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及赏析

《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及赏析

《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及赏析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不仅种类多、形式广,内容与语言风格也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对联方面的主要知识,把握对联的灵魂,会做简单的属对练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句有顺序地了解对联知识,运用学到的对联知识进行属对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热爱传统文化,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文采。

二、教学重点了解对联方面的主要知识。

三、教学难点对联欣赏和属对练习。

四、教学关键让学生掌握对联知识树,鼓励学生创作对联,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五、教学过程(一)目标诊测对句填空:座上珠玑昭日月,( )预设:堂前黼黻焕烟霞;(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二)实施目标1.导入:补写对联,属于高考考点“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部分。

2.基础知识学习。

(1)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仗:①字数相等②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数词对数词等。

)③平仄相对(音韵和谐)。

对仗非常工整的,叫严对。

例1: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例2: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例3:一畦(qí)(平)春韭绿(lǜ)(仄),十里(lǐ)(仄)稻花香(xiāng)(平)。

过渡:也有宽对,要求不太严的,因为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人们看对联,主要还是看意思。

例4: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

(也叫流水对,又叫串对。

)(2)对联的灵魂还是“意趣”。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

读对联,赏对联,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

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预设:化静为动,写出了傍晚洞庭湖上的壮丽景色,具有独特的美感,妙趣横生。

小结:从炼字角度看,对联又是浓缩的艺术。

过渡:可见,对联的灵魂还是“意趣”。

奇妙的对联 精品教案

奇妙的对联 精品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短文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对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欣赏对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情,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对联,应从其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入手。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就已初步接触过对联知识,但对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等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在对联拟写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

对于对联的趣味性、艺术性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没有专题的探究。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学习欣赏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尝试拟写对联。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梳理基本常识,小组合作探究评改并归纳对联特点,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的特点,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鉴赏,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与练习法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二、介绍对联知识1、对联的概念: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2、对联的起源: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3、对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庆贺新春佳节)、节日联(庆祝、纪念各种节日)、婚联(嫁娶)、寿联(祝贺生日)、挽联(哀挽死者)、名胜联(名胜古迹)、行业联等等。

4、对联的基本常识:传统的对联讲究“四讲”,即上下联“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起源于唐代。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联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而且也是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次教学旨在通过对联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对联的起源和特点。

2.掌握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4.掌握运用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能力目标1.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的汉字认识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点1.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

2.运用对联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先展示几幅对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谈谈对联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知识讲解(20分钟)2.1对联的起源和特点对联起源于唐代,最初是用来用于传递交际信息的,后来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对联的特点有:韵律优美,形式简练,意境深刻,可以通过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2对联的基本要素对联的基本要素有:上下联、对仗、韵律、格律和意境。

在对联的写作中,这些要素都需要被充分的发挥。

2.3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1.对联的写法:可以从把握格律、运用联想、写作技巧等方面入手,详细讲解对联的写法和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2.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是指形式要求,要遵循上下呼应、左右对称、字数相等、平仄相和、音调相同等规律。

3.对联的技巧:对联的技巧包括双关、典故、意象等,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强对联的意境深入。

3.练习(45分钟)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对联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联的写法和技巧。

3.1跟读练习教师可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展示一幅对联,让学生先跟读,感受对联的韵律和意境,然后让学生模仿并练习。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篇一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略)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奇妙的对联—走近生活中的对联》

《奇妙的对联—走近生活中的对联》

奇妙的对联—走近生活中的对联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

本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知识梳理整合的能力和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对仗的基本知识也已掌握。

但学生对对联大多只有感性了解,而没有理性的探究;未能对对联的知识做深入学习。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了解对联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生活中的对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对联的基本常识,认识现实生活中对联运用的现状。

2.培养学生修改对联、写简单对联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收集对联,展示对联,发现现实生活中对联运用的各种问题,修改对联(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对联在当今生活中的运用现状,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对联知识,梳理当今社会生活中,对联运用的各种问题。

2.难点:修改收集到的存在不足的对联【教学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她是汉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

