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和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2024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其中包括地震、洪涝、旱灾、台风、暴雨等多种灾害。
为了有效震慑和减少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首先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是地壳内部因构造运动而释放的能量所造成的。
发生地震时,人们应尽量保持冷静,并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点,如疏散通道、护墙角等。
在地震中,要尽量远离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高大物体和电线杆等。
此外,地震发生后,人们还应注意地震后可能带来的余震,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其次是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由于降雨过多、地面积水、河道决堤等原因造成的水灾。
防治洪涝灾害的关键在于防洪工程的建设和日常防洪的常识。
人们应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洪水等级,及早采取措施,做好应急准备。
在洪水来临时,人们要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并避免使用电器设备以及远离电线杆和高压线路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不乱倒垃圾和建筑垃圾,以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再次是旱灾。
旱灾是由于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缺水灾害。
为了防治旱灾,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如合理安排用水时间、节约用水、修复漏水等。
农民还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建设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是台风和暴雨灾害。
在台风来临时,人们应及早关好门窗,尽量不要外出,切勿靠近河流、海岸和高大建筑物等容易受损的地方。
如果紧急情况下必须外出,应选择避风的路线,并戴好口罩以避免吸入尘土和异物。
在暴雨天气中,人们应减少户外活动,确保居民区排水系统的畅通,避免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最后是自然灾害的避险基本知识。
人们应了解自己所在地的灾害风险情况,并及时了解相关灾害预警信息。
在灾害发生前,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如准备食物、水、应急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制定家庭灾害逃生和应急救援计划。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以及防治措施对于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持续的强降水、河流排水不畅、地形低洼等。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等,以调节洪水;整治河道,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在低洼易涝地区建设重要设施。
2、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现象。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水资源分配不均等。
防治干旱的方法有: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的形成需要温暖的海水、充足的水汽和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我们可以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时疏散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提高抗风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的形成通常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积聚和南下有关。
应对寒潮的措施包括:提前发布预警,提醒人们做好保暖防寒措施;加强农业生产的防寒保护,如覆盖保温材料;保障能源供应,确保居民取暖需求。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有关。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包括: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研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自然灾害应对总结

自然灾害应对总结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力量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伤害并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以下是对自然灾害应对的总结。
一、加强预警体系预警是防范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灾害的迹象,提前预警,以便人们采取应对措施。
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关键,因此,需要不断改进技术手段和设备,确保预警能够准确传递给受灾人群。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强大与否直接影响灾害发生后的应对能力。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护。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应得到特别关注。
此外,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排水系统、防洪设施等也是应对洪水的关键。
三、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向公众普及自然灾害的知识,提高其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自然灾害知识的普及,社会媒体平台可以积极传播相关信息,提醒公众防范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四、加强国际合作自然灾害往往不受国界限制,因此,国际合作尤为重要。
各国可以共享经验,共同研究应对措施,提高全球灾害应对的整体水平。
此外,国际援助也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提供帮助的重要方式,有助于灾区恢复和重建。
五、加强灾后救援和恢复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灾后,需要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紧急救援,并提供医疗和食品救助等基本生活保障。
随后,需要进行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包括重建基础设施、安置灾区居民等。
总之,自然灾害是不可预测和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预警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教育、国际合作以及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来提高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只有全面准备和有效应对,才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们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抗灾减灾的知识点总结

抗灾减灾的知识点总结1. 灾害类型及特点(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2) 人为灾害:人为灾害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如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等。
人为灾害的特点是多发性、持续性和可控性差,给人们造成重大的伤害和损失。
2. 预防灾害的重要性(1) 预防灾害是抗灾减灾的基本原则,通过预测和预警来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 预防灾害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降低受灾和抢险的难度和强度。
3. 灾害监测和预警(1) 灾害监测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监测灾害发生前的变化情况,如地震的地震监测、台风的气象监测等。
