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1课《论语六则》课件PPT下载ppt

感谢您的下载! 快乐分享,知识无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 语》中是指孔子。 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 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 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 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 入困境。”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 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பைடு நூலகம்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乎:相当于“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 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 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 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论语六则课件33张

通“又”
明辨是非真假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疑惑
上天的意旨
从心所欲,不逾矩。”
超出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 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 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 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 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 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 可以为所欲为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生气,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 ? ” (《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 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 探讨学问),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 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吗?
(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敬而远之】 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语本 《论语·雍也》:“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望而生畏】 见了令人畏惧。语本《论语·尧曰》: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 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 不亦威而不猛乎?”
【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可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 的迫切。 语出《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 一、学习目标
• 1.认读字词; • 2.理解各则语录; •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
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 的传统文化和光辉成绩。
相传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山 东 曲 阜 “ 三 孔 ”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贤贤易色】 语出《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 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本谓对妻子要重品 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件语文版

影响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对中国 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 的瑰宝。
价值
《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 念具有普世价值,对世界文化产生了 重要影响,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
02 《论语》六则解析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释
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要遗产。
对《论语》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论语》中的许多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例如,对于教育、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我 们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有益的启示。
与其他儒家经典的比较
《论语》与其他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有着密 切的联系和共同之处。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 儒家思想的体系和内涵。
勤奋学习
论语提倡“学而时习之”,即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现 代社会,学习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独立思考
论语强调“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在现代学习 中,我们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
对自我修养的启示
启示
学习和思考要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有所 创新。
举例
小红在学习历史时,不仅 记住了事件和时间,还思 考了这些事件对现代社会 的影响和启示。
第五则
解释
对于学习,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 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
举例
小李对音乐非常感兴趣,他不仅乐于 学习各种乐器,还经常参加音乐会和 演出。
01
内容概括
《论语》六则主要讲述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仁爱等方面的观点,包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对中国 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 的瑰宝。
价值
《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 念具有普世价值,对世界文化产生了 重要影响,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
02 《论语》六则解析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释
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要遗产。
对《论语》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论语》中的许多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例如,对于教育、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我 们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有益的启示。
与其他儒家经典的比较
《论语》与其他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有着密 切的联系和共同之处。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 儒家思想的体系和内涵。
勤奋学习
论语提倡“学而时习之”,即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现 代社会,学习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独立思考
论语强调“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在现代学习 中,我们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
对自我修养的启示
启示
学习和思考要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有所 创新。
举例
小红在学习历史时,不仅 记住了事件和时间,还思 考了这些事件对现代社会 的影响和启示。
第五则
解释
对于学习,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 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
举例
小李对音乐非常感兴趣,他不仅乐于 学习各种乐器,还经常参加音乐会和 演出。
01
内容概括
《论语》六则主要讲述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仁爱等方面的观点,包
论语六则注释及翻译PPT课件

