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医学核物理基础
核医学PPT课件-核医学绪论及物理基础

高度选择性
放射免疫靶向治疗 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 放射性核素基因治疗 高度适形性 放射性核素粒子植入治疗等
放射免疫分析 免疫放射分析 受体分析
*
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可以在生理状态下,从分子水平动态地研究机体各种物质的代谢变化,细致地揭示体内及细胞内代谢的内幕,这是其他技术难以实现的。 放射性核素显像反映了脏器和组织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属于功能影像;其中受体显像、放射免疫显像等技术也属于分子功能影像。
History look back
*
临床核医学之父
1926年美国Boston内科医师Blumgart首先应用放射性氡研究循环时间,第一次应用了示踪技术。 将氡从一侧手臂静脉注射后,在暗室中通过云母窗观察其在另一手臂出现的时间,以了解动-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 后来他又进行了多领域的生理、病理和药理学研究。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
*
影像学可被广义的分为解剖影像及分子影像。 CT和 超声属于解剖影像。 而PET及某些形式的MRI被认为是分子影像。
*
分子影像学
定义: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学。 是连接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和临床医学的桥梁。
*
反应堆 裂变产物、分离纯化 133Xe、131I等 (生产丰中子放射性核素,多伴有β衰变,不利于制备诊断用放射性核素)
*
加速器 15O、18F等 (生产短寿命的乏中子放射性核素)
*
发生器(“母牛”) “从长半衰期核素的衰变产物中得到短半衰期核素的装置” 99mMo-99mTc(钼-锝) 113Sn-113In(锡-铟)
*
核医学发展史
核医学课件:第一章 核物理

稳定性核素
稳定性核素 中子与质子比例适当
放射性核素 自发地发出某种射线而转 变为另一种核素
核衰变
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 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成另外一种核 素的过程。其类型与方式取决于原 子核内的固有特征,与外界无关
α衰变
核子总数过多 (原子序数>82)
位移规律 AZX
A-4Z-2Y+42He+Q
A = Ao e –λt 当:t=0时
A = Ao e –0.693 预先算出:t/T1/2 查表得到e –λt 值*Ao
贝可与居里的关系 比放射性活度 比放射性浓度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 电离 2. 激发 3. 轫致辐射 4. 散射 5. 湮没辐射 6. 吸收作用
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 光电效应 2. 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3. 电子对生成
表示某种放射性核素的一个核在 单位时间内自发衰变的比率,反映 核衰变的速度,与半衰期成反比
T=0.693/λ
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活度(A):一定量的放射性核 素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次数,反 映核衰变率
A=dN/dt 单位:贝可 (Bq) 居里(Ci) 比放射性活度(简称比活度):单位质量 (容积)放射性制剂中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mg Bq/mL
22688Ra
22286Rn
eV (能量单位) α射线特点:
KeV MeV
β- 衰 变
富中子核素,中子数过多, 转换为质子
位移规律: AZX 3215P
β射线特点:
AZ+1Y+ β-+Q+υ 3216S
β+ 衰 变
贫中子核素内质子转换为中子
核物理基础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体的微小单位,其大小为10-10m数量级,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其大小是原子的万分之一,为10-14m数量级;核的周围是带负电的电子在绕核运动,每个电子所带电荷量为e=1.60219×10-19C。
原子核由不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e,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序数:任何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统称为原子的原子序数。
由于原子是电中性,核内质子数必然等于核外电子数,因此原子序数同时表示了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和核电荷数。
核素: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总体称为核素。
目前已知的核素有2000多种。
元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质子数)的原子总体称为元素。
到目前为止,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元素有109种,组成元素周期表。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故互称同位素。
原子的符号表示:AZX,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原子的质量数(原子量),也是原子核内的核子数。
例:11H、21H、31H、22688Ra、9943Tc量子力学揭示: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由主量子数n,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轨道方向量子数m l 和自旋量子数m s决定。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原子中不能有两个电子处于同一状态,即不能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
在一个原子中具有相同n量子数的电子构成一个壳层,n=1、2、3、4、5、6、7的各层分别被称为K、L、M、N、O、P、Q层;在一个壳层内,具有相同l量子数的电子构成一个次壳层,l=0、1、2、3、4、5、6的各次壳层分别用符号s、p、d、f、g、h、i 表示。
二、原子、原子核能级电子在原子核的库仑场中所具有的势能主要由主量子数n和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决定,并随n、l的增大而升高。
零势能规定:习惯上规定当电子与核相距无穷远时,电子所具有的势能为零。
因此,当电子填充核外某一个壳层时,其势能为负值。
核医学第1章 核医学物理基础

核医学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1.1 核能的基本概念核能是指核物质中原子核所具有的能量。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量能等价原理,原子核的质量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核能也可以理解为原子核质量的变化所产生的能量。
1.2 放射性与放射线放射性是指原子核发生变化而自发地释放出射线(如α、β、γ等)的现象。
