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参考文献
教育数字化研究课题参考文献

教育数字化研究课题参考文献随着科技进步和数字化的发展,教育数字化正在逐步普及和深入,数字化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何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教育中,推动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教育数字化研究课题参考文献。
一、国内研究文献1. 邓瑞芳.关于数字化教育的初探[J].现代教育探索,2007(11):42-45.2.龙伶俐.数字化教育下的学习模式研究[J].西部教育科学,2009(5):19-22.3. 陈文彬.数字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变革与思维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6):23-35.以上三篇文献分别从数字化教育的初探、数字化教育下的学习模式研究以及数字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变革等角度对教育数字化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对于推动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二、海外研究文献1. Xiaoli Jiang.Numer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the early year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8,70:12-23.2. Peter Reimann,Stefanie Gerard,Delia Kiesner.Learning analytics for education quality enhancement.[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8,23: 62-82.3. N. Nistor,J. Ceobanu.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3:46-50.这三篇海外研究文献涉及到数字化教育领域的不同方面,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数字化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在进行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时,可以参考以下文献:
1. 张晓霞, 陈展, & 杨冰涛. (2012). 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教研究通讯, 3, 36-37.
2. 倪树云, 丁芳, & 丁戈. (2015). 学习困难学生初始认知与学习行为的研究进展. 心理研究, 9.
3. 黄秋根, & 张春晓. (2019). 大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5, 38-43.
4. 吴敏华, 吴杰, & 乔琳. (2018). 大学学困生问题研究述评. 教育论坛, 3, 106-107.
5. 熊丽娟. (2016). 高校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建设——基于学习困难生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8, 74-75.
6. 李婧, 姜磊, & 于贤迎. (2012). 大学学困生的教育管理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4, 71-75.
7. 陈丽琳, & 曹文举. (2017). 学习困难学生纠正检测体系研究与实证. 学校研究, 3, 70-71.
这些文献涵盖了学困生转化课题各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学困生原因分析、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和对策研究等内容,可为你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安全教育生活化课题参考文献

幼儿园安全教育生活化课题参考文献1.多媒体,为幼儿园安全教学保驾护航。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2015年3期。
珠乐。
2.收入状况对幼儿教师安全感、社会支持生存质量及幸福感的影响。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
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
2006年2期。
王艳芝。
王欣。
孟海英。
3.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
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
2008年4期。
姚建龙。
4.浅谈幼儿园安全管理。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4期。
梁雯。
5.平安·健康·发展——幼儿园安全管理之我见。
《上海教育科研》。
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
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
2010年9期。
王小波。
6.当代幼儿教师工作价值观现状与特点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
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
2014年3期。
张建人。
秦启文。
王益富。
8.幼儿园安全教学活动探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1期。
张黎华。
9.浅议幼儿园的安全教育问题。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30期。
卢晓蕾。
10.创安全教育环境,促幼儿健康成长。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3年1期。
刘晓洁。
培养学生自制力课题的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自制力课题的参考文献培养学生自制力,是当今教育界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课业压力和诱惑,如何培养其自制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古至今,有许多学者和教育家对培养学生自制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参考文献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融合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自制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培养学生自制力的参考文献,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培养学生自制力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1. 《学会自制力,做成功人生的强有力保障》本文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解读了自制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培养自制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认为,自制力是成功的保障,而培养学生的自制力需要从小抓起,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
通过分析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培养学生自制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自制力的有效途径探析》该文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自制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认为,培养学生自制力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指出了在培养学生自制力中应该避免的一些误区。
文章中提出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对于读者更好地掌握培养学生自制力的方法和技巧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 《自制力:决定孩子未来的一生》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培养学生自制力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了自制力对于孩子未来生活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及时培养学生自制力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自制力与学业成绩、社会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到自制力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以上参考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培养学生自制力的重要性,并且从中获取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自制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为此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共同促进学生自制力的全面发展。
课题参考文献举例

课题参考文献举例
以下是课题参考文献的举例,供参考:
1. 韩松,李晓明,邓志华。
新时代高职院校机电类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
《中华高教研究》,2018年第6期。
2. 王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期。
3. 张杰,刘洋,吴世民。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英语学习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教育》,2017年第9期。
4. 赵红梅,陈建华。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8期。
5. 李梅,朱迪。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年第5期。
6. 沈明,黄勇。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7. 俞伟,石磊,宋红霞。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信息与教育》,2018年第10期。
- 1 -。
新建 课题参考文献