通过灾害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灾害的迹象,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 灾害预警是根据灾害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预测,通过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4. 应对灾害的措施(1) 紧急救援:在灾害发生后,需要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开展生命救援和物资救援,救助受灾群众,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 重建工作:灾后重建是抗灾减灾的重要环节,需要修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恢复受灾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减少灾害带来的长期影响。
5. 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1)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抗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防灾合力。
(2) 政府支持是抗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需要政府加强对抗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受灾地区的援助力度。
6. 抗灾减灾中的科技支持(1) 科技创新在抗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地震预警系统、智能防灾设备等,都可以提高抗灾减灾的效率和效果。
(2) 科技支持可以推动抗灾减灾工作的现代化,提高抗灾减灾的水平和能力。
7. 个人防灾意识和能力(1) 个人防灾意识是指个人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了解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以及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措施。
防灾宣传知识点总结

防灾宣传知识点总结随着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防灾宣传已经成为了社会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人们能够提高自我防灾意识,增强自救能力,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下面我们将总结一些常见的防灾宣传知识点,以便更好地了解灾害防范和处理的相关知识。
一、地震防范知识1.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地壳断裂引起的地震波的地震,常常伴随着地震前兆,如动物异常、水质变异等。
2.地震应对措施:在地震到来的时候,我们应该迅速寻找避难地,躲避易坍塌的建筑物、大树等危险地带,保护好头部,躲避破碎物品。
3.地震后的自救方法:地震发生后,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检查身体有无受伤,然后迅速撤离危险地区,及时逃生。
4.地震应急演练:对于学校、单位和家庭来说,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非常必要,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逃生能力。
二、防汛知识1.洪水成因及特点:洪水是由大量降雨或融雪引起的河水涨溢,导致周边地区及群众财产受到破坏。
2.洪水防范知识:在洪水来临之前,要确保自己及家人的安全,及时转移至安全地带,远离洪水孔道。
3.洪水逃生方法:当洪水来临时,首先要迅速逃离洪水危险区,切勿横渡激流,要寻找高地躲避。
4.防洪知识宣传:加强洪灾演练和应急知识宣传工作,提高市民自救能力和防灾意识。
三、台风防范知识1.台风的成因和特点:台风是由气旋形成的自然灾害,常伴有强烈的风雨和海浪,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2.台风预警及防范:在台风来临前,要及时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准备好必要的物资,并按照指示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3.台风期间的应对方法:在台风期间,要待在安全的建筑物内,避免外出,防止被台风和强风雨袭击。
4.台风灾后救援:台风过后,要及时清理灾害现场,救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四、火灾防范知识1.火灾的成因及危害:火灾是由于火源、可燃物和氧气三个要素同时存在时引起的灾难。
火灾会对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
2.火灾应对措施:在火灾发生时,要迅速逃离火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躲避烟雾,不慌张地按照逃生指南撤离。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防治和减灾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系统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现象。
-自然灾害按照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冰雪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地球自转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自然灾害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灾害在地球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频率。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自然灾害能够改变地理环境,形成新的地貌地形。
5.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预测和预警:通过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并通过预警系统传达给公众。
-减灾和控制:通过修建抗灾工程、调整土地利用和规划、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救援和恢复:对受灾地区的人口提供紧急救助,恢复受损基础设施和疏散人群。
6.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地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能力。
-洪水:修建防洪堤坝、河道疏浚和抢险救援设备的建设。
-风暴: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提高风暴预测和预警系统的精度。
-干旱:建设水库和水利灌溉系统,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
-地质滑坡: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修筑坡面支护结构。
-冰雪灾害:修筑防雪墙、开展除冰和积雪清理工作。
7.国际合作与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通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进行综合防治。
-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组织机构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
以上是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一些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成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对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自然现象。
地震、洪水、飓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了解并学习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
本文将对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会引发震级不同的地震灾害。
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1. 室内防震知识:寻找安全的避难场所,如强固的桌子下、门框旁;避免站在建筑物外墙、玻璃、易倒物品旁边等危险区域;保持冷静,快速、有序地疏散等。
2. 室外防震知识:尽量远离建筑物、电线杆、高大树木等潜在危险物体;选择开阔地带,避免停车楼下或其他可能坍塌的地方;不要陷入恐慌,保持冷静;等待地震过去后,注意逃生和求救。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大雨、暴雨、融雪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水体泛滥现象。
为了应对洪水,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防灾减灾知识点:1. 提前防范:掌握当地洪水季节和频率,关注天气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出行和生产经营活动;了解并遵守相关的防洪规定和安全操作程序。