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衰变到达稳定状态,其半衰期长短不同。
放射线是指放射性核子发生衰变后放出的电磁波和次级粒子。
1.3 α、β、γ射线的特性α射线的质量比较大,能量相对较低,电离能力强,但穿透力较弱,只能被轻质材料遮蔽。
β射线的穿透力较强,电离能力比α弱,可以被金属遮蔽。
γ射线的能量远高于α、β射线,穿透力强,电离能力弱,需要厚密的屏蔽材料。
1.4 核衰变的本质核衰变是指放射性物质中原子核发生自发的转化,通过放出α、β、γ射线等辐射释放能量,从而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核衰变与放射性同义,是放射性物质的特征之一。
1.5 核反应的基本概念核反应是指核子相互作用,经过核转化而形成新的原子核的过程。
通常用粒子表示法或核反应方程式来描述核反应。
在核反应中,可能伴随着放出射线或吸收射线,释放出能量。
1.6 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核反应堆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产生的热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核反应堆的核心是燃料区,通过控制反应堆中的裂变或聚变过程,可以控制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和运行状态。
1.7 核医学应用的主要方法核医学应用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的特殊性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检测、治疗或研究生命过程的方法。
常用的核医学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等。
1.8 核医学的危害与防护核医学应用中,放射性物质有一定的辐射危害,如果安全操作不当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因此,核医学应用过程中需要加强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材料、佩戴防护设备、掌握操作技能等,以最大程度保障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1.9以上为核医学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的相关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初步了解核能、放射性、核衰变、核反应堆、核医学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核医学课件:第一章 核物理知识

1Bq=2.7×1011 Ci
放射性浓度定义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放射
性活度,单位是Bq/ml、mCi/ml等。
第三节、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Section 3 mutual interaction of rad and substance
射线的运动空间充满介质,射线就会与 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射线的能量不断被物质 吸收。这种相互作用亦称射线的物理效应, 是了解辐射生物效应、屏蔽防护以及放射性 检测、核素显像和治疗的基础。
Mutual interaction of γrad and Substance
光电效应:光子把能量完全转移给一个轨道电子,使之发射 出来,而光子本身消失。
康普顿效应:发生在γ射线能量较大时,光 子只将部分能量转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 核发射出来成为康普顿电子,而光子本身改变 运动方向继续运行。
1960
照相机
扫描机
1950
21世纪
PET/CT
PET
1970 SPECT 1990 1990
电子对生成:光子穿过物质时,当光子能 量大于1.022MeV,在光子与介质原子核电场 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一对正、负电子。这种作 用被称之为电子对生成。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光电子、康普顿 电子、生成电子对等次级电子,这些次级电子 也如带电粒子一样引起物质分子的电离和激发。
甲亢的碘-131治疗
治疗前
放射性核素32P敷贴器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3、正电子衰变
正电子衰变:衰变时放出正电子的衰变。也叫β +衰变。
公式:ZAX
Z-1AY + e++ Q+ υ
粒子是带正电荷的电子,正电子射程仅1~2mm即发生湮 没辐射,即失去电子质量,转变为两个质量为511Kev,方 向相反的γ光子。可用PET探测方向相反的γ光子,进行显像。 如18F衰变。
[医学]第一章 核物理基础知识
![[医学]第一章 核物理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01f5ada941ea76e59fa040c.png)
核衰变的类型
1.α衰变(α decay)
镭氡ຫໍສະໝຸດ 核衰变的类型2. -衰变(decay)
核衰变的类型
3. +衰变
核衰变的类型
4. γ衰变
核衰变规律
1. 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T1/2)
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常以物理半衰期T1/2表示
系指放射性核素数从No衰变到No的一半所需的 时间。物理半衰期是每一种放射性核素所特有 的。数学推导很容易证明。 T1/2 =0.693/λ
2.康普顿效应
二、 r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电子对形成
常用的辐射剂量及其单位
一、照射量
照射量(exposure)是直接度量χ或γ射线对空 气电离能力的量,可间接反映χ,γ辐射场的强 弱;是用来度量辐射场的一种物理量。 照射量的国际制单位是库仑/千克(C/kg), 旧有专用单位为伦琴(R) 1伦琴=2.58×10-4库仑/千克 (1R=1000mR) (1mR=1000μR)
如 : 1 H、 2 H 、 3 H
核素的基本概念
三、同质异能素
凡是:质子数相同 中子数相同 而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元素叫同质异能素
Z 43 N 56
Z 43 N 56
核素的基本概念
四、核素(nuclide) (2500个)
原子核的: 质子数、中子数、能量状态均相同 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 例如:1H、2H、3H、 12C、 14C 198Au 、99mTc、 99Tc
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
射线对物质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
物质对射线引起减速、散射及吸收作用 等。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

单位质量(摩尔、容积)物质所含放射性的多少, 后 者常称为放射性浓度。
§4 核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电离与激发(ionization and excitation)
