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物理物理学习指导方法及答案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学习资料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部编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带答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带答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单选题1、如图所示,AC是上端带光滑轻质定滑轮的固定竖直杆,质量不计的轻杆BC一端通过铰链固定在C点,另一端B悬挂一重力为G的物体,且B端系有一根轻绳并绕过定滑轮,用力F拉绳,开始时∠BCA>90°,现使∠BCA缓慢变小,直到∠BCA=30°。
此过程中,轻杆BC所受的力()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大小不变D.先减小后增大2、如图所示,用两根承受的最大拉力相等、长度不等的细绳AO、BO(AO>BO)悬挂一个中空铁球,当在球内不断注入铁砂时,则()A.绳AO先被拉断B.绳BO先被拉断C.绳AO、BO同时被拉断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3、如图为某款式双层晾衣篮。
完全相同的上、下篮子由两个质地均匀的圆形钢圈穿进网布构成,两篮通过四根等长的轻绳与钢圈的四等分点相连,上篮钢圈用另外四根等长轻绳系在挂钩上。
晾衣篮的有关尺寸如图所示。
不装衣物时,两篮子保持水平,则()A.挂钩受到的拉力大小是上方某一根轻绳拉力的四倍B.挂钩受到的拉力大小是下方某一根轻绳拉力的四倍C.上方某一根轻绳的拉力大小是下方某一根轻绳的拉力的2.5倍D.上方四根轻绳的拉力之和与下方四根轻绳的拉力之和大小相等4、如图所示,一物块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悬挂于O点,在细线上的A点绑上另一根细线,在该细线上施加一与OA段细线始终垂直的力F,使物块缓慢移动到图示位置,C点为细线与物块的连接点,则()A.AC段细线上的拉力逐渐变大B.OA段细线上的拉力逐渐减小C.力F先变大后变小D.OA段细线上拉力不可能与力F大小相等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弹力作用B.物体间有摩擦力,则物体间一定有弹力C.压力就是重力D.压力和支持力二力平衡6、如图所示,一枚硬币直立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窗台上,这说明了中国高铁具有极好的稳定性。
关于这枚硬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硬币直立过程中,列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硬币直立过程中,一定只受重力和支持力,处于平衡状态C.硬币直立过程中,可能受到与列车行驶方向相同的摩擦力作用D.列车加速或减速行驶时,硬币都可能受到与列车行驶方向相同的摩擦力作用7、如图所示,鱼儿摆尾击水跃出水面,吞食荷花花瓣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鱼儿吞食花瓣时鱼儿受力平衡B.鱼儿摆尾出水时浮力大于重力C.鱼儿摆尾击水时受到水的作用力D.研究鱼儿摆尾击水跃出水面的动作可把鱼儿视为质点8、躺椅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图甲中人双脚离地而坐,图乙中人双脚着地而坐。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物理知识讲解相遇和追及问题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物理知识讲解相遇和追及问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be1fa502d276a200292eb4.png)
相遇和追及问题【习目标】1、掌握追及及相遇问题的特点;2、能熟练解决追及及相遇问题。
【要点梳】要点一、机动车的行驶安全问题:要点诠释:1、反应时间: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措施经过的时间为反应时间。
2、反应距离:在反应时间内机动车仍然以原的速度v匀速行驶的距离。
3、刹车距离:从刹车开始,到机动车完全停下,做匀减速运动所通过的距离。
4、停车距离与安全距离: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之和为停车距离。
停车距离的长短由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共同决定。
安全距离大于一定情况下的停车距离。
要点二、追及与相遇问题的概述要点诠释:1、追及与相遇问题的成因: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两物体间距越越大或越越小,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2、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2)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说明①表中的Δ是开始追及以后,后面物体因速度大而比前面物体多运动的位移;②0是开始追及以前两物体之间的距离;③2-0=0-1;④v1是前面物体的速度,v2是后面物体的速度特点归类:(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则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后者的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的速度.(2)若后者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的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3、相遇问题的常见情况(1)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相遇问题,即追及问题(2) 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移动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相遇解此类问题首先应注意先画示意图,标明值及物量;然后注意当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还要注意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了要点三、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要点诠释:追及、相遇问题最基本的特征相同,都是在运动过程中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①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运动情况的示意草图②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个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③根据运动草图,结合实际运动情况,找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关系;④将以上方程联立为方程组求解,必要时,要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要点四、分析追及相遇问题应注意的两个问题要点诠释:分析这类问题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一个条件即两个物体的速度所满足的临界条件,例如两个物体距离最大或距离最小、后面的物体恰好追上前面的物体或恰好追不上前面的物体等情况下,速度所满足的条件常见的情形有三种一是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乙,这种情况一定能追上,在追上之前,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即v v =甲乙)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大;二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乙,这种情况不一定能追上,若能追上,则在相遇位置满足v v ≥甲乙;若追不上,则两者之间有个最小距离,当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小;三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赶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相似(2)两个关系即两个运动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其中通过画草图找到两个物体位移之间的值关系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要点五、追及、相遇问题的处方法方法一临界条件法(物法)当追者与被追者到达同一位置,两者速度相同,则恰能追上或恰追不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微公式版考点总结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微公式版考点总结单选题1、蹦极是新兴的一项户外休闲活动。