第3页/共6页
【原文】
知识
子 曰:“ 我 非 生 而 知 之 者,
指古代的东西 勤奋敏捷
•
指知识
好 古, 敏 以 求 之 者 也。”
•
•
•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
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第4页/共6页
【原文】
年轻人
怎么
子 曰:“ 后 生 可 畏,焉 知 来 者
【原文】 “知”同“智”;读z hì。
乐,读yào,喜爱的意思。
子 曰:“知 者 乐 水, 仁 者 乐 山;
•
•
知 者 动,仁 者 静; 知 者 乐,
仁 者 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 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第1页/共6页
【原文】
子 曰:“何 事 于 仁! 必 也 圣 乎! 尧 舜 其 犹 病 诸! 夫 仁 者,
••
•
之 不 如 今 也? 四 十 、 五 十 而
默默无闻
无 闻 焉, 斯 亦 不 足 畏 也 已。”
•
•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第5页/共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6页/共6页
就是自己要成功,也让别人成功;
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己 欲 达 而
身边的事例
达 人。能 近 取 譬 ,可 谓 仁 之 方 也 已。”
【译文】 孔子说:“岂止是仁呢!那一定是达到圣的境界了。即使尧舜也难以 做到!所谓仁,就是自己要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要通达,也 让别人通达。能够从身边的事例做起,这就可以说是仁的路向了。”
【原文】
知识
子 曰:“ 我 非 生 而 知 之 者,
指古代的东西 勤奋敏捷
•
指知识
好 古, 敏 以 求 之 者 也。”
•
•
•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
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第4页/共6页
【原文】
年轻人
怎么
子 曰:“ 后 生 可 畏,焉 知 来 者
【原文】 “知”同“智”;读z hì。
乐,读yào,喜爱的意思。
子 曰:“知 者 乐 水, 仁 者 乐 山;
•
•
知 者 动,仁 者 静; 知 者 乐,
仁 者 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 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第1页/共6页
【原文】
子 曰:“何 事 于 仁! 必 也 圣 乎! 尧 舜 其 犹 病 诸! 夫 仁 者,
••
•
之 不 如 今 也? 四 十 、 五 十 而
默默无闻
无 闻 焉, 斯 亦 不 足 畏 也 已。”
•
•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第5页/共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6页/共6页
就是自己要成功,也让别人成功;
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己 欲 达 而
身边的事例
达 人。能 近 取 譬 ,可 谓 仁 之 方 也 已。”
【译文】 孔子说:“岂止是仁呢!那一定是达到圣的境界了。即使尧舜也难以 做到!所谓仁,就是自己要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要通达,也 让别人通达。能够从身边的事例做起,这就可以说是仁的路向了。”
论语》六则课件

子曰:“敏 而好学,
孔子说 :“ 聪敏而且爱好学习, 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 • 是以 谓之‘文’也。
因此被称做‘文’。”
不耻下问,
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
第五则
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什么 凭 (为什么)
• 6.不耻下问, 是 以谓之‘文’也。”
认为可耻
这、这样 因此 他
• 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 倦。
记住
满足 教导 厌倦
• 8.择其善者而从之
好
采纳,听从
当堂练习
1.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巩固练习
一.作家作品: 1.孔子名__丘___,字_仲__尼__,_春__秋___末期鲁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思__想__家、 __教__育___家,__儒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论语》属_语__录__体__散文,__儒__家经典 之一. 3.四书是《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 同。
2.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文意, 学会翻译。
自学指导(1)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 的生字新词。
2.听录音,感受文言文的朗读。
读准字音
说 yuè 愠 yùn 罔 wǎng 殆 dài 识 zhì 诲 huì 哉 zāi 焉 yān
感受文言文的朗读
《论语》六则
• 1.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时常、常常
也 同“悦”,愉快。
• 2.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语文版】《论语》六则ppt课件(24页)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为:动词,做。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 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温故而 知新”,即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 得新的理解和体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 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 体的散文集。
“五经”:《诗》、《书》、《礼》 “四书”:《论语》、《孟子》 《易》、《春秋》 《大学》、《中庸》
学习目标:
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4、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5、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 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 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是君 子吗?”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学而 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 温:温习,复习。而:连词,就。
解释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即 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从之。
(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解释
有:通“又”。 志:立志。 立:有所成就。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旨意。 耳顺:明辨是非真假。 逾矩:超越法度。
孔 子 自 述 (他 学学 习习 效和 果修 )养 的 过 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尔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 ——牛顿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 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温故而 知新”,即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 得新的理解和体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 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 体的散文集。
“五经”:《诗》、《书》、《礼》 “四书”:《论语》、《孟子》 《易》、《春秋》 《大学》、《中庸》
学习目标:
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4、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5、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 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 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是君 子吗?”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学而 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 温:温习,复习。而:连词,就。
解释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即 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从之。
(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解释
有:通“又”。 志:立志。 立:有所成就。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旨意。 耳顺:明辨是非真假。 逾矩:超越法度。
孔 子 自 述 (他 学学 习习 效和 果修 )养 的 过 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尔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 ——牛顿
《论语六则》ppt课件