电离:指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使物质中的中性原子变 成离子对的过程。 激发:如果核外电子所获动能不足以使之成为自由电子, 只是从内层跃迁到外层,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一过程 称之激发。 电离密度:单位路径上形成的离子对的数目。它表示的是 射线电离作用强弱的量。与带电粒子所带电荷数、行进速 率及被作用物质的密度有关,α>β>γ。
(二)核反应:快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作用放出带电粒子而形
成新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形成的新核如果是放射性核素则继续 衰变放射出β、γ射线,使物质原子产生电离或激发,称为感生放 射性。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核反应是中子反应堆工作的基础 ,也是中子弹的杀伤因素。
比如: 23Na+10n→24Na+γ可写成23Na(n、γ)24Na。
§1 核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基本概念
1.定态:电子在轨道上运行既不吸收也不放出 能量的状态。
2.基态:能量最低的定态。 3.激发态:能量较高的定态。 4. 元素:凡核内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之
为元素。 5.核素(nuclide) :凡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
和核能态均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衰变公式:N=Noe-λt
N = N0e-t
二、半衰期
1、物理半衰期(T1/2):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其原子 核数目或活度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 表示
2、生物半衰期(Tb): 3、有效半衰期(Te): 引入半衰期概念以后,核衰变的公式可改写成:
核医学知识点汇总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章核物理知识1、湮灭辐射:18F、11C、13N、15O等正电子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产生)正电子,正电子与原子核周围的轨道电子(负电子)发生结合,同时释放两个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γ光子(511kev),这种现象就叫正电子湮灭辐射现象。
2、物理半衰期(T1/2):指放射性核素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如131碘的半衰期是8.04天。
3、临床核医学:是将核技术应用于临床领域的学科,是用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4、核素:指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
5、放射性衰变的定义: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6、放射性活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单位为Ci(居里),1Ci=3.7x1010Bq7、放射性核素发射器:从长半衰期的母体分离短半衰期的子体的装置,又称为“母牛”。
8、个人剂量监测仪:是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用来测量个人接受外照射剂量的仪器,射线探测器部分体积较小,可佩戴在身体的适当部位。
9、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来检测其行踪,借此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及其变化规律的技术。
10、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由于病灶放射性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如放射免疫显像、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肝血管瘤血池显像等。
11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正常的脏器、组织因摄取显像剂而显影,其中的病变组织因失去正常功能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减少而呈现放射性缺损或减低,故又称“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12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4
9
电子俘获
定义: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是指原子核从 核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 电子俘获也发生在贫中子核素,由于核内中子相对 不足而从核外内层的电子轨道上俘获一个电子,使 其一个质子转化为中子。
A ZX0 1e ZA 1Y 2 56 5 F e0 1e 5 25 5 Mn
碳-14 681414C稳定核素 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称为稳定核素。 放射性核素
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 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radionuclide)。
2020/11/4
3
同位素
定义: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 位素。即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旧的专用单位:Ci(居里),mCi(10-3 Ci), Ci(10-6Ci)
1Bq=1s-1
1Ci=3.7×1010Bq
2020/11/4
17
第三节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作用
定义:凡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变成离 子的过程称为电离(ionization)。
定义:+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可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能 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 (相当于1022keV的能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 为511keV的光子而自身消失,叫做湮灭辐射。
2020/11/4
22
吸收作用
定义: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与物质相互作用, 能量不断 损失,当射线能量耗尽后,带电粒子就停留在物质中,射 线则不再存在,称为吸收(absorption)。
单位:h-1, min-1, s-1。
2020/11/4
12
99Tcm的衰变曲线
2020/11/4
13
半衰期 物理半衰期
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 要的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物理半衰 期越短表明放射性核素衰变越快。
用T1/2表示。 单位:h, min, s。
