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古诗词唐诗宋词共50首阅读赏析(有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50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50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50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

字数:都是36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

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

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

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021届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项练习(含答案)

2021届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项练习(含答案)

2021届中考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

(4分)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8.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法。

“家家扶得醉人归”中“醉”是表象,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

(2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5分)武威①送刘判官赴碛西②行军岑参大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③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武威,今甘肃武威。

②碛(qì)西,沙漠以西,这里指安西都护府。

③太白、指金星。

古人认为太白星主管西方,在某种情况下能预示敌人的败亡。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2分)()A.“行人少”写出了火山的炎热,而那正是赴军必经之地。

征程的艰难显而易见。

B.第二句意在表现马之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

以鸟喻马,表现马之迅疾及地之辽阔。

C.第三句运用夸张,给人更加庄严、威风的感觉,“太白西”写出了都护行营的遥远。

D.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是对征程进行了想象和描写,不落窠臼。

11.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意蕴。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一)古诗文阅读XXX左迁龙标遥有此寄XXXXXX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XXX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XXX,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XXX。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XXX?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XXX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暴露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XXX持节赦免XXX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篇含答案

第1篇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

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2.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答案:①姿致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

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

意思对即可。

2.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

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意思对即可。

第2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以一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边塞秋景异2.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答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即可)第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了却:完成。

可怜:可叹。

(2)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

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第4篇辋川六言(其五)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

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2021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

2021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

2021年语文中考专题精练?古诗词鉴赏?【真题链接】1.(zo17广东广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答复以下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答复。

(2)“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2021湖北咸宁)阅读下面的古诗,答复以下问题。

岳甫望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历来为人称道。

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2)以下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

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风光和宏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衬托泰山的高耸入云,绵延不尽。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

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 ( 2021四川广元)阅读下面的宋词,答复以下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答复:4.(2021贵州黔东南州)阅读下面这首词,答复以下问题。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一个“〞字写出了词人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阕通过“〞“〞和“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绪,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颖奇特。

2021年各地中考古诗词阅读与答案

2021年各地中考古诗词阅读与答案

2021年各地中考古诗词阅读与答案(2021·宁波)古诗阅读【甲】子夜昊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乙】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元]周德清月光。

桂香。

趁着风飘荡。

砧声②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

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

枕凉。

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

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捣衣声等。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2021·盘锦)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江城子李好古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双阙③远,空怅望,过维扬④。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

②馘(guó):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记功。

③双阙:指代朝廷。

④维扬:即扬州。

宋室南渡后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惨重。

3.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词运用典故:“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B.乙词中的“沙”“草”“天”“路”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景象,再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共同营造了辽远凄迷的意境。

C.甲词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议论为主。

乙词上片前五句描写见闻,下片结尾处点维扬,全词中间部分集中抒情,这种写法能使结构紧凑。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15篇(二)(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15篇(二)(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词鉴赏15篇(二)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答张十一①[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⑤,莫令炎瘴⑥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⑦一半加。

[注释] ①张十一:人名。

此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的作品。

②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

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

④恩波:谓帝王的恩泽。

⑤死所:死的地方。

⑥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⑦霜毛:白发。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叙事抒情。

B.诗歌首联勾画出了春江明净、春山空阔、人烟稀少的空寂景象。

C.诗歌颔联写竹子长得蓬勃,花开得鲜艳,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D.诗歌后四句是写诗人想到皇恩未报,头发都愁白了。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

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竞”与“闲”两个词语传神生动。

C.诗中景物体现了“闹”和“闲”的特点。

D.诗歌含蓄深沉中透露出了压抑激愤的情感。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送路六侍御入朝[唐]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释] 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稚情亲四十年”一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会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变迁而归于淡忘。

B.“中间消息两茫然”意指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

C.“更为后会知何地”,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D.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

(语文)50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语文)50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语文)50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

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⑴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

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2.古诗鉴赏(1)仿照(甲)处对“卧”字的赏析,给(乙)“卧”字也作一个批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中考语文古诗词唐诗宋词共50首阅读赏析一、【甲】慈恩寺偶题①[唐]郑谷往事悠悠②添浩叹,劳生扰扰③竟何能?故山④岁晚不归去,高塔⑤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乙】经故洛城⑥[唐]王贞白卜世⑦何久远,由来仰圣明。

