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8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专题1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选考2 考点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点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 冷战与和平
栏
目 导 航
01
考点识记· 核心突破
02
真题模拟—巩固提升
01
考点识记· 核心突破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的影响。 (3)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1)背景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基础。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③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2)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
(3)特征 ①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 领域。 ②具有地缘政治与战略的特点,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4)表现
[深化拓展] 斯大林格勒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
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希特勒灭亡苏联进而称霸世界的企图。 3.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增强了苏联军民迅速打 败法西斯德国的信心。 4.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3.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4.影响: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战争。 (1)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 深入人心。
(2)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专题2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

第68讲专题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62年10月14日,美国人通过U-2侦察机掌握了苏联在古巴建筑中程与中远程导弹基地的证据。
10月22日晚,肯尼迪通过电视向全国正式通报苏联在古巴设置中程导弹的“惊人”消息,宣布对古巴实行名为“隔离”的海上封锁,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
根据肯尼迪的命令,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
在美国强大攻势的压力下,苏联开始后退。
自26日起,美苏双方信件不断,最后,赫鲁晓夫在10月28日的复信中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这场危机不仅对美、苏关系,而且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深受屈辱,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和西德,对于美国事先未同北约协商就制造危机的行动,并和苏联搞“越顶外交”,感到不满和忧虑。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原因和结果。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巴导弹危机”的看法。
[答案](1)原因:美苏争霸,开展军备竞赛。
结果:在美国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军事封锁下,苏联被迫作出让步,从古巴撤走全部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才得以和平解决。
(2)看法: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危机的结果显示美国方面占优势;苏联深受屈辱,加紧进行军备竞赛;西方国家对美国的行动不满,感到必须加强独立,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后,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总结“一战”的特点,提出了“总体战”的思想:“总体战的本质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因为总体战的目标是针对整个民族的”;“这是无情和确凿的现实,而且必将使用各种作战手段为这一现实服务。
”材料二20世纪是人类战争历史运动大趋势出现转折的世纪。
其总趋势是从向上发展达到无限化总体战争的顶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下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有限战争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本讲小结课件岳麓版ppt版本

(3)促进了国际关系的调整,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4)都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前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
爆发
先经历局部战争,后来在西方大国的
备,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战争
形式
绥靖纵容下演变为世界战争
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是历史根源;边界和领土归属长期不定是 印巴战争 重要原因;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是火药桶;美苏两国不断向印巴
两国出售武器起了推动作用
战争
原因
领土和宗教派别之争;民族之间的纠纷;战略位置重要和石油丰 两伊战争
富
中东的主体民族、政治统治、宗教信仰多次变更,造成民族纠纷 频繁;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大国倾力争夺之地;阿 中东冲突 拉伯人和犹太人对同一地区提出的排他性主权要求是阿以长期冲 突的关键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68讲 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本讲小结
﹝归纳拓展﹞
• 1.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的异同 对象
类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形成
一战结束后三四年内
二战接近尾声至战后初期
性质
帝国主义性质
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和大国霸权性质
主要国家 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地区
很快全面爆发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挑起战争,
不 责任 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
责任由其承担
同
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以德国 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
点 对战
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 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
[K12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8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专题4
![[K12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8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专题4](https://img.taocdn.com/s3/m/6a458471f7ec4afe04a1dfba.png)
第68讲专题四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1.避免战争,捍卫和平,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
——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3年初卡萨布兰卡会议(1)依据材料一,概述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法西斯轴心国处理的基本态度。
材料二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
……(1963年)在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
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
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
引发了60年代中期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
……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
(2)据材料二归纳战后德国对二战认罪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答案](1)法西斯国家必须无条件投降;从根本上清除法西斯存在的思想基础。
(2)原因:奥斯维辛审判的开展;媒体的追踪报道与评论;知识精英的发声;政府的政策推动;社会的反思与辩论。
(答对任意四点可得分)启示:只有正视历史、深刻反思、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最终避免战争,重塑大国形象。
[解析]第(1)问,该问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
根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概述美国对法西斯轴心国处理的基本原则。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
从材料“战后初年……受害者”到“1970年,总理谢罪”可知战后德国对二战的态度是“悔过战争”,从材料中“奥斯维辛审判”“媒体对审判报道和评论”“知识精英……发声”等可以归纳德国态度变化原因。
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近年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专题3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模拟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专题3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模拟演练岳麓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专题3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模拟演练岳麓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专题3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模拟演练岳麓版的全部内容。
第68讲专题三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北朝鲜开始进攻的时候,杜鲁门和艾奇逊……命令在东京的麦克阿瑟向南朝鲜部队运送军队.随后杜鲁门就采取了遏制行动,他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
美国又紧急召集联合国安理会会议,美国提出的决议以9:0获得通过(苏联并未出现):把北朝鲜人定为侵略者,并要求停战,双方退回到三八线;要求所有成员国向韩国提供所有尽可能的援助以赶出侵略者.两天之后,杜鲁门命令美国空军和海军采取行动。
——(美)沃尔特·拉费伯尔《美国、俄国和冷战》材料二在1961~1973年这13年里,大约有5。
8万美国人死于印度支那冲突。
这场战争的财政负担,粗略估计高达1500亿美元。
预算赤字的结果导致出现疯狂的通货膨胀,其对美国经济的破坏力持续了整整一代人。
美国长期卷入印度支那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几乎无处不在:对政府犬儒主义政策的批评,由于政府官员理想化和乐观的宣言与可以在每天的电视新闻中看到的越南丛林里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信誉鸿沟”而火上浇油……在返回美国的退伍老兵中存在的社会和心理创伤,诸如滥用毒品和心理疾病,导致了被精神病专家称为“战后创伤性压力失调症"的出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含解析