2020/11/4
11
二、核衰变规律
核衰变的基本定律
放射性原子数或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减少。 Nt= N0e-t 或 At= A0e-t
衰变常数
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概率。是反映放射性核素 衰变速度的物理量,是放射性核素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 衰变常数越大,放射性核素衰变速度越大。
用λ表示。
2020/11/4
23
二、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电效应
定义:光子与物质原子的轨道电子(主要是内层电子)碰 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光子消失, 这种作用过程称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
2020/11/4
24
康普顿效应
定义:光子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碰撞,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 子,使之脱离原子轨道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能量降低, 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2020/11/4
14
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 life)指生物体内的放射 性核素经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用Tb表示。 单位:h, min, s。
2020/11/4
15
有效半衰期
有效半减期(effective half life)指生物体内的放射 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 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图2-2 氕、氘、氚互为同位素
2020/11/4
4
同质异能素
定义:具有相同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 一类核素称同质异能素。 基态的原子和激发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isomer)。
99m43Tc 9493Tcm
9493Tc
同质异能素
2020/11/4
5
第二节 核衰变
定义:放射性核素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 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称为核衰变(nuclear decay)。
2020/11/4
20
韧致辐射
定义: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运动方向和 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 辐射出来,称为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 韧致辐射实际上是一种非弹性散射。
2020/11/4
21
湮灭辐射(annihilation radiation)
26
谢谢
用Teff 表示。 单位:h, min, s。
Teff = T1/2 ∙Tb/( T1/2+ Tb)
2020/11/4
16
放射性活度
定义: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 的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简称活度(radioactivity)。 即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A=dN/dt
国际制单位:Bq(贝克),KBq(103 Bq),MBq (106Bq),GBq(109 Bq)
激发的原子不稳定,退激后可释放出光子或热量。
2020/11/4
19
散射
定义: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和/ 或能量的过程称为散射(scattering)。
仅运动方向改变而能量不变者称为弹性散射。运动方向 和能量都发生变化者称为非弹性散射。
散射作用强弱与带电粒子的质量有关,带电粒子的质量 越大,散射作用越弱,所以粒子散射一般不明显,-粒 子散射较为明显。
2020/11/4
25
电子对生成
定义:当光子能量>1022keV时(1022keV相当于两个电子的 静质量),其中1022keV的能量在物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转 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称为电子对生成(electron pair production)。余下的能量变成电子对的动能。
2020/11/4
2020/11/4
18
电离密度(ionization density)
单位路径上形成离子对的数目称为电离密度或 比电离。
电离密度与带电粒子的电量、速度以及物质密 度有关。
激发作用
定义: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 只能由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使整个原 子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称为激发(excitation)。
氚发生β-衰变,衰变为氦
2020/11/4
6
一、核衰变的类型
衰变
定义:衰变时放射出粒子的衰变称衰变( decay) 。 衰变发生于原子序数 > 82的核素。
+ +Q
282R 86 a282R 62n 4 2He 4.93 M 7e
2020/11/4
7
-衰变
定义:释放出-粒子的衰变称-衰变(- decay) 。 -衰变发生于富中子核素,实质上是原子核的一个 中子转化为质子。
2020/11/4
10
γ衰变和内转换
定义:原子核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 迁时,放出射线的衰变过程称为衰变 ( decay)。 原子核的激发能也可以直接传递给核外的内层电子, 使之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这一过程称为内转换 (internal conversion)。
AZm XA ZY
99m 43T c9493T c
第一篇核医学核物理 基础
第一节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核
中子
++
+
质子
电子
2020/11/4
2
核素及符号表示
核素 :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其平均寿命 长得足以被观测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核 素 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 符 号 数
氦-4 2
2
4
4He
碳-12 6
6
12
12C
碳-13 6
7
13
13C
A ZX Z A 1 Y Q 3 1P 2 5 3 1S 2 61.7M 1 e
2020/11/4
8
+衰变
定义:释放出+粒子的衰变方式称为+衰变(+ decay)。 +衰变发生于贫中子核素,实质上是原子核的一个质子转 化为中子。
A ZX Z A 1 Y Q 19F 8 18O 80.6M 6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