副核—节前纤维—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内括睫肌 面N(上泌涎核)—节前纤维—翼腭神经节—节后纤维—泪腺、鼻黏膜腺 下颌下神经节—节后纤维—唾液腺 舌咽N(下泌涎核)—节前纤维—耳神经节—节后纤维—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节前纤维—器官内/旁节—节后纤维—胸腹腔脏器 (除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08
而习惯上的自主神经或植物性神经,仅仅指
09
内脏运动神经,而不包括内脏感觉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结构、功能的区别◆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器官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行径特点
脑干、脊髓中枢发出后,直达而不交换神经元
中枢发出后,交换神经元后达到效应器:(1)节前神经元——胞体在中枢,轴突 , 称节前纤维。 (2) 节后神经元——胞体在内脏神经节, 轴突称节后纤维。
神经节位置
椎旁节、椎前节
器官旁、内节
节前后纤维长度
节前短、节后长
节前长、节后短
分布范围不同
分布范围广泛
较局限
机能上: 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即相互拮 Fra bibliotek 抗又相互协调
作用比较:
二、内脏感觉神经
孤束核
中枢突
膝神经节 舌咽神经下节 迷走神经下节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内脏器官
周围突
脊髓后角 (中间内侧核)
中枢突
脊神经节
周围突
———交感神经 ———骶部副交感神经
特点: 1. 痛阈较高。 2. 弥散的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内脏器官
三、牵涉性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正常人体解剖学-神经-内脏神经

正常人体解剖学-神经-内脏神经

S2~4
盆内脏神经
盆丛
(一)交感神经
中枢部 低级中枢:T1~L3 侧角
周围部 (1)交感神经节
1)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脊柱两旁,19~25个/侧
节间支
颈部3-4个 胸部10-12个 腰部4个 骶部2-3个 尾部两侧合成1个奇节
颈神经节 交感干 椎旁节 内脏大、 小神经
奇N节
腹腔神 经节
肠系膜上 神经节
节 后
① 灰交通支连接骶、尾神经


分 ② 加入盆丛

(二)副交感神经
• 中枢部
低级中枢 脑干副交感核 脊髓S2~4节段 中间带外侧部
(二)副交感神经
• 周围部
副交感神经节——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如睫状N节、翼腭N节、下颌下N节、耳N节
(1)颅部副交感N (见脑N第3、7、9、10对) (2)骶部副交感N
颅部副交感神经
动眼神经
(1)动眼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2)上泌涎核
鼓索 面神经 岩大神经
下颌下神经节 翼腭神经节
下颌下腺、舌下腺 泪腺等
(3)下泌涎核
舌咽神经 耳神经节
岩小神经 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
迷走神经 器官旁神经节 壁内神经节
胸腔脏器腹 脏器(结肠左 曲以上消化管)
骶部副交感神经




第1胸节常与

颈下神经节
结合成颈胸
神经节 。
(2)交通支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灰交通支
是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 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 通路,只见于T1~L3脊神经与相 应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人体解剖学教学课件20内脏神经共26页

人体解剖学教学课件20内脏神经共26页

L3
段的侧角,为中间外
侧核。
S2~4
III.
VII.
盆内脏神经
腹腔节
肠系膜 上节 肠系膜 下节
盆丛
2. 周围部
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每侧19~24个
交感干 sympathetic trunk 节间支
椎前神经节:
周围部
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主动脉肾神经节
神经丛
交通支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椎旁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
颈神经节 交感干 椎旁节 内脏大、 小神经
奇节
颈内、外 动脉丛
交感干 颈心神经
内脏大
腹腔神 经节
神经
内脏小 神经
肠系膜上
神经节 腰内脏
肠系膜下 神 经
神经节
盆丛
颈上 神经节
颈下 神经节
心丛 肺丛 腹腔 神经节
肠系膜 上节
肠系膜 下节
上腹下丛
交感神经、副
交感神经和内脏感 觉神经在分到脏器 过程中,互相交织 在一起共同形成内 脏神经丛,由丛发 出分支到所支配的 器官。
迷走神经
器官旁神经节 壁内神经节
胸腔脏器 腹腔脏器(结肠 左曲以上消化管)
迷走神 经背核
上神经节 咽支
副神经 喉上神经 喉返神经 腹腔支
颈心支 前干
•骶副交感核
盆内脏神经 器官旁神经节 壁内神经节
结肠左曲以下消 化管及盆腔器官
脑干
III.
IX.
X.
VII.
脊髓
交感干
汗腺
T1
血管
竖毛肌
L3
S2~4
盆内脏神经
胃肠平滑肌 蠕动
胃肠括约肌 收缩

内脏神经解剖学课件-幻灯片(1)

内脏神经解剖学课件-幻灯片(1)