选修3 第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俄国杜马召开会议时,以往一向对政府极端不满的立宪民主党领导人米留可夫教授声称:“我们必须集中一切力量保护我们的国家免受外国仇敌的侵略;这个敌人一心要把我们挤掉,以走上统治世界的道路。
……我们要为祖国不受外国侵略而斗争,为欧洲和斯拉夫民族不受日耳曼人统治而斗争。
”犹太人尽管长期遭受歧视和迫害,他们的一位代表却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情:“我们犹太人生活在异常苛刻的法定环境下,而且还将如此生活下去。
不过,我们……将像一个人一样坚定地站在俄国的旗帜下。
……犹太人民将至死履行他们的义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毫无疑问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德国的威胁——长久以来悬在世界人民头上的诅咒——将被打碎,使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因为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摘编自《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民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对战争结果的预见是否正确。
答案:(1)态度:支持俄国政府参加一战,为欧洲和斯拉夫民族不受日耳曼人统治而斗争。
理由:保护国家免受外敌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维护世界和平。
(2)不完全正确。
协约国最终打败了同盟国,取得了战争胜利,暂时解除了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激化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为新的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 [2013·山东考前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半岛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加剧后,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选修3.2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
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霍布斯鲍姆材料2: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请回答:(1)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态度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析上述态度的变化对两次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结合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谈谈你的认识。
(言之有据,条理清楚也可)解析:第(1)题分析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一次参战原因是看到交战国的状况,第二次原因是自身利益受到了破坏;第(2)题考查美国参战对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第(3)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以从多角度思考,言之有据即可,如从国家利益、客观作用等角度分析。
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交战国双方都已精疲力竭,美国夺取战利品和世界霸权的时机已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导致它们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日本偷袭珍珠港,损害了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2)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大战结束的进程;形成了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美国成为其主导国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增强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力量,为打败法西斯作出巨大贡献;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3)认识:美国两次参战都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但美国的参战都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结束,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并推动了战后世界格局的调整。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doc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67acb24c964bcf84b8d57b30.png)
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考纲要求]1.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3)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1.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在20世纪30年代,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
2.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3.慕尼黑阴谋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避免战争,并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进程1.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 战全面爆发。
(2)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 不侵犯条约》。
(3)德国闪击北欧、西欧,英法联军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占领法国,法国成立维希政权。
(4)不列颠之战:希特勒下令执行“海狮计划”,武力入侵英国,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 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2.扩大⎩⎨⎧(1)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加强。
3.转折: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4.胜利⎩⎪⎨⎪⎧ (1)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2)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3)攻克柏林: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4)日本投降:1945年9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三、意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与邪恶殊死搏斗的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8讲专题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本世纪之交,它(英国)开始封锁德意志并且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只是由于内部的不团结,德国在1918年被打败了。
当我们的士兵在西线攻击英法联军的时候,俄国武装力量在东线的存在变得越加危险。
在1940年8月,我总结道,考虑到布尔什维克军队师团的强力扩充,帝国东部各省不应该再被忽视,它们总是极其容易被战争摧毁。
然而,诸上种种正是英国和苏联希望看到的。
事实上如此多的德国军队,特别是空军部队被迫部署在东线,使得德国人民的领导阶层不能给西线的战争带来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案。
这正是英国和苏俄的政策的目标。
英国和苏俄都希望尽可能地延长这场战争,来削弱整个欧洲的力量并使其陷入永久的萧条。
——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凌晨对全国的讲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希特勒对一战中德国战败原因的认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中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上半年欧洲的战争态势。
希特勒此番讲话后,德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结果如何?
[答案](1)认识:希特勒把一战中德国战败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德国内部的不团结,这是不全面的。
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战争具有非正义性;德国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美国的参战。
(2)态势:德国发动西线战役,北欧、西欧国家多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灭亡;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迫使在以后的战争中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
行动: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结果:二战规模扩大;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保卫战胜利。
[解析](1)希特勒认为“由于内部的不团结,德国在1918年被打败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发动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自身实力的有限,以及美国的参战改变了战争双方力量的对比等等因素。
(2)第一小问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上半年,希特勒采取的军事行动包括,先后占领北欧、西欧大多数国家,迫使法国投降,但在不列颠之战中失败,继而将重心转向东线,进攻苏联。
第二小问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大,但在苏德战场德国最终走向失败。
2.(2017·新课标Ⅲ卷·45)
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
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
口号。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
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答案](1)说明:“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企图: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3.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