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词七首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 教案

高中语文词七首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 教案

高中语文词七首声声慢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所用的铺叙手法。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回顾作者及作品。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

李照清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气浓厚的家庭里。

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了《金石录序》,详细的记载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

他前期的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

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

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

有《漱玉词》。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的大体意思。

三、分析理解品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好象是丢了什么,不断地搜索寻觅。

四下里空空荡荡,冷清中倍感孤凄。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这天气忽冷忽热,真让人难以调养。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1、大意?(喝两杯淡酒取暖,抵不住深秋寒气。

词七首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扬州慢》ppt课件2

词七首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扬州慢》ppt课件2

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 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 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 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
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 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 愤。
总结思想内容:
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 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繁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 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 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干的感慨。
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 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 纳的意思。
总结: 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
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 的热情。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第一层: “元嘉草草 〞句。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
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 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思索问题: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诵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仄声韵。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 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 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 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 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 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 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 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 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 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保持主战,用他 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 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词七首》之《虞美人 》和《一剪梅》

词七首》之《虞美人 》和《一剪梅》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 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 凰台上忆吹箫》)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 慢》)
作 业: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 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 1、体裁不限,可韵文可散 文,也可填词作诗。 2、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 病呻吟。
感受音乐,进一步领会词中意境。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 )
李 清 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 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 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 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 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 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 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 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词七首》之
《虞美人 》和《一剪梅》
虞美人
李煜
李煜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是 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同时又是位多 愁善感的词人,因而他得以将自己内心 深处的痛楚,生动而细致入微地反映在 词作中。
宋太宗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 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 “日夕只 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 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 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 》 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高中第三册《词七首》说课稿

高中第三册《词七首》说课稿

需 要 。 词 牌 不 同 , 平 仄 和 会 诗 人 孤 独 、 寞 的 感 受 。 则 寂
②从 词 的 章法 入 手 。一 是抓 规 定 不同 。例如 : 词 的节 ① 诗 那 样 整 齐 划 一 , “ 长 住 开 头 , 领 全 篇 。 例 如 “ 江 东 如 对 统 大 去 ” 句 就 给 全 词 奠 定 了 豪 壮 的 基 一 词 ; 时 , 可 以 拿 苏 轼 《 i 歌 同 还 水 N 头 》 起 句 “ 月 几 时 有 ? 把 酒 问 的 明
维普资讯 http://www.cqHale Waihona Puke
-— _ - ・ 口
I i中第三册《 a 词七首》 说课稿
守 守 守 守 守 守 守 守 守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粜 王 ,、 J平
说 大 纲

境 , 生 虽 然 早 有 接 触 , 他 们 或 学 且 人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第 三 册 根 据 许 知道 什 么是 意境 , 道 怎样 分 析 知 《 日制 普 通 高 级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大 全 意境 , 是 , 过 本 单元 的 学 习 , 但 通 学 纲 ( 验 修 订 版 )对 阅 读 教 学 有 专 生 应 该 知 道 意 境 的 准 确 定 义 , 在 试 》 并 门 的 规 定 , 求 本 册 教 材 的 阅 读 部 感 受 、 味 词 的 意 境 时 , 通 过 亲 要 品 能 分 , 前 两 册 学 习 各 类 现 代 文 和 文 自实 践 掌 握 一 些 要 领 。 据 此 , 课 在 本

意境 中。 在让 学 生 咀 嚼 回味 中进 入诗 的意境 时 , 采用 如 下方法 : 可 ① 引 导 联 想 和 想 像 。 根 据 词 作 思 维 的 跳 跃 性 在 词 中 留 下 的 意

词七首教案 (3)

词七首教案 (3)

年级: 高二 科目:语文2007—2008年第一学期第十二周一、本周内容概述1.了解关于词的有关知识及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诗歌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

2.了解宋词豪放派、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及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

3.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4.初步鉴赏词七首,提高鉴赏能力。

5.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名言名句。

6.诵读词七首,落实背诵要求。

7.《词七首》一课拟安排2—3课时。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1.了解关于词的知识和有关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2.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3.初步鉴赏词七首。

4.诵读并落实背诵要求。

三、难点知识剖析<一>关于宋词的发展和词的知识(一)宋词的发展:词的最初名称是“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

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它首先盛行于民间,后来文人注意了这种形式,开始介入它的文学创作。

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

此时,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区分也逐渐明显,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促成了宋词空前的繁荣、发展与提高,并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词人。

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

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湘教版语文高二上册背诵篇目

湘教版语文高二上册背诵篇目

湘教版语文高二上册背诵篇目
第一单元
1 《诗经》三首
2 离骚(节选)
3 孔雀东南飞(并序)
4 汉魏晋诗三首
其他古诗读背篇章
第二单元
5 梦游天姥吟留别
6 琵琶行(并序)
7 近体诗六首
8 词七首
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
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
第三单元
9 记念刘和珍君
10 故都的秋
11 道士塔
12 泪珠和珍珠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13 灯下漫笔(节选)
14 漫话清高
15 巴尔扎克葬词
16 短文两篇
第五单元
17 六国论
18 游褒禅山记
19 伶官传序
20 石钟山记
词类活用
第六单元
21 项脊轩志
22 五人墓碑记
23 登泰山记
24 病梅馆记
综合性学习山水与文化
文言常用句式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议论要有理有据劝说
第二单元议论要有条有理讨论
第三单元诗歌
第四单元散文。