汉语博大精深,语文魅力无穷。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魅力语文之——奇妙的对联。

(二)展示学生收集的对联展示收集到的春联(PPT展示)春光耀辉满堂春福星高照全家福顺百事诸客满九州生意旺商通四海财源广富贵吉祥佳节吉祥好运来新春如意福星照福星高照家和睦富贵有余人平安富贵平安展示学生收集的各行各业的对联,猜一猜品巴蜀绝技仙香佳肴扬华夏美德儒家文化(面馆)入口方知气胜兰熏心只觉浓如酒(茶馆)签油盐柴米面煮人间美味锅碗瓢盆勺敲五金交响(刘抄手)签约不反弹肥胖终点站(美容店)陈酒原度最是养生土曲窖藏方为上品(酒铺)(三)回顾对联的知识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词性相对竖行书写上联在右下联在左符合语境(四)品评生活中的对联(五)总结现实生活中对联的不足横联不当如:富贵平安(贴时没有从右至左)上下联张贴反如:品巴蜀绝技仙香佳肴扬华夏美德儒家文化词性不对应如:签约不反弹肥胖终点站结构混乱内容不相关(六)露一手,改对联坐请坐请上上坐鱼吃鱼吃生态..鱼(鲜鲜坝坝香香辣辣)(七)出上联,对下联出门求财财到手(回家抱孙孙满怀进家数钱钱满床)客至心长热(人走茶犹香)(八)请为我们班高考写一副对联北大清华尽在脚下哈弗牛津全入囊中作业为自己家拟写一幅春联3 环节三: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奇妙有趣的对联PPT显示数字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一二(趣讲本联来源。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奇妙的对联——中考专题学习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奇妙的对联——中考专题学习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联专题”进行一个方法的指导。本人
把这个过程简化为生动的古诗导入、先讲后
微课特点
练、真题演练三个步骤进行讲授敎學,让初次 接触该题型的同學们能够对该题型有一个清
晰的认识,并能通过结合对联的四个特点,掌 握对联撰写的基本方法,切实提高中考对联的 解答能力。
适用对象
七、八、九年级
设计思路
敎學过程
一、片头
介绍微课的基本信息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本微课内容分为为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用一首王安石的《元日》古诗引出课
题——对联,激发學生兴趣。 二、介绍对联的定义、种类,帮助學生了解对联的特
点。
二、正文讲解 三、采用“先讲后练”的敎學方法,分别介绍对联的
四个方面的特点,了解对联的特点,掌握对联撰 写的基本方法。 四、通过“中考链接”了解中考题型,提高提高中考 对联的解答能力。
三、总结
对以上内容进行一个归纳总结
(一)字数相等,避免重复;
对 (二)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联 (三)末字相对,仄起平收;
(四)内容相关,合乎逻辑。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奇妙的对联——中考语文专题學习: 微课敎學设计
微课名称
奇妙的对联——中考语文专题學习
敎材版本
部编版
时间长度
09:40
授课人
庞海玲
學科
初中语文
學校名称
茂名市新世纪學校
知识点来源
广东省中考题型
了解对联的特点,掌握对联撰写的基本方法, 知识点描绘
从而提高中考对联的解答能力。
本微课结合语文學科的广东中考省考题型—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附表3
观摩活动教学反思表
学校
课名
《奇妙的对联》
教师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1.应用了哪种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1、本词课件主要运用希沃白板5制作,比以往的课件制作软件更清晰、更简洁、更方便
2、运用了白板5的插入功能,快捷、方便。
3、运用白板5插入视频,使学生更真切的感知教学内容
4、运用白板5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15-25分钟,利用希沃白板5展示四个生活情境,希沃相关软件“剪辑师”的运用插入了宁夏风光旅游介绍短片
3.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创新点及效果思考(教学组织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等)。
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我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希沃白板5的功能,适时恰当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1)希沃相关软件“剪辑师”的运用,将视频插入到课堂中,可以把难点突破,达到明确学习目的作用。
(2)希沃白板的应用,使学生更能直观的明白每一教学目标。
4.对新技术的教学适用性的思考及对其有关功能改进的建议或意见。
希沃白板5的功能非常强大,起到了寓教于乐和师生积极互动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希沃白板5中“课堂活动”的分类还比较少,可以适当丰富一些资源。
2.在教学活动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关键事件(起止时间(如:5'20''-10'40''),时间3-8分钟左右,每节课2-3段),引起了哪些反思(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师生深层次互动,生成性的问题解决等)。
1-3分钟时利用希沃白板5展示郑板桥对联导入新课
5-15分钟时利用希沃白板5展示继续扩充,不断地拓展。

初中语文_《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对对联的方法。

2、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竞赛法等。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对联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有一年春节前夕,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读后,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介绍对联知识)(一)对联的概念:同学们,在学习写对联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对联的定义是什么。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yíng)联”或者“楹贴”。

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二)对联的种类同学们,说到对联,除了我们熟知的春联,你还知道哪些种类?1、春联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婚联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4、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用于哀挽死者的楹联。

著书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5、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联基本特征、平仄等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通过诊断病联,讲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河边啃骨头,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骨(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流东坡诗(东坡尸)。

对联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奇哉!妙也。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一)对联的基本知识1、对联,也叫_楹联_、_对子_、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由上联__和_下联_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3、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仄_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_声;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_竖向__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_不加_(填“加”或“不加”)标点符号;5、对联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_右_边,下联在_左_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