如图,蹦极者站在约40米高的塔顶,把一端固定在塔顶的长橡皮绳另一端绑住身体,然后两臂伸开,从塔顶自由落下。
当人体下落一段距离后,橡皮绳被拉紧,当到达最低点时橡皮绳再次弹起,人被拉起,随后又落下,这样反复多次,这就是蹦极的全过程。
若空气阻力不计,橡皮绳弹力与伸长量成正比,橡皮绳弹力与人体重力相等位置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从第一次运动到最低点开始计时,则关于人体运动的位移x、速度v、加速度a、合外力F与时间t的关系图正确的是()A.B.C.D.答案:C以向上为正方向,从最低点开始向上运动,合力F向上,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加,到达坐标原点,加速度为0,速度达到最大值,继续上升,加速度增大,方向向下,速度减小,到达原长位置后继续上升到达最高点再返回到原长位置,此阶段加速度为g,速度均匀减小再均匀增大,之后加速度减小,方向向下,到达坐标原点,加速度为0,速度达到最大值,继续下降,加速度增大,方向向上,速度减小直至到达最低点;故选C。
2、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答案:C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共同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对A和B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a=μ(m A+m B)gm A+m B=μg然后隔离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AB=m B a=μm B g大小不变;物体B做速度方向向左的匀减速运动,故而加速度方向向右,摩擦力向右,C正确,ABD正确。
故选C。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一水平轻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60°的光滑木板AB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在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A.0B.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下C.大小为g,方向垂直木板向下D.大小为2g,方向垂直木板向下答案:D木板撤去前,小球处于平衡态,受力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N sin60°=0N cos60°-G=0木板A、B突然撤去后,支持力消失,重力和拉力不变,合力等于支持力N,方向与N反向,方向垂直于木板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为a=N m解得a=2g方向垂直于木板向下,故选D。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两次。
?
四、数据处理
1.挑选纸带并测量
在打出的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为了便于测量,舍
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
(0点),每5个点(相隔0.1 s)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量,如图所示。
(相邻两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电源频率为50 Hz)
时应根据纸带上所打计时点的多少,以能在纸带上取6~7个计
数点为原则来选,不一定是每隔四个点选一个,B错误;对刻度
尺读数时应该估读,所以C正确;用v-t图线处理数据时应让图
线经过尽量多的点,但偏离较大的点误差较大,应不予考虑,故
D错误。
?
4.(数据处理)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
点计时器使用的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
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点计时器应固定在长木板上,且靠近滑轮一端
B.开始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一端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D.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越多越好
?
答案:BC
解析:打点计时器应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选项A
错误;小车开始时靠近打点计时器是为了使小车的运动距离
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
连接好电路。
?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面挂上适当的
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连在小车的后
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
车(填“接通电源”或“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详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 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水相对地面(岸)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是说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钟表时、分、秒针都在运动”是说时、分、秒针相对钟表表面的运动,“太阳东升西落”是太阳相对地面的运动。
2、诗中描写船的运动,前两句诗写景,诗人在船上,卧看云动是以船为参考系。
云与我俱东是说以两岸为参考系,云与船均向东运动,可认为云相对船不动。
3、x A= m,x B= m第2 节:时间和位移1.A .8 点 42 分指时刻, 8 分钟指一段时间。
B.“早”指时刻,“等了很久”指一段时间。
C.“前 3 秒钟”、“最后 3 秒钟”、“第 3 秒钟”指一段时间,“3秒末”指时刻。
2.公里指的是路程,汽车的行驶路线一般不是直线。
3.(1)路程是100 m,位移大小是100 m。
(2)路程是800 m,对起跑点和终点相同的运动员,位移大小为0;其他运动员起跑点各不相同而终点相同,他们的位移大小、方向也不同。
4.解答3 m 8 m 0 5 m -8 m -3 m0 5 m -3 m 5 m -8 m -3 m第3 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1)1 光年=365×24×3600 ××108 m= ×1015 m。
(2)需要时间为164.0 10年159.5 102.(1)前 1 s 平均速度v1=9 m/s前 2 s 平均速度v2=8 m/s前 3 s 平均速度v3=7 m/s前 4 s 平均速度v4=6 m/s全程的平均速度v5=5 m/sv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 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3.(1) m/s,(2) m/s,(3)0第4 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电磁打点记时器引起的误差较大。
因为电磁打点记时器打点瞬时要阻碍纸带的运动。