高中语文 第三册《第8课 词七首 诗词鉴赏》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册《第8课 词七首 诗词鉴赏》教案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第8课词七首诗词鉴赏》教案鉴赏《氓》1.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出“氓”所追求的是位关心人、体贴人,有情有义的姑娘。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几句诗是女的先有不专一的行为,男的也就三心二意了。

C.“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几句写诗中的女性不为兄弟所了解,只能自己伤心的处境。

D.“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总角”指少年时代,“晏晏”指欢乐的样子,这两句是写女性回忆少年时与氓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段初步刻画了诗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小伙子虽有忠厚之貌,但内心狡黠,姑娘痴情而又爽快。

B.诗的第三节,诗中女子自诉怨恨的心情和总结教训,第四节写“氓”对爱情不忠贞。

C.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从被遗弃女子自诉的角度来写的,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D.全诗采用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十分感人。

3.对《卫风·氓》的1—2章中语段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A.“蚩蚩”二字,表现那个年轻人忠厚的神态;从他“抱布贸丝”的举动,则透射出小伙子忠厚中还带有狡黠的性格特征。

B.“送子涉淇”,“将子无怒”,表现出“氓”所追求的女性是位关心人、体谅人、有情义的姑娘。

C.“乘彼垝垣……载笑载言”。

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姑娘的纯情、热情、痴情。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你用车来接我,我就带上财物嫁给你。

两句诗刻画出一个鲜活的形象:好一个泼辣的女孩、爽快的姑娘。

4.对这两个诗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氓》是一首叙事诗,它有着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有着诱人的艺术力量。

B.1—2自然段初步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忠厚而又有点狡黠的小伙和痴情而又爽快的姑娘。

八、词七首

八、词七首

词七首教学目的:1、了解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本课用四课时教读和自读。

《雨霖铃》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教读课文,各占一课时;其余五首都是自读课文,可以各占两课时,每课时读长调一首、中调一首或两首。

词的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类型:或以串讲大意为主,加上名句赏析;或交替使用诵读和鉴赏,鉴赏可以涉及内容和主要写法;或以诵读指导的方式进行赏析,除内容,主要写法外,还可以涉及语言运用及章法特点等。

但无论采用哪种课型,都要先把所学的词背下来。

1、在讲这篇课文前,检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三首词,使学生懂得学词就要背的道理。

2、每首词都必须在课前预习中读至大体成诵,要养成一种强记的习惯。

3、教师要示范背诵。

每教完一首,如果让学生作表情朗读,可能效果回更好。

怎样将学生引进词的境界:在起始阶段,讲述背景,教师表情朗读等都具有将学生引进诗的境界的作用,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

1、从词的章法入手。

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

如“大江东去”一句就给全词奠定了豪壮的基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句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

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由上片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作了铺垫。

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

2、详细分析名句3、抓词眼。

例如“多情”是《念奴娇》的词眼。

“空城”是《扬州慢》的词眼。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词的知识:见《导、析、练》74页研习新课:1.李煜(937-978),字重光,李景(南唐中主)第六子。

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苟且俞安,耽于欢娱,政治上十分无能,既不能任用贤能,又不能整军经武,但在文艺上有较深素养,他通晓音乐、工书、善画,经史诗文俱通,尤工于词。

开始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扩展了词的境界和表现力,对后代有不小的影响。

其词俱收入近入詹安泰所2.宋朝灭了南唐,把李煜和他的全家押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封他做违命侯(明说是你可以违命行事,实说你不敢违命行事),软禁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七首
教学目的: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3.学习品析,了解映衬烘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沙淘尽人物……”导入新课。

二、关于苏轼:
1.生平:(学生介绍为主)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词人苏轼: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诵读品析词作:
诵读: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点击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品析:
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以气势磅礴的雄豪劲笔生动描绘赤壁战场的壮观之景。

下片借雄姿英发之周喻抒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教师示例,具体分析上片内容:
知识准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起句即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时间中,长江浩荡,广阔无垠,滚滚滔水奔流不止,然“逝者如斯夫”,千年万载与水东逝。

往昔风流人物亦尽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

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的对比。

苍凉开阔之中含有幽咽怨悲之感,人生莫名的悲哀难以言述。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石乱而穿空,实写赤壁矶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

尺涛拍岸,为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吹”、“拍”、“卷”,用语雄劲凌力,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扼止的伟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

此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气象阔大,笔力飞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为承上启下句。

3.学生试析下片内容:
知识准备: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热情赞美周喻这一千古风流人物及其千古英雄伟业。

如画的江山背景下飘然而出一英雄美少年,“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

“羽扇纶巾”可见周喻风流倜傥的儒将风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颂周喻指挥若定,赞其且略及豪迈气概。

少年得志,雄姿英发的周喻呼之欲出。

隐含着词人向往功名,心意难酬的心境。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我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愤懑,沉郁而不消极,且低落中不减慷慨豪放。

4.全词表达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由景及人,又由人及己而抒怀表志。

5.本词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明确:(1)感情激荡起伏,意境宏伟峥嵘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溶于一体
(3)善于映衬烘托
6.小结:
四、作业:
1.诵读背诵本词。

2.选择一首词,自己阅读品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