山河徒自壮,周召⑧不长生。

几主任奸谄,诸侯各战争。

但馀崩垒⑨在,今古共伤情。

【注】①慈恩寺:唐代寺院名,旧寺在陕西长安东南曲江北。

偶题:偶然而题。

②悠悠:长久,遥远。

③扰扰:形容纷乱的样子。

④故山:指家乡。

⑤高塔:指慈恩寺的大雁塔。

⑥经故洛城:经,经过;故,以前;洛城,洛阳城,唐朝都城。

⑦卜世:预测传国的世数。

亦泛指国运。

⑧周召: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

两人分陕而治,皆有美政。

⑨崩垒:倒塌的宫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绘了诗人在逗留之地的所见所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B.甲诗首联写往事悠悠,生活劳碌纷乱,没有安宁,给人的唯有喟叹与无奈。

C.乙诗颈联写自古君主都听任奸臣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致使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国家衰败。

D.甲诗尾联写诗人报国无门,顿起归隐山林、出家为僧的念头;乙诗尾联写昔日富丽堂皇的唐都城只剩下残垣断壁,使古今之人伤心伤情。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格调凄凉黯淡,所表达的情绪低沉;乙诗重议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B.甲诗首联的“悠悠”“扰扰”,运用叠词,慨叹悠悠往事和劳碌纷乱的生活。

C.乙诗颈联虚实结合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国家衰败和灭亡的原因。

D.乙诗表达的心境与杜牧《泊秦淮》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1.C 【解析】“几主”是几多君主的意思,并不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君主的意思。

2.C 【解析】颈联是实写,并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也没有构成对比关系。

二、【甲】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②城,岂能愁见轮台③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乙】送李侍御赴安西④[唐]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⑤。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⑥北,秦城太白⑦东。

离魂⑧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

②祁连:在今甘肃张掖。

③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

④安西: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

⑤铁骢:披铁甲的战马。

骢:青白色的马。

⑥虏障:地名。

燕支:山名,在今甘肃山丹县东。

⑦秦城:国都长安。

太白:山名,即太白山,秦岭高峰。

⑧离魂:离情别绪。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述了送友人奔赴边疆而饯别的情景,勉励友人立功沙场,求取功名。

B.甲诗首联的“火”和“赤”烘托渲染出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氛围,天气酷热,路途艰险。

C.乙诗抒写友人李侍御为建功立业而远途勇征的雄豪气概,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官场失意的悲伤之情。

D.甲诗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功名只向沙场取的决心;乙诗尾联劝勉友人不要因离别而失意悲伤,应振作精神,去实现安靖边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字里行间洋溢着进取的激情;乙诗对仗工整,既表达对朋友的赤诚之情,又抒发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B.甲诗颔联运用反语,说明李副使屡屡驰骋疆场,却无建树,不无遗憾。

C.乙诗的“宝刀”是卓越本领、雄健气魄的象征,同时也表明了诗人杀敌报国的决心。

D.甲诗表达的心境与李贺《雁门太守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二、1.C 【解析】诗中并没有流露出诗人官场失意的悲伤之情。

2.B 【解析】看似是反语,其实是说明李副使屡屡驰骋疆场,边地遥远,旅途艰险,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早将愁绪置之度外三、【甲】滕王阁①[唐]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②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乙】题滕王阁 [宋]王安国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注】①滕王阁:楼阁名,在今江西南昌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

②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述了滕王阁的来历和现状,地理形势和壮丽景色,抒发了物存人亡、岁月无情的感慨。

B.甲诗首联的“罢”字,写出滕王阁地理形势虽好,但而今物是人非,给人以兴衰无常之感。

C.乙诗颔联写滕王阁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沧桑巨变,在自然与人事的对比中,包含着无限的吊古之思和今昔之感。

D.甲诗尾联寄寓着诗人对人生易老、功业难就的深切感慨;乙诗尾联以景作结,含蕴深厚,言尽而意不止。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岁月无情的无限感慨;乙诗在自然与人事的对比中,饱含了无限的吊古之思和今昔之感。

B.甲诗颈联上句天光云影的悠闲流动与下句星移斗转的急促变化形成对比,抒发了年华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C.乙诗颈联写景远近结合,疏密衬映,一静一喧,相互对照,写出了滕王阁背城面江的独特风光。

D.甲诗抒发的情感与崔颢《黄鹤楼》所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

三、1.A 【解析】甲诗没有描述滕王阁的来历。

2.D 【解析】甲诗抒发的是对物存人亡、岁月无情的感叹;崔颢《黄鹤楼》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四、【甲】郊行 [宋]刘克庄一雨饯①残热,忻然②思杖藜③。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④。