2.(1)纸带左端与重物相连。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微公式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微公式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单选题1、长征五号沿竖直方向加速升空的过程中()A.合力为零B.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C.合力与速度方向相反D.加速度与合力方向相反答案:BA.长征五号加速上升,故合外力方向竖直向上,A错误;B.长征五号加速上升,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B正确;C.长征五号加速上升,故合外力方向竖直向上,与速度方向相同,C错误;D.由牛顿第二定律,长征五号加速上升过程中,加速度与合力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B。
2、如图所示,表面粗糙的水平传送带匀速向右传动。
现在其左侧的A处轻轻放上一物块,设传送带足够长,则该物块()A.一直向右匀速运动B.先向右匀加速运动,后继续向右匀速运动C.先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后受到向右的静摩擦力D.先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后受到向左的静摩擦力答案:B物块初速度为0,刚放上传送带后将与传送带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做匀加速运动,因为传送带足够长,所以物块最终将会达到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并最终向右匀速运动,此时物块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不受静摩擦力作用。
故选B。
3、一质点受多个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一个力的大小逐渐减小到零,再沿原方向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大小。
在此过程中,其他力保持不变,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a和速度大小v的变化情况是()A.a和v都始终增大B.a和v都先增大后减小C.a和v都先减小后增大D.a先增大后减小,v始终增大答案:D由于质点初始处于静止状态,则其所受合力为零。
这就相当于受两个等大反向的力:某个力和其余几个力的合力。
其中某个力逐渐减小,而其余几个力的合力是不变的,则其合力就在这个力的反方向逐渐增大,这个力再由零增大到原来大小,则合力又会逐渐减小直到变为零,所以合力变化为先增大后减小,根据F=ma合故加速度a先增大后减小,由于其合外力方向始终不变,则加速度方向始终不变,所以其速度会一直增大。
2023年高一物理学习指导整理

2023年高一物理学习指导整理高一阶段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打物理基础的时期,同学们应如何把物理学习搞好,打好将来学习的基础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学习指导,盼望对你有关心。
1 联系实际,关心理解。
学校物理是通过现象熟悉规律,因此,学校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熟悉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解”。
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骤是:一练、二讲、三应用。
“一练”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地熟悉概念、熟悉规律、熟悉学问点、熟悉考点。
关于练习,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穿,熬炼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全部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肯定说明你全懂了,由于你做习题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
假如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
”严济慈先生的教导给同学为什么要“练”,怎样去“练”以明示。
“二讲”即把自己对规律、对概念、对学问点的熟悉讲给同学或者老师听,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如何讲对方才能听明白,如何讲对方才更简单接受。
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若能讲一次,自己对该概念或规律的熟悉和理解就有很大的提高;“三应用”即试用学过的规律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若能做到这一点,可算是真正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练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摩擦力既可做动力又可做阻力”这一说法,摩擦力做阻力现实中的例子许多,也很好理解。
但摩擦力做动力就不那么好理解,这时若能举一个传送带的例子,并能讲清晰,摩擦力做动力这一问题就能彻底解决,真正理解。
2 抓住课堂,提高效率。
“堂上一分钟,堂下非常钟”这一老话充分说明白课堂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白抓住课堂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猎取学问的主要场所。
所以抓住了课堂也就守住了阵地,也只有守住了这块阵地,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使我们的幻想成为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前预习。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习时,必须一字一句慢慢看,不懂的地方用红笔圈出,预习时,必须看两遍以上,预习完之后,再将课后的作业和自主习册尝试去做做。
二、上课。
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思路,预习时不懂的地方要重点听,课上安排的当堂题目一定要动手做,决不能只等老师讲解,此时自己的解答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和老师的讲解进行印证。
同时,课堂笔记要认真做,但是决不能只做笔记而不顾老师的讲授,老师黑板上板书的要记,同时老师讲解的一些规律和概念与结论同样要记。
三、课后。
课后要及时做好复习,这是巩固的阶段。
上课能听懂,题目不会做的同,就是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做题目之前一定要将上课内容先复习一遍,把公式或者概念梳一遍。
习册上的自案和探究案必须做,做这些题目有助于将公式和概念的龙去脉弄清,这对于同们弄懂课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很有帮助。
训练案的一类题目和二类题目是必须做的,三类题目可以选做,但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三类题目也是必做题。
只要将这些规定的题目完成,物就好了一大半。
四、练习。
要按时完成老师课上布置的作业,自主习册上的所有题目一定要全部做完。
习题先做再听老师讲解,做错的题目要用错题集抄好,过段时间再去做,将自己的思路和犯的错误与正确答案一步一步印证,将错题反复做三到四次,直到做得非常熟练,并且在重复做的过程中,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题目,这是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的过程,每做一次,对知识点的认识就会深刻一些。
做习题不能采用题海战术,先将习册的每个题目过关,再去做寻找其他的资料,并且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将题目归类。
五、复习。
每天晚自习之前十分或二十分钟,把笔记上面的知识点、概念、公式去背一遍,公式要记准,同时物意义更要记牢,一定要坚持背下去。
晚自习一定要独立思考,同之间讨论永远不好物!切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老师,每个星期,一定要给自己规定一个固定的时间用做物,每个星期如此,一定能好物的!
最后一点,希望同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努力加上信心和毅力,每一位同都可以将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