内脏大神经 内脏小神经
腰部:
a. 灰交通支→5对腰神经 b. L1-3 →腰内脏神经 →
肠系膜下节(换元)→ 盆腔脏器、
结肠左曲以下消化道
盆部:
主动脉肾节
a. 灰交通支→骶、尾神经 b. 小支(骶内脏神经)
入盆丛(下腹下丛)
腹腔节 肠系膜下节
盆丛
4、交感神经分布规律:
T1-5 →换元→膈肌以上半身(头、颈、 胸腔脏器、上肢)
盆内脏神 经
(四)、内 脏神经丛
由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及 内脏传入神经 共同构成
心丛
腹腔丛(腹腔节、肠系膜上
节及主动脉肾节)
腹主动脉丛(肠系膜下节)
上腹下丛 下腹下丛
心丛
腹腔神经节
上腹下丛 下腹下丛 (盆丛)
腹腔丛 主动脉肾节
肠系膜上丛
(五)、交感与副交感区别: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中枢部位: T1-L3侧角
支配效应器 随意
细:节前纤维(薄髓) 节后纤维 (无髓)
不随意
(二)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
组成:
中枢部:T1-L3 (脊髓中间外侧核)
T1
节前纤维
周围部:交感神经节 L3 交感神经支 交感神经丛
2.节前纤维走向
T1-L3脊髓侧角

白交通支
脊神经前根
灰交通支
↓ T1-L3脊神经
T6-12 →换元→腹腔(肝、脾、胰、 肾、结肠左曲以上消化道)
L1-3 →换元→结肠左曲以 下消化道、 盆腔脏器、下肢、
(三)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
1.组成:
中枢部
颅部: 脑干(一般内脏
运动核) 骶部: S2、3、4脊髓侧角

人体解剖学内脏神经

人体解剖学内脏神经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中枢部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周围部
副交感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内脏运动N
交感N(颈颅、部胸:、行腰于、动盆眼部N)、面N、舌咽N、迷走N 副交感N 内
围 部

呼吸运动调节中枢(延髓、脑桥)
间脑:情绪行为、体温摄食、水平衡、心血管、
内分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大脑: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
一、内脏运动神经
(一)内脏运动N与躯体运动N的区别
支配器官 纤维成分 神经元数目 纤维粗细 分布形式
内脏运动神经
平滑肌、心肌、腺体 (不受意志控制) 2种:交感N、副交感N
→腹腔N节 • 穿过第10~12胸N节的节前f,组成内脏小N
→主A肾N节 •内脏最小N
3)腰部 有4对腰N节
节后Nf的分布:
• 随5对腰N分布 • 腰内脏N
4)盆部
2~3对骶N节、1个奇N节 节后Nf的分布:
• 随骶尾N分布 • 盆丛
1.来自脊髓T1~T5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f,更换神经元后, 其节后f支配头颈、胸腔器官和上肢血管、汗腺、竖毛肌
内脏感觉N
骶部:盆内脏N 脊N节 脑N节 膝N节、舌咽N下节、迷走N下节

脏 神 经
交感低级中枢(T1~L2或L3中间带外侧核)
脊髓 副交感低级中枢(S2~S4骶副交感核)