21 《论语》六则
课文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 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 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 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 子言行的著作。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3 研读课文 重难点解析 5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4.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 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 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5.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 调,就是调整语序。
基础字词
曰 yuē
愠 yùn 殆 dài 好 hào 焉 yan
说 yuè
罔 wǎng
者 zhě 乐 lè
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 学习之乐; 远道而来,切磋促进, 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修养之乐。
2.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知识) 领悟
可以
以
(之)
为师
凭 (这一点) 做
矣。” 了
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 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优点 顺从
好的方面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 一定有可以 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发 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理解:
讨论善于借鉴别人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曰 :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成就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 顺,
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行 而成的书。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课文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 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 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 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 子言行的著作。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3 研读课文 重难点解析 5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4.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 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 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5.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 调,就是调整语序。
基础字词
曰 yuē
愠 yùn 殆 dài 好 hào 焉 yan
说 yuè
罔 wǎng
者 zhě 乐 lè
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 学习之乐; 远道而来,切磋促进, 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修养之乐。
2.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知识) 领悟
可以
以
(之)
为师
凭 (这一点) 做
矣。” 了
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 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优点 顺从
好的方面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 一定有可以 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发 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理解:
讨论善于借鉴别人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曰 :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成就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 顺,
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行 而成的书。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课件