[1]张尧. 现代陶艺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9,[2]王忠. 现代陶艺设计.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8[3]程金城. 中国陶瓷艺术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3[4]将才冬. 陶艺设计.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5]杨永善. 陶瓷造型设计.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6]冯先铭. 中国陶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7]宣新明. 现代陶艺的特异性. 江西《中国陶瓷》,2005.4[8]吕品昌. 中国当代陶艺. 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9]宫六朝. 陶艺设计.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10]陈琦. 陶瓷艺术与工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白明著. 另说陶艺.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3北京故宫博物院、[日] 东京出光美术馆:《陶磁之路—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交流古陶瓷参考文献AAdi Haji Taha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1983-1985) ”, JMBRAS , V ol . 60 , No. 252 ,1987 .B [日] 板井隆:《東南アヅア群島部の陶磁器消費者》,《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第94集,2002年。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日] 东京出光美术馆:《陶磁之路—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交流》,东京出光美术馆,1989年。
Brown Roxanna M “Guangdong Ceramics from Butuan and other Philippine Sites”,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in Philippine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C 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
课题参考文献举例

课题参考文献引言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参考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某个课题的参考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该课题。
一、文献1文献1题为《某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1],主要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该文献详细阐述了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等。
该文献还特别强调了实验设计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验设计流程,帮助研究者设计和实施实验。
1.1 研究方法该文献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作者提出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较好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态度,而统计学方法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
1.2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该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文献中详细介绍了实验设计的步骤和要点,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以及实验因子的确定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1.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该研究的最后一步。
文献中介绍了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和相关分析等。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并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推断。
二、文献2文献2题为《某课题的理论探索和研究现状》[2],主要介绍了该课题的理论探索和研究现状。
该文献从理论基础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该课题的相关概念、理论模型和假设,并介绍了该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现状。
2.1 理论基础该文献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型的阐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该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该文献还提出了几个关键的假设,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2 研究现状该文献接着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该文献让读者了解到该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不同方法、不同数据集的实证研究,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课题申报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课题申报参考文献格式模板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书籍:
[编号] 作者.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例子:
[1] 约翰·D·库贝尔. 资本主义的未来[M]. 周婷婷,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期刊论文:
[编号] 作者. 文章标题[J]. 期刊名, 出版年份, 卷号(期号): 起始页码-结束页码.
例子:
[1] 张三.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 2018, 53(3): 34-45.
会议论文集:
[编号] 作者. 论文标题[C]. 会议名称, 会议地点, 会议日期. 出版地:出版商,出版年份.
例子:
[1] 李四.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算法研究[C]. 中国计算机大会(CCF), 北京, 2019.
网页:
[编号] 作者/组织. 文章标题[EB/OL]. 网站名, 发布/更新日期. [引用日期]. URL.
例子:
[1] 人民网. 中国GDP增长超预期[C/OL]. 人民网, 2021-07-15. [2021-08-01].
.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参考文献格式模板,具体需要根据要求来调整和使用。
建议在写作过程中参考所在领域的引文规范要求,以确保参考文献格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参考文献:[4]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5]马用浩、张登文、马昌伟.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问题初探[J].求实.2006,(4) .[6]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7]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9).[8]刘传江,程建林.农民工代际差异与市民化[J].经济纵横.2007,(4).[1] 姜作培. 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市民化[J]. 山东经济,2003(2):7-9.[2] 黄泰岩,张培丽. 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元化[J]. 前线,2004(5):26-28.[3] 袁小燕.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浅探[J]. 资料通讯,2005(1):4-8.[4] 许峰 . 农民市民化问题探讨[J]. 绿色中国,2004(10):52-53.[5] 杨风 .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 上海城市管理,2009(3):90-93.[6] 陈映芳.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8-95.[7] Auvachez Elise. “Supranational Citizenship Building andthe United Nations: Is the UN Engaged in a …Citizenization‟Process?” [J]. Global Governance : A Review of Multilat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2009(1):24.[8] Cohen Elizabeth F. “Reconsidering US ImmigrationReform: The Temporal Principle of Citizenship” [J]. Perspectiveson Politics, 2011(10):575-583.[9] 文军 . 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5-61.