内脏感觉中继核(孤束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低级中枢:动眼N副核,
中 脑干
上、下泌涎核,迷走N背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脏运动神经元 躯体运动神经元 大脑皮质
内脏反射 内脏—躯体反射 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神经特点
⒈内脏感觉纤维数目较 少,痛阈较高,对一般 强度刺激不产生主观感 觉 ⒉传入途径分散,一个 脏器感觉纤维可经几个 节段脊神经传入中枢, 一条脊神经可包含几个 脏 器的感觉纤维
第四节 牵扯性疼痛
心绞痛:胸前区、左上臂内侧皮肤疼痛 肝胆疾患:右肩疼痛
牵扯性疼痛:当某些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 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
内分泌系统
腺体
外分泌腺有腺管 内分泌腺无腺管
内分泌系统
垂体
松果体
内分泌腺
肾上腺 甲状腺
甲状旁腺
内分泌组织
胰岛 网状上皮
细胞 间质细胞 卵泡细胞 黄体
一、甲状腺
甲状腺侧叶 甲状腺峡 锥状叶
甲状腺被囊 假被囊
二、甲状旁腺
三、胸腺
头部、颈部、胸腔脏器、 上肢
脊髓5—12节段中间外侧
核→节前神经纤维→节后 神经元→节后神经纤维→
肝、脾、肾、腹腔内结肠 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脊髓上腰段中间外侧核→ 节前神经纤维→节后神经 元→节后神经纤维→结肠
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
⒈动眼神经副核→ 节前神经纤维→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 节后神经纤维→ 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⒉上泌涎核 →节前神经纤维→ 面神经→ 岩大神经→ 翼腭神经节 → 上颌神经 → 颧神经→ 泪腺神经 → 泪腺、鼻腔、腭粘膜腺体 ⒊上泌涎核 → 面神经→ 鼓索→ 舌神经 → 下颌下神经节 → 节后神经纤维 → 下颌下腺、舌下腺
㈡节前神经纤维
①→相应椎旁节 ②在交感干内上升、下降
→上方、下方的椎旁节 ③经椎旁节→椎前节
节后神经纤维
①经灰交通支→脊神经→脊神经分布 躯干、四肢(血管汗腺竖毛肌)
②在动脉周围形成神经丛→动脉分布 到所支配脏器 ③由椎旁节支配脏器
㈢交感神经分布概况
⒈颈部
颈上神经节 颈中神经节 → 颈下神经节 ⑴灰交通支→ 8对颈 神经→头颈上肢血管、 汗腺、竖毛肌 ⑵颈内动脉丛、颈外 动脉丛、锁骨下动脉 丛、→泪腺、唾液腺、 瞳孔开大肌 ⑶心上神经、心中神 经、心下神经→心丛 →心及大血管
⒋下泌涎核→舌咽神经→ 鼓室神经→ 鼓室丛→ 岩小神经→ 耳神经节 → 耳颞神经→ 腮腺
⒌迷走神经背核 迷走神经 副交感神经节(胸腹腔脏器附近、壁内) 节后神经纤维 胸腹腔大部分脏器
骶2-4骶副交感核
骶神经前支 骶前孔 盆腔
盆内脏神经 盆丛
脏器附近、壁内神经元
节后神经纤维 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 骨、盆腔脏器 外阴
交感神经分布概况
⒉胸部
10-12胸交感干神经节 ⑴灰交通支→ 12对胸 神经→胸腹壁血管汗 腺竖毛肌 ⑵上5对胸交感干神 经节→胸主动脉丛、 肺丛、心丛、食管丛 → ⑶中、下胸部交感干 神经节→内脏大神经
内脏小神经
内脏大神经 5—9胸交感干神经节→ 内脏大神经→穿过膈肌 →腹腔神经节 内脏小神经 10—12胸交感干神经节 →内脏大神经→主动脉 肾神经节→腹腔丛、副 丛 分布:
对同一器官所起 的作用
互相拮抗 互相统一
心跳加快血压扩张 心跳减慢血压下降
支气管扩张瞳孔开大 支气管收缩瞳孔缩小
消化活动抑制
消化活动增强
四、内脏神经丛
交感神经丛 副交感神经丛 内脏感觉神经
㈠心丛
颈上、中下神经节 胸1-5交感干神经节 迷走神经颈心支
浅丛→主动脉弓下方 深丛→气管杈前面
㈡肺丛
胸2-5交感干神经节 迷走神经支气管支
四、肾上腺
五、垂体
远部
腺垂体 结节部 前叶
中间部
中叶
神经部
神经垂体
漏斗部 正中隆起
后叶
六、松果体 七、胰岛 八、生殖腺
㈢腹腔丛
肝丛 胃从 脾丛 胰丛 肾丛 肠系膜上丛
㈣腹主动脉丛
肠系膜下丛
㈤腹下丛
上腹下丛
下腹下丛
直肠丛 膀胱丛 前列腺丛 子宫阴道丛
第二节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器官 心血管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盆内脏神经
舌咽神经 脑神经节 迷走神经 孤束核 脊神经节 交盆感内神脏经神经灰质后角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区别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部位 脊髓胸1—腰3节段 脑干 脊髓骶段
中间外侧核
2—4 骶副交感核
周围神经节位置 椎旁节 椎前节
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节前神经元与节 1个节前神经元与 后神经元比例 许多节后神经元
分布范围
范围较广
1个节前神经元与 较少节后神经元
血管、汗腺、竖毛 肌、肾上腺髓质无
第四章 内脏神经系统
分布:内脏、心血管、腺体
内脏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心血管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平滑肌 心肌 腺体
第一节 内脏运动神经
躯体神经与内脏神经区别
躯体神经
内脏神经
支配情况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 、腺体
纤维成分种类 一种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神经元种类 神经分布形式
一个 神经干
节前神经元 节前神经纤维 节后神经元 节后神经纤维
肝、脾、肾、腹腔内结 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⒊腰部
4—5对腰交感干神经节→ ⑴灰交通支→ 5对腰神经 ⑵腰内脏神经:腰内脏神 经节→腹主动脉丛、肠系 膜下丛→换元→ 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盆腔脏器
⒋盆部
2—3对骶交感干神经节 和1个奇神经节 灰交通支→骶神经、尾神 经
脊髓1—5阶段中间外侧核
→节前神经纤维→节后神 经元→节后神经纤维→
攀附脏器或血管 周围形成神经丛
是否有髓鞘 粗 有髓 节前纤维 细、有髓 节后纤维 无髓
是否受意识支配 受
不受
㈠交感神经节 ⒈椎旁神经节
颈部:2—3个 胸部:10—12个 腰部:4—5个 骶部:2—3个 尾部:奇神经节1个
椎旁神节→ 交通支→交感干
⒉椎前神经节 腹腔神经节 主动脉肾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