【乙】途中 [宋]赵汝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注】①饯:送走。

②忻然:喜悦愉快的样子。

③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种草本植物,茎秆直立,可以做拐杖。

④栖栖:形容忙碌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后放晴,诗人郊野独行看到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B.甲诗首联写郊行兴起之因:夏天的阵雨驱走了炎热,雨后清新凉爽的空气唤起了诗人郊游的雅兴,于是忻然扶杖而行。

C.乙诗颈联描写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写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D.甲诗尾联写诗人忙中偷闲的情景,抒发郊野独游的乐趣;乙诗尾联描写杨柳与黄莺,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句句扣题,首联写郊行兴起之因,中间两联写郊行,尾联抒郊行之趣;乙诗融情于景,表达了醉心自然、热爱春天的情趣。

B.甲诗颔联写沙鹳和庙鸦,衬托出郊外的寂静恬然,这是以动衬静。

C.乙诗颈联采用虚实结合和视听结合的手法,营造了一种缥缈、安宁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春日途中快乐的情感。

D.乙诗“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表达的情感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所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1.D 【解析】甲诗尾联没有写诗人忙中偷闲的情景。

2.C 【解析】乙诗颈联没有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而是采用远景与近景结合的手法:“烟江远认帆樯影”是远景,“山舍微闻机杼声”是近景。

五、【甲】金陵①怀古 [唐]刘禹锡潮满冶城渚②,日斜征虏亭③。

蔡洲④新草绿,幕府⑤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⑥一曲,幽怨不堪听!【乙】金陵怀古 [宋]王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①金陵:今南京市。

②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一带。

渚:玄武湖中的小洲。

③征虏亭:亭子名。

④蔡洲:在今南京市西南大江中。

⑤幕府:将军府。

⑥后庭花: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秋天凄楚荒凉的景象,流露出伤时之感和家国之悲。

B.甲诗颈联告诉人们:国家的盛衰、社会的治乱,都取决于是否施行“仁道”,而非山川地形的险要。

C.乙诗首联破题兼点明时间和地点,“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语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D.甲诗尾联警示执政者勿沉迷淫乐,以致国破家亡;乙诗尾联抒发故国凄凉之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以议论之长历来为人称道,托“怀古”抒情而警示执政者;乙诗直抒胸臆,金陵江城的萧条冷落宛然在目。

B.甲诗颔联“蔡洲”和“幕府”两处景观互作比照,既开阔了视野,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C.乙诗颈联调动听觉和视觉,极写江城的萧条冷落和故国的凄凉。

D.甲诗“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表达的心境与杜牧《泊秦淮》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五、1.A 【解析】甲诗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象,从“新草绿”就可以看出。

2.A 【解析】乙诗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

这可以从“满目秋”“萧萧暮吹”“惨惨寒云”等词语中看出。

六、【甲】春残 [唐]唐彦谦景①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

暂棋宁号隐②,轻醉不成乡③。

风雨曾通夕,莓苔有众芳。

落花如便去,楼上即河梁④。

【乙】春残 [宋]陆游石镜山⑤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劳,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①景:通“影”,日影,光影。

②暂棋宁号隐:运用典故,意思是暂时下几盘棋不能称之为“坐隐”,只是聊解愁绪罢了,而终究不能像隐士们那样超脱。

③轻醉不成乡:运用典故,意思是轻微的酒醉不能说是进入了“醉乡”。

④楼上即河梁:从《李少卿与苏武诗》的“携手上河梁”一句变化而来。

苏武在河梁送别朋友,诗人在楼上送别春光。

⑤石镜山:山名,在今浙江临安。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尽时的景色,表达了惋惜和不忍作别的情感,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报国无门的慨叹。

B.甲诗颈联写景,具体地展示了春残时风吹雨打、花凋花落的狼藉景象。

C.乙诗颈联紧扣“春残”,描写田间景象,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致,一方面暗含寂寥的心绪。

D.甲诗尾联写诗人送春归去的情景,惜别之情真挚而深沉;乙诗尾联满怀怆然,昔日的雄豪气概更增添今日的摧颓心绪。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感情细腻,体物深刻,对仗工整,用典精巧;乙诗融情于景,把情、景、事,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事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B.甲诗颔联通过用典,状写诗人心中难以排遣的愁绪。

C.乙诗颈联运用对偶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抒写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

D.乙诗“时平壮士无功劳,乡远征人有梦归”表达的心境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