2. 疏散与救援:如果遭遇洪水威胁,需要及时撤离危险区域,前往高地或指定的安全避难所;在撤离过程中,不要冒险穿过洪水,选择安全的通道;如遇到危险情况,及时向救援部门报警求助。
三、飓风飓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具有极强的风力和降水能力,常常伴随着暴雨、洪涝、海啸等灾害。
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防灾减灾知识点来更好地应对飓风:1. 飓风预警: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官方发布的飓风预警信息,及时采取行动,做好准备工作。
2. 安全撤离:在飓风来临前,尽早撤离危险地带,转移到安全的避难所或指定的避难区域;根据救援部门的指示,有序进行疏散。
四、干旱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水资源持续短缺,降水量明显下降,导致土地缺水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在地理学科中,自然灾害与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高考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振动,它是地球地壳动力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 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
其中,构造地震是指地球板块相互碰撞、相互滑移或相互远离等活动导致的地震。
而火山地震则是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
2. 地震烈度与震级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在特定地点产生的破坏程度,一般采用罗马数字表示。
而地震的震级则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3. 地震防治措施地震灾害的防治包括预测、减灾和抗震建筑等方面。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和科学手段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抗震建筑是指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水文条件不利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或湖泊水位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从而引发的灾害。
洪涝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1.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降雨量过大、水源集中等。
降雨量过大是指降雨量超过当地土壤的渗透能力和河流的排水能力。
水源集中是指河底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来水量大等原因。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水文条件、改善水土保持、建设排涝设施等措施。
治理水文条件是指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改造,调节河道形态和水位,增加水的排洪能力。
改善水土保持则是指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抗洪能力。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它会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说明:该小结主要概括了四大圈层中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或形成条件)、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结合课本、地图册扎实掌握!一、1、 地震(1)分布(2)成因:位于板块(具体地区要明确板块名称)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3)危害:①人员伤亡;②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等遭到破坏;③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④地表破坏;⑤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其他次生灾害;⑥引发瘟疫等。
(4)防灾减灾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预案(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④加强国际合作;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⑥植树造林、建立护坡等岩土体加固工程,防治诱发次生灾害等注: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有: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诱发其他地质灾害);⑤地震发生的时间;⑥建筑物的抗震系数;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财产密度;⑧人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等2、滑坡、泥石流(1)分布:我国山区多发滑坡(2)形成条件泥石流(3)危害(4)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及的民众。
⑤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防止滑坡、泥石流)⑥建立护坡、挡墙、栅格坝等支挡物。
(防止滑坡、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⑦大力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⑧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注:某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可能原因自然原因:(地震): 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滑坡): ①地势起伏大; ②岩体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多;③暴雨或冰雪融化多 ④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①地形陡峻;②松散或碎屑物质多;③植被覆盖率较低;④暴雨或冰雪融水多,山区沟谷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水流;⑤多地震诱发泥石流;人为原因:⑤植被破坏,如开垦、乱伐、采矿,造成地表松散物多,诱发泥石流。
⑥工程建设中防范地质灾害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⑦建筑物、人、财趋于密集,单位面积的资产密度大。
(注意:有灾害,一定有受灾体,否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二、 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啸等1、 洪涝灾害(-----洪水和涝渍总称)(1)我国洪水类型比较(2)我国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3)洪涝多发原因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诺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④平原地区,人口城市稠密,工农业发达,加大灾情严重性(4)洪涝危害①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农作物、房舍淹没;交通、通信设施被毁,灾区移民;②环境破坏:水源、食品污染,蚊蝇滋生,诱发各类传染病暴发和流行(5)防御措施①加强洪涝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洪涝灾害应急机制;③增强民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教育;实行防灾保险;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受危害的民众;⑤加强水利工程措施,如上游建水库,加固河堤,河道裁弯取直,建设分洪蓄洪区,下游开挖入海河道等。
⑥山区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特别是城市地区及时疏通排水通道;⑧河流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湖、保护湿地,提高河湖蓄洪能力;⑨对洪泛区多发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2、风暴潮(2)某地某季节风暴潮灾害严重(多发)原因:自然(可能)原因:①正值台风(热带风暴、飓风)频繁发生季节,狂风暴雨,或盛行夏季风,降水量大,形成洪涝;或温带气旋(锋面气旋)移至洋面而形成的海潮;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③河流众多(或汇合),水量大,汛期时加重洪涝灾害;④海岸曲折,或呈喇叭型,海潮汇合,推高海潮水位;⑤农历初一、十五日时期的天文大潮叠加强风暴潮加剧灾害。