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 必有我师焉( yān)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yòu)
【知节奏 】
子 曰: “学/ 而 时 习 之 , 不 亦/说 乎 ? 有 朋 /自 远 方 来 , 不 亦/乐 乎 ? 人 不 知/而 不 愠 , 不 亦/君 子 乎 ?”
《论语》六则言简意深,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 谈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二方面的内容。
第一则讲求学方法和个人修养,启示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主要谈知识巩固与创新。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学习的三种不同用心。 第五则讲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 情达理的人。 第六则讲修身的进程,必须经过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才能到 达修养的最高境域。
【通假字】
说,通“悦 ”,高兴,愉快。 罔,通“惘 ”,迷惑不解。 有,通“又 ”,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 】 古义:按时 今义:时间
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重点虚词】
“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三种:顺接、转接和修饰
第一、二、三、四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第五则谈及学习态度 问题。第六则孔子谈到了自己毕生学习的效果。
【按要求默写】
1、孔子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的句子是
学而时习之 , 不亦乐乎
?
2、阐明要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关系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3、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
11、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呢?孔子 曾经说: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 必有我师焉( yān)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yòu)
【知节奏 】
子 曰: “学/ 而 时 习 之 , 不 亦/说 乎 ? 有 朋 /自 远 方 来 , 不 亦/乐 乎 ? 人 不 知/而 不 愠 , 不 亦/君 子 乎 ?”
《论语》六则言简意深,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 谈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二方面的内容。
第一则讲求学方法和个人修养,启示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主要谈知识巩固与创新。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学习的三种不同用心。 第五则讲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 情达理的人。 第六则讲修身的进程,必须经过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才能到 达修养的最高境域。
【通假字】
说,通“悦 ”,高兴,愉快。 罔,通“惘 ”,迷惑不解。 有,通“又 ”,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 】 古义:按时 今义:时间
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重点虚词】
“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三种:顺接、转接和修饰
第一、二、三、四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第五则谈及学习态度 问题。第六则孔子谈到了自己毕生学习的效果。
【按要求默写】
1、孔子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的句子是
学而时习之 , 不亦乐乎
?
2、阐明要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关系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3、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
11、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呢?孔子 曾经说: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半部《论语》治天 下”。
“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学习目标: 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4、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5、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作业:2、默写全文
作业: 1、摘抄 有关于 学习的 中外格 言警句, 在班上 交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牛顿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友互相激励,探讨、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பைடு நூலகம்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做,成为 旧的知识 而:表承接,“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不解
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示转折 就
危险,这里指 学业上陷入困 境。
四、选择题
1.画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默而识之(记住) 学而不厌(厌倦) B.不耻下问(耻辱) 可以为师矣(凭) C.择善而从(采纳) 诲人不倦(教导) D.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 思而不学则殆 (懒惰)
2 .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孔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创始人。《论语》是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择善 而从、都出自于《论语》。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 们要学思结合,辨证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是知识 的继承与创新。
3.画线词语活用的一项是( B
)
A.温故而知新 C.敏而好学
B.不耻下问 D.必有我师焉
4.画线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不亦说乎 B.诲人不倦 C.不亦乐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
练习: 五、翻译: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复习了学过的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就可以做老师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 (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 加以改正。
通“又” 立志 有所成就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疑惑 上天的意旨 明辨是非真假
从心所欲,不逾矩。”
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 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 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 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 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 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 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是阐述学习方法, 哪些是阐述学习态度的?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效果(终身学习):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六则
讨论交流:本文中有很多语句现在已凝固 为成语流传下来了,你能说说有哪些成语 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 朋: 知: 而: 愠: 同门师兄弟 了解 表转斩;却、但、然而
(yùn)怨恨
君子: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常学习,享受学习(学习之乐)
择善而从:从:学习(善 四十不惑:一个人到了四十岁,
延伸: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 你认为是学习方法重要 还是学习态度重要?为 什么? 你是在学习方法上做得 不够,还是学习态度上 做得不够呢? 学习了本文之后,你在 今后的学习上有什么打 算呢?
练习: 一、文学常识:
春秋 末期鲁国人。 丘 ,字_____ 仲尼 ,______ 1.孔子名_____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____家、 思想 家、政治 教育 家 _____ 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 家经典之一。 语录体 散文,____ 2. 《论语》属_______
人们说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 人” 山是泰山,水是黄河,那么你认为 圣人应该指的是谁呢?
山东曲阜尼山——相传孔子出生地
孔子(前551~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千古圣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 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 语录体的散文集。宋朝
这一则讲的是什么? 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学习效果)
自看 由谁 朗背 读得 ,快 。
21、《论语》六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 法; 2、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快速回答:《论语》六则中,是从 哪些方面来谈论学习的?
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优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缺点 改正 选择 他们的 表承接
尝试翻译 采纳,听从
孔子说:“几个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 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对照 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则讲的是什么? 学习态度,提出了随时随地地向别人学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3.四书是《论语 》《 孟子 》 《大学 》《中庸 》
练习: 二、注音:
说
yuè
n 罔 wǎng 殆 愠 yù
dà i
识 zhì 诲 huì 哉 zāi
焉 yān
练习: 三、解释画线的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时常、经常 也 同“悦”,愉快。
2、不知而不愠,
怨恨
不亦君子乎?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结合的必要性。
……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道 指学习 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以……为乐趣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 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一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试着解释下列各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子: 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 曰: 说
而:表承接关系,然后
时: 时常,经常 习: 温习、复习 之: 代词,它,指代所学习的东西 亦: 也,也是。 说: 同“悦”,愉快 乎: 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
预习作业: 1、注音
论 愠 识 焉
lún yùn zhì yān
曰 yuē 罔 wǎng 诲 huì
说 同“悦” yuè 殆 dài 哉 zāi
划分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3、温故而
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知新,
理解、领会
可
可以
以
凭、凭借
为师矣。
做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不解 学业上陷入困境
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凭什么 6.不耻下问, 认为可耻 7.默而 暗暗,私下 是以谓之‘文’也。” 因此 识之,学而不厌, 记住 满足 诲人不 教导 倦 厌倦
8.择其善者而从之 采纳,听从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
学习 永远不晚—— 高尔基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
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 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 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 实。温:温习;故:旧的。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 前后有所成就。
者)的优点。“择善而从”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 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 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 断是非、善恶、好坏、美 实行。 丑...)。
这两则都是讲学习方法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 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在学业上陷 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