[10] 李建兴. 主体性因素与农民的市民化——关于农民市民化的调研[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2):23-27.[11] 王春光 . 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C].// 李真. 流动与融和: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论集. 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5:41-57.[12] 单菁菁. 城市农民工社会适应状况与生活满意度调查[M].// 国情调研.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3] 陈丰. 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J]. 社会科学,2007(2):110-112.[14] 周晓虹.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J]. 社会学研究,1998(5):58-71.[15] 朱考金. 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以南京市600例样本的频数分析为例[J]. 社会,2003(9):10-12.[16] 徐志旻. 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城市适应性:对福州市五区132 户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06-111.[17] 张时玲. 农民工和城市社会的关系分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28-32.[18] 马广海.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67-69.[19] 王春光.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变化[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1-56.[20] 王春光.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107-122.[21] 刘传江. 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J]. 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1):44-47.[22] 郑杭生.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 甘肃社会科学,2005(4):4-8.[23] 颜秀金. 农民工市民化:篱栅重重[J]. 人力资源,2006(13):18-19.[24] Roberts K. D. “The Determinants of Job Choice by Rural Labor Migrants in Shanghai”[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1(1):15-39.[25] 张世友. 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角色障碍及其调适策略[J]. 农村经济,2004(12):85-87.[26] 高华. 论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J].理论界,2007(6):104-105.[27] 单菁菁,牛凤瑞, 等. 中国城市科学发展报告(城市蓝皮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28] 甘满堂. 社会学的“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3-38.[29] 叶鹏飞. 探索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之路——基于社会交往“内卷化”的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81-85.[30] 米庆成.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J]. 青年研究,2004(3):25-32.[31] 李艳,孔德永. 农民工对城市认同感缺失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J]. 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16-18.[32] 郭聪惠.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探微[J].兰州科学,2008(9):90-92.[33] 史溪源. 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缺乏的原因分析——以社会流动的视角[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5):4-7.[34] 裘涵等. 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对宁波市北仑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分析[J]. 农村经济,2004(3):84-86.[35] 杨东.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J]. 理论探索,2003(6):59-60.[36] 卢海元. 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7] 陆林. 融入与排斥的两难——农民工入城的困境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7-103.[38] 李斌.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从“刚性”走向“渗透”[J].求实,2004(1):24-26.[39] 闫文秀. 流动民工的边缘化问题综述[J]. 求实,2005(2):85-87.[40] 李涛. 农民工流动过程中的需求与障碍——京、粤、青(岛)三地农民工生存与发展基本状况调查报告[C].// 李真.流动与融和: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论集 .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6-30.[4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2] 莫艳清.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31-34.[43] 卢海元. 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44] 刘传江.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其机制[J]. 世界经济,1999(12):36-42[45] 杨浩.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土地流转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09.[46] 彭希哲. 推动人口合理流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M].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9.[47] 胡苏云,赵敏. 流动人口社区服务型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7(4):22-29.[48] 黄晨熹.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与社区化管理[J].中国软科学,1999(7):51-55.[49] 钱正武. 青年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分析[J]. 青年探索,2006(1):3-8.[50] 李培林.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 社会学研究,1996(4):42-52.[51] 李汉林、王琦. 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2] 蔡昉等. 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 经济研究,2001(12):41-49.[53] 张国胜.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54] 陆学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J]. 特区展望,2000(3):13-16.[55] 姜作培. 六统一: 农民市民化的对策选择[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1):100-103.[56] 王桂芳.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5):51-53.[57] 刘传江、徐建玲.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8] 唐健. 让农民“带地进城”[J]. 中国土地,2010(7):19-21.[59] 张蔚.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退出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1.[60] 柯兰君、李汉林. 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1] 王正中. 以市民化推进农民的现代化[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133-135.[62] 张新岭,赵永乐等. 农民工就业: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耦合分析[J]. 农村经济,2007(12):117-120.[63] 单菁菁. 城市发展转型的缘起、内涵与态势[J]. 城市观察,2010(3):33-43.[64] Shan Jingjing, “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Capital OfChinese Migrant Workers”[J]. Asian Rural Sociology,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