人为原因:⑥沿海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财产密度大;⑦盐业、渔业、海洋养殖业发达(3)危害①毁坏船只,破坏沿岸房屋、道路、农田、海堤以及海岸工程设施;②严重破坏海产养殖业,使生态环境恶化;③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危及植物生存;⑤侵蚀破坏海岸地形。
(4)措施①加强风暴潮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风暴潮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灾教育和防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害的民众。
(以上为非工程措施)⑤渔船靠港,海上航运管制;⑥加固海堤等工程措施;⑦建设沿海防护林工程。
⑧储备一些救灾物资;三、气象灾害——旱灾、台风、寒潮、沙尘暴等1、旱灾(1)分布:①旱灾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最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②我国旱灾多发区及原因(2)危害①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3)措施①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如树立节水意识)④兴修水库蓄水,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 ⑤合理抽取地下水,适时人工增雨,沿海地区可适量海水淡化,增加淡水供给;⑥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改种(或培养)耐旱作物;⑦改进农业耕作制度(改一年三熟为一年二熟)⑧山区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⑨推行工业节水降耗技术,节约生产生活用水;⑩预防和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思考:(1)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2)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①季风气候,副高强弱不稳定,雨带移动异常,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②季风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③旱灾发生季节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季节吻合,加重灾情。
2、台风 (1)分布(2)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3)形成条件:①广阔的暖洋面;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的大气层结;③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4)影响(5)台风防御措施:①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台风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台风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 ③加强教育,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 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害的民众。
⑤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须加强管理和设施维护⑥渔船靠港,船只停开(防御风暴潮)⑦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防御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⑧海岸建防护林工程和加固海岸堤坝工程(防御风暴潮)注:(1)一成熟台风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天气状况(课本P7图1.10)(2(3)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①陆地磨擦力加大,风速减小;②水汽补充少3、寒潮(1)时空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半年,尤其是秋、春季(深秋到初春季节)(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属于快行冷锋天气系统)(3)影响:①危害:大风、强降温:使农作物牲畜受冻;北方沿海大风引起风暴潮,影响海上作业;雨雪影响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建筑物,暴风雪覆盖草场,断绝牲畜食物来源,牲畜饿死;影响人体健康,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②寒潮的利: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提供风能。
(4)我国的寒潮灾害①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②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与北冰洋面③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④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⑤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⑥各地寒潮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⑦我国北方寒潮(快行冷锋)灾害多发原因ⅰ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寒潮多发且风力大ⅱ地形平坦广阔,冷空气没有阻挡,或处于山体北侧冬季风迎风坡,冷空气滞留堆积ⅲ农牧业处于生长时期(北方的秋春季、南方的冬季),冷冻危害大北方冷冻灾害为什么多发生于秋季和春季:因为北方冬季时农作物停止生长或生长进入休眠期,故造成的危害较小;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故造成危害较大。
南方冷冻灾害为什么多发生于冬季:南方冬季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故冷冻灾害危害较大;春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且冬季风影响相对较弱,气温下降幅度较小,对农业危害较小。
(5)防御措施:①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②注意个人保暖;③要加强交通监管和预警;④做好农作物防冻工作。
4、沙尘暴(1)我国沙尘暴时空分布:多发西北、华北、东北――冬春季,尤其是春季多发。
(2)华北沙尘暴多发原因:自然原因:①冬春季气候干旱,大风天数多; ②植被覆盖率低,沙土裸露多; ③土壤疏松干燥; 人为原因:④植被破坏严重,如四滥——滥伐、牧、垦、挖,导致草场、林地退化、沙化;⑤建筑工地废沙、弃土随意堆放(3)影响(4)措施:①加强沙尘暴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应急机制;③增强民众防沙尘暴意识(以上为“非工程性防御措施”)④植树造林种草,建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⑤降低载畜量,推广轮牧⑥矿区注意复垦和再种植 ⑦建筑工地注意防风沙措施⑧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⑨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大雾沙暴天气,能见度低)四、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等(一)病害1.病害发生原因:①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②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2.危害:①破坏农作物、草原、树木,导致农林牧业减产减收;②农产品大批量变质,影响农林牧产品加工工业③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环境④可能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3.防治措施(①到③为“非工程措施”)①加强生物灾害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灾应急机制;③增强民众防灾意识;④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防病虫害);⑤加强边境检疫,严控外来病原体或害虫入侵(防病虫害)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防病虫鼠害);⑦科学认证引进外来物种(防病虫害)⑧采用高效低毒农药灭虫(防虫鼠害)⑨投放天敌等生物灭虫(防虫鼠害)(二)蝗虫灾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之一)1.某地区蝗灾多发原因自然原因:①有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