(二)对联的起源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辟邪的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作为辟邪用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三)名联赏析(PPT展示名联及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片段欣赏)三、读你千遍不厌倦——分析对联(1)学生诊断病联,提炼特征①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②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爹满门③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水果下联:牡丹杜鹃芍药,皆是江北名花通过三副对联得出对联基本特征:字数相对词性相同语境相似用字不重复(3)音律规则:平对仄,仄对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举例说明: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的音律规则: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附《声律启蒙》: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4)对联的断句要求从前有个贪财的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两银子征求新店对联。

有个秀才去应征。

财主说:“你写的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兴旺,店里还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

下联是:酿酒多似水陈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财主很高兴,连声说道“好对联,好对联,吉利、吉利!”。

请问:财主是怎样断句的?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下联是:酿酒硬是好,陈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有财富。

这时候,财主的老婆出来了,一看对联,大骂道,“什么鬼对联,晦气、晦气!”。

请问:财主的老婆又是是怎样断句的?上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酿酒硬是好陈醋,坛坛酸。

横幅:人多病,少有财富。

四、大显身手1、“失败”对――“失败者”对――“昨日失败者”对――“没有昨日失败者”对――。

2对联寻亲: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①发愤识遍天下字②雨滋春树碧连天③腊梅吐芳迎红日④学海无涯勤可渡⑤书山万仞志能攀⑥立志读尽人间书⑦绿柳展枝舞春风⑧风送花香红满地(①⑥、⑧②、③⑦、④⑤)3、尝试创作东风吹柳绿,()祖国江山好,()五、课后拓展古人留有一上联,至今仍没有征得最好的下联,上联为: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提示:这副对联很奇妙,妙就妙在在“梅花”“竹叶”既是“霜桥”的风景,又是“鸡”“犬”的脚印;妙就妙在在“鸡”“犬”俗到了极点,而“梅花”“竹叶”又雅到了顶峰。

六、结束语:对联,是汉语言文字特有的一种形式。

它同中国的古典诗、词、歌、赋一样,有的写景咏物,有的借景说理,有的叙情抒怀,有的评人论史。

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字字珠玑,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因此,希望大家平时多积累,多欣赏,多写作,最后祝同学们“意气风发,时光如梭看我少年学子六月追风去;风华正茂,云帆直挂令那美丽人生明朝入眼来。

七、布置作业1.课外继续搜集妙联。

2.继续完成对联练习题。

3.为餐厅写一副对联。

《走进奇妙的对联》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虽在日常学习中初步接触过对联,但对对联的发展历史、基本要求、平仄等知识缺乏深入了解。

期中、期末考试虽然有涉及过对联题,但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以致在对联拟写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欣赏、学习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二、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由于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能在短时间之内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常识、学会简单的鉴赏对联就很好了。

《走进奇妙的对联》效果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

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对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初中大量读写模块的一个专题。

学习对联,应从其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入手。

本堂课在研究了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之后,以“了解对联基本特征,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为主要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堂课较好的体现了设计目标,学生参与积极,兴趣高涨,经历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

尤为难得的是学生所对的对联答案,体现了一定的创造力。

例如学生对对子练习:东风吹柳绿,祖国江山好,“东风吹柳绿”有同学对出的下联是:“春雨润花红”,也有人对出了“明月映湖清”。

“祖国江山好”有同学对出的下联是:民族气象新”,也有同学对出了“百姓衣食丰”。

整堂课也力求使学生转变对联是文字游戏,学对联是为了考试的观点,和老师一起体会对联的艺术手法与情境、主题是密切相关的,正因为这相关,才使对联具有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样在情感、态度上转变了学生,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另外,这节课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够充分,有的同学跟着大家一起热闹,对于讲故事,猜对联都比较感兴趣,但却没有扎扎实实地掌握对联的常识,使得课堂的效率偏低。

《走进奇妙的对联》教材分析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营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

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

对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也是初中大量读写模块的一个专题。

学习欣赏对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情,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对联,应从其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入手。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联基本特征、平仄等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方法:1、授之以“渔”,排除学习障碍。

引导学生查阅对联相关资料,培养汇总资料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展示一些图片和电影片段,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走进奇妙的对联》评测练习一、1、为上联“梅花无意分春色”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白雪怎能掩傲骨B、流水有心歌秋声C、柳絮含情传风情D、明月有心照客愁解析: D A项还以梅花为内容,就是“合掌对”了。

B项“秋”和“春”都是平声。

C 项中有两个“情”字,而且“风”与“春”也都是平声。

2、为上联“莺啼柳影琴声戚”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蝶恋花丛舞步欢B、蜂鸣花间叫声欢C、燕舞杨枝倩影赞D、虎鸣山澜发雄姿解析: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